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国际关系史030419163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时间轴(有残缺)

波士顿倾茶事件 美国独立战争 发布独立宣言 法美同盟 西班牙加入对英国斗争 法国怂恿俄国反英国 美英达成协议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英普侵入荷兰 英普荷三国军事同盟(反对法俄奥 西,支持土耳其、瑞典) 法国大革命爆发 普奥同盟攻击法国 俄普奥第二次瓜分波兰 第一次反法同盟确立 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 第二次反法同盟 法奥《吕内维尔和约》 英法西荷《亚眠和约》一纸空文 拿破仑加冕 在外交上失去了俄奥等同 盟国陷入孤立,寻求缓和
对法怀柔政策
1894 1895.1.25 1895
1895 1895.3 1895.5 1897 1897 1898 1898.2 1898
英国以埃及名义把尼罗河 作案转让给刚果邦(比利 时),刚果将坦噶尼喀湖 北段走廊给英国。借刚果 英比关于刚果自由邦条约(罗德斯 之手阻止法向西向东扩 和利奥波德二世) 张,两C铁路必经之地 德国的世界政策 中日《马关条约》 英国入侵德兰士瓦,为了 金矿,被布尔人包围。电 詹姆森入侵德兰士瓦 报是对英国极大的侮辱 格雷声明(不明探险队从非洲不同 地区向尼罗河挺近) 英国态度坚定 只要日本不侵犯英国在中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利益就倾向日本 俄奥关于东方问题达成协议——维 持现状 张伯伦-哈兹菲尔德 延缓海军建设 德国海军计划 缅因号事件 美西战争——古巴到菲律宾 帮助美国
1911 1911 1911.11.15 1912 1912 1912-1913.5
布赫劳协议 英德海军谈判 外交对马事件 加强进一步合作 俄意《拉克尼基协定》关于巴尔干 问题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法国占领摩洛 公开表示对德强硬态度。 哥首都 硬的对抗 意土战争 意大利宣布兼并的黎波里 摩洛哥正式成为法国殖民地 意土洛桑和约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保 加利亚、希腊、黑山-土耳其 不愿意开罪于意大利
近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孙洁琬编写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前言 (73)绪论 (74)第一章17 世纪上半叶至18 世纪末期的国际关系 (75)第一节30 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75)一、三十年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过程 (75)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影响 (75)三、法国争夺欧洲霸权 (75)第二节英法普奥俄五强争雄及欧洲均势的形成 (75)一、英荷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 (75)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10—1714 年)与北方大战(1700—1721 年) (76)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740—1748 年)与七年战争(1756—1763 年) (76)第三节欧洲列强的领土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76)一、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76)二、列强在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外交斗争 (76)思考题 (76)第二章18 世纪末期至19 世纪后期的国际关系 (77)第一节拿破仑战争与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 (77)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欧洲与第一次反法同盟 (77)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战争与外交 (77)三、维也纳会议及其影响 (77)四、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 (77)第二节欧洲列强对美洲的争夺与美国的门罗主义 (77)一、美洲各国争取独立的斗争与列强的扩张企图 (77)二、门罗主义的提出及意义 (77)三、美国内战时期的外交斗争 (77)第三节东方问题的演变 (78)一、1848 年的欧洲革命运动与神圣同盟的瓦解 (78)二、沙皇俄国的扩张活动与东方问题的历史背景 (78)三、东方问题引发的若干次危机、影响及其最终结果 (78)第四节意大利统一与德意志统一时期的外交活动 (78)一、意大利统一过程中的意奥法普关系 (78)二、德意志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政策 (78)三、两者外交活动的比较分析 (78)思考题 (78)第三章19 世纪后期至20 世纪初期的国际关系 (80)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德法俄奥关系与欧洲局势 (80)一、德法矛盾成为欧洲主要矛盾 (80)二、从三皇同盟到三国同盟 (80)三、法俄结盟 (80)第二节英国在19 世纪的“光辉孤立”政策 (80)70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一、“光辉孤立”政策的内容及其物质基础 (80)二、“光辉孤立”政策的实质及结束 (80)第三节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活动和战争 (80)一、列强在亚非的侵略活动及其矛盾 (80)二、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及其影响 (81)思考题 (81)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时国际关系 (82)第一节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82)一、英德矛盾的激化 (82)二、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形成 (82)第二节战争危机的出现与外交控制 (82)一、两次摩洛哥危机(1905 年、1911 年)与1908 年的波斯尼亚危机 (82)二、意土战争(1911 年) (82)三、两次巴尔干战争 (82)四、萨拉热窝事件 (82)第三节战争期间两大集团的外交斗争 (83)一、战争初期的形势与交战双方争取盟友的外交活动 (83)二、日美争霸中国及其两国的参战 (83)第四节战争的结束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83)一、同盟国集团的惨败与贡比涅停战协定 (83)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83)思考题 (83)第五节苏联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84)一、和平法令与布列斯特和约 (84)二、民族自决原则的提出及其实践 (84)三、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活动 (84)第六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84)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状况 (84)二、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84)三、争夺亚太的华盛顿会议 (84)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历史地位 (84)思考题 (84)第六章20 世纪20 年代的国际关系 (85)第一节苏联的外交活动 (85)一、热亚那会议与拉巴诺条约 (85)二、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 (85)第二节德国赔偿问题 (85)一、鲁尔危机与道威斯计划 (85)二、杨格计划 (85)三、胡佛缓债宣言与洛桑协定 (85)第三节欧洲安全保障问题 (85)一、安全保障问题与洛迦诺公约 (85)二、裁军谈判与非战公约 (86)71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四节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86)一、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 (86)二、土耳其的民族独立战争 (86)三、埃及的反英斗争 (86)四、拉美人民反美斗争的发展 (86)思考题 (86)第七章20 世纪30 年代的国际关系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87)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 (87)一、1929—1933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及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冲击 (87)二、罗斯福新政外交 (87)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87)四、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87)第二节德日意集团的侵略扩张活动与英法美苏的对策 (87)一、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87)二、日本入侵中国 (87)三、德国入侵中欧与英法的绥靖政策 (88)四、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中立法案 (88)五、苏联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 (88)第三节大战前夕的大国间关系 (88)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88)二、英法苏三国同盟谈判及其失败 (88)三、英德关系与英德秘密谈判 (88)四、苏德谈判及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88)思考题 (88)第八章战时国际关系及二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90)第一节德国进攻波兰、西线战争与法国沦亡 (90)一、德国入侵波兰与西线战争 (90)二、德国进军北欧与法国的沦亡 (90)三、英美苏对外政策的调整 (90)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展开及大国间的外交活动 (90)一、苏德战争的爆发与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90)二、日美矛盾加剧与太平洋战争爆发 (90)三、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91)四、反法西斯国家间的合作与矛盾 (91)第三节德意日集团的崩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91)一、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德国的无条件投降 (91)二、联合国的成立 (91)三、波茨坦会议与日本投降 (91)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革 (91)思考题 (91)参考书目 (91)72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前言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从17 世纪中叶的三十年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冲突与合作的演变历程,梳理期间发生的重大国际性事件,介绍、评价与之有关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活动,剖析主要大国争夺欧洲霸权乃至争夺世界霸权的外交政策,包括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活动的历史,等等。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 时殷弘 04第四章: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新

