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著作。

这本书诞生于二战后期,当时美国政府急于了解日本民族的特性,以便制定合理的对日政策,本尼迪克特受此委托,通过对日本文化、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撰写了这部经典之作。

初读《菊与刀》,我便被作者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所吸引。

本尼迪克特没有采用传统的历史学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而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试图揭示日本人行为背后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

她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书中,作者用“菊”与“刀”这两个象征物来概括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优雅、柔美和秩序;“刀”则是日本武士道的象征,代表着暴力、好战和荣誉。

这种双重性在日本人的性格和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谦逊和和谐,但在战争中却表现出残忍和无情。

日本的等级制度也是书中重点探讨的内容。

在日本社会中,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从家庭到社会,从职业到政治,无处不在。

这种等级制度并非单纯的阶级划分,而是基于一种“各安其位”的理念。

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遵守相应的职责和义务。

这种等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日本人的“恩”与“报恩”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日本文化中,“恩”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接受了别人的“恩”就必须想方设法回报。

这种报恩的意识不仅体现在个人之间的关系中,也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天皇的关系中。

例如,日本人认为天皇赐予了他们生命和幸福,因此对天皇有着绝对的忠诚和报恩之心。

此外,日本的“义理”观念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理”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义务或社会规范,它要求人们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

例如,在面对侮辱时,日本人认为必须通过复仇来维护自己的“义理”;在面对债务时,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要偿还,以履行“义理”。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菊与刀》,作者:露丝·本尼迪克特,美国女人类学家。

作者通过菊花和刀这两种日本皇室的象征来揭示日本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等。

作者在书中罗列了种种日本人的矛盾表现,既文雅又残暴,既谦逊又无礼,既爱美又崇尚暴力。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强调了日本这种矛盾性格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对于日本人的性格和思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

首先,日本从古到今从未有过任何给人类思想史和文化史带来重大意义或变革的成就和影响。

所谓的日本文明和思想不过是在中华文明和西方文化得基础上进行的小修小补,是一种离开日本刀岛就无法存在的地方寄生文明,其存在和影响的意义甚至都没有美洲的印第安文明重要。

其次,从古至今日本人没有为人类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贡献出任何有价值的成果。

当前已知的日本的文化、思想甚至经济等无不包含着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内容。

日本人只是将这些东西拿来,糅合在一起,学到了皮毛,但永远无法学到精髓,因为日本人不具备这样的智慧和能力。

最后,日本人清楚的知道自己其实只是一只会照猫画虎的猴子,文明中的每一样东西都不是自己的,所以在东西文明的夹缝中终于找到一条生存之道,即自身存在的理由就是永远跟着最强的那个,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做到了。

日本的矛盾思维和行为从最根本上说是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导致的。

日本文化到目前所有的成就都是寄生繁殖在其他文明上的。

无论是脱亚入欧还是谋求亚洲霸主地位,妄想的成分都大于实际的审慎的思考。

这种战略谋略是肤浅的,可是日本人永远也走不出这个怪圈,其原因就是日本从来没有过真正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观念。

日本文化历史的积淀中有太多外来的东西,日本没有很好的消化,而且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加以分拣、舍取、提炼,从而导致思想上的缺失,进而影响了整个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我对日本人的印象是很不好的,想起来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我不禁想起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对于日本人的恨之切应该是深入骨髓的。

但是我仍然认为,即使是日本人,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初中教我们历史的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日本人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正是他们这种善于学习的态度才得以让他们发达到今天这等程度。

她也曾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

读了《菊与刀》这本书之后我全面地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

小小岛国,资源匮乏,却能掀起两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却能迅速崛起,至今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必有过人之处。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日本人学习要点有三:一、崇强精神"崇强"的意思就是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学习能力强是一个非常崇拜强者的民族。

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应该是地球人民共同的心理习惯。

但真正将这种心态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且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应该是日本人。

日本人对强者的膜拜已经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地步,甚至不论对方是否自己的敌对一方。

