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学简史

合集下载

历代汉字学研究简介

历代汉字学研究简介

3)汉字的简化与规范化 ) A 简化字运动的兴起 1909年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 年陆费逵发表《 年陆费逵发表 一文. 字》一文.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 动的开端. 五四"运动后,在钱玄同, 动的开端."五四"运动后,在钱玄同,胡 适 等人的倡导和推动下简化字运动逐步兴起. 等人的倡导和推动下简化字运动逐步兴起.
5.清——文字学研究高峰期 . 文字学研究高峰期 《说文》四大家为代表的文字学研究. 说文》四大家为代表的文字学研究. 6.现当代 .现当代——文字学全面发展期 文字学全面发展期 (1)甲骨学的兴起 ) 发现与收藏: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等. 发现与收藏: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等.
王懿荣
刘鹗( 刘鹗(右)

C 解放区的汉字简化工作 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简体字大量 流行. 流行.手写稿和各种印刷品上大量使用所谓 解放字" 随着解放区的扩大, 的"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 字" 普及全国,在群众中广为使用, 普及全国,在群众中广为使用,为新中国汉 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另一方 面,以吴玉章为首的革命者也在解放区积极 倡导和推动简化汉字工作. 倡导和推动简化汉字工作.
史记. 殷本纪》 王国维 《史记 殷本纪》 中殷先公先王世系
王国维"殷先公先王世系"考证例: 王国维"殷先公先王世系"考证例: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上 《史记》 卷上》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卷上》:《史记》作大 后汉书西羌传 西羌传》 丁,非.案:《后汉书 西羌传》注,《太平 御览》 通鉴外纪》 纪年》皆作" 御览》,《通鉴外纪》引《纪年》皆作"大 北堂书钞》四十一引《纪年》 丁",惟《北堂书钞》四十一引《纪年》作 文丁" 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 "文丁".《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 "文 文 丁一曰大丁" 丁一曰大丁".

中国汉字8000年发展简史,一文带你了解

中国汉字8000年发展简史,一文带你了解

中国汉字8000年发展简史,一文带你了解汉字作为我们记录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信息。

中国汉字发展虽然漫长但却从未中断,具有完整的演变与发展脉络。

我们来给大家梳理一下中国汉字的发展史。

总共可以分为六个大阶段,让大家可以非常明晰地了解中国的汉字发展。

汉字的起源——贾湖刻符随着原始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祖先群体开始慢慢出现组织架构,而在这发展过程中,就模仿事物的形状画画来记录事情,表达意思。

这些图画是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认识。

其表意的特征更是古代生产生活、自然地理、社会风俗的真实写照后来,聪明的祖先们把图画简化,把形式固定下来,渐渐地演变成了最最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

中国最早的字符是出自于贾湖遗址。

20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发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

在这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出土的龟甲上契刻的符号,从其形状看,具有多笔组成的结构,应承载契刻者的一定意图,多数专家却认为那些符号是有意识刻画的,但不能确证为文字,但毫无疑问,贾湖刻符是中国汉字的起源,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因为专家研究发现,8000年前贾湖契刻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是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为工具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来记载占卜内容的,而贾湖契刻也与占卜相关;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贾湖契刻是事理符号,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

刻符结构为“横”“点”“竖”“撇”“捺”“竖勾”“横折”等笔画,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

有些契刻符号的形状与其4000年后的商代甲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以下图的“目”字为例。

左一为“目”从8000年前的贾湖刻符、到7000年前的双墩符号、5000年前的大汶口符号、4000年前的龙虬符号,构成了淮河流域字符体系。

中国文字学简史

中国文字学简史

中国文字学简史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多年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家,而作为记载其历史的汉字也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而文字史的记载则仅从秦汉时期开始。

