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例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歌谣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祈愿向上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己巳卜,贞。
(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O七片)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九四)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归妹》上六)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初民歌谣的语言特点:风调简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视角一、何谓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的古代史学家和文学家对文学史的描述1、文学史方面: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áo)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赞》: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
至孔氏籑(zhuàn)之,上继唐尧,下讫秦缪。
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
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
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
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
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言秦汉,详矣。
至于采经摭(zh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一.填空(20分,每空2分)1.从周公到孔子,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文化成了主流。
2.成书于秦汉两代的由众人编撰的和,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
3.《诗经》中的宴享诗的典型之作是。
4.《论语》创立的,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
5.刘向的、《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佚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意。
6.汉初,贾谊写过骚体赋《吊屈原赋》、。
7.秦嘉的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记。
蔡邕的五言诗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始祖神话七发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1.《左传》战争描写的成就有哪些?2.《九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四.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1.《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2.《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1、礼乐 2、《吕氏春秋》《淮南子》 3、《小雅·鹿鸣》 4、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 5、《说苑》 6、《鵩鸟赋》 7、《赠妇诗》《翠鸟诗》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二一、填空(20分,每空2分)1、《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和周部族始祖诞生的神奇经历。
2、《尚书》包括、《夏书》、《商书》《周书》。
3、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儒、墨、、法、道德六家。
4、《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
5、是宋玉的代表作,它生发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主题。
6、东汉抒情赋主要有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洪水神话赋比兴《淮南子》汉乐府民歌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1、《战国策》的文学特点有那些?2、《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有那些?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1、试举例论述《孟子》的散文成就。
2、《离骚》的艺术特点有那些?试具体分析。
答案:1、契后稷2、《虞书》3、阴阳名4、编年史5、《九辩》“悲秋”6、纪行赋述志赋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三一、填空(20分,每空2分)1、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原始宗教是紧密联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㈠中国文学的源头⑴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⑵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的文字,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⑶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㈡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⑴【由巫到史】夏商代和西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主要文学作品。
上古巫史不分,史也具宗教性。
史官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锡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⑵【贵族】西周时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贵族是西周、春秋文学主要创作者;同时也有民间歌谣,作者大都是平民。
⑶【士】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解体,导致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上升,士阶层(贵族和庶人之间的阶层)兴起,加之民间办学出现,文化知识转移到士,士的地位提高。
㈠夏商(巫文化)⑴诗歌:《九歌》(民间祭神乐歌)、《诗经·商颂》(五篇,草创于商,成于春秋)。
⑵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尚书•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㈡西周(礼乐文化)与春秋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它减少了文化的无数宗教色彩,而推动了“史官文化”的兴起。
周代文学在内容上关注现实社会和人生,精神和风格上则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⑴诗歌:《诗经》。
⑵散文:历史散文(“史官文化”)——《春秋》、《左传》、《国语》;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㈢战国(百家争鸣)首先,立足现实,着眼现实,对社会现实深刻认识与尖锐批判。
其次,由于士人成为文化、政治的中心,故其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风尚,表现出强烈个性和激情。
再次,文学风格百花齐放。
⑴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
⑵散文:历史散文——《战国策》(刘向);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先秦文学史-概说

概说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 朝统—中国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 秦文学阐述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 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 和口头文学上溯到史前史。 先秦文学主要是指周代文学,尤其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由天下统一的 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归于中央集权的 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 中华民族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2、先秦文学状况
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萌芽。 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尚书》和《周易》是中国早期的书面文学。 《诗经》中国诗歌积极现实主义流派的源头。 史传散文《左传》 《国语》 《战国策》或长于记事, 或长于记言,是叙事文学成熟的标志。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 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由简单的语 录体,经论辩文体,发展为成熟的专题论文。 屈原和楚辞:中国诗歌由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 成为中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
1、先秦社会与文化
先秦即秦代以前,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殷商王朝是奴隶社会重要阶段。 前11世纪到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前770年到前221年东周封建宗法制度遭受破坏。东周 分为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霸主叠起。战国时期周王 室名存实亡,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为秦所灭。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转 化。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思想十分活跃。
