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和中国的清算体系

电子货币和中国的清算体系
电子货币和中国的清算体系

电子货币和中国的清算体系

学货币体系一定要了解清算基础知识。小牛虽然是一知半解,不过可以谈点自己知道的基础知识,算是给初学者入门。有愿意深入了解国内清算体系的,可以按顺序阅读文尾的链接。

(注:支付、清算、结算、电子货币这些术语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含义,请各位不要拘泥于定义本身。)

要谈清算,我们得先按照小牛的方式展开来介绍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从存储方式来分主要有两大种:

1.存储在主系统服务器(近似于星型结构)

客户端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如用户名密码)登录主系统,来支配自己存在主系统上的子帐户。在脱离主系统时,此种电子货币无法使用。央行支付清算系统CNAPS、银行卡系统、支付宝都属于这种方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算电子货币,只是电子帐务罢了。

2.存储在用户端(近似于总线结构)

由于这种电子货币存储在用户端,其分立子系统、电子货币(及其载体)必须严格加密,以使用户不能随意修改电子货币金额。此种电子货币可以脱离主系统使用。多数IC卡(如交通卡等电子储值卡)属于这种方式,比如你在公交车上刷卡,公交车的刷卡机直接从你的卡中把钱扣掉,公交车回到总公司再和主系统接驳上缴电子货币(甚至可以向主系统上报每个IC卡的最近交易记录和余额信息)。另一种不同的例子是基于internet的数字电子货币(不是指网上银行),只是好像还远没有达到普及。

中国的电子货币按级别高低分为三种:

1. 在央行支付清算系统CNAPS(包括清算系统SAPS和会计核算系统ABS)中的电子基础货币:只在“央行”和在该系统上开立帐户的“直接参与者”(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使用。电子基础货币属于“基础货币”范畴,实际就是准备金。见

2.1篇结构图。

2. 参与央行支付清算系统的银行成员自己的银行卡+网银系统中的电子银行货币:只在“银行”和在该系统开立帐户的“用户”之间使用,一旦跨行就需要通过其它系统转换成其它银行的电子银行货币。比如你的银行卡(网上银行)中的钱就是电子银行货币。电子银行货币属于“衍生货币”(即存款)范畴。

3. 非银行机构自己的第三方支付系统中的非银行电子货币:只在发行机构和该系统的交易用户之间使用。比如支付宝中的储值、腾讯的Q币、超市的储值卡等。非银行电子货币属于“代货币”范畴。第三方支付系统现在多为独立系统或接驳在银行网银系统上,以后有可能直接接入央行第二代支付系统(小名叫超级网银,其实超级网银只是它的一部分功能)。

一种电子货币只能在其系统中使用。一旦要跨越系统,就需要“转换”成另一个系统的电子货币,这种“转换”往往需要更高级别的电子货币(作为转换的媒介)和中介电子系统的参与。两个不同系统通过中介系统进行资金转移并结清的过程就是小牛理解的电子货币时代的“清算”。

狭义的清算是针对银行(或平级机构)间的,广义的清算还包括非银行电子货币的清算(如支付宝的买家和卖家之间的储值清算)。两者的原理相近,可以触类旁通。本文介绍的是狭义的清算。

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中国银行有自己独立的电子银行系统,招商银行也有自己独立的电子银行系统。两个系统都只认自己的电子银行货币。A公司在中

国银行开有帐户,B公司在招商银行开有账户。A公司要汇款9万元给B公司,用初学者能理解的方式

解释(实际过程要复杂曲折的多)的流程如下:

1. 中国银行从自己的电子银行系统中的A公司账户上减掉9万元“中国银行电子银行货币”

2. 中国银行向央行大额支付系统(HVPS)发出支付指令(支付给招商银行在央行清算系统SAPS的账户)

