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0.1mm)的总称。
2.模式生物:背景清晰,基因组小,易于测量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例如大肠杆菌和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
3.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它是丝状真菌的通用名称。
通常指菌丝体较发达且不产生大的肉质子固体结构的真菌。
5.病毒:由一个或数个rna或dna分子构成的感染性因子,通常(但并非必须)覆盖有由一种或数种蛋白质构成的外壳,有的外壳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膜结构;这些因子能将其核酸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它们能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进行细胞内的复制;有些病毒还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dna,依靠这种机制,或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发生,或是导致细胞转化,肿瘤形成。
6.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和病毒的传染性形式。
它是一组可以独立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
它们被自己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
有些人还有一个胶囊,保护他们的遗传物质免受环境损害,并作为载体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
7.衣壳粒: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三级结构)。
8.衣壳(壳):由衣壳颗粒以对称形式规则排列而成的病毒壳。
它含有核酸,形状各异。
9.核衣壳(核壳):病毒蛋白质壳体与病毒核酸的合称,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10.暴露毒物颗粒:只有核壳基本结构的毒物颗粒称为暴露毒物颗粒。
如烟草花叶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毒颗粒。
11.包膜毒粒: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核壳外还具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这类毒粒称为包膜毒粒。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12.强效噬菌体: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它可以在细胞内正常复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一个裂解周期。
13.轻度(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复制周期无法完成。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3.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其厚度不小于μm称为荚膜或大荚膜。
厚度小于μm为微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4.芽胞(spore):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失水浓缩,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种坚实小体。
芽胞耐干燥,在消毒灭菌学上以杀死芽胞作为标准。
5.鞭毛(flagellum):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它与免疫性、鉴别、致病性有关。
6.菌毛(pilus):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
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7.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
在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R质粒、F质粒等。
质粒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抗药性形成、某些毒素产生有关。
8. L型菌: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态呈多形性。
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
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9.热原质(pyrogen):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微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重的脂多糖。
10.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A,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发挥其毒性作用。
11. 外毒素(exotoxin):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2. 细菌素(bactericin):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13. 代时(generation time):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14. 抗生素(antibiotic):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化:利用小体积大面积系统的微生物在体制和培养方面的优越性,促进高等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培养技术发展的方法,称为微生物化。
比面值:某一物体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称为比面值。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块;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多样性,代谢产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肽聚糖:是真细胞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分为肽和聚糖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糖醇磷酸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以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脂多糖: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抗酸细菌:是一类细胞壁中含有大量分枝菌酸等蜡质的特殊G+细菌缺壁细菌:由于人工方法,或自然发生的缺少细胞壁的细菌,主要有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和支原体等L型细菌:由英国李斯特研究所的学者于1935年发现,故称L型细菌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他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圆球形原生质体聚—β—羟丁酸PHB: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脂质的碳源贮藏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种粘性胶状物质,相对稳定的附着在细胞壁外,具有一定形态,称为荚膜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伴孢晶体:又称δ内毒素。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指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微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由裸露DNA组成的核区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真核微生物(eukaryote):是具有核膜、核仁分化,能进行有丝分裂的一类较高等的微生物,其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和内质网等内膜结构,包括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生物等。
细菌(bacteria):指原核微生物中非古菌类的主要类群。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由O-侧链、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部分组成。
周质空间(periplasmicspace)或壁膜空间: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位于细胞壁与细胞质膜之间的狭小空间。
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革兰氏阳性细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而获得的完全缺壁细胞。
原生质球(spheroplast):指细胞壁未全部去掉的细菌细胞,呈圆球状,可人为地通过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革兰氏阳性细菌而获得。
细菌L-型(L-form of bacteria):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无壁类型。
荚膜(capsule):有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性多糖。
鞭毛(flagella):某些细菌的细胞表面伸出细长、波曲、毛发状的附属物。
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
菌落(colony):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内即可由1个或几个细菌分裂繁殖聚集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
纯培养(pure culture):如果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个体生长、繁殖而成,则称为纯培养。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构造简单、胞壁坚强、多以二决裂方法滋长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菌落(colony):单个(或集合在的一团)微生物在合适的固体培养基别处或内部进展、滋长到必定程度能够形成肉眼可见的、有必定形状构造的子细胞进展群体。
3.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进展发育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卵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4.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专门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5.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滋长、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6.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大年夜小介于平日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专门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7.蓝细菌(Cyano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汗青悠长、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感化的大年夜型原核生物。
8.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平日指那些菌丝体较蓬勃又不产生大年夜型肉质子实体构造的真菌。
9.蕈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平日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年夜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含大年夜多半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10.粘细菌:别名子实粘细菌,是一类具有最复杂的行动模式和生活史的原核微生物。