3、先秦文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卷 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节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正式出现,这些作品都是后人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
夏朝的文学:《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
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
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甲骨卜辞《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
卦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大壮·上六》)周朝的文学: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
《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日益成熟。
《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
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诗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
战国的文学: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
《左传》和《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
三、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1、应用性与现实性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很强的应用性。
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看法与感受,从来不回避现实问题。
2、独创性与典范性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的框框,不同的作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章节练习及答案解析

1.【单选题】“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的论述出自() A《周易》 B《吕氏春秋》 C《吴越春秋》 D《宋书》 答案:D 解析:“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的论述出自沈约《宋书》。 2.【单选题】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A 盘古开天辟地 B 女娲造人 C 后羿射日 D 黄帝战蚩尤 答案:C 解析: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 伟力。典型代表有后羿射日、女娲炼石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3.【单选题】原始神话中射太阳的英雄是() A稷 B契 C羿 D鲧 答案:C 解析: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 伟力。典型代表有后羿射日、女娲炼石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4.【单选题】下列关于神话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神话都是幻想或想象的 B 神话是古代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工具 C 神话是一种“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D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答案:B 解析:略。 5.【多选题】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 A 神话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E《生民》 答案:ACD 解析:《伐檀》是政治讽喻诗,《生民》是史诗。 10.【单选题】下面诗歌属于下层人民抨击统治者的诗篇是() A《鄘风·相鼠》 B《小雅·北山》 C《大雅·荡》 D《王风·黍离》 答案:C 解析:《板》诗是刺周厉王无道之作,赏析另见他文,而《荡》诗也是刺厉王之作。 11.【多选题】《诗经》在先秦时期的作用有() A 祭祀时奏唱 B 宴享时奏唱 C 教育的课本 D 精通可立博士学官 E 外交时赋诗言志 答案:ABCDE 解析:略。 12.【单选题】《大雅·生民》属于() A 社会政治诗 B 情爱诗 C 玄言诗 D 史诗 答案:D 解析:《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周人的五篇著名 史诗,它们叙述了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歌颂祖先的功勋。 13.【单选题】“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指《诗经》的表现手法中的() A风 B赋 C比 D兴 答案:B 解析:“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 起所咏之词也.”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女爰有七 心求鸣月 伤柔仓流 悲桑庚火 殆。。, 及春女九 公日执月 子迟懿授 同迟筐衣 归,,。 。采遵春 蘩彼日 祁微载 祁行阳 。,,
同以发七 我卒,月 妇岁二流 子 之火 ,三日, 馌之栗九 彼日烈月 南于。授 亩耜无衣 。,衣。 田四无一 畯之褐之 至日,日 喜举何觱 。趾 。 !
•
【 七 月 】
窈参 窕差 淑荇 女菜 ,, 寤左 寐右 求流 之之 。。
窈关 窕关 淑雎 女鸠 ,, 君在 子河 好之 逑洲 。。
【 关 雎 】
二、影响
• 1、《诗 经》被奉为儒家经典,并经儒家的 刻意阐释,而影响感染了后世士大夫的诗 歌观念和诗歌情怀。 • 2、在《诗经》的影响下,后世文人十分关 注诗歌中所表现的现实精神,常在理论和 实际中自觉抵制个人, 诗歌中的形式主义 倾向。
第一节 先秦文化的发展
一、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 商,信奉巫祭文化。 2、 春秋时期 3、战国时期
第二节 文人身份的演进
• 巫觋:巫师,女巫和男巫 • 史官 • 贵族士大夫:春秋时期,取代巫史,成为 社会政治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 士人
• 2、国风中还有不少反应社会生活的 诗篇,真是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 况和精神风貌。如《豳风 · 七月》则 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当时农业生活的 场景。
豳风 · 七月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
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 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8
xx
4
3、先秦文学的特点
创始性。文学伴随原始人类的生活而产生;诗、文、 辞赋等诸体具备;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开创中 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流派;叙事、记言、 写人的史传散文相继诞生;诸子思想各成体系;由 简短的对话发展到成熟的长篇大论。
前11世纪到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前770年到前221年东周封建宗法制度遭受破坏。东周 分为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霸主叠起。战国时期周王 室名存实亡,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为秦所灭。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转 化。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思想十分活跃。
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由天下统一的
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归于中央集权的
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
中华民族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2021-2-8
xx
2
1、先秦社会与文化
先秦即秦代以前,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殷商王朝是奴隶社会重要阶段。
综合性。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相融。文学 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
实用性。春秋战国时期动荡变革,文学普遍重实用, 或为具体社。分裂的政治淡化了 伦理道德规范,玉成了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的自由。
2021-2-8
xx
5
2021-2-8
xx
3
2、先秦文学状况
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萌芽。
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尚书》和《周易》是中国早期的书面文学。
《诗经》中国诗歌积极现实主义流派的源头。
史传散文《左传》 《国语》 《战国策》或长于记事, 或长于记言,是叙事文学成熟的标志。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 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由简单的语 录体,经论辩文体,发展为成熟的专题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卷)
2021-2-8
xx
1
概说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 朝统—中国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 秦文学阐述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 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 和口头文学上溯到史前史。
先秦文学主要是指周代文学,尤其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