十二讲、怎样把事情经过写具体
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教案设计

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情经过的重要性和具体性。
2. 培养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清晰、有条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具体细节和修辞手法,使事情经过更加生动有趣。
二、教学内容:1. 事情经过的意义和作用。
2. 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3. 具体案例分析与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事情经过的具体写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具体细节和修辞手法使事情经过更加生动有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事情经过的意义和作用,传授具体写作方法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事情经过的兴趣和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事情经过的意义和作用,阐述为什么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
3. 写作方法与技巧讲解:传授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如运用细节描述、修辞手法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交流。
6. 课堂练习: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
7.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挑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9.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提高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的能力。
10.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作品,检查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教案设计

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情经过的含义,掌握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使事情经过更加生动、具体。
二、教学内容:1. 事情经过的含义及作用。
2. 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的方法。
3. 细节描写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的方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2. 难点: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得生动、具体、有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相关案例、素材。
3. 写作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2. 讲解事情经过的含义及作用:解释事情经过是指事情发生的过程,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通过具体的事情经过,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3. 讲解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的方法:1) 确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按照时间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详细。
3) 运用细节描写,使事情经过更加生动、具体。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讲解如何把事情经过写具体。
5. 课堂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把事情经过写具体。
6. 展示与评价:学生互相展示写作成果,评价彼此的作文。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后素材,运用所学方法,写一篇关于事情经过的具体作文。
9. 板书设计:事情经过的含义及作用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的方法起因、经过、结果时间顺序细节描写10.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事情经过,如:事件、事故、故事等。
2. 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类型的事情经过,采用合适的写作方法。
七、课堂互动: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在写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教案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得生动、具体、有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如:注重细节描写、运用感官、抓住重点等。
3. 示例:教师展示一篇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写作的魅力。
4. 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把一件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
5. 展示与评价:学生互相展示作品,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2. 示范法:教师以示例文章为例,展示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写作成果:通过写作练习,评价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的能力。
2.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品,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教材及相关写作指导书籍。
2. 课件:教师自制课件,包括写作方法讲解、示例文章等。