3. 央行清算系统(SAPS)从存在该系统中的中国银行的清算账户内减掉9万元“电子基础货币”,在招商银行的清算账户中增加9万元“电子基础货币”。

4. 招商银行在自己的电子银行系统中的B公司的账户上增加9万元“招商银行电子银行货币”。

以上是“贷记支付+全额清算+逐笔清算”的例子,这是最简单的支付清算的例子。

“支付”这个术语,在清算体系中,指的是清算成员间的交易确认,此时资金并未在清算成员间结清,而只是应收应付的状态。上面例子中的第2步就是“支付”。

“清算”则指资金转移的过程,即清算后为已收已付状态。上面例子中的第3步就是“清算”。

“贷记支付”指的是交易发起行主动汇款(支付)给交易接收行。相对的概念是“借记支付”,即交易发起行要求交易接收行汇来款项,如代扣代缴水电费。

“全额清算”指对清算成员的每一笔支付都在清算时全额转移资金,即使互欠资金也不作冲抵。相对的概念就是“净额清算”,清算前先互相冲抵,清算时只转移冲抵后的净额。

“逐笔清算”指的是支付一笔即清算一笔。相对的概念“批量清算”则指对逐渐累积的支付一起清算。

我们再举一个简化了的“贷记支付&普通借记支付+净额清算+批量清算”的例子。

在中国银行开户的A公司要求支付1万元给B公司的招商银行帐户,稍后中国银行又按照“月度定期水费自动扣款协议”代在本行开户的自来水公司要求在招商银行开户的X公司汇来前月水费1.5万元。

1. 中国银行从自己的银行系统中的A公司账户上冻结1万元“中国银行电子银行货币”

2. 中国银行向央行小额支付系统(BEPS)发出支付指令(支付给招商银行在央行清算系统的账户1万元)

3. 央行清分轧差系统(现由CCPC/NPC代理)把该交易合并计算入轧差净额表(假设之前轧差净额为0):中国银行借记净额(付出款净额)计1万元,贷记净额(收入款净额)计0元;招商银行借记净额(付出款净额)计0元,贷记净额(收入款净额)计1万元,同时央行清分轧差系统通知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轧差完成

4. 中国银行向央行小额支付系统发出要求招商银行支付指令(要求X公司付款1.5万元)

5. 央行小额支付系统把支付请求转发给招商银行,招商银行发出确认回执(同时在X 公司账户上冻结1.5万元“招商银行电子银行货币”),央行小额支付系统把回执转发给中国银行

6. 央行清分轧差系统把确认后的交易合并计算入轧差净额表(和刚才的净额

冲抵):中国银行借记净额(付出款净额)计0元,贷记净额(收入款净额)计0.5万元;招商银行借记净额(付出款净额)计0.5万元,贷记净额(收入款净额)计0元

7. 在当日某个时间,央行清分轧差系统在试算平衡后把轧差净额表提交央行

清算系统(SAPS)

8. 央行清算系统(SAPS)在确认招商银行清算账户有充足的余额和透支限额后,在招商银行清算账户减掉0.5万元,在中国银行清算账户增加0.5万元,同时央行清算系统通知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两项支付)清算完成

9. 中国银行在自己的电子银行系统A公司账户上减掉1万元“中国银行电子银行货币”,招商银行在B公司账户上增加1万元“招商银行电子银行货币”。中国银行在自来水公司账户上增加1.5万元“中国银行电子银行货币”,招商银行在X公司账户上减少1.5万元“招商银行电子银行货币”。

(注:由于央行第二代支付清算系统不久上线,以上的流程可能会发生变化,但

原理是不变的。)

参照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完整的清算体系应该至少具备四个主要功能:

1. 信息/数据的交换/记录平台,这是清算体系的基础

2. 协助成员间支付/交易(其实是支付的确认),支付/交易后成员间互计待收

待付

3. 清分轧差,即交易数据的分类、匹配、汇总、计算、冲抵,轧差后得到各成员的待收或待付的净额(如使用全额清算方式则不进行轧差)

4. 清算,即成员清算账户间的资金划转,清算后成员间互计实收实付

当然还具有其它功能:流动性管理(包括余额预警、透支额度、排队、撮合等)、日终对账(确认)、查询等

除了央行支付清算系统外,还存在第三方清算系统。比如银联清算系统(CUPS)就是针对银行卡交易的第三方清算系统,还比如很多银行都在为其代理的银行/机构执行一部分清算的职能。

