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钠及其化合物复习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钠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学设计

钠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学设计

钠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1. 理解钠作为一种金属元素的特性和性质;2. 掌握钠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方法;3. 了解钠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钠的特性和性质的教学重点为其与水的反应以及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2. 钠的化合物命名规则及结构特点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钠片、石蜡纸、蒸馏水、试管、试剂瓶等;2. 实验药品:稀盐酸、溴水、碘水、氢氧化钠溶液等;3. 教学课件:包括钠的特性与性质、钠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原理、钠及其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等内容。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课件或实物向学生展示钠的外观和性状,引起学生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钠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发生反应的规律是什么?【探究活动】3. 实验展示:将一片钠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倾斜放置,将盖子盖紧。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4. 进行讨论:根据实验展示,引导学生分析钠与水反应的原理,化学方程式;5.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钠与其他非金属元素(如氯、氧等)的反应,并总结规律。

【知识讲解】6. 通过课件或板书,向学生讲解钠及其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包括金属名称和非金属名称、阴离子的名称和结构等内容;7. 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各种情况下的命名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与思考。

【拓展应用】8.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尝试根据给定的化学式命名化合物,并将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9.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化合物,让学生尝试根据名称写出相应的化学式。

【总结归纳】10. 回顾和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并核对学生的掌握情况;11. 提供相关参考资料供学生课后学习和复习。

五、教学辅助手段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便给学生直观的视觉体验;2. 适当的实验操作演示,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

钠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学设计

钠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学设计

钠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理解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内容与关键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其中涉及的关键点包括: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策略选择: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与材料准备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和试剂。

材料准备:钠及其化合物的样品、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滴管、试管等实验器材。

五、课堂活动设计及时间安排活动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钠及其化合物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活动二:讲解理论知识(2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活动三:实验探究(3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活动四: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活动五:总结与反馈(10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价。

六、学生评估与反馈机制设置评估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表现进行评价。

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与项目实践安排作业布置:完成本节课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项目实践安排:进行一些与钠及其化合物相关的拓展性实践项目,如探究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等。

八、教学改进和优化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三化学优质课公开课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钠及其化合物

高三化学优质课公开课一轮复习学案第1讲钠及其化合物

例 5.鉴别 Na2CO3 和 NaHCO3 两种白色固体,有四位同学为鉴别它们,分别设计了
下列四种不同的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A.分别加入 1 mol·L-1 的盐酸,看有无气泡产生
高三化学第 3 页(共 4 页)
B.分别取样在试管中加热,将可能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浑浊产 生
C.分别取样配成溶液,滴加 Ca(OH)2 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产生 D.分别配成溶液,测 pH,pH 大的是 Na2CO3 (提示)知识点可参照《创新设计》P5 名师点拨 例 6.将 0.84 g NaHCO3 和 1.06 g Na2CO3 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 0.1 mol·L -1 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 CO2 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总结提升】 【当堂达标】
《创新设计》必做题:
提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完成其他题目。
高三化学第 4 页(共 4 页)
【基础知识回顾】 【要求】课前参照资料完成基础知识,及时订正,晨读背诵,课上认真听课,圈画重 点内容。
【典型例题分析】 例 1、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入下列溶液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入饱和 NaOH 溶液中:有氢气放出,恢复至室温后溶液的 pH 增大 B.放入稀 CuSO4 溶液中:有氢气放出,有紫红色铜析出
B
21.6 g
生成的 O2 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24 L
C
21.2 g
O2 的摩尔质量是 32 g·mol-1
D
22.4 g
生成的 O2 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将过量 Na2O2 投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变蓝后褪色

钠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6套

钠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6套

金属钠及其化合物一、教学重难点1.重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反应2.难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二、教学过程:(一)情景设置,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火光中的生死别离引出金属钠。

(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思考•交流1】1.请画出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与它的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容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一、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探究一】1.钠在常温下与氧气的反应【实验3-1】切开金属钠前先观察钠(保存在哪里?其表面是什么颜色),以便与切后进行比较。

切割金属钠在表面皿上进行。

【实验用品】玻璃片、镊子、小刀、滤纸、金属钠【提示】金属钠的切割方法:滤纸吸干煤油—镊子夹取--小刀在表面皿上切割①用什么工具可以切割金属钠?②钠被切开后切面什么颜色?③在空气中放置切开的钠,切面的颜色会怎样变化?现象:取出的金属钠表面有一层黄色层,切开的切口处露出银白色光泽。

