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以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为 基础的,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解 放运动的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发生 变化,使雅尔塔体系受到冲击,美、苏对盟国的 控制也不断减弱。 a.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a.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日本、西欧重新崛起,使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 b.日本、西欧重新崛起,使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 界的局面逐渐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欧国家独立自主的倾向不断增长,两级格局的 基础终于松动,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最终解体。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最终解体。
雅尔塔体系
①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 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 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②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 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 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③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事实上划 分了美苏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 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级格局所 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发展历程:1945—1955年是体系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 发展历程:1945—1955年是体系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 战对峙局面出现: 1956—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 1956—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 1969—1985年时美苏缓和中的激烈争夺; 1969—1985年时美苏缓和中的激烈争夺;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体系的瓦解时期。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体系的瓦解时期。
世界格局多极化
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力量多极化是两级世界格局内 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 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与美国差距逐步缩 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 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两级格局的 瓦解,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②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 中存在着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和俄国五个力量中心。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 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 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合限制,有利于世界安全 与稳定。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三历史专题⼗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供⼤家学习参考!专题⼗四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多极化趋势主⼲知识构建Ⅰ.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第⼀时期:17世纪下半期⾄⼀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逐和⽃争,最终导致⼀战爆发。
⼆、第⼆时期:⼀战后⾄⼆战期间美国势⼒⼤⼤增强,欧洲势⼒削弱,⼗⽉⾰命与苏联的诞⽣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全球主要⽭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在远东,⽇美英三国⽃争,⽇美争夺激烈。
但这⼀时期⽃争⽅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战后⾄今:经历了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峙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Ⅱ.世界近现代主要⽭盾的变化1、16世纪:英西⽭盾。
为争夺⼤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敌舰队,开始确⽴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盾。
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盾。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盾。
法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盾。
1856年沙俄在克⾥⽶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1861年改⾰。
6、19世纪七⼋⼗年代:法德⽭盾。
近现代国际关系之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形成
解体
“9、18事变”
标志着凡——华 体系开始遭到破 坏
同德:《凡尔赛和约》 (“五四运 动” )
同德盟国:一系列和约
随着法西斯国家 的不断侵略扩张, 凡——华体系进 一步遭到破坏
1939、9,德军突 袭波兰,英法对 德宣战,二战全 面爆发。凡——
华盛顿会议
《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九国公约》 (影响)
4、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 另外两个冷战又开始了。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 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 第三次世界大战。”这说明 ①苏东剧变后,强权政治开始抬头②多极化格局是另一种冷 战③冷战结束,但斗争没有停止④中国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B 5、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 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 A. 社会主义力量严重挫折,力量对比暂时有利西方国家 B. 核战争威胁消失,各国更重视发展经济增加实力 C. 美、欧、日间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成为“冷战”对手D D. 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拓展延伸: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三次变动与中 国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
一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 除“二十一条”,被拒绝。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 《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 胜国的中国仍旧处在列强的共同支配之下。 四十年代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 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中 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经 济政治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高三历史课件: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⑤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二战后的总体特征是从两个阵营到三 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趋 势发展。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 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 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 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 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 面临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2.近现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 基本特征
①世界近代史上,欧洲是国际关系的中心 舞台,而欧洲大国之间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 殖民霸权的激烈角逐和斗争,又是近代各时 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具体可分为三个阶 段: a.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 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 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为夺取世界殖民霸权, 英国先后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多次交战, 最终确立了欧洲霸权和关 系,主要包括:
1.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殖民
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斗争. 斗争.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 局的演变等内容。
1.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
①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16 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③二战后至今,国际关系经历了由两大阵 营到三个世界,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 发展的趋势。二战中,传统的欧洲强国英、 法、德或削弱或战败;美国成为资本主义 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 的国家。美苏矛盾尖锐,国际关系日趋紧 张,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 国际关系格局;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 国际关系格局;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 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多 极化趋势。
③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晚 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晚
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 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 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资本主义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向帝国 主义的过渡而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 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实力与 所占殖民地成倒挂情况。根源于普法战 争的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 矛盾。为争夺巴尔干半岛,俄奥矛盾不 断加剧。
专题十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专题十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重点精华】一、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进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大国强国的争霸”。
其演化过程为:欧洲中心→美苏争霸→多极化趋势。
其基本表现类型为:一是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二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三是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斗争。
