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湘教版知识点练习第二十篇

合集下载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章 第4节 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章 第4节 世界的聚落
返回首页
重难•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例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是聚落的两种形式,A是 ,
B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什么是城市?城市有什么特点?
(3)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
(4)什么是乡村?乡村有什么特点?
返回首页
思路分析 一般来说,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在 于居民从事生产活动的方式不同,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是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 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
返回首页
答案: (1)城市 乡村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密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对周围地区发展起促进作用;城市
居民的居住状况相对拥挤,多高层建筑;交通线密集等。
(3)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污染加剧、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
上升等。
(4)乡村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
返回首页
2.城市聚落与农村聚落相比,其主要差异是( C ) A.人口数量有差异 B.房屋数量有差异 C.从事的生产活动方式有差异 D.人的收入有差异
返回首页
3.某地区的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或火炉,窗小或有双层玻璃,而且屋顶 大多高耸。这一地区的气候具有的特点是( B ) A.炎热多雨 B.寒冷多雨雪 C.温暖干燥 D.温暖多雨雪
文化习俗
和 环境 特点。
返回首页
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组讨论成果的创新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创新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小组讨论成果的完整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完整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地理实践: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
3.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聚落与环境相适应的原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地理审美:通过欣赏不同聚落的景观,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3)聚落的景观: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的景观特点,如乡村的田园风光、城市的高楼大厦等。
举例:请学生观察图片,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特点。
(4)保护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举例:请学生举例说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聚落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聚落知识。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景观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形成条件。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教学突破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思考聚落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湘教版地理七上3.4世界的聚落 (共29张PPT)

湘教版地理七上3.4世界的聚落 (共29张PPT)

城市聚落 工业、服务业等
探究
课堂练习
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三张照片所示的村落哪个分布于亚洲
哪个分布于非洲?哪个分布于欧洲?
欧非洲洲亚的的洲村村的落落村——落房村—屋落人分较口散原众始多,房屋密集
课程讲解
探究 聚落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灌溉农业发达地区
3.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探究 什么是乡村?
课程讲解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 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课堂思考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课堂思考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建筑各有什么特点?
课堂思考
看上面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生产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旅游城市——泰安
课程讲解
课程讲解
探究 下列民居有什么特色?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窑西冰蒙亚竹屋洞古民包楼居
课程讲解
寒带-严寒 就地取材 防风保暖
课程讲解
热带-湿热 盛产竹子、就地取材
双层竹楼或木楼 防潮防兽、通风散热
课程讲解
便于拆装 和游牧生活
课程讲解
热带-沙漠 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厚墙隔热,小窗防风。
课堂思考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交通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课程讲解
城市 乡村
交通特点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生产活动
便利 不发达
密集 稀疏
密集 多高层
分散 低层建筑
非农业 产业为主
农业产 业为主
课程讲解
乡村和城市的人们各从事什么样的生产活动?
农村 耕作
乡村聚落 牧村 渔村 林场 放牧 捕鱼 伐木

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备教师设计思路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能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区别;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3.认识世界遗产及世界遗产的保护意义。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世界遗产的保护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自学自学活动:自主阅读课本P60内容,将以下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进行勾画。

(2min)1.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的形式有哪些?2.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自学质疑:如:我的困难(或问题)是:。

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学生简要说明聚落的定义及类型,与同桌展示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进行简单的辩论赛:喜欢城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聚焦问题影响聚落发展和形成的因素。

三、研究分享1. 观看地区特色民居图片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影响聚落发展和形成的因素有哪些?2.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畅所欲言。

四、深度构建一.当堂检测:1.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工作的有()。

A.纺织工业B.饮食服务业C.耕作业D.邮电业2.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A.因纽特人特别耐寒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异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一定有聚落B.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定为居民点C.四合院是我国南方地区民居建筑的代表D.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发展的作用,不如人文环境的作用重要(二).梳理反思:学生本节课的收获,感受、疑问。

(三).总结归纳:课后拓学一、巩固知识二、拓展提升调查当地古代建筑旅游景点有无乱刻乱画的现象。

请设计一条保护古建筑、杜绝不良现象的广告语。

地理3-4《世界的聚落》课件(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3-4《世界的聚落》课件(湘教版七年级上)

