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宁夏北部地区汉族农村饮食习惯
宁夏乡村振兴美食

宁夏乡村振兴美食宁夏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宁夏的美食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宁夏的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传统的农耕文化,这些都成为乡村美食的宝贵源泉。
宁夏的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和苹果、葡萄、枸杞、核桃等经济作物。
这些农产品不仅滋养着宁夏的农民,也成为了独特的宁夏美食的原料。
例如,宁夏的苹果以色泽鲜艳、口感脆甜而闻名,宁夏的葡萄以果实饱满、汁多味甜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些农产品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进行深加工,制作成各种美食。
在宁夏的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的农耕文化非常重视,这也为乡村美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宁夏的乡村美食注重健康、养生的理念,讲究天然、绿色、有机的食材。
例如,宁夏的枸杞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的功效,人们常将其制作成枸杞茶、枸杞鸽蛋等美食。
宁夏的核桃则被用来制作核桃灌肉、核桃酸奶等美食,富有营养且美味可口。
此外,宁夏的乡村美食还融入了多种民族的烹饪技艺和风味。
宁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的烹饪技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宁夏菜系。
例如,回族的清真菜以烧烤、炒菜为主,口味独特而浓郁;土族的土味菜则以烩菜、羊肉为主,香气四溢。
这些不同民族的烹饪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了宁夏乡村美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宁夏的乡村美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宁夏在发展乡村美食的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传承文化,使美食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
同时,乡村振兴也为宁夏的美食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宁夏的乡村振兴为乡村美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宁夏的丰富农产品资源和传统的农耕文化,以及多民族的烹饪技艺和风味,构成了独特的宁夏乡村美食。
在乡村振兴的引领下,宁夏的美食产业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宁夏春节晚餐家庭团聚的味道

宁夏春节晚餐家庭团聚的味道在宁夏,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聚在一起,享受丰盛的晚餐,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宁夏春节晚餐的味道承载着浓厚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倍感温馨和幸福。
一、节日氛围中的独特菜肴宁夏的春节晚餐菜肴丰富多样,独具地方特色。
典型的菜品有“手抓羊肉”、“硝烤鸡”、“酸奶饭团”等。
手抓羊肉是宁夏人家宴上常见的美食,羊肉肥而不腻,搭配上香辣的调料,咸香回味无穷。
硝烤鸡则是以独特的腌制方法制作而成,肉质鲜嫩多汁,外焦内嫩,鲜香四溢。
酸奶饭团则是一道独特的甜品,口感绵密酸甜适中,令人回味无穷。
二、团圆饭桌上的传统习俗宁夏的春节晚餐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融洽相处,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在团圆饭桌上,家人们会按照特定的习俗摆放菜肴。
比如,年夜饭通常有七个菜肴和一个汤,寓意着“七星高照”、“团团圆圆”。
同时,在宁夏,年夜饭还有特定的吉祥菜肴,比如鱼和鸡,寓意着年年有余和吉祥如意。
家人们坐在一起,边品尝美食,边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共同展望未来的希望。
三、宁夏特色食材的独特魅力宁夏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这为当地的农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宁夏的春节晚餐离不开宁夏特色食材的独特魅力。
比如,宁夏的羊肉因为这里的地理优势和放养方式,肉质鲜美,且富含营养。
此外,宁夏还以马铃薯、红枣、枸杞等农产品闻名,这些优质的食材也成为家庭团聚晚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带来了美味和健康。
四、家庭传统对春节晚餐的重视在宁夏,家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春节期间。
春节晚餐是家人聚在一起,共度团圆时刻的重要仪式。
家庭传统对春节晚餐非常重视,人们会精心准备各种美食,展示家庭的厨艺。
无论是妈妈的手抓羊肉,还是祖辈传承的烹饪技艺,每道菜肴都经过细心准备和独特调味,寄托着家庭的爱和关怀。
五、宁夏春节晚餐的文化传承宁夏的春节晚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每道菜肴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