本文根据胡朴安先生的《中国文字学史》,精选要略,进行压缩,成此中国文字学简史一文。

胡朴安先生说“文字学史者,则叙述研究文字之条例之著作,与其人所以指示人知文字学说之源流。

编辑文字学,则比较各家之学说,而以客观叙述之,以得文字学之变迁。

”作为一部文字学史书,当以实事求是地态度真实地反映文字学之演进,与此同时,还应该应该以历史地发展地眼光看待各种学说和观点。

根据文字学的演变,胡先生将文字学史分为四个时期:文字书时期、文字学前期、文字学后期、古文字学时期。

下面将按照这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加以叙述。

一、文字书时期(秦汉—隋)该时期是文字学的萌芽时期,主要是编写文字书为主,字书的说解体例日趋成熟,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

文字书处于原始阶段出现了很多“最”“第一”,先将其按时间顺序罗列如下:见于著录最早的一部字书、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其中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或大篆”,好重叠,字呈正方形,笔划优美。

最古老的训诂学专著、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雅》。

大约是在西汉初年整理成书的,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作者不详。

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

秦统一中国后最通行、最权威的文字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

汉代合此三书为一,断六十字为一章,统称为《苍颉篇》,为四言韵文,便于学童诵读记忆。

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第一部按部首进行编排地字书,许慎《说文解字》。

以五百四十部统摄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以六书之条整理文字之条例。

《说文》在声音训诂和语言学史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宝库,仿效的范本。

第一部楷书字典,顾野王的《玉篇》。

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使用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通过图画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含义。

随着商朝的衰落,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和篆文。

二、中国文字的演变1. 金文:金文是商朝晚期至西周时期使用的文字形式,主要刻在青铜器上。

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来说,更加简化和规范,符号的形状更加规整,表意更加明确。

2. 篆文:篆文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重要演变阶段,主要浮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篆文是一种角形文字,笔划繁多,结构复杂。

篆文的浮现标志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为后来的隶书奠定了基础。

3. 隶书:隶书是汉代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形成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和碑刻上。

隶书的特点是笔划简洁、结构规整,适合书写和刻刻,成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流派之一。

4. 楷书:楷书是隶书的演变形式,浮现在东汉时期。

楷书的特点是笔划简洁、结构规整、书写流畅,成为后来书法发展的主流形式。

三、中国文字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古代文字的发展:古代文字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商周时期,通过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的演变,文字逐渐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后来的文字形式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的文字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文字的统一,统一了文字的书写和用法,使得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3. 书法艺术的繁荣:中国文字的发展也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

从隶书到楷书,再到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法流派,每一个时期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4. 现代汉字的简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进行了汉字的简化改革,目的是提高文字的识别和书写效率。

简化字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学习负担,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汉字学简史

汉字学简史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祖述《说文》之字书 1、《古今字诂》三卷魏张揖。是许慎之后较早地 承《说文》而编纂的字书。 2、《字林》七卷西晋吕忱 3、《字统》二十卷北魏阳承庆
4、《古今文字》十卷北魏江式
江式(?—523)南北朝北魏官吏,文字、训诂学家。 字法安,陈留济阳(今河南兰考)人。少承家业,篆 体尤工,洛京宫殿诸门板题署,皆式所书。撰古今文 字凡四十卷,本许氏说文,上篆下隶。
(三)字书、韵书等 本时期编有全面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字书 《字海》100卷,这是唐代以武则天名义编的, 惜未流传下来; 编有解释儒家和佛教经典著作文字音义的工 具书,如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 经音义》(又称《玄应音义》)、慧琳《一切经音 义》 (又称《慧琳音义》); 编有解释通用汉字音义的韵书,如隋· 陆法 言《切韵》、唐· 孙偭《唐韵》,它们实是按字 音分韵编排的字书。
(四)文字书的雏形——《苍颉篇》及其他 字书的形式: 以七言韵文为主,杂以三言、四言,罗列两千 余字,分类部居。如“金”字之后列“银 铁……”与以“金”为部首,统领诸从“金” 字的部首编排法完全吻合。 部首排列法是将汉字按意义范畴分类排列的自 然结果,因为同一部首的字在字义系统中一般 属于同一类别。
2、王仁眗《刊谬补缺切韵》
《王一》:出自敦煌,称敦煌本王韵,平声不存,不知 韵目小注概况;上声存52韵,有19处韵目小注;去声 57韵,有17处韵目小注;入声28韵,有9处韵目小注。 《王二》:出自北京故宫,有明人项元汴子京的跋语, 称项跋本王韵或内府本,只有平声韵下有四处韵目小注; 周祖谟先生认为王二本“不能与切韵合为一谈,只能看 做刊谬补缺切韵系列的一种。”王二本分四声,五卷, 大韵分195韵,小韵3671个,韵字1万多。 《王三》:是完本,有宋濂跋语,称宋濂跋本王韵,与 原本十分接近,王三分五卷,平声54,上声52韵,去声 57韵,入声32韵,全书分4声,195韵。