乡村的分布:乡村民居有的集中, 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 山麓或公路、铁路分布。
城市的分布:城市是由乡村发展
而来的,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 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聚落
土壤肥沃
•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 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 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生产活动
城市
乡村
道路密集 道路稀疏
稠密 稀疏
密集 、高 稀疏、矮
非农业 农业
















生 活 垃
住 房





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看左图分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处属于哪种 类型的聚落? 2.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 同点?除此而外,你知道乡村 还分布在哪些地方? 3.三处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 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除此 而外,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分布 有较大的城市? 4. 综上所述,影响聚落形成 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
定居的地方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 D 亚马孙平原
5、看东南亚的民居有什么特色, 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大多建在水上,门窗开的大,房顶有 坡度,它有利于排水,通风。)
6、读下图,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
这是为什么?
• 北非气候干旱,屋顶建成平顶还可晾晒农 产品。
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课件(23张PPT)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课件(23张PPT)

聚落 规模
交通
空气 质量
建筑 形式
生产劳 … 动方式
农业生 产
乡村


欠发达
清新
平房 为主

城市


发达
污染重
楼房 为主
非农业生 产

慧眼识变化
聚落的演变过程及 影响因素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势 平坦 水源 充足 资源 丰富
聚落
土地 肥沃
交通 便利
上一页 目录 结束 下一页
思考:
东南亚
西亚
知识拓展:
3、黄土高原地区人民传统居住的主要形式是( D ) A、竹楼 B、冰屋 C、四合院 D、窑洞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聚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原因是( B ) ①地势平坦 ②土地肥沃 ③交通便利 ④水源 充足 A、① ②③ B、①② ③ ④ C、①② D、 ③④ 5、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D ) 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 惯决定的 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 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 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6、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聚落 是指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 B、人类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C、城市是以非 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聚落是指人们居住、生 活、休息的场所 7、下列哪个聚落不属于乡村聚落( D ) A、农村 B、牧村 C、渔村 D北京中关村 8、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 是( C ) A、社会制度的差异 B、建 筑风格的差异 C、风俗习惯的差 异 D、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9、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B ) A、水源充足 B、山地崎岖 C、资源丰富 D、交 通便利

精选2019-2020年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六

精选2019-2020年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六

精选2019-2020年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六十六第1题【单选题】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传名录》的景观,被誉为“五岳之尊”的是( )A、恒山B、黄山C、华山D、泰山【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民居是( )A、高架屋B、四合院C、窑洞D、竹楼【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建筑物风格各异,下面是我国几种民居示意图,请回答为抵御湿热和毒蛇猛兽而建造的民居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民居。

下面的民居适应热带雨林气候的是( )A、竹楼B、窑洞C、冰屋D、蒙古包【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图①②③三个村庄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③B、②C、①D、无法确定【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有大量土地,所以聚落较少【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民居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种民居中,位于全年寒冷地区的是( ) A、B、C、D、【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______,它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解析】:第10题【综合题】读亚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甲地传统民居一一高架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该地气候终年______,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等功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A海峡是______,人们称其为沟通亚洲与大洋洲、______与太平洋的“咽喉”.乙地为印度北部的乞拉朋齐,号称世界“雨极”,说出该地年降水量极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丙所在国的农业别具特色,该地区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原因是______,本地农业的代表性植物有______.【答案】:无【解析】:第11题【综合题】读图,回答:图中A、B、C三个聚落都是沿______分布的;原因是聚落多建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世界山人口密集地区和大城市主要位于______沿岸和______图中A、B、C三个聚落中,______聚落更可能最快发展为城市,理由是______长江流域与B聚落区位条件相似的省会是______,______【答案】:无【解析】:第12题【选择题】“骑楼”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图是“骑楼”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湘教版知识点练习第二十篇
➢第1题【单选题】
中国南方地区的民居是尖屋顶,而西北地区的民居是平顶屋,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人们的习惯
D、地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被列为世界遗产的聚落是( )
A、阿尔卑斯山区的石板屋
B、非洲多贡人的村落
C、北京传统四合院
D、中国的丽江古城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建筑不属于文化遗产的是( )
A、北京颐和园
B、北京立交桥
C、北京十三陵
D、北京明长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如图是2016年度备受好评的国产电影《大鱼海棠》剧照,电影不仅讲述了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还展现了祖国特色民居。

