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部分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
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
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
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
国际关系史

20世纪三次世界格局变动后,中国的国际地位:
•(1)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 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 签订《九国公约》,中国处在帝国主义列强 共同支配之下。 •(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成 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3)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慕尼黑阴谋:内容,后果(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危机和英法的纵容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时间:1939年9月——1945年8月。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国际关系史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 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 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结果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 约两大对立集团。两大集团性质: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影响:20世 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活动,大搞军备 竞赛,国际关系极度紧张,最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 助于战世界的稳定,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 下去。
瓦解: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把陆军扩展到 60万人;1939年德国空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日本: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 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两次世界大战的启迪: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 不能重演;人民是取得战争胜利 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 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命运休戚相关,要加 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这 样才能最终避免战争。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和主题: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911事件与反恐战争、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地区冲突与战争、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全球性问题与挑战、非传统安全威胁、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协调与合作以及20峰会与全球经济合作。
1.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始于1947年,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为主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紧张对峙,以及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分歧。
尽管存在一些局部冲突,但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2.后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始于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国际关系开始发生一系列转变。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全球化加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加强。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3.911事件与反恐战争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这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事件导致美国发动了一场全球反恐战争,虽然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受阻。
4.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但各国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利益冲突。
5.地区冲突与战争在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地区冲突和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叙利亚内战到也门冲突,这些冲突和战争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
6.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是现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法则是一个国家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保障。
7.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跨国犯罪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绪论国际关系史:主要指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
国际关系体系: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国际体系的结构(或称国际格局):一般最重要的是国际权势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重大变化,它们在现代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国的数目、规模及其事实上的等级排列,连同强国的兴起、衰落及其力量对比更替。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一、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
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华中师大 国际关系史

华中师大国际关系史华中师大(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是一门研究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至现代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国家、领土争端与边界问题、战争与和平以及国际交往等等。
这门学科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还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政体和政治制度的变迁。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各国政权更迭、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实践的发展轨迹,从而对比分析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优劣,为我们研究国际关系提供参考。
其次,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在过去的数千年间,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发展。
通过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贸易往来、文化交换等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各国间相互依存的程度,以及各种资源和力量在不同国家间的流动,进而指导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此外,国际关系史还能够为我们解读历史上的大事件和重大冲突提供宝贵的启示。
通过研究世界各国的战争、冲突、合作等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国崛起与衰落的规律,为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思考路径。
