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解说词 追根溯源—皇帝陵

合集下载

介绍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

介绍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

介绍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陕西黄帝陵,这里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黄帝的陵墓,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在传说中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物,善于治理国家、教化民众,被尊为圣人。

因此,在古代,黄帝陵得到了极高的尊崇和膜拜,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圣地”。

黄帝陵所在的位置是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境内,总面积达到2200多亩,包括文物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景观区等多个区域。

这里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绿树环绕,让人心旷神怡。

如果你想了解黄帝的生平事迹和文化影响,建议先参观黄帝陵博物馆。

博物馆内有大量的文物和图片,向你展示黄帝帝王之风、治国方略、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让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黄帝。

接下来,我们将带大家参观黄帝陵主体建筑——黄帝祠。

黄帝祠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分为前殿、正殿和后殿三部分。

前殿内是用黄土夯筑的一堵高约5米的土墙,墙上刻着“黄帝陵”三个大字;正殿内供奉着黄帝的神像,神像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后殿则是历代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

在黄帝陵参观时,大家还要留意陵前的牌楼、牌坊和碑刻等建筑物,它们都是黄帝陵历史上的重要标志,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

最后,我们也可以在黄帝陵的景区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景区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物,如钟亭、鼓亭、祭筵亭、凉亭、岩画等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此外,景区内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如太极拳、中国民俗文化展示、黄帝服饰体验等等,让游客们在参观中不仅看到陵墓和博物馆的文物,也可以通过游玩和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总之,陕西黄帝陵是一个迷人的景区,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景色也十分优美。

我们期待着您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谢谢大家!。

有关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

有关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

有关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尊敬的各位游客们,大家好!今天,我带着大家来到了陕西的黄帝陵。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座陵墓,黄帝陵以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安塞县毛陵镇境内,距离西安市约70公里,占地面积约为60万平方米。

整座陵墓建筑由城墙、五殿、祭殿、井室、群坟等组成,主要以早期帝王制度的规范为基础,采用京城式布局,整齐划一。

走进陵墓门口,我们便能看到一对石狮,石狮高约3米,寿纹清晰,造型古朴,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也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接着,我们来到黄帝五殿,黄帝五殿是黄帝陵中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唐代,每个殿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风格。

其中,第一殿名为黄帝大殿,殿内供奉着黄帝的塑像和神座,气势恢弘,令人肃然起敬。

走过黄帝五殿,我们来到了祭殿,祭殿是陵墓的核心祭祀场所,也是黄帝陵中最为隆重的建筑。

在祭殿内,游客们可以看到祭坛、筑坛、祭品、牲畜等祭祀习俗的重要元素,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除了黄帝五殿和祭殿,黄帝陵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井室。

井室是黄帝陵中极为重要的地下结构,相传黄帝曾从这里出生世间。

井室是一座深达50米的长方形空洞,内部干燥通风,历尽风霜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我们来到陵墓群,这里保存着黄帝陵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墓葬、石碑、石刻、器具、铭文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陕西第一拐”,这是一根葱状的玉器,曾被誉为中国青铜器文化的珍品之一。

以上就是黄帝陵的简单介绍,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在这里,我们可以不仅领略到浓厚的历史底蕴,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和博大精深。

相信在这段旅程中,大家都可以有所收获,带着满满的回忆和感悟,继续踏上下一个目的地的征程。

谢谢!。

黄帝陵的导游词(实用3篇)

黄帝陵的导游词(实用3篇)

黄帝陵的导游词(实用3篇)1.黄帝陵的导游词第1篇黄帝陵相传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乡南的桥山顶上。

黄帝是中国本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首创中华民族文亮的先人。

他用玉做兵器,制舟车弓矢。

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造制了文字,其臣大挠造制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造做了乐器。

中国厥后能巍然屹立于全国四大文亮今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没有合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初次同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进史籍。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

有一次,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升。

它对黄帝说:“您的使命已经完成,请您以及我一块女死吧。

”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

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

黎民公民闻讯从大江北南赶去,个个痛哭流涕。

在黄龙的再三敦慌忙下,西北地区,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几回再三挽留。

黄龙带走了黄帝来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

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

这等于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去。

但是也有人说,黄帝逝世后就安葬在桥山。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行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合始了。

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以及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

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今史乘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合始形成一种造度。