2019/1/28
14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三节 二十年危机:英法的虚脱
2.英法歧异与法国强硬预防政策的破产 领土肢解:美英拒绝
资源榨取:条约中文字体现,但德百般拖 延,英倾向于反对无情勒索
谋求主要战胜国之间订立对德军事同盟: 英美三心二意 1922年鲁尔危机,普恩加莱下台,强硬防御 政策破产
12
2019/1/28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三节 二十年危机:英法的虚脱
2.英法歧异与法国强硬预防政策的破产 英国:
自满自得的虚幻的安全感 英国倾向于否定凡尔赛体系,并且逐渐损害之
利益权衡和估计的浅薄,对法国行为的内在心 理动因和真实性质的误解(国际政治判断力严 重退化)
4
2019/1/28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的衰颓
1.两大军事同盟体系的形成 一战的根源
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新兴强国之急剧崛起 和国际力量结构之急剧变更
而这又由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技 术变迁和欧洲内外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动决定的, 其中,德国国力的剧增最为关键
2019/1/28
5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的衰颓
1.两大军事同盟体系的形成 核心成因
威廉二世及其幕僚要用德国剧增了的国力弥补 规模等级差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德奥同盟的形成与俾斯麦的外交大设计的 最终失败
俾斯麦体系的严重弱点 俾斯麦下台,“世界政策”开始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和主题: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911事件与反恐战争、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地区冲突与战争、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全球性问题与挑战、非传统安全威胁、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协调与合作以及20峰会与全球经济合作。
1.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始于1947年,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为主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紧张对峙,以及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分歧。
尽管存在一些局部冲突,但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2.后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始于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国际关系开始发生一系列转变。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全球化加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加强。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3.911事件与反恐战争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这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事件导致美国发动了一场全球反恐战争,虽然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受阻。
4.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但各国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利益冲突。
5.地区冲突与战争在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地区冲突和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叙利亚内战到也门冲突,这些冲突和战争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
6.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是现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法则是一个国家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保障。