李氏唐朝强盛,日本人学习,美国大兵强悍,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对来自中国的孙中山,李小龙也持有很强烈的崇强心理。

丝毫不理会李小龙在全球银幕上将日本人揍得死去活来,李小龙的大徒弟就是一个日本人木村武之。

日本人的这种崇强精神完全抛开彼此立场,只要对方是强者,就表示尊重和学习。

某种程度看来,在日本人的心里,没有真正的对错成败,只有强弱之分!只要是强者,都崇拜,尊重,并且学习!在这种强大的崇强精神感召之下,日本人会不断向强者看齐,学习,使得自身不断进步。

崇强心理的背后,还带有很明显的要么不学,要学,就向最强者看齐的潜在意识。

日本人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崇强精神驱动之下,不断的学习领先知识和技能,使得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屹立世界强国之林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书笔记大概是纽约的地铁太烂了,又没有wifi,以至于无聊到一种境界,让我开始读书。

一年半下来,看了有七八本。

从最开始引人入胜的小说,到略有些急功近利的工具书,再到最近的社科专著,我的口味开始多元,兴趣开始滋生,禁不住笔头有点发痒,想《菊与刀》读书笔记(一)大概是纽约的地铁太烂了,又没有wifi,以至于无聊到一种境界,让我开始读书。

一年半下来,看了有七八本。

从最开始引人入胜的小说,到略有些急功近利的工具书,再到最近的社科专著,我的口味开始多元,兴趣开始滋生,禁不住笔头有点发痒,想要记录一下心得,就像去了个著名景点非得留下个“某某到此一游”的标记一样,想要以某种方式,把自己和这些跨越历史长河的经典,做一种连接。

在此立个flag,从菊与刀开始,看能坚持多久。

I.读书的方法社科文与小说的最大区别,大概是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

不管作者的论述多么平易近人,译者的文笔多么流畅,它的行文思维不是单一的,可以并列,可以因果,可以正反……读第一遍的时候,总不免云里雾里,管中窥豹,难以得其全貌。

等到好不容易囫囵吞枣过了第一遍,再挣扎着拿起来细嚼慢咽过第二遍的时候,才渐渐有了恍然大悟之感:如果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分别描述了日本的某个特征,比如“各就其位”描述了等级制,“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描述了欠债意识,那么“明治维新”这章想描述什么呢?是想单独阐述明治维新这场伟大变革对日本的影响吗?读完第二遍你会知道,它只是个幌子,本质还是第一章“各就其位”的延续:明治维新政治家在设计各种政治和社会规则时,并没有照搬西方自由平等那一套;相反,他们在各个领域强化并规范了等级制,由此可见等级制在日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这也是一种暗示,如果美国想要在日本发起一场革新运动,那在面对等级制文化时一定要慎重对待。

其余各章也都有其内在关联:作者在第一章抛出了日本研究的大问题,然后以战争中的日本人为序,展示了日本人在战争中的“奇怪”表现——这里每一个表现的心理机制都在后面得以解释——接下来几章就从等级制、债务意识、义务(报恩)、情义、名声、人之常情等角度剖析了日本文化的关键层面。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日本民族的“各安其分”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等级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各等级的人群结合各自所处的社会位置,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而不会想要去逾越,每个人都了解自己所处等级的规则和礼法,并严格的,谨慎的,一丝不苟的按其行事,并认为只有如此才是最安全的,最稳妥的,最应该的,一旦有人逾越自己的等级和位置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和排斥,最终实现社会的良好运转。

甚至于统治者想模糊等级观念,尽量让人们平等处事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反抗,虽然时至今日政府已经推行民主,政策上也西化了很多,但仍能感觉到“各安其分”仍然在各种细节上影响者日本人的决定。

了解至此,忽然觉得日本就像一台精密的有条不紊运行的机器,人人都是上面的部件,严格执行各自的职责保证这台机器的高效运转,这时配合精妙所产生的极其强大的执行力,想想既可敬又可怕。

