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华医网--出凝血疾病的实验诊断学思路Word版

合集下载

实验诊断、出凝血PPT课件

实验诊断、出凝血PPT课件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与总蛋白浓度无关。清蛋白带负 电荷,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带正电荷,红细胞因唾液酸而带负电 荷,蛋白原>γ球蛋白>αβ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
清蛋白及卵磷脂则抑制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
13
[质量保证]
3.血沉管与血沉架
影响因 素
•血沉管与血沉架规格必须符合标准。
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或治疗较彻底,血沉可趋于正常, 复发或转移时又可增快。
21
4)高球蛋白血症:
多种因素导致的免疫球蛋白增高可见血沉增快,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恶性淋巴瘤、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肝硬化、慢性 肾炎等。
高粘滞性综合征时,血沉可不增快甚至减慢。
22
5)贫血: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于90g/L时,血沉可
19
2)组织损伤及坏死:
范围较大的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常致血沉增快,若 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时,于发病后3~4d可见血沉增快(急性时 相反应蛋白CRP所致),并持续1~3周,而心绞痛时血沉 多正常。
20
3)恶性肿瘤:
血沉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的辅助指标。
通常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均增快(可能与肿瘤分 泌糖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有关),良性 肿瘤血沉多正常。
•血沉管置血沉架上应完全垂直,倾斜时,会加速沉降。
4.血标本
•避免脂肪血; •抗凝剂浓度增加使血沉减慢,每周配制1次,置冰箱 •血与抗凝剂比例要准确。 •抽血应在30s内完成,不得混入消毒剂,避免形成凝块。14
[质量保证]
影响因 素
5.温度 18~25℃的室温下测定。室温过高时血
沉加快,可以按温度系数校正。
16

凝血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WORD

凝血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WORD

凝血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由于血栓与止血实验的特殊性,故迄今为止仅有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 等三项实验有了标准化的试剂(如PT)、标准品(如Fg)、质控品和统一的报告形式等,其他,如血小板功能、抗凝因子和纤溶因子等检测尚缺乏成熟的标准化方案。

本文就经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或美国国家临床生化室标准委员会(NCCLS) 等国际组织以文件形式公布的PT、APTT和Fg三项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作一简介。

一、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所谓血栓与止血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质控),是指采用统计学原理,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对血栓与止血实验室的技术、操作、仪器、试剂等项的质量水平,进行合理的检测、评价和指导改进,以堵绝误差,提高质量而言。

血栓与止血实验质控的目的,在于提高血栓与止血实验的可靠性。

可靠性首先取决于检测结果的精密度(主要靠实验室内部质控保证),其次取决于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主要靠实验室外部质控保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于:1.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实验结果若为假阳性就会造成误诊、误治;若为假阴性就会造成漏诊、漏治;实验结果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患者的病情和疗效的判断。

2.提高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效率和价值# 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形式就是进行各种实验.实验可靠性好,就能揭示血栓与止血的客观规律,甚至可带来重大理论突破及(或)社会、经济效益;若实验可靠性差或有错误,则不仅费时、费力,徒劳无功,还会造成假象或错误理论.3.有助于人群健康调查和建立血液学参数的正常范围#为了解一定人群的健康水平,建立具有广泛意义的血液学参考值的范围须进行较大规模人群的健康调查,健康调查必须要有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作保障,不然会导致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故质量控制对群体医学也有重要意义.总之,血栓与止血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血栓与止血医疗水平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因此,应倍加重视。

凝血的实验报告

凝血的实验报告

凝血的实验报告凝血的实验报告引言:凝血是人体防止出血的重要机制,它是一种复杂而精确的生理过程。

本实验旨在探究凝血机制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凝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步骤。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浆样本- 固定化纤维蛋白溶液- 钙离子溶液- 凝血酶溶液- 凝血时间测定装置2. 实验方法:a. 准备工作:- 将血浆样本离心,得到血浆上清液。