文字学发展历史

文字学发展历史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1788~1858),作《说文通训定声》十八卷。
说 文 时 期 的 研 究 著 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至今最权威 的《说文》注本,它的成就是多方面 的: 1、阐明许书体例。对深入学习《说 文》,有指明门径之功。 2、校订了《说文》的讹误。 3、能从语言理论高度阐述汉字的形、 音、义关系。段氏曰:“声与义同 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此 会意、形声两兼之字致多也。” 4、疏证说解,在辨析同义词、通假字、 古今字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桂馥(1736~1805),桂氏与段玉裁生处同时,且同治说 文,人称南段北桂,作《说文解字义证》五十卷。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王筠(1784~1854),王氏为清代四大家中较为通俗的一 位学者,有关文字学的著作除《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外,尚有《文字蒙求》、《说文系传校录》《说文韵谱校》 等书。
说 文 时 期 的 研 究 著 述
1、《说文解字》 2、《干禄字书》:唐代颜元孙编 撰,全书808组俗、通、正字”, “正” 是符合篆隶变化规律并有字书根据 的 字。“通”是通行的隶楷。“俗” 是民间 手写体。 3、《佩觽》:宋代郭忠恕编,卷上 叙文字形体,读音变迁的原因,卷
《说文》注释类书
说 文 时 期 的 研 究 著 述
形、音、义综合类字典:
说 文 时 期 的 研 究 著 述
3、《字汇》:明代梅膺祚编 它对汉语字典的编排做了重 大的改革,收字33179字。 4、《正字通》:明代张自烈 编》,为增订《字汇》而作。 5、《康熙字典》:清张玉书 等编撰。收字达4.9万,是 清初以前汉字的总结。
规范汉字类字书。
能分
解的象形、指事字的形态特征加以说明。”解字

汉字发展简史

汉字发展简史

汉字发展简史汉字发展简史(5-1)汉字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从不规范到规范,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可用下列几个阶段概括说明:第一阶段结绳及刻符记事(汉字萌芽期)远古的人们以结绳、刻符的方法,用于记数、记事,这是最古老的保留记忆的方式。

刻符图例第二阶段绘画表意式图字远古的刻画性符号,以表达数量为主,随着人们活动的丰富和思维活动的不断发展,需要记忆和保存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仅刻符已满足不了人们的记事需要,聪明智慧的先民则采取了绘画表意式记事活动。

安阳殷虚博物馆墙壁上就有这种古老的绘画式表意图例。

绘画式表意图例:第三阶段仓颉造字绘画是一种艺术能力,绘画式表意需要人们具有绘画能力,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这种艺术能力。

所以,先民决不会停留在这种记事方式之中,于是有史上第一个造字之人的出现,即造字始祖----仓颉。

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

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仓颉为左史。

据历史记载:轩辕黄帝兴起之后,黄帝的史官仓颉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现公认当年仓颉所造之字仅存28字。

仓颉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典籍记录的造字先祖,故称其为造字始祖。

第四阶段文字体系形成期----甲骨文清光绪二十五年,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在药材中发现一味刻有符号的龙骨,热爱与好奇的本能,以及见多识广的灵敏感知能力,使他意识到这些刻符似是我国的古文字,随后从中药店全部购买进行研究。

热心执着的王懿荣还追根求源,找到了这种龙骨字的发源地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郊殷墟。

