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比、衬托和虚实结合进行写作
如何在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成精巧的文学构造

如何在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成精巧的文学构造虚实结合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它在作品中巧妙地结合了虚构与真实,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魅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成精巧的文学构造,并通过实例加以解析。
一、虚实结合的基本概念及作用虚实结合是指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虚构的情节、人物或事件与真实的情节、人物或事件相结合,赋予作品以戏剧性、张力和引人入胜的效果。
它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让读者沉浸其中。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够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
其次,虚实结合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更加丰满而生动。
最后,虚实结合还能够表达深层次的意义和主题,给读者以思考和启示。
二、虚实结合的运用技巧1.创造虚拟的情境通过虚构的情境来衬托真实的情节,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一篇悬疑小说中,作者可以设定一个神秘而离奇的场景,为读者带来更多的猜测和期待。
2.赋予人物虚构的特点给予人物一些虚构的特点,如超能力、超凡智慧等,可以让读者对他们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些虚构的特点与人物的真实性格相结合,使人物更立体、更富有个性。
3.嵌入真实的历史与现实将虚构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相融合,可以为作品增添一层深度。
通过对历史或现实的重新演绎,作者可以使作品充满了现实感与谐味。
4.运用隐喻与象征手法隐喻与象征是虚实结合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作者可以表达深层次的含义和主题,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虚实结合的经典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精巧的文学构造。
1.《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人物的生活和情感。
在这部作品中,曹雪芹通过虚构的贾府和凤姐、宝玉等人物,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衰败。
通过虚实结合,他刻画出了人物的真实性格和命运,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阴暗和荒诞。
记叙文表现(写作)手法作用题

记叙文表现(写作)手法赏析题表现(写作)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点明手法,分析手法,结合内容,表现表达(情感、精神)常见手法联想、想象、象征 (托物言志)、对比、衬托、伏笔、铺垫、用典、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前后照应、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讽刺手法作用●象征:借物抒情,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加委婉含蓄运用眼前之物衬托深远之意。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做比较。
作用: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者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的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的特征。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作用:情景交融,有极强的感染力,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欲扬先抑:后面要夸,前面先贬。
作用:作者本意的是…… (赞扬),而先…… (贬低),前后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 (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间接描写:侧面烘托(景、社会背景)●铺垫: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铺垫是 “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作用: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伏笔: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 “隐性”的,通常只有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想象和联想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2005年高考全国卷)
对写法(主客移位 )
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首诗的一、二句叙事写景暗含惜别之情,三、四句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消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浓。这当然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但诗人不写自身而写对方,这就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例: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兰溪棹歌①(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棹歌:渔民的歌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虚实结合的作文写法

虚实结合的作文写作中,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写着写着,总感到自己的作文还是那么单薄,总是没有高年级写的那么丰满,总感到欠缺些;因此,也就会产生作文的困惑;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的文章单薄呢说到底,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我们选取的材料不够分量,二是我们行文的方式太单调;前一个容易解决一些,只要我们注意在选材时多动动脑子,就会慢慢进步;后一个则相对困难一些,因为这是行文叙述的方法问题,需要我们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不单薄换言之让我们的笔下丰满起来这里送给同学们四个字:虚实结合;具体意思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因此,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虚实相生,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就拿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对“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前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我对百草园的留恋;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咂摸一下,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新体会;讲究作文的虚实结合,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大家想想,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都在注重虚实结合的问题,如画画中的明暗结合,唱歌中的轻重缓急,还有讲话时声调的抑扬顿挫等,而目的也都是共同的,就是通过这种结合,来一种变化、一种起伏,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多层次感、丰富感,而对于作文而言,就是为了追求一种丰满的表达效果;名家美文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都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他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上长瘤了;”公开的场合,它们讥笑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是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它花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几十年后,远在千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有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那里,被人们称为“百合谷地”;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阅读手记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小小的“”,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执着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作者把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浓缩在百合谷这个虚拟的世界,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展现了充满禅意的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诗歌中的对比、衬托与虚实结合

本句的表现手法是(?)
衬托。
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和天 台山来衬托天姥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邪溪》
本句的艺术手法是(?)