3. 写作素材: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如图片、故事等,帮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
4. 评价表:用于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作品的表格。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写作指导书籍和资料,以便在教学中提供参考。
2. 制作课件,包括写作方法讲解、示例文章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3. 准备一些写作素材,如图片、故事等,帮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
4. 设计评价表,用于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作品的表格。
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教案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情经过的具体含义。
2. 培养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掌握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
难点: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情感描写,使事情经过更具感染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关范文若干,用于讲解和示范。
2. 写作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3. 作文评分标准。
学生准备:1. 笔记本,用于记录要点。
2. 写作练习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2. 讲解事情经过的含义(5分钟)教师讲解事情经过的基本含义,解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3. 分析范文(10分钟)教师展示一篇关于事情经过的范文,引导学生分析范文中把事情经过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如细节描写、情感描写等。
4. 写作技巧讲解(5分钟)教师讲解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包括选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运用修辞手法等。
5. 实践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事情经过的题目,要求学生以具体、生动的方式进行写作。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作文评价(5分钟)教师根据作文评分标准,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根据今天学到的方法,修改并完善之前的作文,明天上课时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写作进度和写作能力提升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扩展活动1.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某个具体的事情经过进行讨论,讨论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2. 优秀作品欣赏(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
小学习作-3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讲稿)

【专题:叙事】 3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讲稿)【作文歌诀】叙述完整要清晰,事件才能说仔细。
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交代写合理。
首尾呼应照顾好,一呼一应有联系。
过程详细认真写,叙述重点写精细。
一件事(或一种活动),总是要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总是要涉及一些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阶段。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事情的“六要素”。
叙事文章,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写清了“六要素”,人们对这件事才会清楚、明白。
在这“六要素”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而“经过”部分又是记叙的核心,是头等重要的,是叙事文章成败的关键,必须写清楚、具体。
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呢?一、交代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构成了记叙文的“六要素”。
写作时一定要把“六要素”交代清楚,否则,会使文章混乱不清,读者看不明白写的是什么。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
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
【例文】《一件令我高兴的事》①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节,要求各班准备几个节目参加汇演。
作为文娱委员的我,正在为没人报名发愁。
②一天下午放学,我正在收拾书包准备回家。
“媛媛,”一个细小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可以参加文艺节目排练吗?”我扭头望去,看见周丽诚恳而又有些不好意思地站在我面前。
望着她那秀丽的脸盘儿,苗条的身材,我赶忙点点头:“行啊,我正愁没人呢。
你这样的身材,跳舞最合适了。
”她高兴地拉住我的胳膊直摇。
我激动地说道:“终于有人主动报名参加了!你既然这么主动积极,跳舞肯定会不错的。
”③但是,事实与我猜想的却有些不一样。
等到所有的动作定下来并连贯起来后,大家发现周丽的舞跳得并不理想,手和脚总不能很好地协调起来。
这时,正巧人多了一个。
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

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要把一件事写具体,首先要思考客观事物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掌握发展过程,写的时候要把实际发展过程写完整。
譬如学包饺子的过程:和面→拌馅→揪剂子→擀皮子→包饺子(拿皮、放馅、捏皮等)。
写的时候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包饺子的全过程。
这样,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步一步地写,不就有了思路了吗?其次是抓重点过程写,重点过程要详写,一般过程要略写。
