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实验报告
ARM设计实验报告

目录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软件, 硬件三,实验题目及要求(设计要求)四,软件时钟设计总体方案五,软件时钟的电路原理图六,程序流程图及C程序(软件部分)七,Proteus仿真图(硬件部分)一实验目的。
1,应用所学的ARM知识设计一个实时时钟掌握LPC2106中断处理, RTC的使用。
二实验软件, 硬件。
软件:proteus6.9仿真软件, ARM开发环境ADS.硬件: WINDOW 2000/XP PC机一台。
三实验题目及要求(设计要求)。
题目: 带报警功能并且可以调节时间的实时时钟。
要求: 1, 实时时间可通过按键选择调节。
2, 可以通过按键设定报警时间。
3, 当达到报警时间时, 蜂鸣器响一下, LED灯点亮。
4, 报警时间和实时时间通过液晶模块LCD1602显示四软件时钟设计总体方案本实验是基于LPC2106ARM处理器而设计的实时时钟, 综合性较强, 涉及到RTC外部中断, 引脚的GPIO功能, C语言编程等知识。
首先要定义P0口为基本I\O功能, 然后通过引脚功能选择寄存器PINSEL0及PINSEL1定义输入输出外部中断口所在的位, 另外还要对外部中断进行初始化, 其中有规定他们的优先级, 中断触发方式, 中断地址分配, 本实验采用液晶模块LCD1602同时显示实时时间和报警时间, 同样要对他们进行初始化, 包括检查总线忙与闲, 传送地址, 传送数据及显示函数的编程、1,LPC2106微控制器自带有一个实时时钟RTC带日历和时钟功能, 要使用它也要进行一下的基本操作:2,设置RTC基准时钟分频器3,初始化RTC的时钟值如, YEAR,MONTH,HOUR等4,启动RTC即CCR的CLKEN位职位5,读取完整时间寄存器值或等待中断。
陈述完以上的模块初始化后, 下面简要说明一下程序的流程先调用以上各个模块的初始化函数lcd_int(),RTCint()然后开启RTC时钟, 并调用LCD显示函数SendTimetRtc(),如果没用中断发生就判断实时时间是否与以设定的报警时间相同, 如果相同就马上接通蜂鸣器报警并且点亮LED灯。
ARM汇编实验报告

ARM汇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编写ARM汇编程序,加深对ARM架构和指令集的理解,并掌握ARM汇编程序的设计和调试技巧。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基础部分和进阶部分。
1.基础部分基础部分要求编写一个ARM汇编程序,实现输入一个整数n,并输出从1到n的所有奇数的和。
具体要求如下:(1)使用汇编语言实现。
(2)使用r0寄存器保存输入的整数n。
(3)使用r1和r2寄存器保存计算中的临时变量。
(4)使用r3寄存器保存输出的结果。
(5)使用ldr指令从内存中加载数据,str指令将数据保存到内存中。
(6)使用循环实现计算。
(7)使用swi指令终止程序。
2.进阶部分进阶部分要求实现一个排序算法,将从键盘输入的n个整数进行排序,并输出排序后的结果。
具体要求如下:(1)使用汇编语言实现。
(2)使用r0寄存器保存排序的整数个数n。
(3)使用r1寄存器保存指向数组的指针。
(4)使用r2和r3寄存器保存计算中的临时变量。
(5)使用ldr指令从内存中加载数据,str指令将数据保存到内存中。
(6)使用循环实现排序算法。
(7)使用swi指令终止程序。
三、实验步骤1.基础部分实现:(1)将输入的整数n保存到r0寄存器中。
(2)初始化r1和r3寄存器,将计算所需的临时变量置为0。
(3)使用ldr指令读取r0寄存器的值到r2寄存器。
(4)使用循环实现奇数求和的计算,将结果保存到r3寄存器。
(5)使用str指令将r3寄存器的值保存到内存中。
(6)使用swi指令终止程序。
2.进阶部分实现:(1)将输入的整数n保存到r0寄存器中。
(2)使用ldr指令将数组的首地址保存到r1寄存器。
(3)使用循环结构实现排序算法。
(4)使用str指令将排序后的结果保存到内存中。
(5)使用swi指令终止程序。
四、实验结果经过编写和调试,基础部分程序可以正确输入整数n,并输出从1到n的所有奇数的和。
进阶部分程序可以正确输入整数n,并对输入的n个整数进行排序,并输出排序后的结果。
arm实训总结

arm实训总结标题:ARM实验实训总结报告一、前言本次ARM实验实训是我对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的一次深度实践。
通过这次实训,我对ARM微处理器的结构原理、指令集以及基于ARM架构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二、实训内容回顾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ARM Cortex-M系列处理器进行学习和实践。
