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泻心汤,简简单单三味药,治疗上半身出血的良药

泻心汤,简简单单三味药,治疗上半身出血的良药泻心汤是经典的清热泻火止血方,首见于《金匮要略》,原文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主治上半身的出血。
所谓“心气不足”《千金方》作“心气不定”,是指精神不安、烦躁无常、心慌心悸等。
清代名医陈修园曾说:“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
”什么时候用泻心汤?1.吐血、衄血或出血倾向。
2.烦躁不安,面部潮红。
3.心下痞,便秘。
各种出血,如颅内出血、眼底出血、皮下出血、吐血、咯血、衄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肠出血、血尿等病,均可使用本方,尤其是上半身的出血。
以红、肿、热、痛为表现的感染性化脓性炎症,尤其是头面部的疖肿、炎症、感染、脓肿、溃疡等,均有较好疗效。
当然,对菌痢、急慢性胃肠炎、膀胱炎、尿道炎、子宫附件炎、结核、胸膜炎等炎症也有效。
其他以头痛、烦躁、精神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比如脑卒中、脑梗死、精神分裂症、失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症等病有头痛、面红、胸闷、不安、便秘等症者,也可以使用本方。
现代很多的“富贵病”,由于补得太过,气太旺,所以容易出现牙龈肿痛、消化道出血、脑血管硬化甚至脑出血等,此时如有热象,就可以使用泻心汤泄一泄,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泻心汤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一定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应该是实热体质、体格壮实,有手足心热、脸部灼热、心烦口渴等症状;如果是气分之热,一般还有胃口特别大,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汤。
三黄泻心汤被誉为治疗出血的第一方,尤其是身体上半部的出血,现在脑出血的病人很多,西医常用甘露醇,中医常用泻心汤,能帮助患者清醒过来,此外还能防止应激性溃疡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出现。
泻心汤证所治,为胃肠热极,迫血妄行,并有口渴心烦,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表现。
泻心汤由黄芩、黄连、大黄组成,故又被成为三黄泻心汤,这三味药都是苦寒之品,但各有所长,黄芩能去全身三焦之火,特别是胆火和肺火,所以出血的情况都可以用到黄芩;黄连苦寒燥湿,能去中焦湿热,本方之大黄,既针对中焦有实热的情况,还作为泻下剂,与芩、连合用,发挥协同作用于炎症充血之消退,三者合用,能抑制胃肠功能之亢进,使得胃肠功能正常,血运自然正常,且此三药皆有止血之功,现代研究表明能保护血小板,使血小板不易破碎;大黄还能增加血小板的数量,促进血液凝结,黄芩还能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芩、连二味又主治心下部之痞塞感,故用于急性胃炎、上部充血性炎症、出血诸症。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便血是中医肛肠痔漏疾病的主要症状。
如果说内、难、本草等经典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话,那么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是开创了中医各类疾病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被奉为中医千古之圭臬,至今仍卓著地指导着当代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发展。
在肛肠痔漏的临床治疗方面,《伤寒杂病论》更是业界始尊。
书中首创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仲景发明的蜜煎导方“以食蜜炼后捻作梃,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内谷道中------”就是治疗便秘良好的肛门栓剂;又用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谷道中以通便,创立了灌肠术。
尤其突出的是,《伤寒杂病论》还对肠痈、蛔厥、便秘(脾约)、下痢、便脓血、便血、痔等多种大肠肛门疾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立法用药的原则,至今都在指导着中医肛肠临床。
仲景《金匱要略》中与治疗便血有关之经方约有十种,笔者将一一阐述。
《泻心汤》为《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之一,经文主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7》中亦有相关条文。
笔者以《泻心汤》辩证治疗便血,亦颇有心得。
【方证原文】《泻心汤》方证出自《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涉其原文如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5”“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
