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报告(迷宫)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迷宫算法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迷宫算法院(系):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目录1 课程设计介绍 (1)1.1课程设计内容 (1)1.2课程设计要求 (1)2 课程设计原理 (2)2.1课设题目粗略分析 (2)2.2原理图介绍 (3)2.2.1 功能模块图 (3)2.2.2 流程图分析 (4)3 数据结构分析 (8)3.1存储结构 (8)3.2算法描述 (8)4 调试与分析 (11)4.1调试过程 (11)4.2程序执行过程 (11)参考文献 (15)附录(关键部分程序清单) (16)1 课程设计介绍1.1 课程设计内容编写算法能够生成迷宫,并且求解迷宫路径(求解出任意一条到出口的路径即可):1.迷宫用上下左右四种走法;2.迷宫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可以由用户定义;3.入口出口也由用户自己选择。
1.2 课程设计要求1.不必演示求解过程,只需要输出迷宫求解的路径;2.参考相应资料完成课设。
2 课程设计原理2.1 课设题目粗略分析根据课设题目要求,拟将整体程序分为四大模块。
以下是四个模块的大体分析:1 建立迷宫:要建立迷宫首先就要建立存储结构,这里我用栈的方式建立的。
根据用户输入的迷宫的大小(我设置的最大值为25可以根据要求调解);2 设置迷宫:这里将0设置围墙,1是可以通过的路径,-1是不可以通过路径,外墙是以设计好的,内墙需要用户来设置,障碍的难度可由用户自行定义;3 寻找路径:寻找路径我设置了四个方向{0,1},{1,0},{0,-1},{-1,0}移动方向,依次为东南西北,首先向东走,若不成功则转换方向,成功则继续前进,将走过的路径进行标记,然后存入栈中;4 输出结果:输出的结果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户建立的迷宫主要是让用户检查是否符合要求,第二种输出的是寻找完后的路径,路径用1 2 3 4···来表示。
迷宫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论文)报告(论文)题目:迷宫问题哈夫曼编码/译码实现作者所在系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作者所在专业:网络工程所在班级:作者姓名:作者学号:指导教师姓名:完成时间: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务处制摘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不但要有好的产品,同时也要有好的信息查询系统,以实现企业高效率的管理及查询。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迷宫问题和利用创建的哈夫曼树进行编码/译码,运用C++语言编写的程序。
在迷宫问题中,可由操作者自己设计迷宫的内部构造,迷宫的入口点已被社定。
操作者自己社定迷宫出口点,当操作者输入的出口点超出迷宫本身的时候,做出提示:输入有误,请操作者再次输入迷宫出口点。
根据操作者输入的出口点求出走出迷宫的一条路径。
如果能走出迷宫,再求解最短路径。
操作者可再次设置迷宫的出口点,采取相同的操作。
该程序已经过全面的系统测试,能够很好的运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哈夫曼编码/译码系统主要有五个功能模块:1:创建哈夫曼树;2:打印哈夫曼编码规则;3:规则根据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并将编码保存在D:code1file.dat文件中;4:对保存在code1file.dat文件中的二进制代码进行译码,并将译码保存在D:code2file.dat文件中;5:打印哈夫曼编码。
该程序已经过全面的系统测试,能够很好的运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例如:无效数字的输入本系统的自动判断,按照不同的关键字输出结果,人性化的输入界面(包括输入提示,错误提示等等)。
在下面各章节的介绍中,你会了解到各程序的具体设计与实现,介绍中包括系统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以及测试记过等。
此次程序设计使我们进一步了解C++的精华之处及数据结构的一些编程思想。
C++是优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的功能相当的强大。
C++是程序设计员必备的一种语言,本次课程设计帮助我们深入的了解了C++的精髓所在,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迷宫求解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课题名称:迷宫问题姓名:xxx学号:200816020239专业: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班级:通信08102指导教师:目录第一部分程告⋯⋯⋯⋯⋯⋯⋯⋯⋯⋯⋯⋯⋯⋯⋯⋯⋯⋯⋯⋯⋯⋯ 3第一章程目的⋯⋯⋯⋯⋯⋯⋯⋯⋯⋯⋯⋯⋯⋯⋯⋯⋯⋯⋯ 3第二章程内容和要求⋯⋯⋯⋯⋯⋯⋯⋯⋯⋯⋯⋯⋯⋯⋯⋯ 4描述⋯⋯⋯⋯⋯⋯⋯⋯⋯⋯⋯⋯⋯⋯⋯⋯⋯⋯ 4要求⋯⋯⋯⋯⋯⋯⋯⋯⋯⋯⋯⋯⋯⋯⋯⋯⋯⋯ 4第三章程体方案及解析⋯⋯⋯⋯⋯⋯⋯⋯⋯⋯⋯⋯⋯⋯ 4解析⋯⋯⋯⋯⋯⋯⋯⋯⋯⋯⋯⋯⋯⋯⋯⋯⋯⋯ 4大纲⋯⋯⋯⋯⋯⋯⋯⋯⋯⋯⋯⋯⋯⋯⋯⋯⋯⋯7⋯⋯⋯⋯⋯⋯⋯⋯⋯⋯⋯⋯⋯⋯⋯⋯⋯⋯7解析⋯⋯⋯⋯⋯⋯⋯⋯⋯⋯⋯⋯⋯⋯⋯⋯⋯⋯10果⋯⋯⋯⋯⋯⋯⋯⋯⋯⋯⋯⋯⋯⋯⋯⋯⋯⋯10参照文件⋯⋯⋯⋯⋯⋯⋯⋯⋯⋯⋯⋯⋯⋯⋯⋯⋯⋯12 第二部分程⋯⋯⋯⋯⋯⋯⋯⋯⋯⋯⋯⋯⋯⋯⋯⋯⋯⋯⋯⋯⋯⋯13附 (源代 )⋯⋯⋯⋯⋯⋯⋯⋯⋯⋯⋯⋯⋯⋯⋯⋯⋯⋯⋯⋯⋯⋯⋯⋯⋯⋯14第二部分课程设计报告第一章课程设计目的到列是一种特其他性表是不的,本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入认识列的特色,以便在背景下灵便运用它,同将牢固种数据构的构造方法第二章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2.1 问题描述:迷是取自心理学的一个古典。
在中,把一只老鼠从一个无大盒子的放入,在盒子中置了多,行方向形成了多阻。
盒子有一个出口,在出口放置一奶酪,吸引老鼠在迷中找道路以到达出口。
同一只老鼠重复行上述,向到达老鼠从入口走到出口,而不走一步。
老鼠多次最学会走通迷的路。
一个算机程序任意定的矩形迷以下 A 所示,求出一条从入口到出口的通路,或得出没有通路的。
A2.2 设计要求:要求设计程序输出以下:(1)成立一个大小为 m×n的任意迷宫(迷宫数据可由用户输入或由程序自动生成),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2 )找出一条通路的二元组(i,j )数据序列,( i,j )表示通路上某一点的坐标。
(3 )用一种标志(如数字8 )在迷宫中标出该条通路;(4 )在屏幕上输出迷宫和通路;(5 )上述功能可用菜单项选择择。
课程设计迷宫