首先,从理论层面,我们系统地学习了ARM体系结构、工作模式、存储器管理、异常处理等基础知识;其次,在实践环节,我们使用Keil MDK等开发工具进行了汇编和C语言编程,完成了中断服务程序设计、定时器应用、串口通信等多个实战项目。
三、实训过程及收获1. 硬件操作与调试:通过对ARM开发板的实际操作,我亲身体验了硬件连接、程序下载、在线调试等环节,对硬件底层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软件编程与实现:通过编写和调试ARM汇编和C语言代码,我对ARM的指令集、寄存器配置、中断处理机制等有了深入理解,同时也提升了我的编程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团队协作与交流:在完成复杂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不仅提高了我在团队环境下的工作效率,也锻炼了我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
四、实训反思与展望尽管在实训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我也意识到自身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升,如对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理解与应用、硬件驱动程序的设计与优化等。
未来的学习中,我将深化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努力提升自己在嵌入式系统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
总结,此次ARM实训是一次宝贵的实践经历,它使我对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并为我后续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ARM实训不仅是对我现有知识的检验,更是对未来专业技能的磨砺。
我会珍视这份实践经验,以此为契机,持续探索并深化对嵌入式系统尤其是ARM架构技术的研究,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ARM实验报告(同名)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嵌入式系统B实验报告班级100023专业通信工程(嵌入式系统开发)学号10002304姓名陆海霞实验项目:1、ADS下简单ARM汇编程序2、熟悉LINUX开发环境3、多线程应用程序设计指导教师范山岗实验一ADS下简单ARM汇编程序实验目的:1、熟悉ADS1.2下进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2、熟悉在ADS中创建工程及编写、编译和运行汇编语言程序的方法;3、熟悉AXD中各种调试功能。
实验环境:1、硬件:PC机。
2、软件ADS1.2。
实验内容:1、在ADS中新建工程,并设置开发环境。
2、在Code Warrior 环境中编辑、编译和链接汇编语言程序,并生成可执行文件。
3、在AXD中调试汇编程序;4、使用命令行界面编辑、编译和链接汇编程序。
实验步骤:本实验要求在ADS环境下,编写一个汇编程序,计算S=1+2+3……+n的累加值。
把累加结果S存入到存储器的指定位置;在AXD中调试该程序,使用ARMulator模拟目标机。
1、新建工程。
打开Code Warrior,选择File->New(project)选项,使用ARM Executable Image模版新建一个工程。
2、设置编译和链接选项。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模拟机,设置汇编语言编译器的模拟处理器架构为Xscale;在ARM Linker 中,选择output选项卡并选择Linktype为Simple类型,确认RO Base为0x8000,修改RW Base为0x9000,3、为当前工程添加源程序文件。
ARM汇编程序源文件后缀名为S大小写均可。
确保添加入当前工程复选框选上。
4、编辑源程序代码。
参考程序add.s :;armadd源程序N EQU 7 ;累加次数;定义名为Adding的代码段AREA Adding,CODE,READONL YENTRYMOV R0,#0MOV R1,#1REPEAT ADD R0,R0,R1ADD R1,R1,#1CMP R1,#NBLE REPEA TLDR R2,=RESULTSTR R0,[R2]HERE B HERE定义名为Dataspace的数据段AREA Dataspace,DATA,READWRITERESULT DCD 0END实验中程序编写如下图所示:5、编译汇编源代码文件。