宁夏春节晚餐传统美食回味无穷

宁夏春节晚餐传统美食回味无穷宁夏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而每年的春节晚餐则是宁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个喜庆的时刻,各种美食将汇聚在家庭餐桌上,带来无穷的回味。
一、宁夏凉面美食春节晚餐的传统凉面是宁夏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
凉面制作工艺独特,以面粉为主料,加入少量鸡蛋和碱水,搅拌均匀后擀成面饼,再切成细丝,煮熟后放入凉水中。
配料方面,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加入辣椒、蒜末、黄瓜丝等。
二、宁夏羊肉汤美食作为宁夏的代表性美食,羊肉汤也是春节晚餐的常客。
制作羊肉汤时,选用新鲜的羊肉,经过切碎后放入热水中煮沸,再加入姜片、葱段、盐等调味料,煮至汤汁浑浊色泽鲜红,肉质酥烂即可。
在寒冷的冬季,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令人感到温暖和满足。
三、宁夏炖菜美食宁夏的炖菜也是春节晚餐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炖菜制作讲究选料和火候,宁夏人民常用土豆、胡萝卜、白萝卜、红薯、鸡肉、牛肉等食材制作。
将食材切块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加入料酒、盐、胡椒粉、葱姜蒜等调味料,用文火慢慢炖煮,使食材的营养充分渗透。
四、宁夏蒸馍美食蒸馍是宁夏地区民间传统的面食之一。
它由酵母面团制作而成,经过二次发酵后,放入蒸锅中蒸制而成。
蒸馍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猪肉、羊肉、牛肉、大葱等馅料,不仅外观饱满,口感鲜嫩多汁,而且富有独特的香气。
五、宁夏涮羊肉美食在宁夏春节晚餐上,涮羊肉是一道经典食品。
将新鲜羊肉切成薄片,再将肉片放入底部为羊骨熬制的汤锅中涮煮。
涮羊肉制作简单,但黄油蘸料的调制却有着独到的技巧。
可以将黄油和花椒炒熟,再加入蒜末和香菜等调味料,搅拌均匀后,就可以品尝到浓郁香辣的味道了。
在宁夏的春节晚餐中,以上这些传统美食都可以找到。
这些美食既代表了宁夏地区的风味,又融入了宁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
每年春节,宁夏人民都会准备这些传统美食,与家人围在一起共享美味佳肴,畅谈天地,共度欢乐的时光。
总结起来,宁夏春节晚餐的传统美食丰富多样,无论是凉面、羊肉汤、炖菜、蒸馍还是涮羊肉,都能带来满满的美味与回忆。
舌尖之上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饮食文化是什么情况?

舌尖之上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饮食文化是什么情况?清真美食文化从世界范畴来看,全世界主要有三大菜系:东方菜系(以中国菜为代表)、西方菜系(以法国菜为代表)和伊斯兰菜系(以土耳其菜为代表)。
在中国,除汉族饮食中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苏菜、闽菜、湘菜、徽菜和浙菜)外,各省(区)以及各少数民族也有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
其中,由穆斯林共同创造发展的清真饮食文化,尤其令人瞩目。
严格说来,清真饮食文化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清真饮食是指中国穆斯林食用的、符合伊斯兰教法的食物的统称,它除了具备伊斯兰饮食标准应有的因素之外,更在烹饪技术等方面参照并吸取华夏饮食文化的经验,从而兼有两种饮食文化体系的特色,在强手如林的中华饮食界占有无可动摇的一席之位。
中国清真饮食的声誉由来已久。
早在元代,清真食品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很多清真菜肴、清真小吃还进入了宫廷。
到了清代,清真食品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发展,并出现了一些很有名的老字号。
创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北京月盛斋就是其中一家十分著名的老字号清真酱肉铺。
而作为中国的穆斯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回族聚居最多的省级自治区,宁夏的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其清真菜肴达到2000多种,小吃近1000种,为我国的清真饮食文化注入了活力。
宁夏清真美食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宁夏人民的饮食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
在肉食方面,回族有严格讲究,只吃由阿訇宰杀的反刍、食草动物和鸡、鸭、鹅等禽类和鱼肉,禁食猪肉及一切动物的血。
《古兰经》规定,穆斯林不准抽烟、喝酒,但回族讲究饮茶,每有客人登门,必先端上“盖碗茶”敬来客,接着是瓜果、馓子、油饼招待。
边饮茶边聊天,悠哉游哉。
羊肉系列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回族民间传统菜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因食用时以手抓而得名。
制作时,选用同心、海原、盐池等地绵羯羊的肋条、胸叉、脊椎肉,剁成四五寸长、五六分宽的长条,在清水中刮洗干净后置于开水锅中,待取出浮沫后,将红葱、花椒、青盐、干姜放入锅,煮至八成熟时捞出装盘上席,蘸食盐、就大蒜食用。
家乡的餐桌文化作文450字宁夏

家乡的餐桌文化作文450字宁夏
家乡的餐桌文化,让我感到十分自豪。
在宁夏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饮食文化。
