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第三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第三章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涵盖了许多知识点的学科,从生态学到气候变化,从地球内部到地质迹象,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重要性。
本文主要介绍了七年级地理上第三章的重要知识点。
1. 地球的概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也是生物的栖息之所。
其直径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为40,075公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需要365.24天,而自转则需要23小时56分钟4.09秒。
2. 地球上的气候气候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由空气的温度、湿度、风向和大气压力等因素所决定。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位置、季节和环境条件会对气候产生不同的影响。
3. 地球的大陆和海洋地球被覆盖了约71%的海洋,剩下的29%则是陆地。
7个大陆包括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和澳洲。
土地的分布和配置是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的影响所形成的。
4. 地球上的自然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自然,包括着生态系统、地质、水循环、土地利用等。
其中生态系统非常重要,它包括了不同的生物环境,如草原、森林、沙漠、湖泊、河流和海洋等。
这些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
5. 地球的人口和城市化全球人口目前已经超过75亿,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
城市化和人口增长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城市是吸引人口主要的落脚点。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水、污染、交通拥堵和住房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环保法规、绿色能源和垃圾处理等,以缓解绿色发展的压力。
总结地理的知识范围很广,但地球的概念、气候、大陆和海洋、自然和人口城市化仍是七年级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了解和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生态系统和未来的生存环境都是必要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重点知识整理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1、天气及其影响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变化)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⑵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世界各地获取气象信息→卫星传输接收→对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预报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手机短信、打电话⑷天气预报的内容: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 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年)变化。
2.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3. 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4. 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
5.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的地方,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6.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另外,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7. 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大致平行;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性质比较单一的海洋面积广阔,而北半球海陆参差分布,加之陆地地形高低起伏较大,都导致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弯曲地多。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汇总(世界的人口)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汇总(世界的人口)
第一节、世界人口的增长
1、目前,世界上共有60多亿人口,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正数——人口在增长;负数——人口在减少)。
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是:非洲和欧洲。
3、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和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美洲的东部等。
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少。
4、世界人口问题:⑴、大气污染,环境恶化;⑵、水资源污染,淡水等缺;⑶、乱垦乱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⑷、建筑用地过大,导致耕地减少等。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世界居民可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黄色人种—亚洲东部(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属黄种人)。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大洋洲。
黑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国境内。
第三节、世界语言和宗教
1、语言:⑴、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⑵、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宗教:⑴、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世界上教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教。
《圣经》为经典);伊斯兰教(《古兰经》为经典);佛教。
⑵、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四、世界的聚落
聚落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
城市规模大,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的活动;乡村居民居住地较分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河南省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超全)

河南省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超全)选择题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①大量采伐森林资源②过度开采和使用地下水③过量施用农药、化肥④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①大量采伐森林资源,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会造成全球变暖;②过度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会污染水源,还会造成地表塌陷,但是不会使全球变暖;③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会污染水源,破坏生态,但是不会使全球变暖;④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会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进而使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势。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故排除ABC,故选D。
小提示:由于人们过量排放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砍伐森森,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A.海洋B.陆地C.云区D.平原答案:B在卫星云图上有白色、绿色和蓝色三种基本颜色,它们分别表示不同含义。
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蓝色绿色区域都为晴天;白色是云雨区,白色愈白云层愈厚,降雨的概率越大,故本题选B。
3、下列描述不属于气候的是()A.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常受台风的影响B.福州国庆节天气阴转晴C.广州夏季高温多雨D.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正值伏旱答案:B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ACD都属于气候,B属于天气,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气候特征描述错误的是()A.甲地应在大陆东岸,乙地应在大陆西岸B.甲、乙两地都在北半球的亚热带C.甲地属于冬季多雨型,乙地属于夏季多雨型D.甲、乙两地气温特点都是夏季高温,冬季温和答案:A由图可知,甲是地中海气候,位于大陆西岸,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大陆东岸,故A错误。
甲和乙两地最热月均在7月,最低气温均在0-15℃之间,均是位于北半球的亚热带,故B正确。
星球版中考地理复习 教材系统复习 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

印度洋板块 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大洋洲和印度洋的一部分
2.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地理现象 喜马拉雅山“长高” 红海面积扩大 地中海面积缩小
欧亚板块、印度洋板 非洲板块、印 欧亚板块、非洲
所处板块位置
块之间
度洋板块之间 板块之间
板块运动方式 碰撞、挤压
张裂
碰撞、挤压
预言几千万年 后
海拔更高
红海成为新大 地中海消失
知识点2:七大洲★★★★ 七大洲的分布
(单位:万平方千米) 七大洲的面积与轮廓
1.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欧洲→大洋洲。
2.七大洲的主要特点
大洲
特征
亚洲 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面积最大的大洲(跨南北半球)
欧洲 海拔最低、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南极洲
海拔最高、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非洲 “热带大陆”“高原大陆”、世界黑色人种数量最多的大洲
大洋洲
面积最小的大洲
南美洲
最湿润的大洲
北美洲
国家间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
3.世界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大洲
洲界线
_乌_乌拉拉尔尔山山脉脉__、乌拉尔河、里海、_大_大高高加加索索__ 亚洲、欧洲
山脉、黑海、_土_土耳耳其其__海峡
要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特征 (2022·达州)材料 2022 年 1 月 15 日,汤加王国的洪阿哈阿帕伊岛
火山大规模喷发,引发海啸等自然灾害并喷发大量火山灰。读材料和图 完成(1)~(2)题。
(1)下列地理事物表述正确的是 A.B 大洲有“热带大陆”、“高原大陆”之称 B.跨纬度最广和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E 南极洲 C.甲半球为西半球,a 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D.汤加火山喷发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的必背知识点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必背知识点一、海陆分布1. 海陆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形象地称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 海陆分布特点:世界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二、大洲和大洋1. 七大洲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面积排序:亚洲 (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最小)。
