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病毒的基本性状(2) 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

(1)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2)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3) 病毒感染的类型。
3.难点:
(1)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2) 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3) 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教学媒体选用、板书、互动设计等):
讲授内容和时间分配
南华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22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2) 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
授课时间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习(践)课□ 其它□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掌握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传播途径;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种类,潜伏感染和慢 发病毒感染的特点。
(2) 熟悉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及病毒与肿瘤的关系;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3)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1. 主要知识点
(1)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3) 病毒的分类。 (4)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5)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6) 病毒感染的类型。 (7) 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抑制作用。 (7)病毒与肿瘤的关系(5min)。 (8) 病毒感染的类型(5min):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媒体选用
采用具体的举例和多媒体、彩色投影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
板书设计
(1)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3)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 (4)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5) 病毒感染的类型。 (6) 抗病毒免疫。 (7)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与有无病毒血症、病毒血清型别的多少及病毒表面抗原是否易发生变异有关。
微生物学第5章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感染来源
外源性感染:病原菌
病人 带菌者 动物
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病原菌+条件致病菌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少数细菌有致病性
许多细菌有条件致病性
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
在人体各部位正 常寄居而对人无 害的细菌
人体各部位正常细菌数量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细胞毒素 外毒素 细菌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疾病
白喉
作用机制
抑制蛋白质合成
症状和体征
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 周神经麻痹
肠毒素 细菌
霍乱弧菌
产毒型大肠 埃希菌
外毒素
肠毒素 肠毒素 肠毒素
疾病
霍乱 腹泻 食物中毒
作用机制
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 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
症状和体征
腹泻、呕吐 呕吐、腹泻
金葡菌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细菌的感染类型
不感染 隐性感染 潜伏感染 显性感染 带菌状态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毒血症、 菌血症、败血 症 脓毒血症、内 毒素血症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疱疹病毒概述 • 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 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与预防 • 疱疹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疱疹病毒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疱疹病毒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疱疹病毒是一类具有包膜的DNA 病毒,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
分类
疱疹病毒可分为α、β、γ三个亚科, 其中α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人类的致 病性较强。
THANK YOU
感谢聆听
100%
局部治疗
保持患处清洁、干燥,外用收敛 、抗病毒药膏涂抹。
80%
全身治疗
口服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泛昔洛韦等,同时进行对症治疗 。
预防措施
02
01
03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与患者接触,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毛巾等生活 用品。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免疫力,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疫苗研究进展
疫苗种类
目前有带状疱疹疫苗和单纯疱疹疫苗。
研究进展
不断有新的疫苗品种在研发中,以提高预防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04
疱疹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与细菌的相互作用
协同感染
疱疹病毒与某些细菌可以同时 感染同一细胞,并在细胞内相 互促进对方的复制和扩散。
细菌性感染的恶化
某些细菌感染可以增加疱疹病 毒感染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如 性传播疾病中的淋病和衣原体 感染。
抗生素治疗的影响
抗生素治疗可以改变口腔和生 殖道微环境,从而影响疱疹病 毒的复制和传播。
与病毒的相互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总结性重点:1.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有哪些3.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总结4.重要的细菌,按照革兰氏染色分类,并列明细菌需要记忆的重点。
6.与口腔相关的厌氧菌:【1】脆弱类【2】放线菌1. 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见,而需要借助光学乃至电子显微镜放大成千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有益,少数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病害。
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1.营养作用:产生人类必须的一些营养物质,如VitK2.生物拮抗:人体正常菌群占据人类表皮和黏膜,使得致病菌难以粘附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存在是维持人类免疫力的基础4.抗衰老作用:乳酸杆菌等在胃肠道的大量存在与长寿有明显对应性。
**科赫法则:1. 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健康人中不存在2. 该特殊致病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3.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疾病4.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中能重新分离出该致病菌纯培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定义: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对细菌的形态观察时机: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原因:细菌在不利不环境或者衰老时产生形状多形性,亦称衰退型。
1.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结构组成的差异分为几大类?各有何特点?三类,分别是球菌、杆菌、螺形菌。