7”“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8”“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9”“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10”“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1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7”“泻心汤,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亦有相关条文,涉其原文从略。
经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经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文】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伤寒】1、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2、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用法】1、身体上部问题,比如眼睛流血、耳朵流血、胃的问题,像泡茶一样的喝,取其气也;2、身体下部的问题,比如痔疮出血,要煮,使药力向下走。
【组成】黄连大黄【时机】1、会用到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舌苔一定是黄的,心下痞是热痞,上焦的脉很数,反过来说,摸到病人的脉很数,就知道病人里发炎了。
【应用集锦】1、临床上五官、眼睛、鼻子、牙齿等莫名其妙出血,都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将热降下来。
煮过的不行---就往下走了;2、大黄黄连泻心汤不仅治吐血、衄血。
凡下血、尿血、齿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窍者,大黄黄连泻心汤无一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
从高压的深海里面出来的都可以用。
3、跌打损伤,昏眩不醒人事,及血出不己者,大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患金疮者,惟用此汤可治。
刀伤的大多用外敷,平常做外用的时候三黄里面加些细红砂糖。
砂糖粘可以去湿,所以砂糖可以预防化脓;4、大黄黄连打作粉剂去热,加上白术去湿、没药、乳香收敛伤口排脓、三七化脓、活血化淤,作为伤科的外用药;5、大黄黄连泻心汤可用于瘫痫,惊痫,又解河豚之毒。
6、巩膜充血疼痛,多为巩膜炎。
巩膜色白属肺,充血为火热之邪,巩膜充血为肺经有热。
若脉见关上浮者,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心胃之火热,火热得清,其症自愈。
【比较集锦】1、(1)阳证心下痞硬为热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若阳证汗出恶寒,为寒热痞,宜附子泻心汤。
误下少阳发热而呕,心下痞满,为呕逆痞,宜半夏泻心汤。
阳证误下,心下痞硬,下痢,心烦干呕,腹中雷呜,胁下有水气,致小便不利,为虚热水气痞,宜生姜泻心汤。
若有是证,胁下无水气,其痞急益甚,为虚热客气上逆之痞,宜甘草泻心汤。
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刘磊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在组成上相差不大,一般称为泻心汤类方。
这个类方在临床上应用的是非常广泛的。
学习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对这方面的论述后体会如下。
《伤寒论》149条讲:“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
”从这里至少可以知道半夏泻心汤有痞满的症状表现,前提条件还有呕而发热。
在《金匮要略》也有一条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记录:“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总结的很精练。
就说这个半夏泻心汤,是病人在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的这样的症状下才应用它,这样一种病理状态是适合应用半夏泻心汤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只是我们对它认识的不够深入,不能熟练的掌握在何种病理状态下应用它,这个方子的适用症是什么,它所适应的疾病的指证是什么,如果我们熟练的掌握了这些那我们就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其实每一个方子的应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在里面,只要我们摸索出这个规律,那你就可以把方子发挥到它最佳效果。
那么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指征是什么?仲景先师明确指出,就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我们总结一下,就是上呕、中痞、下利,上中下三个重要症状。