- 准备固定化纤维蛋白溶液、钙离子溶液和凝血酶溶液。

b. 实验步骤:- 取一定量的血浆上清液放入凝血时间测定装置中。

- 向装置中加入固定化纤维蛋白溶液,使其与血浆上清液混合。

- 加入适量的钙离子溶液。

- 加入凝血酶溶液,并立即启动计时器。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记录凝血时间的变化,并据此分析凝血机制的关键因素。

1. 凝血时间的变化:在实验开始时,凝血时间较长,血浆上清液呈现流动状态。

随着固定化纤维蛋白溶液的加入,血浆上清液开始逐渐凝结,凝血时间逐渐缩短。

当加入钙离子溶液后,凝血时间进一步缩短,血浆上清液迅速凝固成块。

最后,加入凝血酶溶液后,血浆上清液迅速凝结成凝块,凝血时间达到最短。

2. 分析凝血机制的关键因素:- 纤维蛋白:固定化纤维蛋白溶液的加入是凝血过程的第一步。

纤维蛋白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在血浆中形成纤维网状结构,为血小板提供凝血基质。

- 钙离子:钙离子溶液的加入是凝血过程中的第二步。

钙离子是凝血酶活性的必需因子,它可以促使凝血酶激活,进而引发血浆上清液的凝结。

- 凝血酶:凝血酶溶液的加入是凝血过程中的最后一步。

凝血酶是一种酶类物质,它能够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凝块。

三、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凝血机制的基本原理,并得出以下结论:- 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钙离子和凝血酶是关键因素。

- 纤维蛋白的形成为凝血提供基质,钙离子的存在促使凝血酶激活,凝血酶进一步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

大学中医诊断学出凝血检查

大学中医诊断学出凝血检查
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 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 抗凝药物过量
临床表现
血液淤积于皮肤或粘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 色斑,压之不退色。具体描述为:
瘀点(petechia)、紫癜(purpura)、 瘀斑(ecchymosis)、血肿 (hematoma)
瘀点:直径<2mm
紫癜:直径 3-5mm
瘀斑:直径>5mm
制 三、血液凝固(凝血)机制 四、抗凝血机制 五、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一、血管壁的止血机制
收缩:血管平滑肌 释放:血管内皮细胞、 激活:凝血因子、血小板
内膜层:内皮 细胞、基底膜
中膜层:弹力 纤维、平滑肌、 胶原
外膜层:结缔 组织
血管损伤
血管收缩
血管内皮细 胶原暴露 胞释放vWF
组织因子 释放
出血
FXII激活
期、RF,假阳性
FDP(-) DD(+) Fg未降解,纤 Bβ15-42 继发纤溶、DIC DVT、 维蛋白降解 肽增高 动、静脉溶栓和治疗
FDP和DD (+);
Fg、纤维蛋白 同 上 同时降解
继发性纤溶、DIC、 溶栓治疗
(五)、抗栓治疗的监测
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监 测
缺乏;严重肝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 剂;血循环中有肝素、PDF 2. 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3. 口服抗凝剂监测:国人INR 2.0---3.0为宜。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fibrinogen FG)
参考值: 2—4g/L。 临床意义: 1. 增高 : 糖尿病、急性心梗、急性感染、结缔组织
粘附反应:经vWF介导,GP I b-IX-V复合体粘附于暴露 的血管内皮下 聚集反应:血小板的GPIIb/IIIa经Fg的介导发生聚集。 释放反应:血小板内致密颗粒释放5-羟色胺、ADP等, -颗粒释放PF4、PDGF、-TG、P-selectin、Fg、TSP等 血小板促凝功能、收缩功能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与治疗PPT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与治疗PPT