切口在空气中露置一会,会逐渐变暗。

物理性质:光亮的银白色、密度比煤油大、质软。

相关化学方程式:。

【实验•探究二】2、钠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实验3 2】用小刀切一小块(绿豆大小)金属钠放,吸干表面的煤油,然后放在蒸发皿里,加热。

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

注意钠的取用:①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接触) ②煤油要用滤纸吸干③钠块要绿豆粒大小。

【实验用品】表面皿、镊子、小刀、滤纸、三脚架、泥三角,酒精灯、蒸发皿、坩埚钳【提示】观察时应注意几方面内容:①钠的形状是否有变化?②火焰是什么颜色?③生成物是什么颜色?现象: 钠受热先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接着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 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淡黄色固体) 。

二、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探究三】【实验3-3】在小烧杯中加入约一半的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绿豆大小)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

注意钠的取用:①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接触) ②煤油要用滤纸吸干③钠块要绿豆粒大小。

钠及其化合物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钠及其化合物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考纲解读】1、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钠的用途和在实验室中的保存方法。

2、掌握重要的钠的化合物的性质及有关计算。

【知识梳理】一、化学发展史被称为近代化学发展史的里程碑四大史实是:1、1661年,英国科学家提出的概念。

2、1771年,法国化学家建立学说。

3、1803年,英国科学家提出了学说。

4、1869年,俄国化学家发现。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1、基本方法:包括、、、等,另外还有模型法和假说法。

2、基本程序:物质的外观、物质的性质、以及是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

三、钠2.化学性质:(1)跟氧气反应:Na+O2──(切面很快变___,Na2O加热时不稳定易转化成___)Na+O2──(_____火焰,大量烟,生成_____色固体)以上反应说明Na2O2比Na2O稳定。

点燃(2)在氯气中燃烧:2Na+Cl2 ==== 2NaCl(白烟)(3)钠与硫混合研磨即生成Na2S Na+S---(4)钠与水反应,可见到下列现象:浮、熔、游、响、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离子方程式:。

(5)钠与酸反应: Na + H+ ---实质是钠与氢离子直接反应,比与水的反应更激烈,极易爆炸,要特别小心。

(6)钠与醇的反应试描述钠与乙醇反应的现象:_化学方程式(7)与盐溶液的反应先考虑Na与水反应生成NaOH,再考虑NaOH是否与盐溶液反应。

如将钠投入FeCl3溶液中有气体放出和沉淀生成。

写出钠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钠的存放、取用和制法少量金属钠可保存在煤油里或用石蜡密封。

取用时一般先用镊子把钠从煤油中夹出来,并用滤纸把表面的煤油吸干,然后用小刀切下黄豆大小的一块再做有关实验。

制法:只能用的方法制取钠单质,化学方程式为4. 碱金属元素①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特点写出元素符号:、、、、②化学性质和递变规律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都具有强还原性,能跟卤素、氧气、硫等多数非金属直接化合。

高中化学《钠及其化合物复习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钠及其化合物复习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中化学《钠及其化合物复习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壱、复习导⼊教学中先展⽰近⼏年的⾼考题,让学⽣从⾼考中领会常见的考查形式和常见考点。

进⼀步来掌握钠的化合物的性质及应⽤。

并指出这节课的学习⽬标【意图】这样创设情境,让学⽣明确复习的⽬的及这节课重点,激发学⽣复习的兴趣。

让学⽣带着⽬标学习。

⼆、教学过程1、⾃主复习,知识再现。

⾸先,课下通过学案表格的完成复习基础知识,课上循着图⽰想⼀想,物质之间的转化,为性质的应⽤打基础2、利⽤已有知识来解决这节课的四类问题。

第⼀类问题是碳酸钠、碳酸氢钠的鉴别。

例.有两试管分别装有Na2CO3 和NaHCO3 溶液,下列操作或判断正确的是⽅案操作判断A分别加⼊澄清⽯灰⽔产⽣沉淀的为Na2CO3B分别加⼊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较剧烈的为Na2CO3C 分别加⼊CaCl2 溶液产⽣沉淀的为Na2CO3D逐渐加⼊等浓度的盐酸⽴即产⽣⽓泡的为Na2CO3【思考讨论】如何鉴别Na2CO3、NaHCO3【意图】应⽤例题引⼊让学⽣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然后通学⽣回答完善答案并留有时间整理,从⽽也巩固了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基本性质。