黄帝陵园最早修于秦代。

秦同一六国后,又划定天子的坟墓一概称做“陵”,日常庶民坟都称做“墓”。

汉代又划定天子陵旁必设“庙”。

刘邦修立大汉后,汉朝早期就在桥山西麓修起“轩辕庙”。

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举行了用时两年重建扩修,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

宋朝合宝两年,因沮河水连年腐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发火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升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

这等于当今人们前去拜谒的轩辕庙。

在来后的元,亮,清各朝和辛亥革命先后直至当古,都对黄帝陵庙举行过多次建缮以及扩修。

5篇介绍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

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陕西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一)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

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蒋,也可以叫我蒋导。

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

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

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

封于有熊,号有熊氏。

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

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

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

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

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

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

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

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

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

逛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三篇

逛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三篇

逛黄帝陵的导游词范文三篇导游词一:黄帝陵之旅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的黄帝陵!我将带领大家一同探索这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墓,一同了解中华民族的源流和传统。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安塞县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黄帝的陵墓。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发明了农业、渔业、医药等许多重要的技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帝陵占地面积广达五十余万平方米,其中主要景点有墓道、神道、坛场、陵园等。

游览黄帝陵,首先我们将进入陵墓的主体——墓道。

墓道全长约400米,是一条由大石块铺成的宽敞通道。

墓道两旁有数十个石雕,这些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特色,代表了黄帝的事迹和民间传说。

在墓道的尽头,我们将来到一个巨大的广场——坛场。

坛场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这里有一座高大的祭坛,上面供奉着黄帝的神像。

每年的黄帝诞辰和清明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这里,烧香祭拜,表达对黄帝的崇敬之情。

从坛场出来,我们将进入一个美丽而宁静的陵园。

陵园被绿树环绕,四季花开不败。

园内有一座仿古建筑——黄帝祠,这是供奉黄帝的场所。

祠堂内有一尊黄帝的塑像,塑像栩栩如生,神态庄重。

在祠堂前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黄帝的事迹和历史记载。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帝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自尊心的象征。

希望大家能带着对黄帝的崇敬之情,继续探索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谢谢大家!导游词二:黄帝陵之行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位于河南省新郑市的黄帝陵!我将带领大家一同探索这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墓,一同了解中华民族的源流和传统。

黄帝陵位于黄河南岸的巨鹿山脚下,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黄帝陵占地面积广达五十余万平方米,主要景点有墓道、神道、坛场、陵园等。

游览黄帝陵,首先我们将进入陵墓的主体——墓道。

墓道全长约400米,是一条由巨石铺成的通道,两旁有石雕和铭刻,记录了黄帝的事迹和民间传说。

黄帝陵景区导游词

黄帝陵景区导游词

黄帝陵景区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宏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

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

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制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制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

我国后来能巍然矗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处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

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

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

'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

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恳求下驾安抚臣民。

黎民百姓闻讯从四周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

在黄龙的一再督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

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

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

这就是传奇中的黄帝陵的由来。

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绕,林木葱郁。

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观察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

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心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

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

再后面便是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对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

此台系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祀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

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

相传此柏为黄帝亲自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

黄帝陵导游词600字

黄帝陵导游词600字

黄帝陵导游词
嘿,朋友们,咱们今儿个来到了个特别的地方——黄帝陵!这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根儿啊,感觉咋样,是不是心里头有点小激动?
一走进黄帝陵的大门,哎呀,那气氛,杠杠的!满眼都是古木参天,绿油油的树叶在微风里头轻轻摇曳,好像在跟咱们打招呼呢。

脚下的小路,是用青石铺成的,踩上去,感觉历史就在脚底下。

往前走,一座巍峨的陵墓映入眼帘,那就是黄帝陵的主体了。

这陵墓啊,庄严得很,让人一看就不由自主地心生敬意。

周围那些石碑、石刻,每一块都透着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诉说着咱们祖先的故事。

绕过陵墓,咱们来到了祭祀广场。

每逢清明、重阳这些个重要的日子,这里可热闹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就是为了给黄帝老人家上个香,祈求平安。

广场上那棵老柏树,听说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长得那叫一个粗壮,简直就是个活化石!
再往前,就是黄帝庙了。

这庙里啊,供奉着黄帝的塑像,神态安详,好像还在为咱们华夏儿女操心呢。

庙里头香火不断,人们进进出出,有的祈福,有的感恩,场面温馨得很。

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伙儿说两句心里话。

黄帝陵啊,不仅仅是个旅游景点,它更是咱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每次来这里,我都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归属感,心里头那个自豪啊,简直是没法用言语来表达。