电影中展现的特色民居为福建土楼,最大特征是呈圆形建筑,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土楼作为我国传统聚落,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
B、土楼外侧门小,窗户高说明比较注重防御功能
C、土楼建筑形态体现了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
D、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应该加强保护、修缮、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四合院是以下哪个城市民居建筑的代表( )
A、天津
B、北京
C、上海
D、南京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A、东南亚的高脚屋
B、因纽特人的冰屋
C、黄土高原的窑洞
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这与哪项自然条件有关( )
A、气候温暖湿润
B、多山地,地形复杂
C、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
D、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民居建筑与其地点搭配不当的是( )
A、窑洞﹣贵阳
B、竹楼﹣西双版纳
C、吊脚楼﹣湘西
D、土楼﹣福建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最适合游牧民族居住的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婷婷今年暑假参观了中国的皖南古村落。

皖南古村落位于中国的( )
A、山西省
B、山东省
C、云南省
D、安徽省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下列民居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是( )
A、北京四合院
B、陕北窑洞
C、浙江斜顶屋
D、云南竹楼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下图属于以下哪个地区的民居景观(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传统民居特色与南北气温差异有关,下列叙述未体现这种关系的是( )
A、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
B、北方房屋墙体较厚
C、南方房屋高大宽敞,注重通风透气
D、南方屋顶坡度较大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居民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种民居中,能反映湿热特点的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对不同地区聚落景观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
A、东南亚的高架屋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主要受炎热少雨气候的影响
B、西亚村庄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主要是受极地寒冷大风天气的影响
C、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时充分利用了当地黄土土质疏松、直立性很强的优点
D、因纽特人的冰屋主要分布在非洲高山地区,主要是受海拔高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这种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
A、湿热地区
B、寒冷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下列我国的世界遗产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是( )
A、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黄龙
D、武陵源风景名胜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是( )
A、在文峰山的魏碑上刻写“某某于某时到此一游”
B、南山风景区提倡登山游客自捡垃圾
C、在传统民居区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D、商贩在李清照故居设置饮食、烧烤摊点【答案】:
【解析】:
➢第19题【单选题】
北京典型的传统民居是( )
A、窑洞
B、土楼
C、高脚楼
D、四合院
【答案】:
【解析】:
➢第20题【单选题】
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读下列我国四幅民居景观图片, 下列古诗可能描述③民居地区的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案】:
【解析】:
➢第21题【判断题】
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22题【判断题】
聚落就是人们居住的居所。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23题【填空题】
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的______、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岸、巴西的______、中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山西省的______、安徽省的______和西递等。

【答案】:
【解析】:
➢第24题【填空题】
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基本类型.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______平原.作为聚落景观的一种标志,______并不都随着聚落的规模和性质的改变而变化.【答案】:
【解析】:
➢第25题【填空题】
______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答案】:
【解析】:
➢第26题【填空题】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和______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答案】:
【解析】:
➢第27题【填空题】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______,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______或竹楼。

【答案】:
【解析】:
➢第28题【问答题】
请列举所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

(至少三个)
A长城、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敦煌莫高窟、丽江古城、曲阜三孔、丽江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

【答案】:
【解析】:
➢第29题【综合题】
读图1“世界人口密度图”,回答下列问题:
有误
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亚洲的东部和______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等,人口最稠密的这四个地区中,主要以黄色人种为主的是______.
图1中C地人口密度是每平方米不足______人,导致该地人口密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气候______;D地人口稀少的原因是气候______.
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图2三幅民居建筑中,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它冬暖夏凉,与当地降水______(多或少)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反映湿热环境特点的建筑是______(填序号)
【答案】:
【解析】:
➢第30题【综合题】
民居的特点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受生产方式的影响,便于搬迁,且外形对大风较强抵御能力的民居是( )。

A、冰屋
B、蒙古包
C、吊脚楼
D、窑洞
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建在山区的民居是( )。

A、吊脚楼
B、蒙古包
C、冰屋
D、窑洞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