第三方清算系统往往只具备上面谈到的功能的一部分,一般需要和其它系统配合才能完成清算。

如银联系统只具备数据交换、交易撮合、清分轧差、对帐查询的功能,最终的清算操作需要使用其它方式/系统完成。

第三方清算机构可以使用的最终清算方法包括:

A. (前提是清算成员都在央行清算系统开立清算账户)第三方清算机构把轧差后的净额提交给央行清算系统(SAPS)执行清算

B. 轧差后有借记(待付)差额的清算成员把差额汇入第三方清算机构在央行清算系统开立的账户,然后第三方清算机构再把贷记(待收)差额汇入相应的清算成员的清算账户。

C. 清算成员把日常操作资金汇入第三方清算机构的央行账户或银行账户(形成子账户),第三方清算机构按照轧差净额在清算成员的子账户间记帐调配,子账户余额不足时需要清算成员补充。

D. 在银行类的第三方清算机构直接开立帐户并注入资金,操作方法与C相同。

以上仅是为初学者写的介绍,有兴趣继续了解的可以按次序阅读以下链接。央行支付清算系统简介:

央行支付系统构成:

电子支付与清算:

***

央行支付系统流程详

解:

央行支付系统官方资料:

银联系统介绍:

央行第二代支付系统(据说2010年8月末上线):

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

一、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在支付清算领域进行了不断改革,但是,支付清算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1、支付密码的法律地位问题 由于我国《票据法》并没有认可支付密码代替签章的效力,因此,支付密码不能代替印章,一旦出现制服纠纷,组织同城清算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将处在无法可依的被动地位。 2、支付清算管理办法的缺位 目前我国还缺乏对市场化的支付清算组织的管理办法,对组织形式、准入、退出的标准也没有具体的规定,更谈不上管理监督和风险控制。少数单位由于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出现了不法分子盗用银行资金,造成重大损失。如何面对支付清算服务市场化的趋势,加强对支付清算组织的监督,控制风险,是人民银行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3、《电子联行往来制度》严重不适应业务发展要求 《电子联行往来制度》一直停留在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交换纸质凭证的运行模式,严重滞后于实际业务的发展。 4、对新兴电子支付工具尚未立法 相应法律规定空白的存在,一旦产生纠纷很难解决。另外,由于缺乏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各家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关于电子支付工具方面的管理办法、执行规定以及监管措施也很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系统完整性不足。因此,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电子联行系统应用软件和设备严重老化 (1)电子联行软件存在缺陷,业务高峰时间在下午3点到5点,小站只能提前关闭“本地进程”,以便有足够时间向总站发送信息。这时,如果有新的往帐到达该站,通汇点显示往帐发送已妥,事实上小站并未收到该笔往帐。 (2)电子联行通汇点查询不能及时处理。 (3)中继行系统软硬件老化,计算机档次低,出现故障的概率高。 2、大额支付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尚未建立 系统出现大的故障时,由于人民银行将开发和推广外包,并不熟悉系统,所以无法采取有效手段予以解决,造成业务处理延迟。 3、灾难备份系统建设严重滞后 大额支付系统运行以来,国家处理中心至少出现了两次故障,累计停工4小时。这种现状不利于防范运行风险。 (三)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周期过长,总体规划不断发生变化,产生混合运行风险。 2、数据过于集中,增加了运行风险。 3、排队机制设计影响了系统效率。 二、中国金融支付清算系统改革构想 1、将商业银行等机构的清算账户予以合并、集中 应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账户予以合并与集中,即在一个地区内,同一商业银行的所有分支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多个账户将合并为一个账户,用于结算支付交易和法定储备管理。将所有中央银行账户集中在全国处理中心,建立全国统一的结