第⼆类问题是有关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

写出下列反应化学⽅程式(1)Na2CO3 溶液中逐滴加⼊稀盐酸,写出反应过程的离⼦⽅程式(2)稀盐酸中逐滴加⼊Na2CO 3 溶液,写出反应离⼦⽅程式(3)NaHCO3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离⼦⽅程式为:【能⼒提升】(1)放出CO2 的速率同浓度的Na2CO3、NaHCO3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放出CO2 的速率快的是.(2)Na2CO3 溶液与盐酸互滴的现象向Na2CO3 溶液中逐滴加⼊盐酸,开始⽓泡产⽣,⽽向盐酸中滴加Na2CO3 溶液开始就⽓泡产⽣.(填“有”或“⽆”)(3)CO2 ⽣成量的⽐较①等物质的量的Na2CO3 、NaHCO3 分别与⾜量的盐酸反应,产⽣的CO2.②等质量的Na2CO3、NaHCO3 分别与⾜量的酸反应,产⽣的CO2 多.③等量的盐酸与⾜量的Na2CO3、NaHCO3 分别反应,产⽣的CO2 多.④⼀定量的NaHCO3 受热分解产⽣CO2 的量与受热分解后的残留物与酸反应产⽣的CO2 量【意图】通过复习掌握⽅程式的书写、物质的鉴别以及⼀类题的解法,并能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问题。

钠及其化合物化学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5套

钠及其化合物化学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5套

钠及其化合物教案课题钠及其化合物课型授课教师授课学校时间教材分析本章介绍的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既可以为第一章的实验和第二章的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必修2介绍介绍物质结构、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时涉及的钠的氧化物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还能使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生活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是本节重点,本节教材在初中已经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本课时的过氧化钠,重点探究它与水反应,通过实验探究归纳过氧化钠的性质与用途。

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巩固第一节钠的知识,并为下一课时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认知启点: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认知增长点、延伸点:运用对比、类比等手法,结合生活实例,以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研究为个例,以实验为载体,养成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思路教法学法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科学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启发引导法、思维导图法学法: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类比学习、对比学习、自主分析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导入问题导学播放幻灯片展示图片唤起注意:这两个月,祖国的航天事业捷报频传!11月3日长征五号在咱们海南文昌顺利发射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呼吸环境,飞船中载有Na2O2的装置,它的作用是将宇航员呼出的气体变废为宝,Na2O2能与之反应生成O2。

倾听,情绪唤醒任务二:通过“实验探究--原理解析-性质归纳”学习Na2O2的化学性质探究1:Na2O2与H2O反应产物(定性)引导展示:有请小组代表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探究2:Na2O2与H2O反应滴加酚酞溶液褪色原理(定性)提出困惑:探究1 的实验中,溶液为何褪色?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困惑!作出假设:首先我们要做出合理的假设,再进行实验方案设计与探究。

高中化学复习教案:钠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复习教案:钠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复习教案:钠及其化合物教学指导意见核心素养1.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3.基于类别,认识物质的性质、转化与用途。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钠元素的原子结构认识钠的性质,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认识钠发生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

考点一钠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学在课内]1.物理性质(金属的)通性个性颜色导电性、导热性熔点硬度密度银白色良好低小比水的小,比煤油的大2.化学性质从原子结构认识钠的化学性质:Na――→O2、Cl2、H2O、H+等Na+⇒还原性(1)主要化学性质钠⎩⎪⎪⎨⎪⎪⎧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O2⎩⎪⎨⎪⎧常温:4Na+O2===2Na2O(白色)加热:2Na+O2=====加热Na2O2(淡黄色)Cl2:2Na+Cl2=====点燃2NaCl(黄色火焰,白烟)S:2Na+S===Na2S(研磨爆炸)②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③与酸(如HCl)反应:2Na+2HCl===2NaCl+H2↑④与盐溶液(如CuSO4溶液)反应:2Na+2H2O+CuSO4===Cu(OH)2↓+H2↑+Na2SO4(2)钠与水(含酚酞)反应的实验现象及解释3.钠的制取及保存4.钠的用途[名师点拨]钠与溶液反应的规律和思维模型(1)钠与溶液反应的一般规律:与酸反应,先酸后水;与盐反应,先水后盐。