所以啊,朋友们,咱们可得好好珍惜这次机会,好好感受感受这份历史的厚重,这份文化的传承。

说不定啊,你还能从这里面悟出点啥人生道理呢!
好了,咱今儿个就聊到这儿吧,你们自个儿去逛逛,好好体会体会吧!。

黄帝陵讲解词

黄帝陵讲解词

黄帝陵讲解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黄帝陵观光旅游。

黄帝陵,号称“华夏第一陵”。

坐落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早在1961年的时候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著名的祭祀文化之乡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清明祭祀活动也是我过唯一的国家祭祀活动。

始祖黄帝,是距今5000年前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

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

封于有熊,号有熊氏。

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

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轩辕。

请让我带您一起踏上这片圣土。

登上桥山,您迎面看到这通石碑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就是著名的“下马石”。

最早为元代泰定年间设立,这通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立的。

古代来祭陵的人,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崇之情,都在此下马落桥,步行等上桥山祭祀。

虽然现代交通工具日趋发达,人们早已不再骑马坐轿了,但凡乘车至此着,也必须下车步行,以示敬意。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黄帝陵就是炎黄子孙祭祀祖先的神圣祭祀,祭祀礼仪的隆重、庄严更是无与伦比的。

桥山是因山如桥而得名,踏上桥山满目苍翠,百香四溢,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3000多棵。

这里是全国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柏群。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

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

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

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

”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

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

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汉武仙台遗址是皇陵八景之一。

通过这道棂星门,我们便进入了黄帝陵园,陵园由祭亭和陵墓两部分组成。

陵园中古树苍苍,青烟袅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集追根溯源近年来,河北省文物部门,在桑干河流域发现的一系列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引发了考古界与史学界寻根的热情,有的专家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族创造的文化,他们在东迁的古过程中,把仰韶文化带到了桑干河流域。

但是,考古学家们却看不出它们的传播途径和演变的过程,它们突然地出现又神秘的消失了。

那么,它们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王震中,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炎黄文化的研究,为了弄清楚黄帝、炎帝的历史之谜,他先从寻找仰韶文化的源头着手,通过查阅大量的考古资料,他发现西安半坡和河南庙底沟这两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迹,是通过一个文化母体演变而来的,那么,这个文化母体又来自哪里呢?他说:“要追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这两个文化群体的根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大约距今7000多年前生活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一带的先民们,是他们创造的这样一种文化,这种文化里面有非常典型的一种器物,叫做小口尖底瓶,也被称作为葫芦型尖底瓶,这种尖底瓶里边,半坡类型尖底瓶,它的沿是直口型的,庙底沟类型的口沿被称为重唇型,也就是双重型的,所谓双重型呢,就是在口沿上又叠压了一层口沿,这两种口沿的尖底瓶在陕西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都有大量的发现”。

与此相关的鱼鸟图像,花卉图案的产生时间也都在陕西省北首岭得到证实。

这就是说,在距今5500多年以前,仰韶文化是统一的,从距今5500年起,统一的仰韶文化一分为二,发生了文化的裂变,才产生了半坡和庙底沟这两种类型。

那么,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与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这两大族群有什么关系呢?王震中说:“战国时的《国语·晋语》是这样记载的: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少典的人娶了有蟜氏为妻,生了黄帝和炎帝,黄帝生活在姬水一带,炎帝生活在姜水一带,他们成年以后,都有了各自的领地,黄帝建立了姬姓部落,炎帝建立了姜姓部落。

由此可见,他们二者是由同一个族群分化而来的”。

根据一些专家考证,姬水就是源于今天陕西麟游的漆水,而姜水是陕西省宝鸡市渭水上游的清姜河,后来以炎帝为代表的姜姓部落顺着渭河、黄河南岸逐渐向东扩展,到达河南及河北的南部地区,而以黄帝为代表的姬姓部落沿北洛水南下,到达大荔、朝邑,然后又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朝东北迁徙,经过千里跋涉来到了燕山西北部桑干河流域定居了下来,根据考古发现如果半坡类型就是炎帝部落的文化遗存,庙底沟类型就是黄帝部落的文化遗存,那么。

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就是与炎帝和黄帝两个部族的活动范围恰好吻合。

他们发源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华山脚下,分布范围西至渭水上游,东过陇海铁路,北到河套和燕山以北地区,南到江汉,因此,在张家口市涿鹿、蔚县一带发现了仰韶文化,说明在距今5000年前,皇帝和炎帝两个部落曾经到达了这一地区。

