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菌素: 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代谢产物,对同源种或近似种才2、有拮抗作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3、细菌的L型: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4、R质粒:是一种细胞质性的质粒,这种质粒具有使寄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剂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群,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5、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

可以通过接合在供体和受体间传递遗传物质。

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但是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细菌芽孢为指标。

8、抑菌:抑制体内或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内源性感染: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

10、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11、病原菌在有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12、垂直传播:是指存在母体的病原体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14、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15、吞噬细胞杀菌过程有:识别、吞噬、消化。

16、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体液中的异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

17.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18.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

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

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

19.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微生物复习资料及题库

微生物复习资料及题库

绪论(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进化及其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诊断、防治措施。

医学微生物学与军事、预防、检验、基础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4.非细胞型微生物(acellular microbe)最小。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算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

如病毒。

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细胞无核仁和核膜,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包括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及放线菌。

6.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be)具有核膜、核仁和完整的细胞核,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二)问答题1.试比较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答: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非细胞微生物分化程度中高低,细胞结构有有无,能量系统+/-有无,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完善无,核酸DNA+RNA DNA+RNA DNA或RNA,核膜-+-,核仁-+-2.试述微生物的共同特点。

答:1、个体微小:肉眼直接看不见,需借助光镜、电镜放大才能看见;2、结构简单;3、繁殖迅速: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和繁殖速度。

如大肠杆菌平均20分钟繁殖一代;4、数量巨大;5、种类繁多;6、分布广泛:微生物因其体积小、重量轻、数量多和适应性强等原因,可到处传播。

微生物期末名词解释

微生物期末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

微生物学: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分子微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微生物学: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SARS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呼吸道综合症。

巴斯德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生长而延长其保存期的措施。

真核微生物: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微生物中的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和地衣均属于真核生物,故可称为真核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等,微生物多样性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其独特之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膜边体:又称须边体或质膜外泡,为许多真菌所特有。

是一种位于菌丝细胞周围的质膜与细胞壁间,由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

几丁质酶体:又称壳体,一种活跃于各种菌丝体顶端细胞中的微小囊泡,内含几丁质合成酶,可把其中所含的酶运送到菌丝顶端的细胞壁表面,使该处不断合成几丁质微纤丝。

氢化酶体:通常位于鞭毛基体附近,为其运动提高能量,只存在于厌氧性的原生动物和近年才发现的厌氧性真菌。

蕈菌:是大型真菌,属于丝状真菌,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颜色各异、形态多样的子实体结构。

生物资源:是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他生物组成部分。

菌核(scleraotium):在不良外界条件下,菌丝相互紧密缠结在一起形成的坚硬、能抵抗不良环境的块状、头状的休眠体。

菌物界:是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

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三类。

真菌的特点: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陆生性较强。

动物微生物期末复习思考题

动物微生物期末复习思考题
《动物微生物》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 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 能抑制或杀死另一些微生物的物质。
3.消毒:是应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病源微生物的过 程。
4.免疫:是机体对自身与非自身物质的识别,并清 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 衡的生理学反应。
30.自然界微生物主要分布在( )中。 A.土壤 B.水域 C.空气 D.生物体 31.用理化方法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 A.灭菌 B消毒 C.防腐 D.①和② 32.大肠杆菌在麦康凯琼脂鉴别培养基上形成( )的菌落。 A. 蓝色 B.红色 C.紫色 D.黑色 33.禽霍乱的病原是( )。 A.大肠杆菌 B.多杀性巴氏杆菌 C.沙门氏菌 D.魏氏梭菌 34.下列病毒中,呈子弹状的病毒是( )。 A.痘病毒 B.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C.新城疫病毒 D.狂犬病病毒 35.正常动物肠道中含有的细菌是( )。 A.沙门氏菌 B.大肠杆菌 C.结核杆菌 D.巴氏杆菌
9.疫苗:利用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或其组成成分、代谢 产物制成的,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10.SPF动物:无特定病原动物的简称,指为了科学研究 和生产需要而人工培育的没有特定病原体抗体的健康 动物。
二、单项选择题 1.常用于饮水消毒的消毒剂是( )。
A.石灰 B.CuSO4 C. KMnO4 D.漂白粉 2.下列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 )。
答: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单股RNA病毒,外形像子弹, 有囊膜,对0.1%的升汞,0.1%的来苏尔敏感,强毒株在动物 脑组织神经细胞中可形成胞浆包涵体;致病性:各种哺乳动 物都易感,人也可感染,其常因被病犬,健康带毒犬或狂犬病 患者咬伤而发病,病毒通过伤口侵入机体,在伤口附近的肌 细胞内复制,而后上行到脑的边缘系统大量复制,导致脑损 伤,行为失控,先兴奋继而麻痹的神经症状.病毒主要存在于 神经系统和唾液腺中,经咬伤而传染.本病病死率几乎100%。

微生物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微生物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体型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细菌(bacterium):是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

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链间交联桥构成。

脂多糖:即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

它由脂类A、核心多糖和寡糖重复单位构成。

荚膜:许多细菌的最外表还覆盖着一层多糖类物质,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

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胞质.细胞核逐渐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生胞子。

鞭毛:鞭毛是某些细菌的运动器官,由一种称为鞭毛蛋白(flagellin)的弹性蛋白构成,结构上不同于真核生物的鞭毛。

细菌可以通过调整鞭毛旋转的方向(顺和逆时针)来改变运动状态。

菌毛:菌毛是在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须用电镜观察。

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闭合共价环状双链DNA分子。

L型细菌:当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核成被抑制时,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热原质:许多G-菌如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一些G+菌如枯草芽胞杆菌能产生一种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成为致热原。