11.能量寄生微生物:因衣原体需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但有必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年夜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体系,必须依附宿主获得A TP,是以又将衣原体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12.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自力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3.鞭毛: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从属物,称为鞭毛,其数量一至十根,具活动功能。
14.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15.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
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柔嫩、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2.COD:即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3.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遗传型均用[A+B+]表示。
5.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者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6.温和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成为温和噬菌体。
7.单克隆抗体:指由一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经分化、增殖后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8.艾姆斯实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9.转导:通过温和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中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10.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s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命名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鉴定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分类单元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
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属g 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
.居群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
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
变种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
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
新种species nova, sp. nov, nov sp. 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型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
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菌株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
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菌型form 曾用做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缀。
如噬菌体变异型Phagovar、血清变异型Serovar、生物变异型Biovar、形态变异型Morphovar、致病变异型Pathovar。
菌群group 指两种微生物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过度类型的菌种,具有某些共同性状。
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及它们之间的过度类型。
俗名common name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
其优点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但局限性是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
学名scientific name 国际上统一使用的名称称为学名,用以确保生物名词的统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双名法binominal nomenclature 双名法指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加词两部分组合而成。
第一个词为属名,首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名加词,常用形容词(要于属名性别一致),也可以用人名、地名、病名或其他名词(名词用主格或所属格形式),种名加词首字母不大写。
三名法t rinominal nomenclature 当某种微生物是一个亚种时,学名就应按三名法拼写,即由属名、种名加词和亚种名加词构成。
例如:Alcaligenes denitrificans subsp. Xylosoxydans(反硝化产碱杆菌氧化木糖亚种)。
属名generic name 是一个表示微生物主要特征的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单数,第一个字母应大写。
其词源可来自拉丁词、希腊词或其它拉丁化的外来词,也有以组合的方式拼成。
种名加词, 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 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次要特征。
其词源由拉丁词、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
字首一律小写。
可由形容词或名词组成,如果是形容词,要求其行与属名一致,如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属名与种的加词均为阳性词。
系统发育树, 系统树phylogenetic tree 在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分类中,常用一种树状分枝的图形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树状分枝的图形被称为系统发育树,简称系统树。
分子系统树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的系统数称为分子系统树。
结node 在系统发育数的图形中,分枝的末端和分枝的连接点称为结,代表生物类群,分枝末端的结代表仍生存的种类无根树unrooted tree 是系统发育树的一种形式,只是简单表示生物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不反映进化途径。
有根树rooted tree 是系统发育树的一种形式,不仅表示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疏,而且反映出它们有共同的起源及进化方向。
最节省分析法, 简约法parsimony analysis 它是计算机分析系统发育相关性构建系统树时,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推断谱系的原则是:在所有可能的谱系关系中,涉及进化改变的序列特征数最少的谱系是最可信的。
域Domain是一个比界(Kingdom)更高的界级分类单元,过去曾称原界(Urkingdom)。
三域学说Three Domains Theory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C.R.Woose等人对大量微生物和其它生物进行16S和18S rRNA寡核苷酸测序,并比较其同源性水平后,提出了一个与以往各种界级分类不同的新系统,称为三域学说。
三域Three Domains三域指的是细菌域(Bacteria,以前称“真细菌域”Eubacteria)、古生菌域(Archaea,以前称“古细菌域”Archae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karya)。
模式(或典型)菌株type strain 根据命名法规要求,正式命名的分类单元应指定一个命名模式作为该分类单元命名的依据。
种和亚种所指定的称为模式(或典型)菌株。
模式种type species 根据命名法规要求,正式命名的分类单元应指定一个命名模式作为该分类单元命名的依据。
亚属和属所指定的称为模式种。
模式属type genus 根据命名法规要求,正式命名的分类单元应指定一个命名模式作为该分类单元命名的依据。
属以上至目级分类单元所指定的称为模式属。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从1984年至1989年分四卷出版了《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第一卷包括革兰氏阴性细菌,第二卷包括革兰氏阳性细菌,第三卷包括一部分革兰氏阳性细菌、古生菌和蓝细菌,第四卷包放线菌。
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最初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细菌学教授伯杰(D. Bergey)(1860-1937)及其同事为细菌的鉴定而编写的,名为《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该书自1923年问世以来,以进行过8次修订,现已发行第九版。
DNA-DNA同源性DNA-DNA homology 通常以同源%表示,代表整个基因组中DNA碱基序列相似性的平均值。
各菌株DNA的同源性在70%以上属于种的水平,即属于同一个种。
在20-70%之间则属于一个属内不同的种。
DNA-rRNA同源性DNA-rRNA homology 用来确定种以上或更高层次分类单元微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G+C)mol% 值guanine plus cytosine base mole percent 它表示DNA分子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即(G+C)mol%= G+C/A+T+G+C×100%热变性温度或熔解温度Tm melting temperature DNA的热变性过程(即增色效应的出现)是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紫外吸收增加的中点值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热变性温度或熔解温度。
核酸分子杂交法hybridization of nucleic acids 按碱基的互补配对原理,用人工方法对两条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进行复性,以构建新的杂合双链核酸的技术,称为核酸分子杂交法。
此法可用于DNA-DNA、DNA-rRNA和rRNA-rRNA分子间的杂交。
核酸分子杂交法是测定核酸分子同源程度和不同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有效手段。
核酸探针nucleic acids probe 指能识别特异核苷酸序列的、带标记的一段单链DNA或RNA分子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rRNA oligonucleotide catalog analysis 一种通过分析原核或真核细胞中最稳定的rRNA寡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程度,以确定不同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谱系的方法。
遗传特征分类法genetic taxonomy 指根据核酸分析得到的遗传相关性所做的分类。
它是一种最客观和可信度最高的分类方法。
化学分类法chemotaxonomy 是应用电泳、色谱和质谱等分析技术来分析比较不同微生物细胞组分、代谢产物的组成等而进行分类的方法。
数值分类法numerical taxonomy 是根据数值分析,借助计算机将拟分类的微生物按其性状的相似程度归类的方法。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提取不同微生物菌种的总DNA,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再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比较酶切片段的长度和多样性。
由于亲缘关系不同的微生物菌种其DNA的核苷酸序列不同,存在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也不同,所以被切成不同数目和长度的DNA片段,比较这些片段的酶切图谱即可判断微生物之间彼此的亲缘关系。
核酸分型ribotyping methods 是将复杂的DNA酶切片段转移到膜上,和标记的探针进行杂交,比较杂交片段。
随机扩增多肽性DNA random amplified DNA, RAPD 以基因组总DNA为模板,运用任意序列的上百种非特异引物,在非严格条件下进行PCR扩增,由于不同物种的基因组中与同一组引物相匹配的碱基序列的空间位置和数目可能不同,所以扩增产物的大小和数量也有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