欧洲清算系统介绍

欧元区支付结算系统 字号大中小文章来源:国际司2008-03-20 17:19:00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欧元区的支付结算系统分为两类:一是大额支付结算系统。它主要包括泛欧自动实时全额结算快速转账(TARGET1)以及欧洲银行业协会(EBA2)的EURO1系统。 此外,还有三家区域性的大额净额结算系统,分别是芬兰的POPS系统,西班牙的SPI系统,法国的巴黎净额结算系统(PNS);二是跨境零售支付系统。欧元区的零售业务支付系统大都依赖于各成员国内的零售业务支付系统。涵盖整个欧元区并对所有银行开放的跨境零售业务支付系统为欧洲银行协会(EBA)的STEP3系统。 在证券领域中,欧盟各国中央银行建立了中央银行结算代理模式(CCBM4)。在CCBM中,中央银行互为代理行,用于货币政策操作以及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日间信贷的证券可以实现跨境转账。随着欧元证券跨境转让的需求不断上升,欧盟各国的证券结算系统(SSS5)也已实现相互连接,可用于证券跨境转账交易。 一、欧元区支付结算制度概况 (一)法律及监管框架 欧共体条约和ESCB6法中有关对支付和清算系统的重要条款如下: 1、欧共体条约第105(2)条(其内容在ESCB法第3.1条中重申),规定欧元体系7的 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努力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 2、ESCB法第22条,规定ECB8为确保欧共体内以及同其他国家之间清算和支付 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ECB和NCB9负责提供相关的清算便利,而ECB负责制定法规。ECB的规章直接适用于所有采用欧元的欧共体成员国。 ECB法规有两类:第一类是针对除欧元体系中各国中央银行外的第三方的。这些法规包括ECB规章、决议、建议与意见;第二类为ECB内部法规,主要是ECB 的工作指南、指示以及内部决定。 此外,欧共体条约也授予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审定通过相关法律文件的权力。这些适用于所有成员国的法律包括与银行业相关的法规和有关金融服务的规定,因此它们也将影响到支付和证券结算系统的基本框架。 影响支付和证券结算系统的主要法令和法规有:《关于结算最终性的指示》、《跨境贷记转账指示》、《电子货币指示》、《投资服务指示》和《跨境欧元支付指示》。 (二)欧元体系 根据ESCB法第22条的具体规定,欧元体系将着重于承担两方面的工作,对支付系统进行监督并同时提供支付服务。此外,欧元体系还促进支付体系领域里的变革。

评议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

评议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 摘要:支付清算系统是一国经济金融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其安全和效率对于经济金融运行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捷发展,支付工具的多样性不断提高,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也不断推进。在2001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工作会议上,行长戴相龙提出在五年内中国央行将建立统一共享的金融信息系统和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并实现银行卡的联网通用、中央银行会计的集中统一核算管理。这也标志着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正式走向现代化。 关键词:支付清算系统;特点;展望 近年来,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支付体系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形成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的组织格局。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账户实名制稳步落实。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形成以票据和银行卡为主体,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为补充的工具系列。支付清算结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为骨干,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主体,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外汇结算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系统架构。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机制初步形成,建立了支付清算结算法律法规制度框架,确立了“安全”和“高效”并重的监管目标,明确了监管范围和监管手段,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广度不断拓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持续改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投资有序开展,跨境人民币清算渠道初步形成。 一,现阶段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支付清算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制度发布实施,促进了支付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有利于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2010年9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实施《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条件、办理流程、手续以及使用等方面的规定,规范了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有利于加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稳定。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2019年支付清算体系建设调研思考

支付清算体系建设调研思考 支付清算是支持经济、金融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体系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有利于通过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社会公众保持对货币及其转移机制的信心,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为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提供基础。 一、支付清算体系建设情况 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包括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及支付管理信息系统两个辅助支持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为基础,各地同城实时票据交换系统并存的中国支付清算系统架构。它是支撑各种支付结算工具的应用和社会资金运动的大动脉,可以促进各种经济活动,方便市场交易,减少使用现金,维护市场次序,规范结算行为,防止支付风险,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 二、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汇划体系重复建设,资源不能共享,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影响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方向。 二是现行支付系统缺乏一定的抗击风险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虽然现有应急备份系统在保障系统业务连续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应急备份系统的恢复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主备系统随时切换和业务连续性处理的要求,存在支付风险隐患。