而作为一名宁夏人,我更觉得很骄傲!记得小时候,爸妈总喜欢做好吃的给我和弟弟吃,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无数金灿灿的果实——那便是一道又一道
味道纯正的美食!每当想起它们,心里都会溢满幸福……
我们宁夏人最讲究“八大碗”中的八样菜肴,比如说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等。
所谓八大碗就是指宁夏回族的八种传统菜式。
八大碗主要由四荤四素组成。
它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加工时,刀工处理十分严格,原料都要求片薄如纸,口感滑嫩,夹起不碎,入嘴即烂。
除了蒸煮炸炒之外,八大碗里面必须有丸子或者圆子才算完整,这也体现出了穆斯林群众对于“团结友爱”的追求与向往。
虽然这些菜肴在宁夏各个城市几乎随处可见,但真正能够代表宁夏饮食文化内涵的却寥寥无几。
我们有着优良传统的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对待客人热情、周到、体贴。
- 1 -。
初探宁夏北部地区汉族农村饮食习惯

初探宁夏北部地区汉族农村饮食习惯——以银川市郊县农村主食为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整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各民族、各省区以及省区内部的饮食文化习惯都有很大差别。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文化的思考,饮食文化成为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很多学者、专家发表了很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精辟论述。
我也鹦鹉学舌,在初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宁夏北部地区汉族农村饮食习惯进行初略的探讨。
一、话题引入去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全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自治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回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回族人民集中居住的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游中段,处在东京104°17′~107°39′与北纬35°14′~39°23′之间,属于温带干旱气候。
宁夏东邻陕西,北接内蒙古,西接内蒙古和甘肃,南与甘肃相连,总面积6.64万平方千米,全区从地理上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多山地、丘陵,北部多平原。
据2005年自治区人口抽样调查,全区常住人口为59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381万,占总人口的64.3%;回族人口210万人,占总人口的35.3%;其他少数民族人口4万,占总人口的0.67%。
宁夏地区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的主要地区之一,各族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
虽然宁夏是回族自治区,但是汉族人口仍然占多数,汉族人民在自治区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然而日常的媒体往往较多关注自治区的回族人民,很少有专门介绍自治区汉族人民的生活状况的文章和新闻报道。
那么今天自治区汉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尤其是有什么样的饮食文化以及这些饮食习惯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全面反映自治区50年来的社会状况。
宁夏春节特色美食年夜饭独特口味

宁夏春节特色美食年夜饭独特口味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宁夏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美食文化。
每逢春节,宁夏的年夜饭总能展现独特的口味和巧妙的制作方法,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美食享受。
本文将介绍宁夏春节特色美食年夜饭的独特口味以及制作方法。
一、羊肉泡馍宁夏是中国重要的羊肉产区,羊肉泡馍是当地非常受欢迎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
制作羊肉泡馍的关键是选用鲜嫩的羊肉和制作细腻的泡馍。
首先,将羊肉洗净切片,然后腌制入味;接着将泡馍和羊肉放入锅中煮熟;最后,将泡馍剁成小块,羊肉放在上面,再浇上炒制的调料,即可品尝到香浓的羊肉泡馍。
二、糊塌子在宁夏,有着独特的少数民族特色美食,其中糊塌子是最为经典的菜品之一。
糊塌子主要由特制的面粉、蔬菜和肉类制成,口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首先,将面粉加入适量的水和盐,搅拌成均匀的面糊;然后,加入蔬菜和肉类,再用平底锅煎至金黄色即可。
三、扁窝儿扁窝儿是宁夏回族传统的美食之一,是以黄豆粉制作的一种糕点。
扁窝儿的面皮软滑,内馅香甜可口。
制作扁窝儿的过程比较繁琐,首先要将黄豆淘净浸泡,磨成黄豆浆并去除渣滓;接着将浆液煮沸后用佐料调味,倒入刚刚准备好的锅中翻面蒸制;最后,待蒸制好的扁窝儿冷却后,切成小块,撒上花椒和香菜即可食用。
四、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宁夏回族特色美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品。
这种菜品以嫩羊肉为主料,选用新鲜的羊肉,再搭配上各类调料,调制出独特的口味。