例文中“学包”是重点过程,应详写,然而小作者只是简单地写了“拿起饺子皮,用小勺舀了一些肉馅放在饺子皮上面,然后学着妈妈的样子就包起来……”,“第二次……我又反复地琢磨,练习几次,终于包成了。
”这便是小作者的“学包”了。
然而,妈妈怎么教的,教了什么,学了什么,又怎么学的,文中看不到,更谈不上具体了。
“学包”还是事物发展中的关键处,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题眼”,应该着力写,是“主攻方向”嘛。
如果细致写的话,妈妈教什么了,说些什么,怎么拿皮(是左手、右手),什么姿势,怎么放馅,放多少,怎么捏边,是轻捏,还是重些,这里技巧多着呢,费笔墨也多着呢。
能把这些“怎么”写出来,“学包”不就具体了吗?最后就是观察要仔细,要全面了解事物。
做什么事,学什么事,看到什么事,都要弄清事物的发展过程,才能知道事物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否则,所写的“过程”不符合事物的规律,事情是这么回事,你偏要那么写,写的文章也不合乎事理,就不能令人信服。
例如小作者写包饺子的过程是先拿皮,后放馅,最后捏边,这是合乎事理的,说明小作者用心观察了包饺子的整个过程。
如果把这一顺序写颠倒了,即使学包饺子的过程写得再具体,也不是一篇合格的记事文。
小结:记叙文中叙事具体指记叙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能具体生动,这也是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这就是记叙。
记叙要求头绪清楚,交代明白,详略得当。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的描绘出来,叫描写。
描写要求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具体

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具体展开全文写一件事情,首先要注意把事情的过程交代清楚、记叙完整,同时也要注意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构成一件事的三个环节,而事情的经过则是一件事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一定要写具体,因为它是全文的中心,是表达中心思想的主要段落。
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才能给读者留下实实在在的印象。
请看下面一篇习作。
一次棋赛我从小就喜欢下象棋。
小时候我常看爸爸和别人下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一点。
平常一有空闲儿,总爱玩上一盘。
后来,越玩越觉得有意思,就用心琢磨起来。
我还真为下棋动过一番脑子,下过一番功夫呢!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早早起来,把屋子收拾干净,又扫了扫院子,把作业写完,就和爸爸玩起象棋来。
我先走了一步,把“当头炮”对准了爸爸的“兵”,爸爸赶紧跳“马”,好像是开棋的老套数。
相持了一阵之后,局面已经拉开,我又走“车”,爸爸也走了“车”,我随即把“车”放到“前沿阵地”上。
爸爸怀疑地望了我一眼又把“马”跳了一步。
我认真地看了看“阵地”,又想了想,把“车”放到空虚的地方。
爸爸调来了“马”,想踩我的“车”。
我躲过了爸爸的攻势。
爸爸见跟踪不上,没有继续紧逼,却把他的“炮”调到了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棋盘边上。
我琢磨了一下爸爸的用意,猜透了他的“调虎离山计”。
我没理他,却拱了“卒”。
爸爸也琢磨了一会儿,但没识破我的花招,高兴地用“马”踩了我的“炮”。
这一下,爸爸可上了我的当。
但我还是慎重地看了看整个棋盘,又看了看他的“马”和“马”周围的情况,估计了爸爸下两步的走法,觉得没有什么威胁;而他的“马”已经走开,后方空虚。
我就大胆地抽“车”落底,而我的炮也同时瞄准了爸爸的“车”。
爸爸沉思了一会,轻轻地把“象”飞了起来,堵住了我的“炮眼”,也减少了我的“沉底车”的威力。
但这样一来,爸爸的步调被我打乱了,失去了主动权。
从此,爸爸只能招架,不能还手了。
不一会儿,我就取得了这次棋赛的胜利。
我非常高兴。
因为爸爸从来都是很轻易地战胜我,今天却败在了我的手下,你说,我能不高兴吗?这盘棋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多动脑筋,掌握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就能做好。
最新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馅太多,把饺子皮给弄破了。爸爸大笑起来,这时,我脸一下子就红了,眼泪在
眼眶里打转,差一点就流出来了,刚才那股神气感劲全没了,像泄了气的皮球,真
是无地自容,如果有个地缝,我一定会钻进去的。
爸爸见此情景,怕我太尴听尬,忙给我解围:“大家不要见笑,我们小丽其实
并不笨,一教就会,说是不是?”爸爸转过身,给我使了个眼色,我连忙对爸爸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语段
半截尺子
正当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张新走过 来,关心地问我:“林叶,你怎么了?听 ”我 抬头一看是她,心想:不就是前天跟你吵完架 嘛,也不至于这样幸灾乐祸呀!想 便没好气地 说:“只是没带尺子说。”她一听,转身跑回座 位,拿起她那把崭新的 尺子。掰成两截,递给 了我。看 看了这一切,我愣住了,接过尺子, 小声地说了谢谢。做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伙伴 啊! 感
奈 我只好回自己的屋做去。《我的烦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中如何把一件事写具体呢?(结合 例文分析)
• 首先要思考客观事物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掌握发展过程,写的时候要把实际发展 过程写完整。
“爸爸,你来教我吧!”爸爸笑着点了点头。这回我可认真了,仔细看着爸爸的
一招一式,只见爸爸左手呈半圆形,右手拿起饺子皮放在左手上,看然后拿起筷子 放了一点听馅,右手熟练地捏好皮。一个半圆形的饺子出现在爸爸手中。这时,爸 爸说:“该你了。”我紧张极了,想想:这次我能不能包好呢?如果我包不好,爸
爸又得帮我解围了,大家会不会说我笨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讲、把事情经过写具体
一件事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总是要涉及到一些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阶段。
而“经过”部分又是记叙的核心,是头等重要的,是记事文章成败的关键,是必须要写清楚、具体的。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可以说,“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同学们作文中的通病。
那么,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呢?