分类: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和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凝血因子异常或凝血机制异常
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感染、药物、肿瘤等引起的凝血因子异常或凝血机制异常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某些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或缺失
获得性因素:感染、创伤、药物、肿瘤等
诊疗技术改进与创新
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治疗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干细胞疗法:用于修复受损的凝血功能
生物材料研发:用于替代受损的血管和组织
药物研发:开发新型抗凝血药物,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诊断技术改进:开发更灵敏、准确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效率
远程医疗: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CONTENTS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02.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概述
03.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04.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05.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06.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例分析
01
02
定义与分类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凝血因子异常或凝血机制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等
纤溶系统检查: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2(PAI-2)等
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因检测:包括凝血因子VIII、凝血因子IX等基因的检测
特殊检查项目
诊断流程与注意事项
实验室诊断: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抗凝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等检测

《出血的实验诊断》word版

《出血的实验诊断》word版

出血的实验诊断 王鸿利 关键词:出血;一期止血缺陷 摘要:出血是许多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故临床上见到一个出血的患者,首先要考虑这种出血是属于出血性疾病,还是继发于另一种疾病的出血。一般出血性疾病有以下特点:(1)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出血难止;(2)出血常呈广泛性或局部性;(3)出血反复发作;(5)出血对一般止血药物效果差,但对血液制品效果佳;(6)有的病人有明显的出血过去史或家族史。继发性出血,常有原发病存在,出血是原发病的症状之一,无上述出血性疾病特点,原发病治愈出血也停止,不再复发。临床出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诊断。 一、 一期止血缺陷的实验诊断也称毛细血管-血小板型止血缺陷,主要是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增加或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所致的出血。 (一)、临床出血特点:(1)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而肌肉、关节、内脏出血少见;(2)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即刻发生渗血难止,持续时间一般不长;(3)对压迫止血有效,且血止后不易复发;(4)本型出血有遗传性,也有获得性。 (二)筛选试验:常用出血时间(BT国际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法)和血小板计数(BPC)。可见下列4种情况: 1. BT和BPC都正常:除正常人外,多数是由于单纯血管通透性和(或)脆性增加所致的血管性紫癜。临床上常见于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单纯性紫癜、机械性紫癜、老年性紫癜、类固醇性紫癜、Ehlers-Danlos综合征以及异常蛋白血症所致血管性紫癜等。 2. BT延长伴BPC减少:多数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多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后者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疗和化疗之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脾功能亢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等。 3. BT延长伴BPC增多:多数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增多所引起的血小板增多症。临床上大多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后者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及严惩感染、急性溶血、严重创伤和广泛性大手术等。 4. BT延长伴BPC正常:多数是由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或某些凝血因子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功能异常多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血小板无力症,致密颗粒缺陷症、α颗粒缺陷症和血小板第三因子缺陷症等。某些凝血因子缺陷症主要是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症等。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1. 粘附功能:常采用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 2. 聚集功能:常用血小板聚集试验(PadT); 3. 释放反应:常用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测定、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测定、血小板凝血酶致敏蛋白(TSP)测定以及5-HT)测定.血小板ATP测定等; 4.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常用血栓烷B2(TXB2)测定、cAMP/cGMP测定等; 5. 收缩蛋白试验:常用血块收缩时间; 6. 促凝活性:常用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T)测定。 (四)、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1、 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包括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症、血小板释放障碍、灰色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活化缺陷以及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等.他们的检验诊列于表1. 表1.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功能检查 血小板功能检查 血小板无力症 巨血小板综合症 释放障碍 灰色血小板综合症 活化缺陷 PF-3缺乏症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思路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思路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思路★华山论践★出血性疾病是一类由于止血机制异常所致的疾病统称。

出血性疾病大体上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部位的出血。

根据患者的病史及体征,判断是否存在止血功能障碍,并分析可能的病因,实验室检查对出血性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

主要的实验室检查如下:1.筛选试验包括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纠正试验等。

2.确诊试验(1)血管异常:包括毛细血管镜检查、血栓调节蛋白和vWF测定等。

(2)血小板异常: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试验等。

(3)凝血因子异常:凝血因子的抗原及活性测定、凝血酶生成等。

(4)抗凝蛋白异常:抗凝血酶AT抗原及活性或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蛋白C、蛋白S、狼疮抗凝物测定等。