首先,将羊肉切成块状,用腌制料腌制片刻;然后,将羊肉放入特制的烤炉中,用文火慢慢烤制,直至外表呈现出金黄的色泽;最后,将烤制好的羊肉撕成小块,手抓着食用,肉香四溢。
五、宁夏米粉汤宁夏米粉汤是一道典型的宁夏特色菜品,选用宁夏特产的米粉作为主料,制作简单而美味。
首先,将米粉用热水泡软,然后加入清汤和各类蔬菜,烧沸后加入适量的黄酱和调料,搅拌均匀;最后,将煮好的米粉汤装入碗中,撒上葱花和辣椒油,即可一边品尝米粉汤的鲜香口感,一边享受春节的热闹节庆氛围。
宁夏春节晚宴传统与时尚的美味结合

宁夏春节晚宴传统与时尚的美味结合宁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在春节这一传统重要节日,宁夏的晚宴不仅传承着悠久的传统,同时也融入了时尚的元素,使得菜品更加丰富多样、味道更加独特。
本文将介绍宁夏春节晚宴中传统与时尚的美味结合,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传统美食宁夏的传统美食深受汉族和回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以面食、羊肉和各种糕点为主要食材。
在春节晚宴上,宁夏人民会准备丰盛的餐桌,其中必不可少的菜品包括以下几种:1. 羊肉汤作为宁夏的特产之一,羊肉在春节晚宴上占据重要地位。
宁夏的羊肉汤以清热祛寒、补气养血的功效闻名,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统的食材,羊肉在春节晚宴上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2. 手擀面宁夏的手擀面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吸引了众多的食客。
在春节晚宴上,手擀面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
面条的拉伸和面团的柔韧感,为宁夏的春节增添了一丝传统的味道。
3. 羊肉串宁夏的羊肉串以其独特的调料和烧烤方式,成为了美食爱好者的最爱。
作为春节晚宴的一道菜品,羊肉串的烤制过程和独特的香味,使得宁夏的晚宴更加丰富多样。
第二部分:时尚元素的融入除了传统美食,宁夏的春节晚宴还融入了一些时尚的元素,以满足现代人对美食的追求。
这些时尚元素包括:1. 创新菜品为了迎合年轻一代的口味需求,宁夏的春节晚宴增加了一些创新菜品。
比如将传统的糯米饭制作成花样独特的寿司,将传统的羊肉串搭配新颖的调料制作成特色小吃等。
这些创新菜品不仅味道独特,而且外观精美,使得宁夏的晚宴更加时尚时髦。
2. 现代餐饮服务为了提供更好的就餐体验,宁夏的春节晚宴越来越注重餐饮服务环节。
许多餐厅引入了现代化的点餐系统和支付系统,以提高就餐效率和便捷性。
同时,餐厅还通过独特的装饰和音乐,为就餐者营造出一个舒适、时尚的用餐环境。
第三部分: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宁夏的春节晚宴传统与时尚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美食的独特口感,又增加了时尚元素的新鲜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宁夏北部地区汉族农村饮食习惯——以银川市郊县农村主食为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整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各民族、各省区以及省区内部的饮食文化习惯都有很大差别。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文化的思考,饮食文化成为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很多学者、专家发表了很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精辟论述。
我也鹦鹉学舌,在初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宁夏北部地区汉族农村饮食习惯进行初略的探讨。
一、话题引入去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全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自治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回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回族人民集中居住的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游中段,处在东京104°17′~107°39′与北纬35°14′~39°23′之间,属于温带干旱气候。
宁夏东邻陕西,北接内蒙古,西接内蒙古和甘肃,南与甘肃相连,总面积6.64万平方千米,全区从地理上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多山地、丘陵,北部多平原。
据2005年自治区人口抽样调查,全区常住人口为59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381万,占总人口的64.3%;回族人口210万人,占总人口的35.3%;其他少数民族人口4万,占总人口的0.67%。
宁夏地区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的主要地区之一,各族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
虽然宁夏是回族自治区,但是汉族人口仍然占多数,汉族人民在自治区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然而日常的媒体往往较多关注自治区的回族人民,很少有专门介绍自治区汉族人民的生活状况的文章和新闻报道。
那么今天自治区汉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尤其是有什么样的饮食文化以及这些饮食习惯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全面反映自治区50年来的社会状况。