5_ARM实验报告

5_ARM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ARM处理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ARM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ARM指令的执行过程以及汇编语言编程的基本方法。
实验设备:ARM处理器开发板、电脑、开发软件Keil等。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连接ARM开发板和电脑,打开Keil软件,新建一个工程。
2. 编写程序:在Keil软件中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比如将两个数相加并将结果输出。
3. 编译程序:通过Keil软件进行编译,生成可执行文件。
5.调试程序:在ARM开发板上运行程序,并观察程序的运行结果。
6.分析程序:分析程序的运行过程,了解ARM指令的执行过程和程序的运行逻辑。
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ARM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了ARM指令的执行过程,掌握了汇编语言编程的基本方法。
在实验中,我成功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程序,并在ARM开发板上成功运行并输出了结果。
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ARM处理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汇编语言编程也有了更多的实践经验。
我发现在编写程序时需要考虑指令的执行顺序和逻辑关系,需要注意程序的优化和逻辑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ARM处理器的原理和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编程技能和实践能力。
结论:
本次实验让我在实践中掌握了ARM处理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编程技能。
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在ARM处理器领域的水平,为将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arm实验报告,最新

通用IO口试验一、实验目的 :熟悉ARM 芯片I/O 口编程配置方法;掌握ARM 芯片I/O 口控制LED 显示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硬件:嵌入式实验平台一套、仿真器一个、PC 机一台。
软件:Windows 98/2000/NT/XP 操作系统、仿真器驱动程序、ADS 开发软件一套。
三、实验内容控制嵌入式实验箱上的LED 轮流点亮。
四、实验原理S3CRRB0X 芯片上共有71 个多功能I/O 引脚,他们分别为7 组I/O 端口:2 个9 位I/O 端口(端口E 和F)2 个8 位I/O 端口(端口D 和G)1 个16 位I/O 端口(端口C)1 个10 位I/O 端口(端口A)1 个11 位I/O 端口(端口B)每组端口都可以通过软件配置寄存器来满足不同系统合设计的需要。
在运行主程序之前,必须先对每一个用到的引脚的功能进行设置。
如果某些引脚的附庸功能没有使用,那么可以先将该引脚设置为I/O 口。
S3C44B0X 芯片与端口相关的寄存器:(1)端口控制寄存器(PCONA~G):在S3C44B0X 芯片中,大部分引脚是使用多路复用的,所以要确定每个引脚的功能。
PCONn(端口控制寄存器)能够定义引脚功能。
如果PG0~PG7 作为掉电模式下的唤醒信号,那么这些端口必须配置成中断模式。
(2)端口数据寄存器(PDATA~G):如果端口定义为输出口,那么输出数据可以写入PDATn 中相应的位;如果端口定义为输入口,那么输入数据可以从PDATn 相应的位中读入。
(3)端口上拉寄存器(PUPC~G):通过配置端口上拉寄存器,可以使该组端口与上拉电阻连接或断开。
当寄存器中相应位配置为0 时,该引脚接上拉寄存器;当寄存器中相应位配置为1 时,该引脚不接上拉电阻。
(4)外部中断寄存器(EXTINT):通过不同的信号方式可以使8 个外部中断被请求。
EXTINT 寄存器可以根据外部中断的需求,将中断触发信号配置为低电平触发,高电平触发,下降沿触发,上升沿触发和边沿触发几种方式。
ARM实验报告_百度文库.