以我们的价值观来看,日本民族的性格确实有很多矛盾之处,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既不认可失败甚至害怕失败,但在被击败后又不会盲目的报复,而是转变态度向胜利者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强大,获得胜利者的尊敬,这时非常理性和务实的性格特点。

就像历史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一样,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30几个朝代的变迁,但历史上强大的王朝也统治着幅员辽阔的国土并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灿烂的文明。

日本的文化就是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文化特点,但他们并不是盲目的照搬,而是通过理解有选择性的进行移植,并结合本地情况对一部分内容进行改动。

例如日本文化中也强调忠诚和孝道,忠诚是对的,孝道是对至亲的,结合日本的等级制度和各安其分的原则,的神圣事不可侵犯的.,历史上虽然也效忠过主人或将军,但明治维新之后所有的忠诚都指向了,虽然不干涉政事,但是神,是精神图腾,是灵魂的归宿,这在日本的历史中有700年的传承并且不像中国一样出现过更替,而是700年一以贯之的。

而孝道则是针对至亲,父母的养育之恩,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感恩的是见过的直系亲属,没有见过的就不会去感恩了,这又体现了日本人的理性和务实精神。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一)如果问及对日本的印象,我想大部分的人会摇头,甚至会有人对此深恶痛绝。

从中国当年的屈辱史,到现在日本对钓鱼岛的抢占,都让日本成为中国人心中无解的结。

但日本仅仅是一个残忍,喜爱杀戮的民族吗?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找到了答案。

“黩武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是本尼狄克特对日本人性格的形容,这种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整个文化。

本尼狄克特女士用菊与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矛盾的两极。

“菊”是日本的国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恬淡,高雅。

“刀”是日本武家的象征,代表着凶残狠毒,有着暴力倾向。

二者结合,正好印证了日本民族的复杂,矛盾的性格。

首先,日本人对于精神崇拜感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他们甚至认为,精神甚至可以超越死亡这一物理事实。

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传奇,而是真实的,确确实实的故事。

另外,令人震撼的是,日本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整个观念中,日本人对等级制是一种信赖,一种基本的信赖。

天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精神力量。

即使明治维新,天皇的统治力量更加强大。

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情义”都占很重要的地位。

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是却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中国文化中的“仁”是一种内省力量,来调和各种矛盾。

但在日本是不接受的。

在中国,不仁的帝皇会被百姓反对,因为他不仁。

但在日本,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是无条件服从的。

具体来说,“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

菊与刀.读书笔记doc

菊与刀.读书笔记doc

《菊与刀》读书笔记(一)前言今天的《菊与刀》刚到,就从今天开始就写读书笔记了。

我是对日本史没有太多的了解,刚开始接触日本史是在学习中世纪史时,学的并不是很好。

所以,从课堂上能学习到一些日本史的知识以外,还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学到许多我不知道的,能更加理性地冷静地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日本,对于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更加全面的客观的分析,能对日本少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一份理性的认识。

嗯,希望她能给我带来这些吧。

之前,提起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

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

这也是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

《菊花与刀》这本书便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

今天先看了这本书的序言(译者:吕万和)序言简单介绍了美国女作家本尼迪克特写这本书的背景,翻译这本书的译者的立场还有这本书的广泛影响。

序言中提到“菊与刀”的解读,“菊”为日本皇室家徽(就像我们的“龙”一样吧),“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老师上课讲时说过,作者命名这本书时是以“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而这种性格是矛盾的(爱美而尚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等等)。

作者从这方面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形成这种日本的民族性格的重要原因是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

作者称之为“耻感文化”,而这耻感文化与欧洲的“罪恶文化”是不同的。

日本的“耻感”是靠外力的强制约束的并非来自内心的。

这种矛盾我认为是极端的,他们的文化缺少民族性的内在的一种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的理念,我们有植根于五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对自己的行为思想有自然而然的约束力,并且这种约束是合乎情理的,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如“中庸”,“仁”,“和”等等。