补充:【1】肽聚糖组成区别4.L型细菌的特点及医学意义。
【1】由来:当某些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等)破坏或抑制了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发生部分或完全缺损,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因首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
【2】分类: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仅剩一层细胞膜原生质球:G-菌因有外膜保护,且胞内渗透压较低,对低渗环境仍有一定抵抗力【2】特性:1.产生因素:青霉素、溶菌酶、胆汁、抗体、补体等2.形态:大小不一,高度多形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3.培养特性:高渗低琼脂培养基,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荷包蛋样菌落4.致病性:引发慢性感染【3】医学意义:1.L型细菌在体内、外均能形成,尤其在使用于细胞壁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力,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疾病;2.在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时,L型细菌往往被漏检而造成病原菌感染的漏诊。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精品PPT课件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如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主要感染途径
包涵体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 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 触抑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 生。
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 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Ⅱ超敏反应、 Ⅲ超敏反应(肾损伤)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 CD4+Th1
分的改变,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 成分。
包涵体形成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 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 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的位于胞质内(痘病毒),有的 位于胞核中(疱疹病毒);或两者都有(麻疹 病毒);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因病毒种 类而异。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
急性病毒感染 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 组
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
免疫逃逸机制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影响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因素
1. 病毒因素: 病毒出现免疫逃逸现象:病毒潜伏、隐匿和抗原位
点变异。病毒及其成分抑制MHC分子和细胞因子作用。 病毒变异产生DIP颗粒:干扰并抑制相应完整病毒的
复制,以维系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状态。
影响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因素
2. 宿主因素: 体液免疫功能低下:B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灭体液中游离病毒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灭细胞内病毒 免疫耐受:病毒抗原成为耐受原不能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 答和介导释放细胞因子 病毒经宫内感染和围产期感染 病毒感染免疫器官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病毒感染后,可在机体内持续存在,并经常或间歇性
向体外排放。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 (carrier)”,或表现为 长期不愈的脏器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HBV)。 隐伏感染(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病毒初次感染时可表现为急性感染,原发感染后,病 毒长时间以一种隐伏形式存在于机体内,可间歇性引起急 性发作,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VZV、HSV1 、HSV2)。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us infection
• 局部播散:病毒侵入机体,在局部组织细胞内 增殖,如肠道V在咽部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 ;呼吸道V在上呼吸道黏膜的上皮细胞。
• 体内播散——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及神经系统播散 ,定位于特定的组织或靶器官,常引起多组织 和多器官的感染。
病毒在宿主体内播散方式 Spread types of viruses within the infected host
先天性感染:rubella virus,HBV,HIV
后天获得性感染:HIV HBV等
隐性感染(亚临床型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病毒PPT课件

03
肠道感染病毒的致病机制
肠道感染病毒对肠道黏膜的损伤
肠道黏膜损伤机制
肠道感染病毒通过吸附和侵入肠道上 皮细胞,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导致肠 道通透性增加,使肠道内的细菌和毒 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感染。
细胞病变效应
肠道感染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过程中, 可引起细胞病变效应,导致细胞死亡 和组织损伤。
肠道感染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
免疫抑制
肠道感染病毒可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 ,使机体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
炎症反应
肠道感染病毒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炎症和肠道外并发 症的发生。
肠道感染病毒与其他病原体的协同作用
细菌协同感染
肠道感染病毒可与肠道内的细菌共同作用,导致更严重的肠道感染和全身性感 染。
混合感染
肠道感染病毒与其他病原体如细菌、寄生虫等的混合感染,可相互促进,加重 病情。
04
肠道感染病毒的诊断与检测
临床诊断方法
80%
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有腹泻、腹痛、发 热等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和持续时间。
100%
体征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 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腹部是否 有压痛、反跳痛等症状。
80%
粪便检查
通过收集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 显微镜检查和培养,以确定是否 存在肠道感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病毒 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肠道感染病毒概述 • 肠道感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肠道感染病毒的致病机制 • 肠道感染病毒的诊断与检测 • 肠道感染病毒的治疗与预防 • 肠道感染病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肠道感染病毒概述
肠道感染病毒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的致病性

•菌体表面结构
荚膜:细菌的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溶菌酶及补 体等杀菌物质的作用,因而有助于在体内迅速繁殖和扩散。
