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1.4记录天气变化》教学设计13
小学科学教案: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一、引言天气是生活中一个常见但又极其重要的现象。
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本文将为小学科学教案提供一些关于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的活动和指导。
二、观察天气变化的意义观察天气变化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既让他们认识了天气现象,还让他们明白了自然界的变化无处不在。
同时,观察天气变化还能帮助小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例如根据天气预报选择适合的衣物,合理安排活动等。
三、活动一:观察天气变化的季节特征1. 学习目标:通过观察和记录,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天气特征。
2. 活动步骤:a) 讨论不同季节的特征,如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炎热、秋天的凉爽和冬天的寒冷等;b)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让他们观察天空的颜色、云朵的形状和活动等;c) 回到教室,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表中,包括日期、天气情况和体感等。
四、活动二:观察天气变化的气象仪器1. 学习目标:通过观察、使用和了解气象仪器,让学生掌握观察天气变化的手段和方法。
2. 活动步骤:a) 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气象仪器,例如温度计、湿度计和风向风速计等;b) 学生分组观察并测量气象仪器的读数,例如记录室内外的温度、湿度和风向等;c) 学生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在观察表中,并与同学进行比较和交流,探讨可能的原因。
五、活动三:观察天气变化的云朵形状1. 学习目标:通过观察和记录云朵的形状,让学生了解不同云朵的种类和与天气的关联。
2. 活动步骤:a)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朵形状,并提问云朵形状是否相同,以及它们是否与天气有关;b) 学生在课堂上制作云朵模型,用棉花和纸板制作云朵,并通过不同的形状比较和讨论;c) 学生观察云朵形状的变化,例如是松软的还是密集的,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表中。
六、活动四:记录天气变化的日记1. 学习目标:通过记录天气变化的日记,让学生培养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并理解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件记录天气变化人教版

三、高山站几种特殊情况的记录
⑴ 记雾时,不记最小能见度。 ⑵ 当云笼罩测站,能见度小于1.0km时,应作为雾记录。 ⑶ 如雾的浓度变化快,能见度时而小于1.0km,时而等
于、大于1.0km时,仍可记为雾,但以点线连接。 ⑷ 当孤立的云块迅速掠过测站,使能见度变化很快,
可不作雾记录。 ⑸ 当积雨云在测站上空时,可能同时出现雷暴、阵雨
(9) 雷暴应从整体出发判别其系统,记录其起止时间和开始、终止方向,切忌零乱记载。
气现象则按上述规定在“白天”栏内记录。如 (4) 天气现象正好出现在20时,不论该现象持续与否,均应记入次日天气现象栏;
起止时间的记法:以该系统第一次闻雷时间为开始时间,最后一次闻雷时间为终止时间。 如正好终止在08时,则记在“夜间”栏;
二、记录规定
(3) 下列天气现象不记起止时间:冰针、轻雾、 露、霜、积雪、结冰、烟幕、霾、尘卷风、闪 电。
二、记录规定
(4) 天气现象正好出现在20时,不论该现象持续 与否,均应记入次日天气现象栏;如正好终止 在20时,则应记在当日天气现象栏。
二、记录规定
(5) 夜间不守班的气象站,观测簿中的天气现象 栏划分“夜间(20-8时)”和“白天(8-20时)” 天气现象按下表符号记入观测薄:
则记在“夜间”栏;如现象由夜间持续至08 时以后,则按规定分别记入两栏。
二、记录规定
(6) 凡同一现象一天内出现两次或以上时,其第 二次及之后出现的起止时间,可接着第一次起 止时间分段记入,不再重记该现象符号。
二、记录规定
(7) 大风的起止时间,凡两段出现的时间间歇在 15分钟或以内时,应作为一次记载;若间歇 时间超过15分钟,则另记起止时间。
4.记录天气变化
一、观测注意事项 二、记录规定 三、高山站几种特殊情况的记录
天气变化教案设计

天气变化教案设计导语:天气变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其始终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天气变化也越来越剧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天气变化的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教育的一大热点。
本文将从天气变化的特点、教材的分析、课堂授课、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教案设计,以期提高学生的气象素养和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
第一部分:天气变化的特点天气变化,是指自然界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上所表现出的气象条件和气候状态的变化。
对于天气变化,我们应该掌握以下重要特点:1.天气变化受天气系统影响天气系统是指反映不止一种气象要素的作用的大气现象。
天气系统比较复杂,包括了低气压、高气压、锋面和暖气团等。
它们的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地面的天气变化。
2.天气变化具有季节性在四季交替的过程中,气温、湿度、气压、降水等气象条件都在不断变化,气候也在随之转换。
夏季的酷热和湿润、秋季的凉爽和干燥、冬季的寒冷和干燥、春季的温暖和多雨,是各个季节的天气特点。
3.天气变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天气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大。
例如,天气变化可以影响人们的交通、饮食、着装、娱乐等方面。
合理应对天气变化,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安全出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选择与天气变化相关的教材,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气象科学、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实验,去展现天气变化的奥妙。
为了達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進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应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包括气象、地理、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教材上选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