(5)纤溶异常: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纤溶酶原测定等。

3.特殊检查对一些遗传性疾病及一些少见的出血性疾病,还需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蛋白质结构分析、基因测定及免疫病理学检查等才能确诊。

由于出血性疾病类型繁多,病理机制复杂,仅依靠单一检查方式对潜在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诊断是有风险的,因此,通过初筛试验结合临床特点,对出血性疾病进行初步判断,并选择合适的确诊试验进行鉴别诊断非常有必要。

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及筛查试验的诊断思路见图1~图5:图1 筛查试验结果正常的诊断思路图2 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的诊断思路图3 外源性凝血途径异常的诊断思路图4 共同途径异常或内、外源途径复合异常的诊断思路图5 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复合异常的诊断思路参考资料:《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彭明婷主编.水彩配图:子陌编辑推送:大树。

PPT医学课件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讲义

PPT医学课件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讲义

凝血因子检测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手工法:31-43s,设置对照组,延长超过 10s以上为异常。 APTT延长 APTT缩短 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凝血时间CT ——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指标 试管法4-12min 塑料管法10-19min
CT延长 CT缩短 高凝状态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指标 正常值11-13s
PT延长 PT缩短 血液高凝状态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bg Clauss法(凝血酶比浊法):2-4g/L
增高:糖尿病、急性心梗
降低:DIC、原发纤溶
抗凝系统检测
血浆抗凝血酶AT活性测定 参考值:发色底物法:108.5%±5.3%
增高
降低:先天和获得性AT缺陷症
凝血酶时间TT 手工法:16-18s
血清FDPs定量测定 ELISA法:<5mg/L
抗凝血酶III(AT-III)
正常范围:290±30.2mg/L(90.3%±13.2%) 。
临床意义:抗凝血酶III主要反映机体抗凝系统的
功能。
升高一般不会引起病理性后果。
减少见于:
a)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 b)获得性抗凝血酶Ⅲ缺乏:见于各种肝病,如 肝硬化、重症呷、肝癌晚期等;
延长 低纤维蛋白血症 缩短 无临床意义
纤溶活性检测
D-二聚体定性试验 正常人为阴性
阳性:DIC
血浆D-二聚体定量试验 ELISA法:0-0.256mg/L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正常人为阴性
阳性:DIC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定性试验 正常:阴性
阳性或增高:原发和继发纤溶
c)抗凝血酶Ⅲ丢失增多:如肾脏疾病;抗凝血 酶Ⅲ消耗增多:如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血液凝固性 增高,抗凝血酶Ⅲ中和活化的凝血因子,以致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为word格式
HIT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需要与一些疾病相鉴别,除外以下哪项( )

D、败血症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的功能测试包括()
C、HIPA和SRA
以下哪项不是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免疫学检测的项目()
D、SRA

根据4T评分系统,( )分为高度怀疑
B、6~8分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是哪个类型( )
A、I型

根据4T评分系统,血小板相对降低30%~50%,评( )
C、1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定义为血小板计数至少下降( )
B、0.3
整理为word格式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的核心是(A )
A、血小板减少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常见发生于使用普通肝素治疗后的( )
A、5~15天

根据4T评分系统,( )分为中度怀疑
A、5~6分

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
易栓症的筛查项目推荐( )

C、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凝血酶活性

深静脉血栓形成以( )关节为界
A、膝

以下哪项不是静脉血栓的原因( )
B、肿瘤相关
C、手术相关
整理为word格式

D、易栓症
E、妊娠

VTE诊断的3大基石是( )
B、临床评估;D-二聚体;医学影像证据

以下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多表现为肢体的对称肿胀

根据PE评分系统,心率>100次/分,评( )分
C、1.5

以下哪项属于获得性易栓症( )
B、抗磷脂综合征
C、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D、蛋白C缺陷
E、蛋白S缺陷

