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文言文】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关键字】文言文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文言文实词一、教学目标:.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三、教学课时:3课时第1、2课时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
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理”,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
“攴(pū)”与敲击有关;【推断练习】(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之实词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者亦当矜怜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理解词语和句式:(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1)分析文章的内容;(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
“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
“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
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
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
“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具体的考查题型有下列五种:一是直接对文中的实词进行解释,要求选择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是主要的考查题型;二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实词的意义,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四是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要求选择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五是指定某实词,要求考生自己进行解释。
文言实词考查的趋势是:1.实词是读懂文段的基础,但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而是在分析综合、断句及翻译各题型中隐性考查。
2.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从2018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大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3.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走进高考【P】例(2018·某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X、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常用的文言实词,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2. 分析常见的文言虚词,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3. 通过阅读短文,巩固所学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3. 讲解与示范: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示范,解答学生的疑问。
4. 阅读练习:学生阅读给定的文言文短文,运用所学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分析。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练习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练习,巩固所学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分享、合作意识等。
五、教学资源1. 文言文短文:教师准备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短文,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3.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等,进行课堂讲解和示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文言文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互动提问: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程度。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言文场景,运用所学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对话,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教案新人教版《瞻前顾后·合理推求———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见目标2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事先印发“2005、2008、2010年浙江高考古文真题”,布置学生事先做好,尤其强调的是在做第一道实词含义理解的选择题时,你是用了什么方法,才得出正确答案的。
一、课前热身(学生齐读填空)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老师:读得很流畅,相信2012年的高考古文名句填空“2分”应该没问题,同学们有这个自信吗?——当然,文言文在高考试题中,不只名句填空题中出现它的身影,哪里还出现古文题目?——文言文阅读理解多少分?——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的分值仅次于作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关键就是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
二、解读考纲一)《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二)考点阐释《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1.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题型教学重点: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几种题型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一、导入: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
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
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二、考纲阐释: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
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微案一 文言实词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

微案一文言实词微点突破一一词多义多义实词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必备实词具体可参见附册《考点知识必背清单》“文言实词”部分。
如果能弄清其词义衍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
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知识储备词的意义定义示例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道”的本义是指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手足”的本义是手和脚,比喻义是“兄弟”。
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是指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
“而”本义为胡须,借用为连词;“来”本义为小麦,借用为来去的“来”的意义。
必背清单一文言实词“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夊部,(ài)声。
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爱护 (《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六国论》)(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羡慕,欣赏 (《爱莲说》)“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
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
表示安定。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怎么(《梦游天姥吟留别》)(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4)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哪里(《赤壁赋》)(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生(《曹刿论战》)(7)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论语》)“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三文言文实词专项复习活动单
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2、掌握古汉语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的现象。
3、学会通过不同的推断方法,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
借用多媒体,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活动一:知识准备
一、考点阐释:
《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
如
果把古文比作房子,那么实词就是砌房的砖头,没有砖头,如何砌房?实词的拥有量与
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成正比。
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阅读学习过
程中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获取理解和分辨实词词义的能力。
实词不仅总量大,而
且相当多的“露镜率”较低,加之有些意义、用法,在现代汉语早一已消亡,学习难度
要大得多。
二、解题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
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
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
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例如: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和着
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应答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
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
....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
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
副词充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