课程设计迷宫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迷宫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以及各类迷宫的解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迷宫问题,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和逻辑思维的兴趣,提高学生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自信。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如下:1.迷宫的基本概念:介绍迷宫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2.迷宫的历史发展:介绍迷宫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时期的重要成果。
3.迷宫的解法:讲解基本的迷宫解法,如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等。
4.实践练习:提供一些实际的迷宫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本,符合教学实际,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迷宫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技巧。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结合迷宫课程的特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迷宫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解法原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迷宫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法:学生进行迷宫实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学资源应能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迷宫与逻辑思维》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如《迷宫的历史与文化》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直观展示迷宫的解法过程。
c课程设计迷宫

c课程设计迷宫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迷宫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迷宫的起源、类型和构成要素,能够分析并设计简单的迷宫,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迷宫游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迷宫这一文化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迷宫的起源、类型和构成要素,迷宫的设计方法和技巧,以及迷宫游戏的规则和策略。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迷宫的起源和发展:介绍迷宫的历史背景,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迷宫特点。
2.迷宫的类型和构成要素:解析不同类型的迷宫,如古典迷宫、现代迷宫等,以及它们的构成要素。
3.迷宫的设计方法:教授迷宫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迷宫游戏的规则和策略:介绍迷宫游戏的规则,分析游戏中的策略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迷宫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迷宫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和现代的迷宫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迷宫的特点和设计要点。
3.实验法:学生进行迷宫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迷宫与人类文明、游戏策略等方面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迷宫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迷宫的起源、类型和设计方法。
4.实验设备:准备迷宫设计所需的实验设备,如纸张、笔、剪刀等,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于迷宫问题的课程设计

关于迷宫问题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迷宫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迷宫的图形表示和抽象表示方法。
2. 学生能运用基本的搜索算法,如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解决迷宫问题。
3.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贪心算法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在迷宫问题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将迷宫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 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迷宫问题的搜索算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不同算法在解决迷宫问题中的优缺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解决迷宫问题,培养面对复杂问题的耐心和毅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通过探索迷宫问题的多种解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放性思维,认识到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交叉的实践课程,结合了算法设计与问题解决的技能。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设计难度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动手实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后,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迷宫问题基本概念:迷宫的图形表示与抽象表示,包括节点和边的定义,以及如何将现实问题转化为迷宫模型。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图的应用”2. 搜索算法:介绍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的原理与实现,通过迷宫问题进行实践操作。
- 教材章节:第二章“图的搜索算法”3. 算法分析与优化:探讨贪心算法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如A*算法)在解决迷宫问题中的应用,分析算法效率。
- 教材章节:第四章“启发式搜索”4. 算法实践:编写程序实现迷宫问题的搜索算法,使用适当的编程工具(如Python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迷宫c课程设计