位置及特点:东半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西半球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北半球大洲:北美洲、欧洲、亚洲(大部分)。
南半球大洲:南极洲、南美洲 (大部分)、非洲 (部分)、大洋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大洋洲(部分)。
2. 四大洋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特点:太平洋:面积最大,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北美洲之间。
大西洋:呈 “S”形,位于南北美洲、南极洲、非洲和欧洲之间。
印度洋:位于非洲、南极洲、大洋洲和亚洲之间。
北冰洋:面积最小,位于北极圈内。
三、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四、海陆变迁1. 变迁方式地壳运动: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证明地壳在运动。
海平面升降:如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古河道遗迹,说明海平面发生过变化。
人类活动:如荷兰的围海造陆,改变了局部海陆分布。
2. 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由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认为大陆在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五、重要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巴西高原(世界最大)、东非高原等。
平原: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西西伯利亚平原、北美大平原等。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杂度样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中图版地理上册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知识点一、中国的地势1.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高or低)地形:地表形态。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山区2/3 VS山地1/3)2.我国地势、地形各有什么特征?答: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划分依据:平均海拔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答:(1)气候: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极为有利。
(2)河运和航运:西高东低的地势,也使我国的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
(3)水能资源:而当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增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阶梯交界处建水电站)二、中国的地形5.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因此成了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穿过的山脉:横断山脉、台湾山脉主要山脉阶梯②东南丘陵中的江南丘陵竹子种类繁多,是我国著名的竹区之一【“三山夹两盆”描绘的是新疆的地形。
】7.填表: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填表(P64)沿36°N 地形剖面图,此类型题目多加注意。
1.气温:大气的冷暖程度。
(时刻变化且有规律)2.(2)年变化:如4季。
(气温年较差)3、1月0℃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大)藏袍一日三穿:西藏自治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青藏高原高寒区。
(区分地球五带)划分依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中温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天山山脉青藏高寒区与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北京:暖温带 河南:大部分位于暖温带 、半湿润区5、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
降水也存在明显的时间、空间的变化。
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P76)※※※答:规律大致是: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复习1.天气及影响(1)人们用、、来描述天气(2)天气是一个地区内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不同。
(3)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天气预报(1)风向:;风力:风强弱的级别,分18级;(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一般是阴雨区。
(3)天气符号:冰雹、霜冻、沙尘暴、台风和大雪属灾害性天气。
(4)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有关,用来表示。
污染指数小,空气质量;污染指数大,空气质量。
3.气温的变化(1)定义及测量气温:大气的温度;测量:每天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记录一次;(2)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最高气温出现在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3)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北半球气温,大陆上最高,最低;海洋上最高最低。
南北半球正好相反。
一年内的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4)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注意:描点后,要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4.气温的分布(1)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①因素:气温大致由降低②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气温高,气温低;冬季气温低,气温高③地形因素: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5.降水的变化(1)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变化类型有: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夏雨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冬季型(地中海气候)。
6.降水的分布(1)各地降水的多少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在同一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复习要点
1、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70亿,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慢,此后世界
人口增长快,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在迅速增长
2、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
4、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
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往往形成人
口稠密地区。
5、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南美洲的东部、北美洲的东部
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如撒哈拉沙漠)、寒冷的极地(如南极洲)、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如
青藏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如亚马孙平原)
6、人口密度=总人口数/领土面积单位用人/千米2表示
7、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自然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引发自然灾害
②社会经济方面:就业、居住、医疗、教育、经济等矛盾突出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8、人口如何增长才是合理的: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9、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的重要措施
10、近几十年来,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11、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划分,包括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
14、填写世界的语言有关问题
联合国工作
语言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
汉语汉族、国内一些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华侨
英语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
法语法语、比利时、瑞士、加拿大、非洲一些国家
俄语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东欧西班牙语西班牙、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地区
阿拉伯语西亚、北非
注:巴西使用葡萄牙语
15、填写世界的宗教有关问题
三大
宗教
起源地起源时间经典分布地区
基督教巴勒斯坦1世纪《圣经》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沙特阿拉伯7世纪《古兰经》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中国以西北地区相对集中
佛教古印度公元前
6世纪
佛经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斯里兰
卡
注:①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
②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
③伊斯兰教徒被称做穆斯林
16、聚落的主要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规模比较小的乡村叫村庄,规模比较大的乡村叫集镇
17、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
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8、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对拥挤,发展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列的问题,如交通阻塞、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
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就业压力大,为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环境,城市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还要进行合理
的规划和设计
19、乡村居住地大多相对分散,沿河流、山麓、公路分布
20、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泰山、故宫、长城等,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
历史研究、科学研究,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在著名
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达的现代化建筑物,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2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聚落形成受气候、水源、地形、交通等条件影
响,气候温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22、大城市易形成于交通交汇处(如河流交汇处)和河流入海口
23、特色建筑: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极地的冰屋、北京的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