因此,一些专家认为,《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不是传说,而是信史。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和炎帝在一个名叫阪泉的地方发生了冲突,经过三次大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被迫臣服了黄帝,并与之结为同盟。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黄帝和炎帝既然同出于一个母系氏族部落,那为什么他们还兵戎相见呢?王震中说:“黄帝和炎帝虽然出自同一个亲属部落,但是,后按理他们离开了这个发祥地,又沿着不同的路线向东扩展和迁徙,到阪泉之战的时候已经是相当遥远了。

而且当时一个大的社会背景是神农氏衰落,诸侯之间相互征战,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在这种情况下,黄帝作为一个强盛的部落,他起兵征服这些作乱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炎帝的权威就受到了挑战,因此,他不甘心,与黄帝在阪泉这个地方展开了较量”。

黄帝和炎帝虽然在阪泉进行了三次较量,但是,却没有残酷杀戳的记忆,并且通过相争而归于相亲,结为同盟。

为后来战胜蚩尤,统一各个部落奠定了基础。

因此,王震中认为,这恰好说明了他们在血缘和文化传统上有一定的渊源,那么,阪泉之战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呢?1981年夏天,涿鹿县矾山镇四堡村有一位农民叫李仲祥,他家在盖房子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一个古代的墓葬,在这个墓葬里他们发现了随葬的石人、石兽等。

许多稀罕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是一块板瓦地券,这引起了当地学者的注意。

张家口市文联作家曲辰说:“我去了以后找到了这个李仲祥,当时他家里还保留了一个三足的彩陶香炉,一个绿色的陶碗,有一块长37厘米,宽25厘米的板瓦,上面是用朱砂笔书写的一个地券,从这个地券记录上看幕主人叫郭荣,死于金大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162年”。

这块地券现存放在涿鹿县文物管理所,地券上记载矾山镇阪水弥勒禅寺主持林泉老人,感念郭荣对寺庙的善举,特给他划出这块地,作为郭荣的坟茔,这里面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当时这个地方就叫阪水村,那么,这个阪水村和史书上记载的黄帝战炎帝的阪泉有无联系呢?曲辰根据板瓦地券上提供的这一线索,开始查阅了大量的史书典籍,发现东汉末年有一位学者叫文颖,他在《汉书·刑法志》涿鹿之野词条下作注解时说,涿鹿在上谷郡,今见有阪泉地、黄帝祠。

曲辰说:“文颖的这个注释,很有历史价值,他明确指出,当时在这个上谷郡的涿鹿县,有阪泉地,有黄帝祠,这离现在的涿鹿城只有30公里”。

唐朝初期成书的《括地志》对这一记载更加明确,阪泉到了唐朝,就叫黄帝泉了,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南56里,唐朝时的妫州怀戎县,就是今天涿鹿县的保岱乡,泉水出五里到涿鹿东北与涿水汇合,涿鹿古城也在妫州怀戎东南五十里,那里原来是黄帝的都城,这些记载说明阪泉和涿鹿是同一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涿鹿县矾山镇。

这些历史遗迹是历史留在大地上的烙印,它们是靠史书记载和当地群众一代代传说、记忆而流传下来的。

一位导游小姐介绍说:“我们站的这个位置是涿鹿县的矾山镇,这个就是黄帝泉,这个水它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不干枯,天涝不外溢,它的水温一年四季都保持在12.5到13.4度之间。

在我们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谚语,…用它浇地庄稼旺,用它饮马马儿壮,用它做饭饭菜香,用它洗脸脸蛋光‟”。

黄帝泉位于涿鹿古城东南约500多米,水池为圆形,周长近百米,池面约3000多平方米,水深三米多,水质清澈见底,水量充沛,每天水流量近5000立方米,据国家地矿部和卫生部的有关科研部门测定,这个泉水含多种矿物质,是优质的天然矿泉水。

几千年来,它随着黄帝的史迹之谜被载入史册代代相传,并以它优质、甘甜纯洁的泉水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直到今天,当地一万多人口靠黄帝泉哺育,一万多亩良田靠黄帝泉灌溉。

为了揭开炎黄文化的历史之谜,诸多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民间人士对涿鹿大地上的一些文化遗存进行了深入的考证,通过几十年来锲而不舍的研究,才逐渐的逼近了历史的真相。