衬托。 用蝉鸣反衬林静,用鸟鸣反衬山幽。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6、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 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衬托 对比
三、对比衬托应用
课堂练习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注】如休见,重搅别离心 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手 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3、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
4、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 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虚实结合,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 之情。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现代文阅读 常用写作手法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5.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陈述: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观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小说阅读: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
考点题型均是围绕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这一核心。
2.阅读策略(1)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主要考察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可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常见提问方式: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
②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意义)。
答题模式:文章通过(描写方法)的描写方法,如(举例说明),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形象)(2)把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诗歌中难理解的表现手法解读--虚实结合 衬托 比兴 白描 渲染 烘托 象征 间接抒情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解析[虚实结合衬托比兴白描渲染烘托象征间接抒情]【虚实结合】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一、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衬托】一、基础部分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诗歌的写作技巧篇一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还要注意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其他写作技巧:例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附:写作技巧写人看似简单,实际很难。
因为要写一个人容易,但要突出他的个性特点,让他在自己的笔下与众不同,就不那么容易了。
加之中考时往往可以避开,同学们平时自然就对这类少了关注。
其实,写的技巧往往是相通的,只要你做有心人,在你的心中、笔下,一定会有一个个神采奕奕的面孔诞生的。
正如我们读名著往往记得最牢的是人物形象,写好人物,也将使你的文笔生辉。
这里就介绍几个写好人物的方法,或许对你会有一点儿帮助。
一、表里如一,细节激活。
要写好人,就不能光注意外表,还要善于通过外表展现内心世界。
因为一个人外在的言行往往流露着内在的心理,所以在写人物的言行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都应时刻想着人物与之相应的心理。
言为心声,行即神形,一个细节,或许足以激活一个人物,激出一段往事,激发一篇美文。
西施的一笑一颦,美就美在那是真情的流露;东施仿效,则一定反为不美了。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写也正是这个理儿。
二、烘云托月,对比增效。
烘云托月是名家写人常用的一种方法。
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产生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增强表达的效果。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对联表现的是岳王祠里岳飞和秦桧的塑像。
在人物的对比下,青山当然“有幸”,白铁自然“无辜”了,这就是对比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写作抽丝剥茧】在古代,有这样一位采桑的农家女,她出现的时候,走路的人看到她,放下担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她,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看见她,忘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了自己在锄地⋯⋯讲到这里,同学们的眼前是不是已经出现了一位明媚动人的美丽姑娘呢,这便是《陌上桑》里刻画的漂亮又热爱生活的采桑女——罗敷,文中虽然没有告诉我们罗敷究竟长得怎么样,但是通过罗敷出现的时候周围人的反应,足以表明罗敷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姑娘,这便是衬托的效果,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谈举止衬托、凸显主要人物的特点,来达到作者实际想要达到的目的。
同样的,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运用与衬托类似的写作手法来使文章增色,就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技巧点拨】一、对比对比,即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
比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对他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运用对比,可以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形象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
二、写作中如何使用对比手法(一)横向对比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对比。
如写《我的家乡》一文,作者将高大敞亮的校舍与校舍旁边低矮潮湿的村落进行对照,这样就把家乡人民重视教育、“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思想品格,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又如写《我的好伙伴》一文,作者将自己内心自私自利的心理活动与对方的言行进行对照,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样“好伙伴”心中有他人、遇事能为别人着想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二)纵向对比将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后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纵向对比。
如写《我家的变化》一文,作者将自家前些年生活的窘境与今日的家庭现代化进行纵向对比,生动地反映出改革开放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好处、实惠。
(三)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我们还可以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起来使用。
如写《我的妈妈》一文,作者为了凸显妈妈节俭的特点,写妈妈舍得给奶奶买各种营养品,自己却舍不得随意添置一件新衣服(横向对比);从前家庭不富裕时妈妈是这样节俭,而今家庭富裕了妈妈仍是这样节俭(纵向对比)。
(四)使用对比手法需要注意的问题1.对比的目的要明确,即明确通过对比要表现或说明什么,这样以保证文章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抒发作者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使用对比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不能失真、失理,为表现一方,有意贬低另一方。
如写家乡、家庭或某人发生的变化,不能不切实际地把几年前的情况写得一塌糊涂。
三、衬托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简单地说,就是用甲事物(宾)陪衬乙事物(主)。
衬托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取得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一)正衬以同类或相似的事物作陪衬,称正衬。