一、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记叙的事情最好是自己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直接参与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因为道听途说的事情,是很难把经过写具体的),这是把经过写具体的前提条件。
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事情的经过,决不是“一团丝麻”的,总是有先后顺序的,总是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变换而发展变化的。
这就需要学生依据“经过”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真地想一想:这件事的“经过”部分大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又都做了什么。
然后,再按照这几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写。
这样,既做到了有条理,又为把“经过”写具体打下了基础。
请看病例:
原文:
《滑滑板》
有一次,弟弟到我家来玩,让我陪他去玩滑板车。
我们拿着滑板车到楼下去比赛。
到了楼下,我和弟弟比赛滑滑板。
我滑呀滑,很快就到了终点。
到了终点,看到弟弟远远地落在我的后面。
事情的过程写得太简略了:对你是怎么样赢了弟弟还不是很清楚。
比赛的原因、比赛前所作的准备、比赛规则没有写清楚。
比赛时,你肯定有“绝招”的,你的动作怎样,你们说了些什么,心里想了些什么,表情怎样,你也没有交代清楚。
比赛后你有什么感想。
如果把这些交代明白的话,那么这篇习作会更吸引读者的。
修改后的作文,内容就具体多了。
《滑滑板》
星期天,天气晴朗,弟弟抱着他心爱的滑板到我家来玩,于是,我们决定一起到楼下滑滑板。
我和弟弟一边下楼一边聊天。
听说我滑滑板很好,弟弟提出要和我比一比,我见他很认真的样子就答应了。
接着,我们谈好了比赛规则,终点是街口的小卖部,谁输了谁买东西吃。
一想到好几天妈妈没让我吃的伊利巧乐兹,我一下子有了精神。
我们在楼下的空地上摆好滑板,准备比赛。
我看了看弟弟,他一只脚踏在滑板上,弯腰,眼睛盯着前方,只等我一声令下了。
看他紧张的样子,我心里也不由得紧张起来。
“预备……出发!”我的右腿使劲一蹬,滑板“刷”地一下就滑了出去。
我毕竟比弟弟年龄大些,力气也大,而且玩滑板比较有经验,一出发就比弟弟快了不少,但是我也不敢小看他,大人们不是常说嘛“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也得留心呀。
站在滑板上,路边的花坛、小树从我眼前一闪而过,风呼呼地在我耳边吹着,好像在给我加油。
我一边抹了一下头上的汗,一边快速地回头看了一眼弟弟,他已经远远地被我落在了后面,可是还是在使劲地追。
哈哈,姜还是老的辣吧,你追不上我了。
滑呀滑,再滑几步我就快到终点了,巧乐兹——我来了!
最后,我最先到达终点。
气喘嘘嘘赶来的弟弟一点也不示弱,说:“下次我们还比赛。
”
最后,我没有吃到心爱的巧乐兹,而是用买巧乐兹的钱买了两块棒棒糖,我和弟弟一人一块,高兴地吃着。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但才开始写作的孩子只会“叙述”不会“描写”,他们只能笼统地“叙述”事件的大概情节,不能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事物“描写”出来。
针对课标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以此来指导学生。
二、把动作分解
同学们写人物的动作往往过于简单,缺少细节,只写最后一个表示结果的动作。
所以要指导学生把一个动作分解为一组动作,可按下面的“三部曲”完成:
1、放映。
对所描写的细节要反复思考,这个细节共有几个动作?每一个动作应怎样去描写?如同看电影一样在大脑中“看”一遍。
2、分解。
把每一个动作分解开来,在描写时应注意用词恰当,情感真实。
对每一个动作的描写要“细”。
例如,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哪些身体部位参与,这些身体部位的位置、形状、颜色、动作、变化等各是什么,可以由哪些动词来构造,然后一一写出这些身体部位的情况。
我教给学生动作描写的组成的方式是:
动作描写=动作行动+动作对象+动作环境+动作感受
(1)动作行动,说通俗点就是刻画人物行动时的一系列动作,一般由程度词+动词组成。
如:轻轻地打、使劲地挥、小心翼翼地蹲等。
(2)动作对象,即人的部位或者物体。
如:挥手、踢腿、瞪眼、拍桌子等。