根据PE评分系统,有前DVT或PE病史时,评( )分
D、0.5
整理为word格式

评判DVT的临床概率,当有压痕性水肿时,评( )分
B、1

评判DVT的临床概率,当有活动性癌症时,评( )分
C、1
以下哪项不是抗磷脂综合征的常见表现( )
C、抗磷脂综合征相关的肾病
D、白细胞减少
E、动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症状者与有症状者的比例约为( )
A、10:1

抗磷脂综合征APS
抗磷脂综合征的主要靶器官是( )

A、血管、胎盘

以下哪项不是抗磷脂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 )
D、静脉血栓
整理为word格式

E、网状青斑
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静脉血栓以( )最常见
B、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磷脂综合征的实验室指标表现为持续( )滴度的抗磷脂抗体
A、中高
全自动高灵敏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抗β2-糖蛋白1抗体,如果>( )U/ml这为阳性
D、20
与血栓相关的抗磷脂抗体作用靶点并非是磷脂,而是识别磷脂结合的蛋白;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 )
A、β2糖蛋白I
抗磷脂综合征孕妇最重要的临床特点是( )
C、胎盘血管的血栓导致胎盘功能不全
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动脉血栓多见于( )
B、脑部及上肢
( )是一组能直接与负电荷磷脂或磷脂蛋白复合物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D、狼疮抗凝物
β2-糖蛋白I由( )个结构域构成
整理为word格式

B、5
易栓症的实验室诊断
蛋白C缺乏症的主要病因是( )基因缺陷
A、PC
易栓症运用普通肝素的初始剂量为( )U/kg/h
D、5~10
E、15~17

活化的蛋白C抵抗的病因为( )
B、PC基因缺陷
抗凝血酶(AT)缺陷症发生血栓的常见部位在( )
A、下肢静脉
以下对遗传性易栓症检测注意事项的认识,错误的是( )
C、国内大多医院都给予检测APC-R
蛋白C缺乏症的发病年龄大多在( )岁以上
B、15
以下哪项属于遗传性易栓症( )
整理为word格式

B、遗传性纤溶蛋白缺陷
抗凝血酶(AT)缺陷症的主要病因是( )基因缺陷
A、AT-III
易栓症运用华法林时,应监测PT,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 )
D、2~3
E、3~4

以下对蛋白S缺乏症的认识,错误的是( )
B、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由于微血栓大量形成,造成( )

B、急性肾衰竭
( )是DIC的首选抗凝疗法
D、肝素抗凝
肿瘤可引起DIC,除外以下哪个部分,其余均为导致DIC的常见肿瘤
A、脑
整理为word格式

以下哪项不是DIC主要的临床表现( )
A、心衰
血浆纤维蛋白原<( )g/L或进行性下降,是诊断DIC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D、1.5
以下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认识,错误的是( )
A、起病缓慢
以下对3P试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
C、阳性反映纤溶减弱
以下哪项不是反映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
B、D-二聚体
在50%~60%的DIC患者中观察到血小板计数为<( )×109 /L
C、100
D、130
E、110

以下对急性DIC引发的休克,认识不正确的的是( )
B、伴全身多发性出血倾向,与出血症状相称
整理为word格式

C、早期出现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D、常规抗休克治疗效果不佳
E、早期可找不到明确病因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血管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 )

B、BT缩短
以下哪项属于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
C、血友病
血小板减少症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 )
D、APTT延长
E、TT正常

凝血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特征,错误的是( )
B、多无家族史
以下哪项是遗传学血管性血友病的致病基因( )
B、VWF
整理为word格式

以下哪项属于血管壁功能异常性疾病( )
A、毛细血管扩张症
DIC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 )
C、PT正常
血管性血友病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 )
B、BT正常
以下哪项属于血小板异常性疾病( )
A、白血病
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特征,错误的是( )
A、男性多见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