运用衬托的手法,要善于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言彼衬此,以宾衬主,从而更加突出“主”的艺术效果。
运用衬托要宾主分明。
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关于正衬手法的使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例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有这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想要表现罗敷之美,但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衬托了罗敷的美貌。
2.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知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我们在写作时可以辅以一定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性格或者事件的意义。
例如鲁迅的《故乡》的开头就渲染了深冬阴晦的气氛,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二)反衬以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衬托,称反衬。
反衬的作用在于使对比的主体显得更加突出,正的愈正,反的愈反,使人印象深刻。
关于反衬手法的使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两句就是用“噪”来衬托“静”,以“鸣”来衬托“幽”。
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蝉噪”“鸟鸣”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
2.以乐景衬哀情用景物来烘托人物心情,通常会用乐景衬乐情,但有时候为了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我们还可以用乐景来写哀情,以哀景来写乐情。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例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头、结尾都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不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场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与奥斯维辛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鲜明映衬,反衬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
3.人物反衬作品中要塑造人物形象,除了采用正面描写外,还可以描摹对立面的人物来反衬、突出主人公。
比如说《他和她》中就写道,他为了避嫌,不愿意去扶起因为残疾而行动不便摔倒的她,而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却不计前嫌地来帮助他,就是用他的内心狭隘来反衬出她的心灵美好。
又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判“我”极端势力的父母对“我”的叔叔的冷漠无情,就用“我”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四、虚实结合“虚”是在符合生活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再创造,装作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实”是指写客观存在的事实、实景、实境。
作文可以虚构情节,创造人物。
即使在写真人真事的作文中,也可以恰当运用联想和想象,对故事的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大胆的描写,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特点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生动,主旨更加突出。
需要注意的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即使是文学作品,也要立足于现实,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
(一)可以虚写的内容:1. 回忆中的事(人、景、物)2.将来的情况3.可能发生的某些场景;可能产生的某种感受4.背景、原因的猜测5.幻觉、梦境、错觉6.某种人、事、物的象征意义7.写景色时由实景入虚景(二)如何虚实结合1. 插叙回忆例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当中,由眼前的事或爸爸的话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便是由实到虚。
《故乡》中回忆“少年闰土”,为的是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形成鲜明对比,由实入虚地突出了故乡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出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社会现实。
2. 联想、想象《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为实景;“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为虚景。
由眼前的实景写到感受。
《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由眼前的实景写到联想、想象的内容。
3.景色由实景入虚景——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来虚写例如《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对眼前的荷花进行拟人化,形成虚写。
4.幻觉梦境《背影》中“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里的“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即为幻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善于写虚要和学会记实结合起来考虑,整篇文章只有实写,会使文章单薄无力,不够丰满;反之,只有虚写,虚得没了谱,就会把文章写得华而不实。
虚实结合是指把实的内容同虚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虚与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范例分析】丑娘(1)在村里,没有人不说我娘长得丑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在她嫁到李家之后,人们先是叫她丑媳妇,在生下我以后,不管长辈小辈的又都改称她做“丑娘”。
(2)娘说我是日本同中国打仗的第6 个年头来到这个世上的,在娘身边我一直长到了8 岁,后来才由爹送我到城里的一所小学去念书。
当时我不明白丑是什么意思,因为娘待我特别好,临走的时候,她给我做了一双毛边布鞋,一个小书包,书包里除装了一支铅笔外,还塞下了满满一袋鸡蛋。
我依稀记得就在她把我送到村口时,我第一次看见她流下了眼泪,泪水大滴大滴地顺着她的脸颊直落到我的小手背上。
这一件事使我开始认识了我的母亲。
(3)一天,学校上体育课,因为舍不得穿娘做的鞋,当我把它脱下挂在凳子上时,恰巧让老师给看见了,他提过鞋左看右看,随即又把鞋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好漂亮的鞋呀!说着,又把鞋底端详了半天,数着一层一层连起来的底,足有8 层之多,且针脚细密结实,靠脚掌和脚跟的部分都挑上了花。
之后,他问我:你娘一定最最漂亮吧!殊不知就在我要回答老师的问话时,同村来的一个同学抢上话头:老师,他娘不漂亮,村里人都叫她丑娘。
(4)之后,我仿佛才知道丑是什么意思。
(5)或许老师说的全错了,而那个同学的话是对的。
我的娘确实不漂亮,黑黑的肤色,原本挽成髻的头发在解放的那年她自个改成了齐耳短发,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
为此,我心里像满含着委屈,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同学领到家里,只是在每次放假时呆呆地看着生我养我的她,而这时娘总是像欠账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胸前。
临别,又拿出一双同样的毛边布鞋给我,那双分外黑亮的眼睛像是两潭水,即使漆黑的夜也能让人感到它的明亮。
(6)许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往往需要以后才能得到公正的解释。
(7)到60 年代末,我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娘已苍老了许多,原来虽黑但还丰满的脸颊已经凹陷了下去,头发变得稀疏而花白,手背上的骨节兀突出来。
看着娘养我这么大,一辈子在农村吃苦,且作为一个丑女子面对别人的嘲笑从不与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现出的难能的平静,我的心在发酸。
一天,当我把在外边买的几件湖蓝色起暗花的衬衣和两瓶珍贵的雪花膏给她时,她先是一惊,继而情不自禁的又像儿时一样把我拢到她的胸前,嘴里喃喃地说:要那干什么呢?娘是不配了,待以后你相上媳妇了就送给她吧。
娘还说到时一定要把姑娘领回家让她看看。
(8)我是70年代初结婚的,按照她的嘱咐。
婚前几天我和爱人终于赶到家里。
事前我就同爱人讲好,娘一辈子在农村,农村人显丑显老,见了面一定要多说些宽老人心的话。
爱人说,谁还没有老的一天,娘一定不丑。
(9)到家了,不知怎么,我发现屋里空荡荡的,看着爹和弟弟的眼睛又红又肿,我一问才知道娘已在一个星期前病逝了,爹说是娘病重时交待他不让我们知道,要不会冲了我们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