对于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史学功底,还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
我们需要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以获得对国际关系的多方面、全面的理解。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政策决策与历史经验之间的关联,从而为当前的国际关系制定更明智的政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华中师大国际关系史专业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研究国际关系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并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以发挥我们在推动国际关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一、了解世界历史现状1、了解战争演变历史:作为广义历史的一部分,学习国际关系史,能够让人了解世界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进而理解现今各国之间存在的矛盾与紧张关系,从而更深入了解世界形势。
2、探寻国际关系演变历史:学习国际关系史,能够让人更进一步探究国际关系的演变历史,如何分析并理解当今世界中存在的大国间的战略关系,以及各国之间的博弈关系,等等,均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洞悉制定政策的历史渊源1、理解决策的历史背景:有了对国际关系史的良好认识,可以帮助分析决策之后可能发生的历史局面,及其之后可能产生的影响。
2、考察国际关系中的伦理规范:掌握了国际关系史,就能够对怎样的行为具有民族精神的支持,及拒绝或诅咒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标准,可以有效促进各国在国际间尊重、平等相处。
三、完善相互了解的水平1、提高外交交流的效率:通过深入学习国际关系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现存的世界架构,从而有效提高外交交流过程中的效率和成效。
2、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认知:学习国际关系史,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今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衝突和矛盾,有助于在国际上更好地了解彼此,协调发展关系。
四、增强未来发展前瞻性1、培养战略眼光:学习国际关系史能够让我们从未来的角度中看待当今的社会背景,培养出高效的战略思维,预判性有关后果,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2、丰富外交技巧:学习国际关系史可以运用其中的经验教训,使用外交语言进行更轻松有效的交流,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关系朝着和达成共识的正确方向发展。
总之,学习国际关系史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理解世界历史演变,洞悉历史背景,探究实现目标的历史渊源,完善彼此的认知,增强未来的发展思维,提升外交技巧,为实现我们共同期待的新世界做准备。
国际关系史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
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
国联成立后,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
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洛迦诺公约》:1925年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洛迦诺签订的以西欧安全和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公约。
主要内容:(1)德、比、法、英、意互相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
(2)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
(3)法国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洛迦诺公约》并未能保证西欧安全,1939年废除。
《租借法案》: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
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
《租借法案》的实施,实质上使美国由中立国变成非交战国。
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对拉美的基本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宣布任何欧洲强国都不得干涉美洲事务,否则就是对美国的不友好表现,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
专题 六 国际关系史

中日关系小专题
一古代的中日关系: 西汉时就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国王“汉倭奴国 王”金印;2隋唐时,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唐朝高僧鉴真六 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教和中国先进文化;明朝时,日本倭寇骚 扰中国沿海。 二近代: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加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 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制造 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 三现代: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修改 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历史
中俄(苏)关系小专题
一侵华:清朝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近代沙俄陆续各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9世纪60年代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伊犁,80年代中俄签约收 回伊犁;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雅尔塔会议上,英 美苏三国背着中国签署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内容 二友好协助: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帮助建 立中国共产党,又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 2、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力支持 3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期间,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进 行大力援助。 4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2011年在我国的电视剧中,《中国远征军》 格外引人注目,当时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是 因为( ) A A中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B中国军队作战 勇敢 C受到了英国邀请D 中缅两国关系很好
中美关系小专题
近代:1侵略中国: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军;1900年参加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为美国 在中国的扩展提供了条件 2中美合作:1942年,二战中中、美等26个国家签署《联 合国家宣言》互相援助打败了法西斯国家 3扶蒋反共与长期对立:解放战争期间,扶持蒋介石打内 战;新中国成立后,对新中国采取敌对、包围封锁的政策。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5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6现状: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合作表现在两国2001上海举 办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矛盾表现美国 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认识: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 利益;国与国之间要平等相处,合作共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史
一、三十年战争
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神圣罗马帝国战胜斐南
二世战胜波西米亚起义军腓特烈一世;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英国、荷兰、丹麦于1625年结
成同盟,1629年丹麦被迫签订《吕贝克合约》神圣罗马帝国战胜丹麦;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签订《布拉格合约》神圣罗马帝国
战胜瑞典;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法国、荷兰、瑞典结盟,瑞、