2.知识结构在知识体系上,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和年级,选择适合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己的气象知识结构。
例如,在初中阶段可以从温度、气压、湿度、云形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给予学生科学的启发和引导。
3.教材语言教材语言需要通俗易懂,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增强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兴趣。
【人教版】2020春季最新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4记录天气变化

长,志愿做孩子心中真正的的良师益友心。艺老师出品,必属行业精品!
f z d x y
二、记录规定
天气现象按下表符号记入观测薄:
二、记录规定
(1) 天气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记录。下列天气现象应记录开始与终止时间(时、分): 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霰、米雪、冰粒、冰雹、雾、 雨淞 、雾淞、吹雪、雪暴、龙卷、沙尘暴、扬沙、浮尘、雷暴、极光、大风。 8-910 1605-20
三、高山站几种特殊情况的记录
• ⑴ 记雾时,不记最小能见度。 • ⑵ 当云笼罩测站,能见度小于1.0km时,应作为雾记录。 • ⑶ 如雾的浓度变化快,能见度时而小于1.0km,时而等于、大于1.0km时,
仍可记为雾,但以点线连接。 • 例如: 710……930 • ⑷ 当孤立的云块迅速掠过测站,使能见度变化很快,可不作雾记录。 • ⑸ 当积雨云在测站上空时,可能同时出现雷暴、阵雨(阵雪)、毛毛雨、雾、
二、记录规定
(5) 夜间不守班的气象站,观测簿中的天气现象栏划分“夜间(20-8时)”和“白天(8-20 时)”两栏。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记入“夜间”栏,只记符号,一律不记起止时间;白 天出现的天气现象则按上述规定在“白天”栏内记录。如现象正好出现在08时,不论 该现象持续与否,均应记入“白天”栏;如正好终止在08时,则记在“夜间”栏;如 现象由夜间持续至08时以后,则按规定分别记入两栏。
冰雹等多种现象,应照实记录。
心艺教师个人简介
心艺老师,研究生学历,小学一级教师、市小语会会员,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在小学校园耕耘近十年,先后教过数学、信息技术、语文。“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数次获得的省市优质课证书、优秀论 文奖、发表的论文及修改出版的语文练习册等足以说明。在这些学科中,最爱语文。在教语文的同时,心艺老师也是和同学们一 齐学语文,一齐用语文。因为生活离不开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心艺老师愿与同学们一齐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在教学研究及教育管理方面,心艺老师参与编写了《心想作文》《童话中的作文魅力》《愉悦些作文》等十余部语文教学研究及 教辅材料;参加了市“教师主角转换之教师评价体系”等多项课题研究。教学设计《恐龙的灭绝》荣获市一等奖。有多篇教学、 德育论文获得国家、省、市级一等奖。教学实录《秋天的雨》获得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曾被评为学校“十佳教师”、市“德育 先进工作者”市“团队工作最佳支持班主任”;2018年,所带班级被评为“市红旗中队”,并被评为市民办教育优秀教师。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观察天气变化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观察天气变化时间:第三学期第五周科目:科学年级:三年级教学内容:观察天气变化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天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不同时间和地点出现的气象现象。
2.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象现象。
3. 能够了解天气变化对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彩色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象现象。
2. 天气图表模板,用于记录每日的天气情况。
3. 天气变化影响调查表,用于记录天气变化对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 小组讨论材料,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体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彩色图片或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象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气象现象,提问学生对不同天气的感受和体验,如晴天时适合做什么活动,雨天时需要做哪些准备等。
二、观察天气变化(20分钟)1. 指导学生使用天气图表模板,在每天的早晨和下午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包括天气状况、气温、风力等。
2. 学生每天在课前观察并记录天气情况,课后将观察到的数据填入图表中,通过持续观察的方式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3.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温和风力会有所不同,促进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天气变化的影响(15分钟)1. 让学生填写天气变化影响调查表,记录天气变化对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观察,提出其他天气条件对人们生活和农业的影响,并与同学们分享。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天气变化来合理安排生活和农业活动,如防晒、防寒、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等。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分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体验。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和结论。