从此,推助了我国对安阳殷墟文化遗址长达近百年的几次重点发掘工作。

这种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先后发掘出多达十几万片。

研究发现,上面的文字中单字多达4500个,可译读的文字就有2000多个,后被称为“殷商甲骨文”。

内容多以商王朝统治者卜辞记录为主的叙述内容,包括商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医药、习俗、天文、历法等方方面面。

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演变和现代应用。

一、起源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们使用象形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事物和经验。

这些象形文字是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直接描绘而形成的,例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而“山”字则是山峰的形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越来越大,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指事文字。

指事文字是通过简化象形文字,将其变为更加抽象的符号来表达意思。

例如,“日”字的变体“明”表示光明,而“山”字的变体“岳”表示高大的山。

二、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指事文字逐渐发展为会意文字。

会意文字是通过组合不同的符号来表示更复杂的意思。

例如,“木”和“子”组合在一起形成“林”,表示多棵树的意思。

会意文字的发展使得文字的表达能力大大增强。

在商代时期,中国文字开始出现了象形兼会意的形式,这被称为形声文字。

形声文字是通过一个部分表示意义,另一个部分表示音节。

例如,“木”部分表示意义,而“子”部分表示音节,组合在一起形成“李”,表示一种水果。

到了西周时期,中国文字进一步发展为兼容形声的表意文字。

这种文字结构更加复杂,但也更加准确地传达了语言的含义。

这一时期的文字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汉字的形态。

三、现代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文字在现代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汉字作为中国的主要文字,被广泛用于书写、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

在书写方面,汉字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被广泛用于书法艺术和文学创作。

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如《论语》、《诗经》等。

在教育方面,汉字是中国教育的基础。

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汉字,通过识字、拼音和造句等方式来提高汉字的运用能力。

汉字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

在文化传承方面,汉字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许多古代的文物和碑刻上都刻有汉字,这些文字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字学简史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多年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家,而作为记载其历史的汉字也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而文字史的记载则仅从秦汉时期开始。

本文根据胡朴安先生的《中国文字学史》,精选要略,进行压缩,成此中国文字学简史一文。

胡朴安先生说“文字学史者,则叙述研究文字之条例之著作,与其人所以指示人知文字学说之源流。

编辑文字学,则比较各家之学说,而以客观叙述之,以得文字学之变迁。

”作为一部文字学史书,当以实事求是地态度真实地反映文字学之演进,与此同时,还应该应该以历史地发展地眼光看待各种学说和观点。

根据文字学的演变,胡先生将文字学史分为四个时期:文字书时期、文字学前期、文字学后期、古文字学时期。

下面将按照这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加以叙述。

一、文字书时期(秦汉—隋)
该时期是文字学的萌芽时期,主要是编写文字书为主,字书的说解体例日趋成熟,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

文字书处于原始阶段出现了很多“最”“第一”,先将其按时间顺序罗列如下:见于著录最早的一部字书、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其中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或大篆”,好重叠,字呈正方形,笔划优美。

最古老的训诂学专著、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雅》。

大约是在西汉初年整理成书的,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作者不
详。

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

秦统一中国后最通行、最权威的文字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

汉代合此三书为一,断六十字为一章,统称为《苍颉篇》,为四言韵文,便于学童诵读记忆。

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第一部按部首进行编排地字书,许慎《说文解字》。

以五百四十部统摄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以六书之条整理文字之条例。

《说文》在声音训诂和语言学史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宝库,仿效的范本。

第一部楷书字典,顾野王的《玉篇》。

仿效《说文》按部首编排,始于一上示,终于十天十支,但中间全部相同,似以字义之类相次,而不甚精密。

增删《说文解字》的部首,增十三部,删是十一部,总计五百四十二部。

其叠床架屋、编排不当的缺陷较为明显。

(时间安排)
除此之外,该时期还有很多字书比如说史游的《急就篇》、扬雄《训纂篇》、张揖《广雅》、吕忱《字林》、吕静《韵集》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很多都已亡佚,保存下来的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