但是,这些我们在最早学习这个方子的教材当中都提到了,为什么还是不会用呢?我以前也是这样的,理解的应用指征了,但是还是不会用,原因是我们还是不理解,这到底是在治疗一种什么样的病理状态。
我们看一条关于甘草泻心汤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泻心汤类方非常关键。
《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从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从症状来看,从上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腹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这几个症状,也就是说在甘草泻心汤的方证中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肠鸣甚者,就可以表现为下利,干呕也是呕之轻者,可见也是上呕、中痞、下利俱全的;第二:从发病过程来讲,这样一种病理状态(痞满,干呕,腹中雷鸣)是怎样得来的呢,从原文可知:这是伤寒中风误用了下法之后,导致胃虚,本来不虚,误下后虚了。
陈建国:泻心汤类方应用体会

陈建国:泻心汤类方应用体会作者/陈建国写在前面的话:我们在第130期刊载了中医经方学术研讨会抚宁站暨全国伤寒温病论坛的相关消息后,诸多同仁分别给我们回复,希望能够在微信平台分享讲座内容,让更多同仁能够有机会参与学习和讨论。
我们在征得专家老师的同意后,选登部分文章,以飨读者:正文: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在组成上相差不大,我们叫暂称为泻心汤类方。
这个类方在临床上应用的是非常广泛的,以此为例,我讲一下对经方临床应用的个人体会。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但在此之前我想简单的说一下我自己对经方的理解,经方的辨证,也许和平时理解的辨证有些区别,我有一些个人的体会。
我们平时所说的在辨证,是在利用四诊资料后,确定的治疗疾病的原则,即最后落足到“原则”和“方法”上,而经方的辨证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还应该辨到方证、药证、量证,摄证。
关于经方的六经辨证,胡希恕先生提到六经来自八纲,这句话很值得思考,也有一句话,我也是很关注的,说六经本可废,是否是这样呢,很值得思考,所以我在临床上就实践,是否用八纲可以解读许多问题,或是八纲的基础上是否有别的辨证方法作为补充;我通过观察分析,在《伤寒论》中除了六经辨证还有气血津液辨证,在这我有我个人特色的认识,我将其总结为十二个字:“辨八纲、精方证、明因果、分轻重”,简单的解读一下:1.辨八纲:既然六经辨证是经方的辨证方法,六经又来自八纲,那我们就用辨八纲的辨证方法来分析一下,看看是否可以。
2..精方证: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辨方证,要学会两步走,我们不仅要辨证还要辨到方证;3.明因果:就像张仲景先师提出的三个境界,其中第二条说“见病知源”,就是说病人来了我们不但要知道这是什么病,如何治疗,还应该知道病是如何来的,每一个病并不会无缘无故的来,每一种症状都有其演变的过程,每一个疾病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要做到“见病知源”的程度。
4.分轻重:就像一些专家也提到,一个证有寒有热,那么热有几分?寒有几分?一个证有虚有实,那么虚有几分?实有几分?一个证有表有里,那么表占几分?里占几分?分别是多大的比例?还有在药物的用量上,用多少也是很有讲究的。
泻心汤的学习体会

陷,阴阳互结 ,遂成不交之痞 (“ 因作痞也” ,见 《 伤寒
论 》原文 1 3 1 条) 。病 在少 阳 ,邪元 出入之路 ,治 以汗不
泻 兼施 ,而有 和解 阴阳、调 畅枢机之功 。内中有任 一药 以多用 ,有合数 药于一 功 ,错 综变化 ,法度谨 严 。前 哲 运用的经验 历征 宏 博 ,不 胜枚举 ,但对 其 立方 之 本 旨,
逆辈 。《 伤寒杂 录》说 : “ 凡 言泻心者 ,少 阳邪将人 太 阴 也” ,这里 “ 将”字 ,点明泻心证并非发于太阴。 据临床所见 ,泻 心汤 痞 证见 于 心下 ,约 当胸 之下 、 脘之上的膈 中部 位 。膈 ,居脏腑上 下之 间,阴阳表里 之
主任指导下 ,对 《 伤寒论 》五泻 心汤 的临床应 用有 了进
实际上 ,太阳为 开,阳气 发于外 ,为卫气之藩 篱 ,证治 不离乎表 。仲景指 出 : “ 表未解 ,不 可攻 痞 ,当先解 表 ; 表解 ,乃可攻痞 ” ,即说明表证与痞证有两种根本不 同的 病机 。若果为太 阳误下 攻痞 ,则论 中 已设桂枝 人参汤 温 中解表主治 。阳明为合 ,阳气蓄于内 ,其 为病多 胃实家 。 《 伤寒论 》说 :“ 太 阳病 ,若 发汗 ,若下 ,若 利小便 ,此 亡津液 ,胃中干燥 …… 内实 ……此名 阳 明也 ” 。“ 实 ”是 邪气 旺盛之意 ,前人又有 “ 实则阳明 ,虚则太 阴”之说 , 而痞证虚实互 见 ,介乎两 者之间 ,故非 属 阳明可 知 。太 阴为阴中之 至阴 ,气 化见 于中焦 ,其病 多表现在 里 ,若
1 4 9 条) 。
仲景立五泻 心汤共 同主症为 心下 痞 ,其成 因多为 胃 气素虚 ,或治疗 失 误 ( 吐 、下 ) ,以致 无形 邪 热 内陷心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一、引言便血,又称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等,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