迷宫c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迷宫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迷宫的构成、路径搜索等。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迷宫游戏。
3. 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算法思想,如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迷宫游戏的设计与实现,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编程语言实现迷宫的构建和路径搜索算法,提高编程能力。
3. 学生学会合作与沟通,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迷宫游戏的开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编程和算法的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2.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学科,以项目式学习为主,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迷宫基础知识:- 迷宫的构成要素和类型- 迷宫问题的数学模型2. 编程语言基础:- 控制结构:顺序、选择、循环- 数据结构:数组、列表- 函数与模块:定义、调用、参数传递3. 迷宫路径搜索算法:- 深度优先搜索(DFS)- 广度优先搜索(BFS)- A*搜索算法4. 项目实践:- 迷宫游戏设计:需求分析、界面设计、功能模块划分- 编程实现:编写代码,构建迷宫、角色、路径搜索等功能- 测试与优化:测试迷宫游戏,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5. 团队协作与沟通:- 项目分组与分工- 协作工具的使用:如Git、Trello等- 汇报与展示:项目成果分享,总结与反思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涵盖了教材中关于编程、算法、项目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c课程设计报告迷宫

c 课程设计报告迷宫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迷宫问题的基本概念、算法和编程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迷宫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常用的迷宫算法,并能够运用编程语言实现迷宫的求解。
此外,学生还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对计算机科学和编程的兴趣。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迷宫问题的背景和应用场景。
2.掌握迷宫问题的数学模型和基本概念。
3.熟悉常用的迷宫算法及其特点。
4.理解编程语言在解决迷宫问题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迷宫算法求解简单迷宫问题。
2.能够运用编程语言实现迷宫算法的求解。
3.能够对迷宫算法进行优化和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和编程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迷宫问题的基本概念、算法和编程技巧。
具体内容包括:1.迷宫问题的背景和应用场景。
2.迷宫问题的数学模型和基本概念。
3.常用的迷宫算法及其特点。
4.编程语言在解决迷宫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迷宫问题的背景和应用场景,引入迷宫问题的数学模型和基本概念。
第二课时:介绍常用的迷宫算法及其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编程语言在解决迷宫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迷宫算法求解简单迷宫问题,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第四课时:引导学生对迷宫算法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课时:进行课程总结和回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迷宫求解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迷宫问题的基本概念、算法和编程技巧;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
题目深度与广度优先搜索
迷宫问题
专业班级(请自己填写)
学号(请自己填写)
学生姓名(请自己填写)
指导教师吴佳芬
(请自己填写)年(请自己填写)月(请自己填写)日
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深度与广度优先搜索:迷宫问题
专业:(请自己填写)班级:(请自己填写)
完成时间:自己填写指导教师:吴佳芬专业负责人:许先斌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计算机科学学院
课程设计成绩评价表
指导教师:吴佳芬年月日
(由学生完成,以下为摸版)
【软件课程设计报告目录】
1、需求分析
说明程序设计的任务,强调的是程序要做什么,明确规定:
(1)输入的形式和输入值的范围;
(2)输出的形式;
(3)程序所能达到的功能;
(4)测试数据:包括正确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和含有错误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
2、概要设计
说明本程序中用到的所有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主程序的流程以及各程序模块之间的层次(调用)关系。
3、详细设计
实现概要设计中定义的所有数据类型,对每个操作只需要写出伪码算法;对主程序和其他模块也都需要写出伪码算法;画出函数的调用关系。
4、使用说明、测试分析及结果
(1)说明如何使用你编写的程序;
(2)测试结果与分析;
(3)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提以及对设计与实现的回顾讨论和分析;
(4)运行界面。
5、课程设计总结(设计心得)
(1)你在编程过程中用时多少?多少时间在纸上设计?多少时间上机输入和调试?多少时间在思考问题?
(2)遇到了哪些难题?你是怎么克服的?
(3)你对算法有什么改正想法吗?
(4)你的收获有哪些?
参考文献
(由学生完成,以下为摸版,编页码:共x页,第x页)
1.需求分析(黑体小三号字顶格,段前段后空一行)
(包括课题的功能要求和指标要求。
)(宋体五号,行距为18)
1.1…
1.2…
2.概要设计(方框图必须用word绘制)
2.1设计思路(宋体五号,行距为18)
2.2电路图、程序流程图
3.详细设计
4.使用说明、测试和分析结果
(包括硬软件使用环境)
5.课程设计总结
总结设计的特点和方案的优缺点,指出课题的实用价值,提出改进意见或展望。
收获与体会。
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须5篇以上。
以下为样板,宋体五号,行距为18)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4.
[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
研究院,1997.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