ARM实验报告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 080613学号: 080613309姓名:周之平实验一 ARM汇编指令一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使用 Embest IDE for ARM 开发环境及 ARM软件模拟器;2、通过实验掌握简单 ARM汇编指令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1、硬件:PC机2、软件:Embest IDE Pro 2004集成开发环境,Windows 98/2000/NT/XP。
三实验内容1、熟悉开发环境的使用,并使用ldr/str,mov等指令访问寄存器或存储单元;2、使用 add/sub/lsl/lsr/and/orr等指令,完成基本数学/逻辑运算。
四实验原理ARM处理器共有 37个寄存器:1、31个通用寄存器,包括程序计数器(PC。
这些寄存器都是 32位的。
2、6个状态寄存器。
这些寄存器也是32位的,但是只是使用了其中的12位。
4.1 ARM通用寄存器通用寄存器(R0~R15)可分为 3类:o 不分组寄存器 R0~R7;o 分组寄存器 R8~R14;o 程序计数器 R15;4.2 存储器格式ARM体系结构将存储器看作是从零地址开始的字节的线性组合。
字节零到字节三放置第一个字(WORD),字节四到字节七存储第二个字,以此类推。
ARM体系结构可以用两种方法存储字数据,分别称为大端格式和小端格式。
4.3 GNU基础知识Embest IDE集成了 GNU 汇编器 as,编译器 gcc,链接器 ld。
因此,我们写程序要符合 GNU 的语法和规则。
1 程序默认入口点为“_start”,代码段默认起始地址为 0x80002 as常用伪操作符.equ.equ伪操作为数字常量、基于寄存器的值和程序中的标号定义一个字符名称。
语法格式.equ symbol,expr其中,expr为基于寄存器的地址值、程序中的标号,32位的地址常量或者32位的常量。
Symbol为.equ伪操作为 expr定义的字符名称。
5_ARM实验报告

5_ARM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名称:5_ARM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ARM架构的特点和基本原理;2.掌握ARM指令集和编程模式;3.学会使用ARM开发工具进行编程和调试;4.实现一个简单的ARM程序并运行。
实验器材:1.ARM开发板;2.电脑;B数据线。
实验步骤:1.搭建开发环境根据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将开发板与电脑连接,安装开发工具和驱动程序。
2.学习ARM指令集和编程模式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ARM指令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指令。
同时,学习ARM的编程模式,包括程序的加载、运行和调试等。
3.编写ARM程序根据实验要求,编写一个简单的ARM程序。
这个程序可以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器,或者是一个LED灯的控制程序等。
编写程序时需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指令和编程模式。
4.编译和烧录程序使用ARM开发工具,将编写好的程序进行编译和烧录。
编译过程会生成一个可执行的二进制文件,烧录过程会将这个二进制文件加载到开发板上。
5.调试并运行程序通过ARM开发工具进行调试,检查程序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进行修正。
调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程序的执行流程和变量的值等。
调试完成后,运行程序并观察其运行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成功地搭建了ARM的开发环境,学习了ARM指令集和编程模式,并编写了一个简单的ARM程序。
经过编译和烧录,我成功地将程序加载到开发板上,并通过调试和运行,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语法错误和逻辑问题。
通过阅读资料、查找文档和与同学的讨论,我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调试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一些程序运行速度过慢的问题。