7.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跨国犯罪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第一章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重点问题⏹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第一节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1.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经世致用⏹智识兴趣⏹人类自我认识2.历史理解的局限性与巨大潜能⏹历史理解能够、并且只能够帮助历史的研习者们“更聪明地对待”现今⏹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性是指什么⏹历史研习仍然有它的伟大的功能和价值,因为历史是一种对先前已逝事物的有教养的记忆,它能够通过澄清往昔和理解其部分含义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和未来3.宏观思考和理论化的重要性⏹宏观思考是达到历史研究基本目的之终极的甚或主要手段⏹微观探究的局限性⏹宏观思考的根本特征⏹理论对具体历史研究具有的启示、定焦、梳理、总结和升华功能⏹历史与理论的关系是社会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4.理论化的基本种类和形式⏹两大种类:对现成理论的连贯的运用;理论性的创造式宏观思考⏹两种形式:理论棱角显山露水,概念模式晦涩生硬,“科学”模仿弊病丛生;隐含的而非明示的,有机的而非教条的,倚重历史—哲理思考为特征的经典方法而非迷信和滥用社会科学5.重视和善于从事当代史研究⏹当代史的概念⏹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经世致用的基本目的;当代史由于其特殊的学术难度和身处其境的知识优越性而大有学问⏹当代史研究的天然缺陷和不利之处第二节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科学方法的含义⏹科学方法的弊端(赫德利·布尔、约翰·路易斯·加迪斯)⏹别停留在牛顿那个时候,而要看看和学学现在的自然科学家的思想方法⏹“这不仅包括理论、观测和严格的计算,而且包括叙事、类比、矛盾、讽刺、直觉、想象力,还有——并非最不重要——风格。
”第三节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1.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对历史的理解⏹西方国际关系思想始于修昔底德的历史论述⏹现代政治思想和国际关系思想的肇始同样出自历史考察和历史理解(马基雅维利)⏹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有首要意义⏹经典方法的含义2.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性思考⏹理论的多方功能⏹个案例解(大战略理论指引战略史考察的两个优秀范例):⏹爱德华·勒特韦克:《罗马帝国的大战略》⏹杰弗里·帕克:《腓力二世的大战略》3.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独特的重大价值⏹国关史研究很大程度上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研究,虽然它与这些历史研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国际政治作为历史之基本动因的固有的、独立的意义⏹保罗·施罗德;兰克4.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含义⏹历史学领域,19世纪法国史学界“政治学派”⏹国际关系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宏观史与微观史的区别,宏观史的特征第四节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1.利奥波德·冯·兰克与现代历史学根本方法⏹兰克的四大史学功绩,尤其是他开创了现代史学研究的首要科学方法——对史料的批判性考证⏹兰克史学的重要缺陷2.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未刊档案史料⏹已刊档案史料⏹官方史⏹公开文件⏹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当时报刊报道或评论等⏹第二手资料(书籍和文章)第二章现代国际权势斗争与现代国际体系演变⏹重点问题⏹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仑帝国的兴亡第一节 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 1.路德维希·德约:《不牢靠的平衡——四个世纪的欧洲权势斗争》⏹兰克对现代国际体系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的首次揭示⏹德约对16世纪开始往后近400年的国际体系机理和模式: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均势与侧翼大国⏹本章颇大程度上依据德约的著作⏹ 2.兰克对德约⏹国际体系,是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现代开始以来主要是趋于并最终形成各自民族特质的现代国家)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第六章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 • • • • • (一)德国历史和民族道路的特殊性 1 德意志的极端分裂历史状况 2 特殊历史造成特殊民族心理 (1) 没有深刻广博目的观 (2) 深深隐藏的不安全感 (3) 极端顺从权威的传统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 3 军事强权是德国追求世界强国的手段 • 威廉二世 • 4 地位、资源、权势三方面成为世界强国 贝特曼· 霍尔维克 • 5 战略和外交成为世界强国 • 兴登堡 鲁登道夫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 (三)纳粹暴政的根源与希特勒的国际环 境 • 1 纳粹产生的政治根源 • 2 纳粹兴起的思想传统 • 3 希特勒的国际政治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七节 第三世界运动的兴衰与超越 民族主义的必要
• (二)第三世界运动的落潮与超越民族主 义的必要 • (1) 对落潮的反思 • (2) 如何对待西方化
第五节 亚非现代民族主义的萌发和 兴起
• (三)亚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出现和兴起 的基本原因 • (1) 根本性原因 • 激励、感召、影响 • (2) 形势性原因
第六节 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统治 的瓦解
• (一)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列强的对策 • (1)飞跃 • 1 精英与大众 • 2 民族独立与社会革新 • (2)对策 • 1 让步政策 • 2 间接统治 • 3 培育精英