法联军战胜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三世;
二、《维斯特伐利亚合约》
1、内容
①欧洲领土的调整:瑞典占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法国获得阿尔萨斯;
②帝国宗教关系: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
③德意志国家体制:承认德意志各帮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以及扩大的领土;
④确立国家主权:瑞士、荷兰独立;
2、意义
①确立了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
②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
③积极促进了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
④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⑤实践上肯定了国际关系中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
⑥立了条约必须遵循,对违约国可实行集体制裁的条例;
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伦,是国际法脱离神权
的束缚;
⑧在西欧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
三、资产阶级革命
1、两次内战:第一次(1642—1646);第二次(1646—1649);
2、克伦威尔;
3、光荣革命(不流血的革命);
四、英荷战争
1、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英国于1651年10月9日颁布了新的航海条例,即《扩大商船队和奖励英国本国航运条例》,荷兰拒绝承认,1652年爆发战争,荷兰战败于1654年4月签订了《威斯敏斯特条约》并被迫接受1651年的《航海条例》,《威斯敏斯特条约》的签订是荷兰衰落的开始;
2、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法国站在荷兰一方参战,荷兰战胜,两国于1667年7月31日签订了《布雷达条约》;
3、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签订了第二个《威斯敏斯特条约》;
4、三次英荷战争的意义: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的商业霸权与海上优势逐渐转移到英国的手中,英国开始登上了海上霸主的宝座。
此后,英国便面临着与法国的长期争夺;
五、法国西班牙战争与《比利牛斯条约》
1、《比利牛斯条约》:1653年,法王路易十四平息“投石党运动”,于1657年与结成防守同盟,打败西班牙,1659年11月7日,被迫签订《比利牛斯和约》;
2、合约内容:法国将其在加泰罗尼亚占领的土地归还给西班牙;法王路易十四娶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莎为妻;
3、法王路易十四先后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遗产继承战争(1667—1668)、法荷战争(1672—1678)、“大同盟”战争(1688—1697)、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六、遗产战争和《亚琛合约》(法国胜利)
1、内容:合约规定法国占有西属尼德兰等十二座城市及其周围土地,但退出弗朗斯孔泰;
七、法荷战争与《奈梅根合约》(法国胜利)
1、内容(天然国界)
①法国交还荷兰领土,恢复战前边界;
②荷兰有权自由贸易;
③法国放弃《威斯特法利亚合约》的驻军权;
④奥地利占领土地;
⑤洛林公园割地给法国;
八、“大同盟”战争与《里斯维克和约》
1、和约规定
法国将其自《奈梅根和约》以后兼得土地归还给西班牙;
法国承认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不在援助英王的敌人;
英法两国在北美的边界相互磋商解决;
2、结果
《里斯维克和约》结束了为期九年的“大同盟”战争,交战双方在战争中各有所失。
九、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乌德勒支和约》
1、内容
英荷等国承认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王国永远不得在同一位国王的名下合并起来;
法国承认安妮继承英国王位;
法国与本和约签署后五个月内将敦刻尔克的防御工事拆除;
十、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与《亚琛和约》
1、奥地利与普鲁士
2中间签订了《德累斯顿条约》
3、《亚琛和约》
十一、七年战争与《巴黎和约》
1、1756-1763
2、伙伴关系的变化(国家利益):英国和普鲁士-法国与奥地利
→英国和奥地利-法国和普鲁士
3、1762年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
4、《巴黎和约》的内容
法国将加拿大割让给英国;
英国同意法国臣民在纽芬兰岛上捕鱼,割让两座岛屿给法国;
法国将密西西比河的部分地域割让给英国;
5、最后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
第二章俄国的兴起及其侵略扩张
第一节俄国夺取出海口的政策及其实施
一、彼得一世于1682年即位后,为了使俄国摆脱内陆闭塞状态,
曾致力于学习西方;
二、波尔塔瓦战役是俄国在北方战争中的转折点,这一战役使的胜利极大的改变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
三、《尼斯塔德和约》:俄国获得出海口,将都城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
第三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列强的干涉
一、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二、1789年8月26日发表《人权宣言》;
三、路易十六;
四、1792年9月21日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第二节法国督政府与执政府的对外战争与外交
一、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发动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建立起以拿破仑为第一执政的执政府;
第三节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与外交
一、1802年8月,法国元老院宣布任命拿破仑为终身第一执政;
二、1804年5月,成立了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成为帝国的世袭皇帝,称拿破仑一世;
三、1806年,奥皇弗兰茨二世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仅保留奥地利皇帝头衔。
至此,始建于公元962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不复存在;
四、拿破仑打败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拿破仑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第四节拿破仑战败与第一次巴黎和约
一、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亲率65万大军渡过涅曼河,开始了征服俄国的战争,但失败;
二、拿破仑在莱比锡的失败,导致了莱茵联邦的瓦解;
第五章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美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至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Virginia
弗吉尼亚、Massachusetts马萨诸塞、Maryland马里兰、Rhodes 罗德岛、Connecticut康涅狄格、North Carolina北卡罗来纳、New York纽约、New Jersey新泽西、Delaware特拉华、South Carolina 南卡罗来纳、New Hampshire新罕布什尔、Pennsylvania (PA)宾夕法尼亚、Georgia(GA)佐治亚;
二、1774年9月,北美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
三、1775年列克星敦战争;
四、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并任命乔治﹒华盛顿为总司令;
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有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
六、英美两国于1783年9月3日在巴黎签订了《大不列颠和美国最后和平条约》:英国承认北美十三州独立,停止敌对活动,并规定美国的边界等;
第二节
一、“XYZ事件”与美法新约;
第三节
一、1823年12月2日“门罗宣言”或“门罗主义”:宣布两条重要原则(1)“不干涉原则”即美国不干涉欧洲国家事务,欧洲国家也不得干涉美洲事务;(2)“非殖民原则”即不允许欧洲国家将政治制度扩张到美国各地区,也不允许在美洲任何地区进行殖民活动;
第九章
一、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丹麦)
二、普奥对丹麦战争,1864年8月1日,普奥与丹麦签订预备和约,10月30日又在维也纳缔结了正式和约。
丹麦同意放弃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一切权利。
战争以普奥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三、1865年8月14日,普奥签订了《加斯泰因公约》:石勒苏益格由普鲁士掌管,荷尔斯泰因由奥地利掌管;
四、普意对奥战争;
五、《布拉格和约》(普奥);
六、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埃姆斯电报;
七、《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割地给德国,并赔偿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