而日本缺少的正是来自精神的内心深层的规范标准,以致对我们犯下滔天罪行。

为什么日本的教育会成为影响日本整个民族性格的重要因素呢?是怎么影响的呢?为什么称之为“耻感文化”呢?对他们思想约束的强制性的外力又是什么呢?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又是怎样反映的呢?这些是我从序言中得到的以及根据以往了解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答案给我一些启发。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菊与刀读后感1这是一本相当难懂的书,基于本身它的研究对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

而且美式描写方法加上人类学家的研究方式,这本书让我拥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

,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

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

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

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

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

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

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

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菊与刀读后感2结构还是不能很好把控,历时也太长,前思不接后想,很难微言大义,没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题旨与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菊与刀》之日本对战后责任的认识摘要:《菊与刀》是美国文化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一部经典的研究日本文化类型的著作。

从“耻感文化”、“等级制度”、“重视报恩与情义”等方面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大和民族文化的各种模式。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这些文化模式论来解释战后的日本对战争罪行一再否认也并不是不可理解的。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文化;耻感文化;等级制度;战争责任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谋划、发动、实施侵华战争的罪行在日本国内外应承担法律、政治、道义上的责任。

日本进步派大多认为日本应该承担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

日本保守派大多否认战争的责任并否认其战争中的罪行。

普通民众中既有人承认战争责任也有人否认战争责任,还有些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认为那场战争与自己“无关”。

日本进步派普遍承认战争日军暴行,呼吁向战争受害者道歉和补偿。

但日本保守派普遍否认战时的日军暴行,或故意缩小日军暴行的程度与范围,或以“英美同罪”的态度要求对日军暴行忽略不计。

纷繁复杂的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追踪其源与其文化模式有着根本联系。

从1《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论可以找到答案来辨析日本对战后责任的认识。

一、耻感文化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耻”,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就是不可做出丢脸的事。

在“耻感文化”里,有错误的人即使当众认错或忏悔也不会感到解脱,相反,只要自己的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就不用懊丧,坦白忏悔只能是自寻烦恼。

《菊与刀》书中说道:日本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甚至对上帝忏悔的习惯也没有。

《菊与刀》中指出: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犯了罪的人可以通过认罪来减轻内心重负;而日本则属“耻感文化”,由于强烈的耻感,也使得日本人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和否定自己战时日军的暴行,时至今日,日本保守派与很多普通民众仍旧否认失败的事实和战争期间的暴行,931—1945年期间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那么深重的苦难,在中国实行极其残酷的“三光”政策,一次南京大屠杀就杀死30万中国人,把活生生的中国人用作细菌战、化学战的试验品,却至今不肯承认战争罪行。

《菊与刀》中这样写道:天皇是日本现代国家神道的核心,如果我们向天皇的神圣性进行挑战并予以摧毁,那么,敌国日本的整个结构就会坍塌。

日本奉信神道,天皇为神道核心,那么天皇对战争责任的思考也很大程度上决定国民对战争责任的意识。

余志民在他的2《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著作中说道:“昭和天皇在战败投降后不仅没有承担战争责任,反而处处掩盖。

推卸战争责任,极力避免危及自身安全和‘国体’安危。

”昭和天皇不仅自己不愿意承认侵略战争的性质和承担战争责任,而且从他“玉音放送”的《终战诏书》天皇不仅对侵略战争没有反省和忏悔,反而到处充斥着为侵略战争的辩护之词。

用日本“耻感文化”来辨析日本对战后事实的否认是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正如3《从<菊与刀>中看日本人性格的特殊性》中阐述的那样:“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承认自己有错的习惯。