第一节 引言:新兴强国与非西方现 代民族主义
• • • • • (一)新兴强国的选择与命运 1 德国 欧洲强国或世界强国 军事帝国主义 2 日本 和平扩张或帝国征服或商业福利 三个阶段:和平扩张或帝国征服;帝国征 服;商业福利 • 3 中国 改良道路或革命道路
现代国际关系史-PPT精选文档

毛锐
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第六章 50-60年代 美苏关系的初步缓和与危机
一、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向斯大林遗体告别 的人们排成延续6 英里的长队
苏共20大:三和战略
在1956年2月14日至25日举行的 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赫鲁晓夫重申 了苏联共产党对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国 家之间和平共处政策的支持,否定了列宁关 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理 论,并且认为,在一些国家通过议会的道路 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第二次柏林危机
1、50年代后期的苏联
2、柏林危机再起
3、赫鲁晓夫访美 1959年5月11日,四大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开幕。 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虽未达成任何协议,但这次会 议被认为是西方国家向苏联作出的妥协。然而美国 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艾森豪威尔获悉赫鲁晓夫想到 美国访问,认为这是打破美苏僵局、软化苏联的好 机会,他当时向国会领袖表示,他要作出一番巨大 的个人努力,以便在卸任之前,把苏联领导人哪怕 软化一点点。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左),奥地利外交部长菲格(中),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挥手者)向人们展示条约。
3、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7月18日,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 开幕。这是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会 议。出席四国会议的首脑是: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富尔、苏 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部长会议主 席布尔加宁。会议的议程是:有关德国、欧 洲安全、裁军和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等 等。
1955年6月7日,在四国首脑会议召开之前, 苏联向联邦德国政府发出照会,邀请阿登纳 总理访苏,以便商谈实现苏联和联邦德国之 间的“关系正常化”。 这个照会是苏联政府第一次直接发给联邦 德国政府的照会,意味着苏联从国际法上对 联邦德国政府的承认。这是苏联政府当时采 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外交行动。
当代国际关系史PPT

民族解放运动的初步胜利(续)
8
一、东西方在亚洲的对抗 1. 东方阵营向亚洲的扩展 2. 朝鲜战争与《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 3. 越南抗法战争与《日内瓦协议》的达 成 4. 美国在西太平洋同盟体系的建立
* 第四节 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
与中立主义运动
9
二、东西方在欧洲的对抗 1. 舒曼计划和普利文计划 2. 巴黎协定的签订和北约的扩大 3. 华沙条约的缔结 三、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加强 1. 中立主义对外政策的发展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 万隆会议
* 第四节 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
与中立主义运动(续)
10
[本章学习要点]
1. 美苏关系第一次缓和与第二次缓和 的背景、内涵与特点
2. 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结果与影响
3. 东西方两个阵营内部矛盾的发展与 特点
4.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反对霸权主义的
斗争
*第二章 冷战的进行
(1955-1980)
11
一、美苏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 1. 先发制人第与一伊拉节克战9争1的1开恐始 怖主义袭击
2. 伊拉克战争的过程 和“布什主义”
3. 缺乏合法性的战争和美国的孤立
31
一、 普京的富国强兵政策与俄罗斯的重新崛 起
1. 经济政策与俄罗斯经济的恢复 2. 军事政策与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加强 3. 对外政策与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发展 二、 欧盟的进一步发展
27
三.在第三世界地区遇到的挑战 1. 非洲的族群对立和冲突 2. 亚洲的核问题
* 第二节 美国构建“世界新秩序”
努力面临的挑战(续)
28
一、 欧盟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1.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欧盟的诞生 2. 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柱 3. 欧盟的扩大与《阿姆斯特丹条约》 4. “共同欧洲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提出 二、东盟的发展与东盟地区论坛的建立 1. 东盟的发展 2. 东盟地区论坛与“10+3”等对话机制的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国际体系始于 1494 年:1494 年 6 月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缔结《托尔德西拉斯条约》,