(其实就是指菌体脂多糖)。

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某些生物细胞(主要是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物质。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1.微生物(Microbiology):微小生物的总称2.芽胞:特殊的休眠构造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地物质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6.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而设计的培养基。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9.发酵作用:是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转移代谢。

10.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11.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程12.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其产物是乙醇和二氧化碳。

13.同型发酵:其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由NADH+H还原为乳酸(H为氢离子)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

14.异型发酵:发酵的特点是经HMP途径,存在磷酸酮糖裂解反应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

15.丁酸发酵:即由糖类生成丁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发酵16.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是指生物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次生代谢产物的过程17.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称为野生型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改变了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p892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需要某种生长因子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21.转化作用:是外源DNA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22.转导作用.: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象23.接合作用: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细菌24.普遍转导:在普遍转导中,任何遗传标记都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C/N比:所谓C/N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它具备微生物所需的六大营养元素,且其间比例合适。

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生代谢产物:指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化学物。

发酵: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接传递给某一中间代谢物的低效产能反应。

抗生素:微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在很低浓度下就能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案答案一、名词解释:1、L型细菌:亦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由于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所致。

此种细菌在普通环境下会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2、中介体:为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与革蓝染色阳性菌。

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3、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它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4、芽胞:是细菌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脱水形成的一个空泡,具有多层致密的结构,抵抗力特别强。

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5、热原质:又称为致热原,将它注入动物或人的机体可引起发热,它的成分是革蓝染色阴性菌的LPS。

热原质耐热,但不易挥发,可用蒸馏的方法祛除。

6、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溶原性转换:细菌从温和噬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8、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9、正常菌群:指定居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10、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1、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12、SPA:存在于9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

SPA的这一特点可增强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

13、肥达试验: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分别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的多少和早期及恢复期抗体的动态变化,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14、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体型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细菌(bacterium):是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

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链间交联桥构成。

脂多糖:即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

它由脂类A、核心多糖和寡糖重复单位构成。

荚膜:许多细菌的最外表还覆盖着一层多糖类物质,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

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胞质.细胞核逐渐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生胞子。

鞭毛:鞭毛是某些细菌的运动器官,由一种称为鞭毛蛋白(flagellin)的弹性蛋白构成,结构上不同于真核生物的鞭毛。

细菌可以通过调整鞭毛旋转的方向(顺和逆时针)来改变运动状态。

菌毛:菌毛是在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须用电镜观察。

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闭合共价环状双链DNA分子。

L型细菌:当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核成被抑
制时,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热原质:许多G-菌如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一些G+菌如枯草芽胞杆菌能产生一种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成为致热原。

(其实就是指菌体脂多糖)。

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某些生物细胞(主要是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物质。

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边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菌落:由单个细菌分裂增殖,经过一定时间(18~24h)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孤立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

防腐: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无菌是无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溶原性:温和噬菌体具有的产生成熟子代噬菌体颗粒和裂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
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高频重组菌(株):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可使该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

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F-菌:不具有F质粒菌细菌,不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F+菌:具有F质粒菌细菌,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F质粒:致育因子,决定细菌性别的质粒,即性菌毛的有无。

普遍性转导:供体菌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

局限性转导:由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只转移与噬菌体结合位点附近的供体菌基因,使供体菌特定位点的基因转入受体菌。

耐药突变:突变使细菌失去了对某种抗菌物质或毒性物质的敏感性。

突变: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

病毒:是体积最微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的,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并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

包膜: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类和少量的糖脂。

顿挫感染:在病毒增殖过程中,虽可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正常组装成完整的病毒体,既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

缺陷病毒:指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严重改变而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的病毒。

但当与另一种病毒共同培养时,就能使缺陷病毒完成正常的增殖,则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被成为辅助病毒。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壳粒: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至数个多肽。

根据壳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

刺突: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

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

核衣壳:由病毒的核心和衣壳构成的结构体。

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

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

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并未从体内完全消失,其基因潜伏于某些组织细胞内而不复制,但在一定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再度复制使疾病复发。

慢发病毒感染:为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

潜伏期长,症状出现后呈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

持续性病毒感染:即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红细胞吸附:带有血凝素的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膜上可出现血凝素,能与加入脊椎动物红细胞结合,此现象称红细胞吸附。

呼吸道病毒(Viruses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s):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正粘病毒(Orthomyxoviridae):对人或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有包膜,具有分节段RNA基因组的一类病毒。

神经氨酸酶(NA):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 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发芽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

血凝素(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为中和性抗体并可抑制血凝。

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

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

而形成新的变种。

抗原转换: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数十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和亚型变异。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一类生物学性状相似、形态最小的正链ssRNA病毒。

肝炎病毒:是指一大类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为唯一复制场所,引起病毒肝炎。

虫媒病毒:是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出血热: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类疾病的统称。

这些疾病是以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坏和出血,以及可能伴有低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

疱疹病毒:是一群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病毒,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和鸟类中。

逆转录病毒科: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

gp120:是存在于HIV病毒包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构成包膜表面刺突,是病毒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

野毒株:从人和自然界感染的动物中分离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生毒株。

内基小体:是狂犬病毒核衣壳积储在细胞浆内而形成的一种卵行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朊粒:是一组由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朊蛋白。

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的病原体。

条件致病菌:指正常菌群在机体健康或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