菌毛等粘附因子:细菌首先通过粘附因子宿主呼吸道、消 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上皮细胞上,才能在局部定居、繁殖 并引起疾病。 其它表面物质:其它表面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 链球菌的M蛋白、大肠杆菌的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和正常体液 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无临床症状,病毒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对 机体有保护作用。 显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致使细胞 被破坏、死亡,组织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症状。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先天感染与后天感染
先天感染:病毒由母体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 分娩
过程中经产道感染胎儿的方式,又称垂直感染。如 孕妇于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 儿而致胎儿先天畸形。 后天感染:出生后,病毒在不同个体之间传播所导
致的感染,又称水平感染。
三、病毒的致病机理
1.病毒对细胞的直接致病作用 病毒对细胞的直接致
病作用主要是指由于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干扰和破
坏了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造成细胞死亡即所谓杀 细胞效应。
2.机体的免疫应答引起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感染细
胞后,细胞表面可产生新的病毒抗原,可诱发宿主 产生免疫应答,也能造成病理损伤。 3.病毒感染与肿瘤
斥、干扰后进入的病毒,数量多的、增殖快的病毒干扰数量
少的、增殖慢的病毒,这多见于异种病毒之间。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二)干扰素:
A.干扰素是由大多数脊椎动物细胞受病毒或其他因子 诱导产生的低分子蛋白质。 B.干扰素的种类:根据干扰素的来源,人细胞诱生的干 扰素有α 、β 和γ 三种类型。
C.干扰素的性质:干扰素性质比较见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的感染过程
Infectious process of viruses
病毒在宿主体内播散 Spread of viruses within the infected host
• 局部播散:病毒侵入机体,在局部组织细胞内 增殖,如肠道V在咽部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 ;呼吸道V在上呼吸道黏膜的上皮细胞。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成熟后,短时间 内大量释放子代病毒,造成宿主细胞破坏 而死亡,出现细胞融合和致细胞病变效应
(cytopathic effect,CPE)。
*裸露病毒多以溶细胞型释放 *宿主细胞大量破坏、裂解、死亡 *细胞生理功能紊乱、细胞器受损
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 Different types of virus-host interaction
溶细胞性感染 cytolysis infection 非溶细胞性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 病毒的整合感染 viral integration infection
溶细胞型感染 Cytolytic infection
整合感染 Integration
某些DNA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核酸,某些RNA病 毒基因经逆转录后形成的cDNA,插入到宿主细胞 染色体中的感染状态。有失常式整合(HPV, HSV2)和逆转录整合(HIV,HBV)。
肿瘤发生、癌变 脱离细胞DNA,重新复制增殖(HIV)
细胞凋亡 Cell apoptosis
宿主细胞基因控制着细胞的程序化死亡,是正常 的生物学现象。 病毒感染可非正常启动细胞凋亡 基因,加速细胞死亡。如 HIV感染导致免疫细胞凋 亡,引起免疫细胞破坏,出现免疫病理损伤。
病毒与宿主细胞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between viruses and host cell during biosynthesis
病毒血症 viremia: 病毒侵入血流,并随血流播散的状态。
经神经系统播散:
狂犬病毒 rabies virus和原发感染后定位于神经节的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潜伏在脊髓后根感觉神经节或脑神经节 HSV1:潜伏在面部三叉神经节和颈上迷走神经节, HSV2:潜伏在骶神经节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of viral infection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 2.病毒对细胞调亡的影响 3.病毒与宿主细胞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4.病毒所致的免疫病理损伤
体外细胞培养时,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形 态改变(变圆、聚集、融合、裂解或脱落) 的现象(CPE)。
Normal cells
SARS CoV infected cells
非溶细胞型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但不引起细胞裂解死亡 的感染状态。
宿主细胞结构未见明显改变,但合成代谢被抑 制(HCV所致的慢性感染) 细胞膜表面出现新抗原 包涵体形成
• 体内播散——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及神经系统播散 ,定位于特定的组织或靶器官,常引起多组织 和多器官的感染。
病毒在宿主体内播散方式 Spread types of viruses within the infected host
局部播散: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鼻病毒 经血液播散: 病毒经血液播散可引起病毒血症。
病毒与细胞转录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细胞RNA加工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细胞翻译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细胞DNA合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细胞的蛋白合成系统间相互作用
免疫病理损伤 Immune pathogenic damage
• 宿主胞膜表面的V新抗原引起的自身免疫 • 游离的V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
呼吸道传播: 空气、飞沫、气溶胶 消化道传播: 污染的水源或食品 经血液传播: 献血、输血、污染的针头等 经接触传播: 皮肤、黏膜接触 经性接触传播:HIV、HBV、 HCV、HPV 、HSV2
(经性接触传播的病毒引起的疾病不都是性病)
病毒的传播途径
Transmition route of virus
合物,随血流沉积在关节腔或肾小球基 底膜,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 • 细胞免疫引起的病理损伤 • 体液免疫引起的病理损伤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免疫病 理损伤
抑制免疫 系统功能
吞噬细胞 抗体
病毒抗原 感染细胞
北京大学医学部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Viral infection and pathogenesis
授课对象:基础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 授课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
医学微生物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 1
病毒的传播途径
Transmition route of virus
包涵体
Inclusion body 病毒在宿主细胞质或核内
复制,其复制中间体和核
衣壳等成分堆积而成的不
规则的斑块状结构,可改
变细胞组成并有CPE效应。
具其位置、形状和染色, 具有病原学诊断价值。
狂犬病病毒在脑神经细胞胞浆内 形成嗜酸性包涵体-Negri body
朱万孚,庄辉. 医学微生物学, 第1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年.
经昆虫媒介传播:经节肢动物叮咬(蚊、螨、 跳蚤及 啮齿类动物) 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和哺乳传播( HIV、HBV、 HCV ) 垂直传播:经母-婴和父-婴传播 一种病毒可有多种传播途径:HIV、HBV、 HCV
病毒在宿主间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原体在人群中
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
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产道由
亲代传播给子Leabharlann 的传播方式空气传播、粪-口传播、经血传播、 虫媒传播、接触传播
新加坡5名“超级传播者”传播SARS示意图
35
6 1
130 127
共传染了172人
/46/95/news209629546.sht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