创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政治体制
(2)现代强国的最初浮现和形成是现代国际体系初生时期里具有历史里程碑性质的重
大新事态: 法国、英国和西班牙三个现代性强国 一个传统型半旧帝国哈布斯堡奥地利
第四节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
1.利奥波德·冯·兰克与现代历史学根本方法 兰克的四大史学功绩,尤其是他开创了现代史学研究的首要科学方法——对史料的 批判性考证 兰克史学的重要缺陷
2.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 未刊档案史料 已刊档案史料 官方史 公开文件 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当时报刊报道或评论等 第二手资料(书籍和文章)
1.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对历史的理解 西方国际关系思想始于修昔底德的历史论述 现代政治思想和国际关系思想的肇始同样出自历史考察和历史理解(马基雅维利) 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有首要意义 经典方法的含义
2.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性思考 理论的多方功能 个案例解(大战略理论指引战略史考察的两个优秀范例): 爱德华·勒特韦克:《罗马帝国的大战略》 杰弗里·帕克:《腓力二世的大战略》
决定性的反霸力量:荷兰共和国;新教英国 1598 年,腓力二世驾崩,哈布斯堡两番称霸终告破灭 第四节 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1.从西班牙骤然衰落到法国开始勃兴期间的欧洲国际体系 间歇期中的三十年战争,以及结束这场战争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从全球视野或
者德约“海洋原理”出发去看,缺乏头等重要性,就世界历史而言没有决定性的影 响 间歇期中法国迅速走向使之强盛的“绝对专制主义”;经历了革命的克伦威尔治下的 英国准备成为世界强国,为此先行取得海外贸易和海军力量两方面的最大优势 2.路易十四的显赫优势和霸权目标 路易十四确立起对哈布斯堡帝国东西两支的绝对优势,欧洲均势已不复存在 欧洲政治霸权根本对外欲望的基本来源:政治理念;国策构想;价值取向 路易十四欧洲霸权图谋的三大目标 3.路易十四称霸图谋的反复失败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勃然兴起 法国优势造就的一个空前庞大的海陆帝国的前景终于招致了英国为首的反法大联盟, 及西班牙继承战争;《乌德勒支和约》确认均势原则为欧洲国家处理欧洲事务的指 导思想 按照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理论,西班牙继承战争前后的英国开始了它的“世界领导者” 阶段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1.已有的、新兴的和未来的“洲级大国”:英俄美 (1)“洲级大国”是指规模近于大洲的巨型国家,或者如地缘政治思想大师麦金德在 20 世纪开始时所说,是“基于半个大陆的资源之宽广基础的巨型强国”。 (2)英国:业经确立,在此期间继续登上其世界优势第一轮巅峰 俄国:开始成为现代强国并适才加入现代国际体系 美国:这时期末尾诞生,以后逐步成为世界首强 2.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和国际政治的变更 (1)法国大革命首先甚而主要源于 18 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基本模式和形态 (2)大革命对于国际政治的变更:变更的起点、国际政治目标和手段的革命性转换 (3)国际革命(马丁·怀特) 3.导致拿破仑帝国败亡的国际政治机理 (1) 最一般道理 (2) 国际政治角度看,三大机理: 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奋斗 海权对陆权的遏制 民族主义 4.拿破仑战争的根本地缘政治结果和国际力量格局结果
(3)民族国家的历史创新: 1.民族国家是加强国家凝聚力、动员和集中社会资源、提高政治效率的最好 手段 2.民族国家最初的意识形态创新(君权神授、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学说等)
第三节 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1.查理五世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查理五世基本国策的三大主导思想 查理五世对外政策着力点 查理五世追逐霸权展示的关于帝国主义和现代国际体系的三项重大问题,其中帝国 过度伸展是哈布斯堡帝国相对落后的一大原因 查理五世图谋终告失败:1559;1555 2.腓力二世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腓力二世的根本目的观念 三大目标 腓力二世相比查理五世的优势
的记忆,它能够通过澄清往昔和理解其部分含义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和未来 3.宏观思考和理论化的重要性
宏观思考是达到历史研究基本目的之终极的甚或主要手段 微观探究的局限性 宏观思考的根本特征 理论对具体历史研究具有的启示、定焦、梳理、总结和升华功能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是社会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 4.理论化的基本种类和形式 两大种类:对现成理论的连贯的运用;理论性的创造式宏观思考 两种形式:理论棱角显山露水,概念模式晦涩生硬,“科学”模仿弊病丛生;隐含的