假如他的行为是违反道德标准的,但没有被社会其他人得知,那他就没有“羞耻感”,从而也不认为自己有错。

所以,日本“耻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战争责任的思想。

2徐志民著《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9 3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黎丽著《从<菊与刀>中看日本人性格的特殊性》二、极端价值观日本人说:“我受某人之恩”,就等于说“我对某人负有义务”,并且把这位债主、施恩者称作“恩人”。

i在日本文化模式中,“恩”这个词承受着“负担”、“债务”、“重负”。

在日本等级观念下,一个人接受上辈或上级的恩,或者是从同辈处受恩,就会使接受者有一种很强烈的自卑感。

日本人认为,自己有幸生在这个国家,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就应该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来恭受天皇所赐的恩典,这是天皇的“恩情”。

这“恩情”是无条件的义务,这恩情可以将“忠”相互依存与相互矛盾的。

在日本民族史诗集《四十七士》ii里是以对主君的“情义”为核心。

在日本人心目中,它写的是“情义”与“忠”、“情义”与“正义”的冲突以及“单纯情义”与无限“情义”之间的冲突。

故事发生在1703年封建制度鼎盛时期,按照近代日本人的想象,那时,男儿都是大丈夫,对“情义”绝不合糊,包括浅野在内的四十七位勇士为“情义”而牺牲一切,包括名声、父亲、妻子、妹妹、正义,最后以自杀殉“忠”。

他们这种对“忠”与“恩”的回报是极端的,但是在日本,它不断传播、翻印并被拍成电影而广泛流传。

四十七士的墓地长期成为著名圣地,成千上万的人前往凭吊致祭,凭吊者留下的名片使墓地周围变成一片白色。

甚至关于这一段内容,日本小学五年级的国语课本这样写着:他们为主君报仇雪恨了,而且情义真诚、意志坚定,应该奉为永远的典范……于是,幕府经过再三考虑,命令他们剖腹以效忠,这是在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把这种极端的价值观与战后日本对战争责任的否认是有着联系。

例如:昭和天皇在《终战诏书》依旧大言不惭的地说:“交战业已四载,朕之陆海军将士勇武善战,朕之百僚有司励精图治,朕之一亿庶众克己奉公,各尽最善;但战局并未好转,世界之大势亦于我不利;加之,敌新近使用残虐之炸弹频频杀伤无辜;残害所及之甚实不可勘测。

若继续交战,终将招至我民族之灭亡,进而更会破坏人类之文明。

果如斯,朕将何以保持至亿兆赤子,何以谢慰皇祖皇宗之神灵。

此乃朕着帝国政府接受共同宣言之缘故。

”昭和天皇这是贼喊捉贼。

把自己日本是站在正义的立场,赞扬日军英勇善战,反而谴责盟军残杀“无辜”。

日本神道的核心是天皇,民族有着对天皇的“忠”和“恩”,而战后初期,缺衣少食的悲惨生活,四处流浪的的战争遗孤,高度残废的退伍军人,以及残留的原子弹灾难,都很容易使日本国民产生“受害”的意识。

加之日本天皇的否认和缩小战争责任,让更多的日本人不提及自己参与或支持侵略战争的责任。

在日本自上而下并且奉信神道的国度里,“情义”与“义务”的关系,不论其对个人要求如何艰巨,至少总是指对其骨肉近亲,或者对代表其祖国、其生活方式及其爱国精神的最高统治者所应尽的一系列责任。

这种牢固的联系是与生俱来的,因而理应履行。

对“情义”的报答则充满内心的不快。

在“情义”的领域中,欠情者的难处是无以复加的。

日本极端的价值观——“忠”、“情义”、“恩”等,根深蒂固在当时的国民文化里,并天皇等高层对国民的欺骗,逐渐使日本后来的不讳留下了毒瘤。

并且4《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对这欺骗和隐瞒的事件写道:日本政府基于推卸昭和天皇和统治集团战争责任目的,面对国内外战争追究日本人战争4徐志民著《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9 第55页责任的行动,除提出“一亿总忏悔”论及作出《关于战争责任的决议》的阁议,以表明追究战争责任的态度外,千方百计地掩盖日军战争罪行,极力模糊本应承担的战争责任。