便血症状表现为大便时血液混入大便,严重者伴有肛门疼痛、肛门瘙痒等症状。
便血病因复杂,包括内痔、外痔、肛裂、肛周脓肿等。
中医学认为,便血属于“血症”、“肠风”、“血证”等范畴。
张仲景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丰富的治疗便血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根据张仲景的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探讨治疗便血方案。
二、病因病机1. 内因:中医认为,便血病因与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2. 外因:饮食不节、久坐久立、劳累过度、情志不畅等外界因素也可诱发便血。
3. 病机:便血病机为气血瘀滞、湿热内蕴、肝肾不足、脾胃虚弱等,导致脉络损伤,血溢肠中。
三、治疗原则1. 滋阴降火,清热解毒:针对肝肾不足、湿热内蕴等病因,采用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之法。
2.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针对气血瘀滞、脉络损伤等病因,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
3. 健脾益气,调和阴阳:针对脾胃虚弱、阴阳失调等病因,采用健脾益气、调和阴阳之法。
四、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基本方剂:四物汤加减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连、黄芩、栀子、丹皮、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滋阴降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加减法:- 若便血鲜红,可加槐花、地榆、白茅根等凉血止血药物;- 若便血暗红,可加三七、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若便血伴肛门疼痛,可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等止痛药物;- 若便血伴肛门瘙痒,可加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止痒药物。
(2)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生冷、烟酒等刺激性食物;(2)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排便;(3)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久坐久立。
3. 外治法(1)中药熏洗:采用中药煎剂,如苦参、黄柏、蛇床子等,煎煮后熏洗肛门,每日1-2次;(2)穴位按摩:按摩长强、承山、秩边等穴位,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
泻心汤总结

泻心汤总结简介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汤剂,由黄芩、黄连、黄柏、黄连等多种草药组成。
它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清热解毒汤剂,具有清热泻火,解热毒,清热除湿的功效。
在中医临床上,泻心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烦不宁、口渴咽干、大便秘结等症状。
组方泻心汤的组方包括以下草药:•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茯苓:10克•泽泻:15克•枳壳:10克适应症泻心汤适用于以下症状:1.心烦不宁:泻心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整人体心理状态,缓解心烦不宁、心悸等症状。
2.口渴咽干:泻心汤中的黄柏、黄连等草药有清热泻火的效果,能够缓解口渴咽干、口干舌燥等不适症状。
3.大便秘结:泻心汤中的泽泻具有通大便的作用,能够缓解大便秘结、大便干燥等问题。
4.湿热痰火:泻心汤中的茯苓能够清除体内的湿气,具有清热除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痰火引起的症状。
用法用量将泻心汤中的草药加入适量的清水中,煎煮30分钟,过滤出药液,分2次服用。
成年人一次服用一半的药液,每日2次;儿童酌减剂量。
注意事项1.孕妇禁用:孕妇在使用泻心汤前应咨询医生,遵循医嘱进行用药。
2.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在用泻心汤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酒精等。
3.预防过敏反应:部分人可能对泻心汤中的某些草药过敏,应先进行过敏试验,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4.少量多次服用: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不同,可酌情调整用药方式和剂量。