通过优化代码和使用合适的编译选项,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对ARM架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ARM指令集和编程模式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ARM程序,我提高了自己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还让我明白了实际应用中ARM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现代计算机系统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实验报告册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开发实践姓名:段定杰学号:1140710726院系:微电子技术系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嵌入式)教师:李伟2014 年6 月14 日实验一:基于S3C2440 IIC控制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S3C2440的IIC接口,向EEPROM芯片AT24C02A写入8个数据,然后再将所写的数据读出,并显示在串口调试工具上。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IIC外接EEPROM的硬件原理图:为了控制多主控 IIC 总线操作,必须写入值到以下寄存器中:–多主控IIC总线控制寄存器,IICCON–多主控IIC总线控制/状态寄存器,IICSTAT–多主控IIC总线 Tx/Rx 数据移位寄存器,IICDS–多主控IIC总线地址寄存器,IICADD当释放了IIC总线时,SDA和SCL线应该都保持为高电平。
一个高到低SDA 的变化可以启动一个起始条件。
SCL稳定保持在高电平时的一个低到高SDA的变化可以启动一个停止条件。
起始和停止条件通常由主设备产生。
第一个数据字节为7位地址值,其在启动起始条件后放到总线上,可以确定出主设备要选择的从设备。
第8位是决定传输方向(读或写)。
每个放到 SDA线上的字节都应该总共为8位。
字节可以在总线传输操作期间无限制的发送或接收。
数据通常从最高有效位(MSB)开始始发送,并且每个字节应该立即通过应答(ACK)位跟上。
实验内容:触摸屏的校准设计中通过IIC总线来存储校准参数到EEPROM,以便以后校准时可以随时读出。
三:实验步骤:1、首先在ADS上建立一个工程,工程名为IIC,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路径存放。
2、将光盘中TQ2440测试程序里面inc和src文件夹下的2440addr.h、2440lib.h、2440slib.h、def.h、Nand.h、Option.h、2440addr.inc、Memcfg.inc、Option.inc、2440init.s、2440slib.s、2440lib.c、nand.c这13个文件依次拷贝到刚才所建工程的文件夹下。
3、新建一个源文件,命名为IIC.c,存放到工程名为IIC的文件夹下。
4、在IIC.mcp下创建一个分组,取名为startcode,然后将前面拷贝的3个文件2440init.s、2440slib.s、nand.c依次添加到以startcode命名的文件夹下。
5、将IIC.c添加到工程里面去。
6、配置DebugRel Settings(参考实验一)。
7、在IIC.c里面进行程序的书写。
8、编译所写程序。
9、打开串口调试工具,将波特率设为115200。
10、将开发板、仿真器、串口线和电脑正确连接,打开Hjtag软件,调试程序。
四、实验数据和结果:1.定义一个延迟函数:2.IIC的写函数:void wr24c02(unsigned char worAddr,unsigned char *buffer,int date){int i;flag=1;rIICDS=devaddr;rIICCON=~0x10;rIICSTAT=0xf0;while(flag==1){delay(100);flag=1;rIICDS=worAddr;rIICCON=~0x10;while(flag==1){delay(100);for(i=0;i<date;i++){flag=1;rIICDS=*(buffer+i);rIICCON=~0x10;while(flag==1)delay(100);}rIICSTAT=0xd0;rIICCON=0xe0;delay(100);}}}3.IIC的读函数:void rd24c02(unsigned char worAddr,unsigned char *buffer,int date) {int i;unsigned char temp;flag=1;rIICDS=devaddr;rIICCON&=~0x10;rIICSTAT=0xf0;while(flag==1)delay(100);flag=1;rIICDS=worAddr;rIICCON&=~0x10;while(flag==1)delay(100);flag=1;rIICDS=devaddr;rIICCON&=~0x10;rIICSTAT=0xb0;while(flag==1)delay(100);flag=1;temp=rIICDS;rIICCON&=~0x10;while(flag==1)delay(100);for(i=0;i<date;i++){flag=1;if(i==date-1){rIICCON&=~0x80;}*(buffer+i)=rIICDS;rIICCON&=~0x10;while(flag==1)delay(100);}rIICSTAT=0x90;rIICCON=0xe0;delay(100);}实验结果:你在串口调试工具上写入一个数字或者字母,它会将这个数字或者字母通过调试工具读出来。