这种自上而下的欺瞒对日本人之所以缺少从加害者的角度认识战争的意识,与对其战争责任的追究不彻底有很大关系。

日本政府在战争责任问题上越走越远,以至掩盖战争罪行,默许、纵容否认战争责任的活动。

以下列举几项实例例证此事件。

第一:掩盖银帝事件背后的日本生化战争罪行。

1948年1月26日,在东京帝国银行椎名町分行发生的事件。

一名伪装成预防寒伤人员的男子用氰酸钾毒杀了12名行员,抢走约16万日元的现金。

平泽贞通作为罪犯而被逮捕,1955年由日本最高法院判决死刑。

银帝事件发生后,警视厅的搜查官中不少人任务嫌疑犯与军人相关,此案或疑与731部队余孽有关。

嫌疑对象最初由处理氰酸的习至野学校、第6陆军技术研究所相关者,逐渐转向731部队、第九陆军技术研究所、陆军中野学校的相关者。

在整个事件的询问中,习至野学校、第六陆军研究所相关者常去中国东北进行释放氰酸毒气和饮用氰酸毒液的实验,以测量致死量、致死时间的人体实验的事实大白于天下。

为掩盖毒气活人实验的反人道罪行,日本政府将油画家平泽贞通作了“替罪羊”。

第二:修改教科书,掀起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逆流。

1951年7月,日本文部省发布《改定学习指导要领》,首先用“进出”取代了高中日本教科书中的侵略一词。

1955年2月,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也将“侵略”一词改成了“进出”。

1958年,日本政府开始在各府县城实行教师的勤务评定,通过一些列的措施,日本政府逐步严密地控制了教育权,并通过教科书检定制度偷梁换柱地填充歪曲侵略史实的内容。

第三:否认从中国强征劳工的战争暴。

日本不愿承认战时日本强征中国劳工的事实,并试图掩盖这一战争罪行。

第四:肯定日本战犯和“日本战殁者”的“贡献”,意在抹杀起战争的责任,借此否认日本侵略战争性质。

1952年5月2日,日本政府在东京新宿御苑召开战后首次‘全国战陨者追悼会”,日本首相在追悼会上致辞说”毋庸置疑,因为战争而殉国的诸位,是以身奠定了和平的基础,使我们能够展望民主日本的成长和发展,值此追悼会之际,我的心驰向那些战陨者,谨此祈祷其冥福。

”5将日本战犯视为“为国殉难”,称之为奠定日本战后和平与民主的“基础”。

造成里日本国民的思想混乱。

第五:提前释放在押战犯和恢复公职,试图结束“战后”。

根据追究日本战争责任的“公职追放”令,日本先后有21万人曾被解除公职,但到1951年末,竟又有201507人恢复公职。

未曾认真反省战争责任的日本战犯及其追随者,战后重返日本政坛,成为歪曲侵略史实和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主要政治势力。

与德国相比,日本方面对于战争责任的追究是极不彻底的。

对于战争责任者的审判,只限于东京审判的被告,其余的以天皇为首的政界和财界的领导人都没有被追究。

虽然也有开除军国主义分子公职的规定,但主要的对象是军人,以官僚为代表的战争中的许多领导人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有的学者指出,天皇的战争责任一直得不到清算,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个严肃问题,既然日本人不愿承认天皇的战争责任,就更难奢望日本对外承担5徐志明:《战后日本人的责任认识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59页。

战争责任。

正是这种对天皇无条件崇拜的皇国史观,阻碍了日本人在历史问题上有一个正确认识。

极端的价值观阻碍了本人对战后责任的正确认识。

三、日本人的历史认识问题关于影响日本人的历史认识问题的内因,学者们分别从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结构等多领域多视角进行了探讨,研究成果相对而言也更为丰富一些。

从思想、文化、政治结构等视角探讨形成日本人的历史认识问题内因的研究,虽然论述的深浅不一,但大多集中在对天皇制、皇国史观的负面影响的探讨上,且观点大同小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