总结泻心汤是一种中药汤剂,通过黄芩、黄连、黄柏等多种草药的组合,具有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除湿等功效。
它适用于心烦不宁、口渴咽干、大便秘结等症状,并可辅助治疗湿热痰火引起的病情。
在使用泻心汤时,应根据医嘱进行用药,并注意禁忌事项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该汤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前言概述】
便血是中医肛肠痔漏疾病的主要症状。
如果说内、难、木草等经典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话,那么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是开创了中医各类疾病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被奉为中医千古之圭臬,至今仍卓著地指导着当代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发展。
在肛肠痔漏的临床治疗方面,《伤寒杂病论》更是业界始尊。
书中首创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仲景发明的蜜煎导方“以食蜜炼后捻作梃,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内谷道中------”就是治疗便秘良好的肛门栓剂;乂用
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谷道中以通便,创立了灌肠术。
尤其突出的是,《伤寒杂病论》还对肠痈、蛔厥、便秘(脾约)、下痢、便脓血、便血、痔等多种大肠肛门疾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立法用药的原则,至今都在指导着中医肛肠临床。
仲景《金匱要略》中与治疗便血有关之经方约有十种,笔者将一一阐述。
《泻心汤》为《金匱要略4京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之一,经文主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此外,《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7》中亦有相关条文。
笔者以《泻心汤》辩证治疗便血,亦颇有心得。
【方证原文】
《泻心汤》方证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鈕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I•六, 涉其原文如下: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5”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
7”
“、ru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 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8”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9”
“病人胸满,唇瘘舌青,U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
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10”
“病者如热状,烦满,U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11”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7”
“泻心汤,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顿服之”
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亦有相关条文,涉其原文从略。
【经典方解】
1.《本经逢原》(清.张璐1695): “黄连性寒味苦,气薄味厚,降多升少,入手少阴、厥阴。
苦入心,寒胜热,黄连大黄之苦寒,以导心下之实热,去心窍恶血。
仲景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泻心者,其实泻脾,实则泻其子也。
”
2.《金匱要略方论本义》(清.魏荔彤1720): “主之以泻心汤,纯用苦寒以泻实热之邪,火邪得消,而气自足,少火又能生气矣。
此乃治邪盛,而正分阴阳俱未甚虚者,方可服也。
盖火邪大盛,则用寒以泻之,非用寒以凝之也。
斟酌调济之间,S庸夫俗子所能揣摹乎?然于何辨之?亦于脉证辨之。
其人脉必洪数,而沉取必不手按之欲绝,苏证必烦滴,口干燥而渴,又必脉证相符,而后可恣用苦寒也。
学者需慎审焉,毋辨证不真,而归罪仲景可矣。
”
3.《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1729): “心气不足者,心中之阴气不足也, 阴不足则阳独盛,血为热迫而妄行不止矣。
大黄、黄连、黄芩泻其心之热而血自宁。
4.《医学举要》(清.徐玉台1792): “心为神明之主,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而营卫不调亦分阴阳--…-。
仲景泻心诸汤,虽曰泻心,实则泻胃,泻其子也。
其腹为小肠,位居于下,通腹之法,又不可不讲也。
”
【验案举例】