五:实验总结:这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实验是基本S3C2440的IIC控制,它是要求通过串口调试工具把写出来的数据通过串口接口读出来。
实验二:基于S3C2440 空心圆显示一、实验目的:1.学会通过S3C2440来驱动外部3.5寸TFT屏幕,并且在屏幕上画出两个外切空心圆。
2.学会坐标的计算。
3.掌握TFT型LCD屏初始化寄存器的配置方法,以及屏显示的颜色控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人机交互是嵌入式系统必须具有的功能。
比较简单的人机交互有按键、LED、蜂鸣器,稍微复杂的有7段数码管和点阵。
但如今这些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所以又出现了LCD和触摸屏技术。
s3c2440具有LCD和触摸屏接口,可以很好的连接LCD和触摸屏S3C2440A中的LCD控制器由从位于系统存储器的视频缓冲区到外部LCD驱动器的转移LCD图像数据逻辑组成。
LCD控制器支持LCD 的单色、2 位每像素(4 阶灰度)或4 位每像素(16阶灰度)模式,通过使用基于时间的抖动算法和帧频控制(FRC)方法,其可以连接到8位每像素(256 色)的彩色LCD面板和连接到12位每像素(4096色)的STN LCD。
其支持1位每像素、2位每像素、4位每像素和8位每像素的调色TFT彩色LCD面板连接,以及16位每像素和24位每像素的无调色真彩显示。
可以编程LCD控制器来支持不同涉及屏幕水平和垂直像素数、数据接口的数据线宽度、接口时序和刷新率的需要。
背景颜色的改变设置内容:在屏幕上画出两个外切空心圆。
三、实验步骤:1、首先在ADS上建立一个工程,工程名为lcd,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路径存放。
2、将光盘中TQ2440测试程序里面inc和src文件夹下的2440addr.h、2440lib.h、2440slib.h、def.h、Nand.h、Option.h、2440addr.inc、Memcfg.inc、Option.inc、2440init.s、2440slib.s、2440lib.c、nand.c这13个文件依次拷贝到刚才所建工程的文件夹下。
3、新建一个源文件,命名为lcd.c,存放到工程名为lcd的文件夹下。
4、在lcd.mcp下创建一个分组,取名为startcode,然后将前面拷贝的3个文件2440init.s、2440slib.s、nand.c依次添加到以startcode命名的文件夹下。
5、将lcd.c添加到工程里面去。
6、配置DebugRel Settings(参考实验一)。
7、在lcd.c里面进行程序的书写。
8、编译所写程序。
9、将开发板、仿真器、和电脑正确连接,并将3.5寸TFT屏连到开发板上对应的位置,打开Hjtag软件,调试程序。
10、观察LCD屏上显示的图形变化情况。
四、实验数据和结果:TFT屏幕的初始化设置:#include"2440addr.h"#define U32 unsigned int#define M5D(n)((n)&0x1fffff)#define LCD_WIDTH 320#define LCD_HEIGHT 240#define HSPW 30#define HBPD 38#define HFPD 20#define VSPW 3#define VBPD 15#define VFPD 12#define HOZV AL (LCD_WIDTH-1)#define LINEVAL (LCD_HEIGHT-1)//LCDCON1#define CLKVAL_TFT 3#define MMODE 0#define PNRMODE_TFT 3#define BPPMODE_TFT 13void Darw_Circular(int a,int b,int r,int c ) {int x,y;int tempx,tempy;for(y=0;y<LCD_HEIGHT;y++){for(x=0;x<LCD_WIDTH;x++){if(x<=a&&y<=b){tempx=a-x;tempy=b-y;}else if(x>=a&&y<=b){tempx=x-a;tempy=b-y;}else if(x>=a&&y>=b){tempx=x-a;tempy=y-b;}else{tempx=a-x;tempy=y-b;}if(tempx*tempx+tempy*tempy<=r*r) {LCD_BUFFER[x][y]=c;}}}}void LCD_Port(){rGPCCON=0xaaaa02a9;rGPCUP=0x0;rGPDCON=0xaaaaaaaa;rGPDUP=0x0;rGPGCON=0x3<<8;rGPGUP=0x1<<4;rGPGDAT=0x1<<4;}主函数:void Main(){CLK_DIV();LCD_Port();LCD_Init();while(1){Background(0x0);Darw_Circular(200,170,30,0xffffff );Darw_Circular(80,60,30,0xffffff );delay(10000);}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我是画出了两个空心外切园,本实验加深了对坐标连线的理解,对TFT屏幕的配置。
实验中由于第一次用到屏幕显得有些生疏。
但是通过查资料得到解决。
实验三:基于S3C2440 学号姓名显示一、实验目的:1.更加熟练的使用开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