然而,由于一个自治区范围较大,受到地理区位、城乡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自治区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回汉之间的饮食习惯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仅就宁夏北部地区(1959年建省后宁夏划分成三个自然地理区,即南部黄土丘陵区、中部银南地区和北部宁夏平原区)农村汉族人(下文简称宁北人)的主食进行探讨。
二、饮食习惯经过笔者多次对银川市兴庆区郊区(实际就是农村)、贺兰县等乡村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宁北人与其他汉族人在饮食的主食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北方绝大部分省区是以面食为主,而宁北人却基本上是一顿面食,两顿米饭或者两顿面食一顿米饭,米面兼而有之,不分主次。
面食的做法和北方大部分地区差不多,烹饪方法上有炒面、烩面、凉拌面、臊子面、油泼面等等,面里的配菜也有很丰富。
但是在食用米饭时,却和南方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南方人在吃米饭时,配有很多丰富的菜肴,从烹饪方法上有炒、凉拌、烧、煎、炸、煮等等,从菜系上看有淮扬菜、川菜、粤菜、湘菜等等,菜的品种几乎包括各种肉鱼、蔬菜、瓜果等等。
而宁夏北部地区在吃米饭时的配菜不管是在做法上还是在品种上都不及南方丰富,在做法上一般以烩、凉拌、蒸、煮为主,不擅长炒菜,炒菜品种很少,到一般的饭店里也很少能见到小炒。
在菜的品种上肉食以牛羊肉为主,猪、鸡、鸭等为次之,这与其他汉族地区以猪肉为主不同。
宁北人吃鱼不如其他汉族人频繁,做法上更是与其他汉族人不一样。
宁北人的蔬菜品种也不如其他地方丰富,吃法也存在较大差别,一般蔬菜的吃法以烩菜为主,炒菜很少,主食蔬菜品种以土豆、莲花菜、大白菜、萝卜、芹菜、辣子等为主,其他蔬菜也有,但却很少食用。
而且大部分蔬菜可以腌制成酸菜、咸菜食用,例如大白菜、豆角、芹菜、蒜苔、萝卜等等,宁北人不管在吃面食还是在吃米饭的时候酸菜、咸菜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似乎是在弥补炒菜的不足。
三、原因分析宁夏平原引黄灌区农业文明是黄河文明的典型。
各族人民在这片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以“引黄灌溉”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明,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和“塞上江南”的誉称。
秦始皇统一六国、蒙恬领兵北逐匈奴,并在宁夏实施军事大屯垦,是宁夏开发的先河,然而秦王朝二世而亡,大规模的开发没有得到推行。
汉朝,随着国家统一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汉武帝重视对西北的开拓和建设,在广置屯田的基础上黄河水利开发有了长足的进展。
《史记•匈奴传》载,元狩四年“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今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
《汉书•沟洫志》也记载,“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
可见当时的水利建设之盛景,今天宁夏灌区的汉渠、汉延渠等,大多开凿于此时。
此后,由于时局动荡,唐、宋、元、明、清的统治者对宁夏引黄灌溉事业或兴或废。
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广大灌区,重新得到了修整和开发。
唐徕渠、汉渠、汉延渠、大清渠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得到开发和利用,特别是1960年建成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拦河大坝,把黄河水位抬高20米,结束了银川平原2000多年来无坝引水的历史,使古老的黄河灌区焕发了青春。
这些水利工程的开发利用,不但为宁北传统汉作物提供了灌溉水源,而且为宁夏的水稻种植提供了基本条件。
宁夏种植水稻的历史十分悠久,其起始的确切年代虽已无从查考,但《宋史•夏国传下》记载,西夏“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
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岁无旱涝之虞”。
这说明当时宁夏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已相当发达。
此后明、清两代宁夏地方志物产中均有种稻记载。
当今,宁夏的水稻种植,主要集中于宁夏平原的中卫、中宁、吴忠、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等县市。
由于宁北的水稻具有日照时间长、农药使用少、品种更新快、播种技术高等特点,因此大米的品质和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宁夏大米美名逐渐远播四方,更为重要的是为百姓饭桌上的寻常主食提供了物质基础。
这一点在西北及华北大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可以说明宁北人为什以米饭作为主食之一的原因。
宁北人在主食菜方面的特点主要受到气候环境、民族融合等因素影响。
宁夏地处内陆,多山地、丘陵、少平原,属中国季风气候的西缘,冬季受到蒙古高压控制,正当冷空气南下之要冲,东南季风西行末梢,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具有冬季寒长、夏热短、春暖快、秋凉早、干旱少雨、蒸法强烈、风大沙多等特点,年平均气温在5-9度之间,气象灾害较多。
这些自然条件只适合稻麦等大型农作为的生长和少部分蔬菜的生长。