(2)钠与可溶性盐溶液反应的思维模型[考在课外]教材延伸判断正误(1)钠在空气中与氧气无论生成哪种产物,23 g钠反应时转移电子数肯定为N A(√)(2)钠与CuSO4溶液反应:2Na+Cu2+===Cu↓+2Na+(×)(3)把钠投入到NH4Cl溶液中可以生成两种气体(√)(4)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随着温度的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逐渐加快(×)(5)电解熔融氯化钠或饱和食盐水都可得到金属钠(×)(6)金属钠可保存在煤油中,也可保存在四氯化碳中(×)(7)钾、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8)实验完毕后,剩余的金属钠可丢进废液缸(×)(9)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 A(×)(10)Na2O2加入酚酞溶液中,反应现象为先变红后退色(√)(11)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最终产物是NaOH(×)拓展应用将一小块金属钠分别投入盛有:a.水、b.乙醇、c.稀H2SO4的三个小烧杯中,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壱、复习导入
教学中先展示近几年的高考题,让学生从高考中领会常见的考查形式和常见考点。

进一步来掌握钠的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并指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意图】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复习的目的及这节课重点,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

二、教学过程
1、自主复习,知识再现。

首先,课下通过学案表格的完成复习基础知识,课上循着图示想一想,物质之间的转化,为性质的应用打基础
2、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这节课的四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碳酸钠、碳酸氢钠的鉴别。

例.有两试管分别装有Na2CO3 和NaHCO3 溶液,下列操作或判断
正确的是
方案操作判断
A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的为Na2CO3
B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较剧烈的为Na2CO3
C 分别加入CaCl2 溶液产生沉淀的为Na2CO3
D逐渐加入等浓度的盐酸立即产生气泡的为
Na2CO3
【思考讨论】如何鉴别Na2CO3、NaHCO3
【意图】应用例题引入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然后通学生回答完善答案并留有时间整理,从而也巩固了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基本性质。

第二类问题是有关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

写出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
(1)Na2CO3 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写出反应过程的离子方程式(2)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2CO 3 溶液,写出反应离子方程式
(3)NaHCO3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能力提升】
(1)放出CO2 的速率
同浓度的Na2CO3、NaHCO3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放出CO2 的速率快的是.
(2)Na2CO3 溶液与盐酸互滴的现象
向Na2CO3 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开始气泡产生,而向盐酸中滴加
Na2CO3 溶液开始就气泡产生.(填“有”或“无”)
(3)CO2 生成量的比较
①等物质的量的Na2CO3 、NaHCO3 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CO2.
②等质量的Na2CO3、NaHCO3 分别与足量的酸反应,产生的CO2 多.
③等量的盐酸与足量的Na2CO3、NaHCO3 分别反应,产生的CO2 多.
④一定量的NaHCO3 受热分解产生CO2 的量与受热分解后的残留物与酸反应产生的CO2 量
【意图】通过复习掌握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鉴别以及一类题的解法,并能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问题。

从而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第三类问题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复习】向NaOH 溶液中逐渐通入CO2 至过量,写出反应过程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例题向500mL3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2 气体22.4L(标准
状况下),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是
【意图】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一要掌握与量有关的方程式的书写、产物
的判断和定量计算,还要学会用特殊方法如数轴法解决问题。

第四类问题是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图像问题
先分析4 种可能的情况,并分别分析4 种图像,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通入CO2,若n(NaOH)/n(CO2)=x
x=2.5 时,溶液中的溶质成,滴入盐酸产生CO2 可与图对应一致x=2 时,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滴入盐酸产生CO2 可与图对应一致x=1.5 时,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滴入盐酸产生CO2 可与图对应一致x=1 时,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是,滴入盐酸产生CO2 可与图对应一

x=0.5 时,溶液中溶质成分是,滴入盐酸产生CO2 可与图对应一致
【意图】这一类是第三类问题的延伸和升华,通过突破这一类题目图像问题的解决,把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知识加以整合,教给学生解图像题的方法和寻找解题突破口,并随学随练,从而提高了
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堂测试】
1.下列有关Na2CO3 和NaHCO3 性质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
A.对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B.常温时水溶性:Na2CO3>NaHCO3
C.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快慢:NaHCO3> Na2CO3
D.能用Ca(OH)2 鉴别Na2CO3 和NaHCO3
2.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A.Na2CO3 粉末(NaHCO3),加热
B.NaHCO3 溶液(Na2CO3),应通入过量的CO2 气体
C.Na2O2 粉末(Na2O),将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
D.Na2CO3 溶液(Na2SO4),加入适量Ba(OH)2 溶液,过滤
3 .(2015·潍坊期末)向N a O H和N a2CO3 混合溶液中滴加0.1
m o l·L-1 稀盐酸,CO2 的生成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0~a 范围内,只发生中和反应
B.ab 斜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H+===H2O+CO2
C.a=0.3
D.原混合溶液中NaOH 与Na2CO3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