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观察并记录其他有趣的天气现象,如彩虹、雷雨、台风等,让他们对天气的观察更加细致和全面。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4课《记录天气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4课《记录天气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录天气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情况,了解天气的变化,并学会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天气。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例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记录和描述天气。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天气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还不会用专业的词语来描述天气,对于天气变化的规律也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并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同时,还需要向他们解释天气变化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并学会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天气。
2.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让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天气现象,并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天气。
2.难点:让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并用专业的词语来描述天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观察和描述天气。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描述天气。
3.实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天气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和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图片和视频。
2.准备天气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天气情况。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例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来表达天气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天气记录表来记录天气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并互相交流。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记录天气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记录天气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录天气变化》是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并学会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天气现象的定义、天气变化的规律、如何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天气现象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关注过天气的变化,但很少有系统地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经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天气现象,从而加深对天气变化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现象的定义和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并能用语言、图表等方式记录和表达。
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天气变化,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通过分析天气变化,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记录法:让学生用语言、图表等方式记录天气变化,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天气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天气变化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记录天气变化的表格和工具。
3.准备与天气变化相关的科普读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天气现象的定义和变化规律,让学生对天气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认知。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深入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天气变化的重要性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实践。
记录天气变化人教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PPT课件

二、记录规定
(7) 大风的起止时间,凡两段间歇 时间超过15分钟,则另记起止时间。
例如:某日大风实际出现时间是:1302-1304
1306-1307 1322-1325 1341-1342 1344-
1345
1302-1325 1341-
1345
二、记录规定
(8) 沙尘暴、雾、雪暴以及浮尘,烟幕、霾、降 水等现象出现,除按规定记录外;当能见度小 于1.0km时应加记最小能见度,并加方括号 “[ ]”。最小能见度是指视程障碍或降水现象 在一次出现过程中的小有效能见度,以米为单 位,取整数。三个等级的雾或沙尘暴连续变化 时应连记。
01615-1657-01820 -1945
可不作雾记录。 ⑸ 当积雨云在测站上空时,可能同时出现雷暴、阵雨
(阵雪)、毛毛雨、雾、冰雹等多种现象,应照实记录。
感谢您的聆听
二、记录规定
(2) 飑只记开始时间。凡规定记起止时间的现象, 当其出现时间不足一分钟即已终止时,则只记 开始时间,不记终止时间。
例如: 1302 1515
二、记录规定
(3) 下列天气现象不记起止时间:冰针、轻雾、 露、霜、积雪、结冰、烟幕、霾、尘卷风、闪 电。 例如:
二、记录规定
(4) 天气现象正好出现在20时,不论该现象持续 与否,均应记入次日天气现象栏;如正好终止 在20时,则应记在当日天气现象栏。
二、记录规定
(5) 夜间不守班的气象站,观测簿中的天气现象 栏划分“夜间(20-8时)”和“白天(8-20时)”两 栏。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记入“夜间”栏,只 记符号,一律不记起止时间;白天出现的天气 现象则按上述规定在“白天”栏内记录。
二、记录规定
(6) 凡同一现象一天内出现两次或以上时,其第 二次及之后出现的起止时间,可接着第一次起 止时间分段记入,不再重记该现象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