(3)动作环境,即人物产生动作的特定场景。
可以是景物、场面等。
(4)动作感受,说简单点,就是在写动作描写时运用比喻或者夸张等手法,能使动作描写更加形象,生动,突出人物的个性。
动作描写分为单一的动作描写、组合动作描写。
单一的动作:
如:老师迅速走进教室……(只包含一个动词)
组合动作:
如:老师轻轻地推开门,迅速走到教室,放下书本……(包含多个动词)
如写打扫卫生:
“我先用抹布擦,擦不掉。
我又用清洁球来擦,可是把桌子上的红油漆都擦掉了。
我冷静地想了一下,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
这样写,比较简单。
把每一个动作分解成一组动作后,就具体多了:
我拿起抹布,在水池里将抹布打湿后,来到桌子旁,用力地擦,可是擦不干净。
于是,我拿起清洁球,选中桌子的一角,闭上眼睛,咬紧牙关,用力地擦。
过一会儿,我睁开眼睛,眼
前的景象把我给吓呆了,被擦的那一角,红油漆都快给擦掉了。
我想:这种办法可行不通,要是把桌子上的油漆给擦掉了,不是给爸妈骂死了吗? “怎么办?”我走来走去,焦急的地自言自语:“你要冷静下来,仔细地想,我相信你一定能想出妙计。
”我促使自己冷静下来。
我坐在椅子上,绞尽脑汁地想。
我又挠了挠头。
“有了!”我惊喜地喊道。
3、连接。
即将上面分解的每一个动作细节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人物的细节描写。
当然,写不具体,也不能胡乱“扩充”,要选准重点部分,做到有的放矢地详写。
写不具体的同学因为作文的字数不够,往往胡乱扩充,这里放大写几句,那里放大写几句,结果,字数差不多了,好像也具体了。
其实,这不算具体。
真正的“具体”是,该具体的地方一定要具体起来,不该具体的地方千万不能啰嗦。
“该具体的地方”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地方。
我们要把重点部分——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地方,也就是该具体的地方,然后作放大描写,能细致就细致一点,力求让这一部分成为文章的主干,最好还能写出一个或几个生动的细节来。
这就像打蛇要打七寸一样,选准重点部分,就是打到了作文的“七寸”。
【经典案例】
有不少学生的作文,事情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又怎样,都写到了,事情应该说是写完整了,但仍给人以言之无物的感觉。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事情的经过写不具体,三言二语写得太概括,没能围绕中心意思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写。
例如一位学生写的一件事的
经过:
表弟在河里一上一下,我非常着急,伸手去拉他,可几次都没有成功,我更急了,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时,河对岸一个过路的老人冲我喊:“找根树枝让他抓住!”我照老人的话做了,终于把表弟拉上了岸。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表弟落水,“我”十分焦急,在一老人的帮助下,终于把表弟救上了岸。
第一节里的心理活动、行为都没有写具体,“急”得怎样?“更急了”和“急”程度上有什么不同?怎么会由“急”到“更急”的?怎么“拉”的?“拉”了几次?为什么都不成功?只有把这些细节写清楚了,文章才会具体、生动。
第二节写“我”用树枝把表弟拉上岸。
树枝是哪里来的?“我”是怎样用树枝把表弟拉上岸的?这些要展开写。
这些方面写细致了,就能把事情经过写具体了。
经过老师指点后,这位学生重新修改了这段话,改文较原文具体、生动得多了,不妨比较一下:
表弟在小河里一上一下,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慌忙伸手去拉,可我另一只手没有抓住东西,身子向前一冲,差点也掉进河里,好容易才稳住身子。
表弟在河里呛了几口水。
我不敢耽误,蹲下身子,一手抓住河边一棵小树,一手又伸向表弟,可他够不着。
我干脆趴在地上,拼命伸直手,可他还是够不着。
表弟害怕得哭了,我也急得哭了。
怎么办呢?
这时,河对岸一个过路的老人冲我喊:“找根树枝让他抓住!”我止住哭,眼前顿觉一亮: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河岸上有许多长长短短的树枝呢!我赶紧拣了一根长一些的树枝,伸向表弟。
这下他够着了!我咬紧牙,一手抓牢小树,一手使劲拉树枝,终于把表弟拉上了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