加上历史上交通运输不便,外地蔬菜很难运到宁北,造成了宁夏各民族都没有丰富的蔬菜食用,因此各族人民就不可能养成大量食用蔬菜的习惯。
由于天气条件恶劣,只有一些像土豆、大白菜、胡萝卜等少数蔬菜可以生长。
因此宁北人平时的餐桌上就是以这些蔬菜为主。
由于冬季气温较低,蔬菜很难保存,宁北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探索发现蔬菜经过腌制可以长期保存食用,长久以来便养成了腌制咸菜和酸菜的习惯。
因此宁北人每顿饭都离不开腌菜。
新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饭以来,宁夏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的蔬菜栽培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宁夏人的餐桌。
然而一种蔬菜从引进到大面积种植再到普通人民的餐桌是有一个很长过程的。
虽然目前宁夏的蔬菜品种达到100多种,但是广大农民经常食用的还是历史上遗留下的蔬菜品种,并且食用方法还是以腌制为主。
如果一种蔬菜适合广大宁北人的食用方法和食用习惯,那么这种蔬菜在宁北推广发展就很快。
例如,芹菜、豆角等。
宁北人的饮食习惯除了受到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宁夏曾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的主要地区之一,各族人民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历史上的宁夏移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从西周到清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这里先后有古戎羌、北狄、鲜卑、匈奴、羌、氐、羯、敕勒、柔然、吐蕃、回纥、吐俗浑、党项、蒙古、回族、满族等非汉民族与汉族一起在这里相互融合、繁衍生息,发展生产,不管这些移民是出于政治、经济、军事或是自然原因,都不能不对生活在这里的汉族人民产生影响。
非汉民族绝大部分是草原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他们来到宁北必然要把各种非汉民族的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带到宁北。
上述非汉民族的饮食习惯大家都知道,以肉食为主,根本谈不上做什么炒菜,并且肉食以牛、羊肉食为主,猪肉较少。
而宁北正好处在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
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宁北人民深受影响,从而逐渐养成了今天的生活习惯。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5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回族的风俗习惯真正地受到尊重和欢迎,自治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回族文化传统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
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回族特有的节日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扬。
凡是有回族居住的地方,各级政府招待所、学校、工厂等都设有清真回族食堂。
为了照顾回族人民的生活需要,自治区政府大力扶持发展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服务业等。
回族比较敏感的禁忌习惯更是受到重视,回族长于以煎、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穆斯林严格恪守《古兰经》规定,禁食猪肉,禁酒,禁食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也不吃马、驴、骡、狗肉。
回族这些饮食习惯也逐渐渗透和影响到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如禁食猪肉、爱吃羊牛肉、喜食腌菜等习惯,与宁北人基本相似。
任何一种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它离不开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以及政策法规等。
宁北人生活习惯的形成也深受上述因素影响。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力争能全面反映宁北人的饮食习惯,但是由于材料所限,写作能力所碍,以及时间紧促、篇幅较小、阅历较短,仅仅对宁北人的主食—饭进行探讨。
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以偏概全,甚至发生一些常识性错误。
另外,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也涉及到一些地域、民族等差异,但是丝毫不存在民族、地域歧视的问题。
恰恰相反,正因为有这些差异,我们的国家、民族才会有这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多元社会所追求的,也是很多外国人所羡慕的,是我们祖国的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要参考文献及书目:《史记》《宋史》《汉书》《宁夏回族自治区概况》《宁夏回族史话》《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宁夏五千年史话》《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中国区域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