1.患者胡某,男,年53岁,机关干部,于2013年4月16日来诊。
主诉酒
后致便血三天。
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U服降压药中奋阿司匹林,己连续服用六年
余。
三日前朋友聚会过量饮洒,当晚回家先见呕吐,呕吐物中夹有血丝, 后即便血,血色鲜红,喷射而出,不与便杂,便后血止。
患者自知因酒而起,思量洒过则安故未引起注意。
但第二日第三日均见便血不止,遂恐慌今tl急来求诊。
诉大便干结,便吋肛u撕裂样疼痛,平素口苦纳呆,0眩头晕耳鸣,心悸动,易烦躁,腹胀痞满,小便黄浊,查舌红苔黄燥少津,舌下青筋突起。
肛检:扒开肛U可见6点位肛缘内侧楔形裂UI,食指进入肛管受挤,于截石位6点肛缘可触及通往齿线部之硬条索状物,触楔形裂U疼痛明显。
于齿线部3、7点位各可触及肿物突起,边界清晰,触其质硬,触痛明显。
肛镜视野中可见齿线部3、7点位肿物突起,豌豆大小,各肿物表面潮红、饱满,粘膜下血管纹理清晰,各肿物表面未见明显出血点。
余肛管直肠部未见异常。
急查血常规冋报HGB:151g/L。
初步诊断为:①混合痔②肛裂。
病情分析:患者饮酒过量,湿热阻滞胃府,滞而不化,心下痞满,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肝气横逆犯脾,致纳呆腹胀痞满;湿热下注,蕴结肠道,灼伤肠津,迫血妄行,故见便干便血,肛口干裂。
患者不愿手术治疗混合痔、肛裂,要求中药保守治疗。
综合诸症患者辨证为:脾胃湿热, 肠燥出血。
仲景经方泻心汤有泻心除满,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之用,当以化才用之,开方如下:酒军10(后下)g,黄芩15g,黄连15g,牡丹皮18g,赤芍15g,生地黄12g,玄参12g,紫草12g,青黛12g,莲藕18g。
ft术12g,茯苓12g,六曲12g,砂仁12g,陈皮15g。
以上诸药水煎服,先服三剂。
煎服法:诸药文火先煎10 分钟后再下洒军,续煎5分钟后取汁温服。
日煎一剂,稍许进食后一次服下。
四天后患者复诊诉:上方服第一剂后腹即不胀,不欲恶呕,有食欲,当曰大便吋肛门仍觉裂痛,但未见便血;第二剂服后觉胃腹清爽,矢气频作,便软,大便通畅,裂痛消失,仍未见便血;第三剂服下后今日晨起大便一次,黄软便,未见便血,肛口无裂痛。
现患者初诊诸症均见缓解,仅头晕耳鸣稍作,偶有心悸。
查其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知其胃气己复,湿热未净,再给原方去洒军两剂U服,煎服法同前。
患者服完后三诊,诉初诊诸症全消,精神良好,面见红润,纳寐均可,二便通畅,再无便血肛口无裂痛。
遂给木香顺气丸善后,患者再未来诊,多
日后追问病情,患者诉便血及肛门裂痛再未复发。
2.患者田某,女,年34岁,教师,2014年8月16日来诊。
主诉肛门裂痛伴便
血一周。
患者平素人便干结,偶冇便吋肛门裂痛,患者自食蜂蜜及香蕉调理。
一周前自诉因着急上火而致大便干结加剧,便时肛门撕裂样疼痛,先是手纸拭血,后为肛U 滴血,连日症状不解,今日求诊。
诉大便干结,便吋肛口撕裂样疼痛, 平素喜食辛辣,急躁易怒,咽痛口干,小便黄浊,査舌红苔薄黄。
肛检:扒开肛U可见6点位肛缘内侧楔形裂UI,食指进入肛管受挤,于截石位6点肛缘可触及通往齿线部之硬条索状物,触楔形裂U疼痛明显。
于齿线部3、7、11点位各可触及肿物突起,边界清晰,质可,不显。
肛镜视野中可见齿线部3、7、11点位肿物突起,豌豆大小,各肿物表面淡红,粘膜下血管纹理清晰,各肿物表面未见明显出血点。
余肛管直肠部未见异常。
初步诊断为:①混合痔②肛裂。
病情分析:患者平素急躁易怒,肝火旺盛,加之喜食辛辣,使肝气横逆,冲犯脾胃,脾湿不化,胃府阻滞,郁而化热,肝火郁热上犯致咽痛口干,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肝火脾湿下注,熏蒸肠府,灼伤肠津,迫血妄行,故见便干便血,肛口干裂疼痛,小便黄浊。
患者要求中药保守治疗。
综合患者辨证为:肝火伤津,肠燥出血。
仲景经方泻心汤有泻心除热,凉血止血之用,当加以化滋阴增液之品化裁治疗,7T•方如下:洒军9g (后下),黄芩12g,黄连12g,山茱萸18g,白芍15g,生地黄12g,玄参12g,泽泻15g,金银花12g,葛根12g。
茯苓12g,牡丹皮12g, 炙甘草6g。
以上诸药水煎服,先服三剂。
煎服法:诸药文火先煎10分钟后再下洒军,续煎5分钟后取汁温服。
日煎一剂,饭后半小吋一次服下。
四天后患者复诊诉:上方服第一剂后当日大便变软,便吋肛门裂痛缓解,未见便血,小便黄浊改观,有食欲;第二剂服后觉咽痛稍缓,胃腹清爽,便软,肛门裂痛消失,仍未见便血;第三剂服下后至复诊时未解大便,复诊吋患者诉初诊诸症均见缓解,仅咽痛口燥稍作。
查其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知其胃气已复,余热未浄,津伤仍亏,再给原方去洒军、茯苓两剂口服,煎服法同前。
患者服完后三诊,诉除老病咽喉疼痛稍作外余初诊诸症全消,精神良好,面见红润,纳寐均好,二便通畅,再无便血肛口无裂痛。
遂给清嗓利咽丸善后,三月后追问患者病
情,患者诉便血及肛门裂痛再未复发。
【笔者心得】
仲景经方《泻心汤》之大黄、黄连、黄芩均是苦寒重品,清热导滞泻郁力量甚强。
而肛肠痔瘘疾患多为胃肠湿热所致,辨证调治不能缺少清热除湿、泻郁导滞之品,且当需重用。
故以《泻心汤》为中药辨证调治肛肠痔瘘疾患的主方诚属当之无愧。
方中黄连性寒味苦,气薄味厚,降多升少,可入手足少阴之心、肾经及手足厥阴心包、肝经;苦入心,寒胜热,故黄连大黄之苦寒,可导心下之实热;黄芩重在清肺之实热,肺与大肠相表里,且亦能清除大肠之湿热。
由此可知,《泻心汤》化裁治疗肛肠痔瘘疾患必能取功,笔者临床实践也反复证明了仲景之《泻心汤》每每用于治疗便血均能得心应手,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