这座山叫釜山,因为它像一口倒扣的锅而得名,当地人传说这就是黄帝召集各路诸侯会盟的地方。

从这座山的形制来看,明显有过人工修筑,整个山体从上而下修筑了三层环行平台,很像是一个塔型的祭坛,山顶上还有一块巨大的方石,方石有雕刻的痕迹,一个十字指向四个方位,由于年长日久风化严重,变得模糊不清。

当地人称之为合符石。

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会长任昌华说:“我这有一块石器,这块石器应该叫兵符,我是1994年的10月份在这个地方发现的。

当时,就在这放着,下边有土,老百姓在这开地的时候我发现的,那么这块兵符,上面刻有明显的符号,所以这一块兵符,在这个合符坛的合符台下面发现,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涿鹿之战黄帝打败蚩尤以后,又驱逐了北方的荤粥部落,在釜山统一了各部族的符契,各地诸侯和部落首领拥戴轩辕氏为黄帝。

这标志着国家走向一统的开端,历来被史学家所重视。

那么,史书上记载的釜山,就是涿鹿县保岱村这个釜山吗?原国防大学学者房立中说:“根据唐朝的《括地志》记载,釜山就应该在妫州的某个地方,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问题的”。

根据唐朝的《括地志》记载,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这是一条考证釜山所在的重要依据。

那么,妫州怀戎县又是现在的哪里呢?原北京大学教授王北辰先生对此曾经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和专门的研究,他认为现在涿鹿县保岱乡西边这座废弃的古城,就是唐朝妫州城的遗址。

因此,他认为现在涿鹿县保岱乡窑子头村的这座山就应该是史书中记载的釜山,这和当地百姓们的传说恰巧吻合。

在釜山的表面及其周围的田埂上,到处都散落着砖头瓦块,似乎表明这里曾经有过规模不小的建筑群。

涿鹿县委宣传部陈文* 说:“你看,是这个,还有带图文的,有时也能发现。

当初民族有三座大的寺院,一个叫尧庙,一个叫舜庙,还有一个叫瞽叟祠,也就是舜的父亲,瞎老头子。

但是,特别德高望重,在这个上面,建有大规模的寺院,一直祭祀着,这个地方挨着桑干河,水草丰盛,土地肥沃。

因为尧、舜、禹的庙都在这儿。

”由此可见,这里曾经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的圣地。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黄帝与各路诸侯会盟釜山,统一符契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符契是古代帝王授权臣属带兵征战或是办理公务的一种凭证,最初用石器,后来逐渐用金、铜、玉制作,一分为二,一半由帝王掌握,另一半交与办差的人持有,当差的人办完差事,把符契交回与帝王所持的另一半相合,这便是合符。

黄帝合符釜山,是平定了天下的暴乱之后,与各路诸侯会盟釜山庆功祭告天地,登上帝位,定都涿鹿的一次盛典,这么重要的一项政治活动,黄帝为什么要选在这么个高山之巅来进行呢?因此,有的专家也提出不同的观点。

曲辰说:“我认为这个釜山就是现在的矾山,釜山合符,他她是统一全国以后搜集符契,就是发兵的这么一个地方,相当于这个后世的开国大典,那个阅兵式,所以,他不可能带上千军万马,到60里以外一个山头上去,所以,釜山,就是烧制量器簠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矾山”。

簠,是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计量器皿,很像一个陶罐,一簠为六斗四升。

曲辰认为,这里说的釜山实际上是一个地名而不是山名,山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语,堆得像山一样。

他认为釜山,实际就是今天涿鹿县矾山镇,这里当初可能是用来烧制簠,这种计量器皿的地方,因为簠这种器皿堆积如山,久而久之成为这里的地名。

《周礼》中记载的“簠”到了汉代被“釜”所替代,不再使用,所以,唐代成书的《括地志》将“簠”山一名以音著,误记为“釜”山了。

在涿鹿县温泉屯乡,李虎沟村南有一座山,在这座山的主峰上奇怪地形成一个天然的窟窿,凌空看去恰似一座桥梁,当地人称之为陵寝山,在中国古代,帝王的葬身之地,才称之为陵寝地,那么,当地百姓为什么称这座山为陵寝山呢?曲辰说:“80年代初,我们去搞文物普查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都说那个(山)就是黄帝的葬地,叫陵寝地,它中间是水冲刷了一个沟,一面叫东陵寝,一面叫西陵寝。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那么,桥山和这个陵寝山有什么联系呢?老百姓说的这个陵寝山就是司马迁记载的桥山吗?曲辰带着这些疑问,首先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寻找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