(一)一战前的国际关系1.16~18世纪的殖民扩张与争夺(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2)过程:①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对外扩张;②17世纪,英、法、荷对外扩张;③18世纪,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结果:英国成了最大的殖民国家,开始了殖民国家与被殖民国家不平等的国家关系。
2.帝国主义矛盾的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表现:形成两大对立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匈);三国协约(英、法、俄)。
(4)影响:两大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国际关系极度紧张,最终导致一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4.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5.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6.影响:(1)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
(2)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德、俄、奥匈、土耳其四大帝国瓦解。
(3)欧亚出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4)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开展,如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5)改变了世界格局,形成了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1.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九国公约》等,构成该体系。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一、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各表均须结合课本掌握)★世界格局的变化★、重要的国际会议★、重要的国际条约★重要的国际组织三、主要大国间的关系1.英法关系:①基础史实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
(七年战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
(第一次反法同盟) 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2.法德关系:①基础史实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归纳认识:法德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原因在于双方对欧洲霸权德争夺.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要影响,埋下相互仇恨的种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德关系改善.3.英德关系:①基础史实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近现代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一)知识结构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只有当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世界越来越联系为一体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
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
2.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矛盾与斗争。
3.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其核心内容。
一、16世纪下半期新航路开辟以后至一战1.16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的时期,也是早期西、荷、英、法向外扩张充满矛盾斗争的时期。
这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
17世纪,英、荷之间发生三次战争,荷兰战败,失去了海上强国的优势0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进行了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不仅掌握了欧洲霸权,而且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英国对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多次组织反法同盟。
1815年拿破仑战败,英国和欧洲的封建君主们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国际关系格局——维也纳体系,重新划分了欧洲的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这个体系中,英国的霸主地位得到巩固,法国受到削弱,俄国实力增强。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了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争夺海外商品市场,欧洲列强们极力向外扩张,冲突不断,1853年至1856年,英、法同俄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遭受失败。
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国崛起,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一战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候,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他们之间国家实力的对比,后起的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传统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等相比,兴起比较晚。 B 跨学科:
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法学、政治学 和国际政治等学科的基础 。
与外交史、世界史、国际关系学、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
国际关系史的定义
指的是近(现)代以来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关系 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它以国家(即主权)行为体之间关系的演变为 主要研究对象,
同时也把具有国际性质的非国家(即非主权) 行为体的发展变化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国际关系史定义
❖ 是研究国际社会中各地区、各国家、各国际组织之间 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想、教育、宗 教和民族等领域中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 相互制约的关系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结果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宗旨与目的
❖ 开设本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自 己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关心时政,开阔视野,活跃 思维; ❖ 外交政策的制定、实施有自己理性的分析和判 断。 ❖ 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增加当代大学生的 历史责任感,从而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担。 以史为鉴可以更好地面向未来。
局的关键。
一、国际体系
❖ 体系: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
❖ “国际体系” : 是“一种独立政治实体(国家)之集合体的政治体系, 这些实体非常频繁地并且依据一些规律性程序进行交 往” 。
国际体系的演变
1.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1648-1815年)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1815—1883年) 3.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世界(1883-1894年) 4.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1894-1918年)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39) 6.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 7. 世界多极化体系(1991-现在)
4.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1894-1918年)
A 殖民帝国主义兴起; B 英国放弃了恪守已久的 “光辉孤立”; C 德国的“东方政策” ; D 三次帝国主义战争,重新瓜分世界; E 美国的“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门户开放”政策; F 欧洲霸权体系开始解体。
起。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当时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 对比 。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1815—1883年)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1815—1883年)
A 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 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 正统主义、均势、补偿三原则; C 均势的“黄金时期” ; D 1948革命、克里米亚战争和德国的统一最终促使这个体系
的崩溃。
3.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世界(1883-1894年)
A 德国的统一; B 大陆联盟体系; C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
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 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D 具体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 拉俄、亲英、反法; E 1884-1885年柏林会议; D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1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13] Hans Mou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Knopf, Inc., 1978. [14] Karl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aglewood Cliffs, 1978.
导言: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
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的相关理论
❖ 国际体系通常包括体系的层次(level)部门(sector)。 ❖ 层次:体系、次体系、单位、次单位和个人(而不象以往的
国际关系史只聚焦于单位层面) ❖ 部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及环境(而不象以往
的国际关系史只注重政治—军事部门)
第一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三 大历史阶段
参考书目:
[1]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6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2] 袁明主编: 《国际关系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体系和层次由于互动能力的作用而形成某种结构和模式——即 国际格局 。
(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交通和通信技 术、商业金融等社会技术的进步)
❖ 确定国际关系格局离不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主要单位——民族 国家。 A)因此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最主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行 为体, B)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和大国的兴衰也就成为认识国际关系格
1.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1648-1815年)
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1648-1815年)
A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 B 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
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C 促成了一种多元政治格局。 D 18世纪,法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等欧洲五强崛
[5] 朱瀛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 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8]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9] (英)爱德华•卡尔著:《二十年危机(1919-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