而非明示的,有机的而非教条的,倚重历史—哲理思考为特征的经典方法而非迷信 和滥用社会科学 5.重视和善于从事当代史研究 当代史的概念 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经世致用的基本目的;当代史由于其特殊的学术难度和身 处其境的知识优越性而大有学问 当代史研究的天然缺陷和不利之处 第二节 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 科学方法的含义 科学方法的弊端(赫德利·布尔、约翰·路易斯·加迪斯) 别停留在牛顿那个时候,而要看看和学学现在的自然科学家的思想方法 “这不仅包括理论、观测和严格的计算,而且包括叙事、类比、矛盾、讽刺、直觉、 想象力,还有——并非最不重要——风格。” 第三节 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往复运动 2.中世纪国际秩序 中世纪国际秩序的根本特征 中世纪国际秩序与现代国际构造的一项基本的共同特征,即保持政治分裂 统一的基督教世界观点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和教廷的衰落而衰落,出现了民族主义的
最初流露 3.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1)现代国际体系始于 1494 年: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国际体系是现代国际体系的某
德约对 16 世纪开始往后近 400 年的国际体系机理和模式: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 陆均势与侧翼大国
本章颇大程度上依据德约的著作 2.兰克对德约 国际体系,是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现代开始以来主要是趋于并最终形
成各自民族特质的现代国家)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
强国为中心的非欧现代区域国际体系,并且构成全球体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体系 日、俄、美三强及以其竞争为中心的东亚太平洋体系 这两大区域国际体系与欧洲体系的关系,和全球国际体系真正形成
第三节 国际权势结构的变更趋势 1.英俄两国的显赫优势和多极格局的近乎倾覆 大致均衡并且长期保持存在五强格局 19 世纪国际权势趋于极化:英、俄 权势分布急剧变化,原有稳定不存在 2.三大新兴强国的急剧崛起 德国:普奥普法战争 美国:美国内战结束 日本:明治维新 3.传统强国的显著衰落 奥地利 法国 英国
权势向欧洲两翼集聚,国际力量分布构造依此走向极化,甚至出现了我们时代超 级大国的雏形
1)英国 2)俄国 关键词 德约 兰克 国际体系 中世纪国际秩序 海洋原理 大陆原理 意大利战争
查理五世 腓力二世 三十年战争
路易十四 反法大联盟 法国革命
拿破仑帝国 侧翼大国 思考题 1.欧洲在现代史上的强盛是如何得益于她的地缘条件的? 2.为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缺乏头等重要性? 3.法国大革命导致了如何的国际政治变更? 4.民族国家的重要功能。 5.现代国际体系经历的前三次大动荡就某些国家而言最后以近乎一致的结局结束,
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基础上 民族主义
列强民族主义 民族分离主义 第二节 欧洲国际体系的急剧扩展和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出现 1.欧洲国际体系的扩展及其在 19 世纪的急剧加速 “欧洲国际体系扩展”和“全球国际体系出现” 欧洲国际体系转变: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技术扩散 欧洲国家海外殖民和商业扩张(两轮扩张) 欧洲以外兴起现代强国,它们必然构造起自己的区域性现代国际体系 2.现代帝国主义扩张狂潮和现代帝国主义思想 第三轮海外扩张的浪潮
主要由经济和战略两大动力掀起 文化心理动因 撒哈拉以南、日本和美国在亚太 现代帝国主义思想泛滥: 经济帝国主义思想 战略帝国主义思想 生物学或种族形式的帝国主义思想 宗教或救世形式的帝国主义思想 民族归并形式的帝国主义思想 以上综合 3.非欧现代区域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出现 真正全球性国际体系的根本特征,除地理上囊括全世界外,就在于有了以非欧现代
过程相互作用。 国际体系的六个基本方面:国际体系的环境、界限、结构、规范以及体系组成单位
的政治性质和相互作用方式。
第二节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1.现代国际体系的一种变动模式 现代国际关系史以国际权势基本格局的变动为主题 国际权势基本格局的变动呈现出一种最简明也最契合人类常识的模式:在全体系霸 权与权势完全分散这两端之间的往复运动,或者说彻底的秩序与彻底的自由之间的
3.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独特的重大价值 国关史研究很大程度上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 研究,虽然它与这些历史研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国际政治作为历史之基本动因的固有的、独立的意义 保罗·施罗德;兰克
4.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 含义 历史学领域,19 世纪法国史学界“政治学派” 国际关系史学家,保罗·肯尼迪 宏观史与微观史的区别,宏观史的特征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从 16 世纪到 20 世纪末)
第一章 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重点问题 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 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
第一节 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1.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
经世致用 智识兴趣 人类自我认识 2.历史理解的局限性与巨大潜能 历史理解能够、并且只能够帮助历史的研习者们“更聪明地对待”现今 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性是指什么 历史研习仍然有它的伟大的功能和价值,因为历史是一种对先前已逝事物的有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