三是不能有效地满足金融机构灵活接入的需求,目前许多商业银行为实现集约化经营和扁平化管理的目标,提出了多种接入支付系统新需求,支付系统尚不能有效地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灵活接入的需求。四是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制约支付系统效能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作为支付系统的维护者和管理者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不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各金融机构在支付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便于人民银行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稳定运行。 五是支付清算的应用系统繁多,缺少有效联结,且清算账户繁多,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清算账户和大小额支付往来账务实时传递的信息,不利于多种支付业务和资金清算的顺畅进行。 六是流动性管理功能不足,人民银行无法实时获取所管辖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情况,系统在流动性监测预警机制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七是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和业务的变化,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突发性、关联性和不可逆转性的风险控制,存在不足之处。 八是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与国际支付清算系统(SWIFT)尚未连接,这使得中国支付清算体系还不能成为世界支付清算体系的组成部分。三、加强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的建议 ㈠加强央行支付清算组织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高素质的清算队伍是保证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使命感,树立正

中国古代货币规章制度和货币形态地演变

1-7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为了交换的便利,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种类不断减少,逐渐集中并固定在少数的经常为大家所公认的几种商品上,这些商品即成为古代的原始货币。司马迁写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

中国电子货币的应用实例介绍——中银卡

中国电子货币的应用实例介绍—— 中银卡 一、中银卡 (一)中银卡发展过程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协议书,并开始办理此项业务。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0年1月中国银行与香港南洋商业银行签定代办“发达卡”(Federal Card)业务协议书,发达卡进入中国。 1980年4月中国银行与香港美国运通公司签定代办“美国运通卡”(American Express Card)兑付私人支票业务协议书,国内开办运通卡兑付私人支票业务。 1981年7月中国银行与日本株式会社东京银行和日本株式会社百万信用卡服务公司签署代办“百万信用卡”(Million Card)业务协议书,在国内开办百万卡取现业务。 1981年9月中国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署代办维萨卡(VISA)和万事达卡(MasterCard)业务协议书,VISA 和MasterCard 进入中国。 1982年7月中国银行与香港南洋商业银行签定发达卡直接购货业务协议书,并在多个商家建立了特约商户关系,使国外信用卡在中国可以进行直接购货。 1982年8月中国银行与百万信用卡公司,日本东海银行

签定百万信用卡直接购货业务协议书。 1982年9月中国银行与香港汇丰银行签定受理VISA和MasterCard直接购货业务协议书,在国内率先开办VISA和MasterCard直接购货业务。 1983年1月中国银行与日本株式会社JCB国际公司,日本三和银行签定了受理JCB信用卡直接购货业务协议书,JCB 卡进入中国。 1983年4月中国银行与香港美国运通公司签署受理美国运通卡直接购货业务协议书。 1983年5月中国银行与香港花旗银行签定了受理大莱卡(Diners Club Card)直接购货业务协议书,开办大莱卡直接购货业务。 1985年初,身处沿海开放特区的中国银行珠海市分行发行了地区性使用的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198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发行地区性使用的信用卡——“长城卡”。(以外汇券为结算货币) 1986年10月中国银行总行作出了在全国中国银行系统推广信用卡业务的决定,并统一命名为“长城信用卡”简称“长城卡”(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自此国内通用的人民币信用卡诞生了。 1987年中国银行在国内首家发行第一版长城提款卡。 1987年3月中国银行加入MasterCard国际组织,成为该组织的主要会员银行。

电子支付与结算简答题

电子支付与结算简答题 1.什么是支付,支付的过程是什么? 答:支付包含两个层次的容:(1)付款人向收款人转移可接受的货币债权行为;(2)现金支付、转账支付。支付过程:交易、清算和结算 2.试阐述支付体系的构成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支付体系主要由支付服务组织、支付工具、支付系统、支付体系监管等要素组成。 (1)支付服务组织 支付服务组织指向客户提供支付账户、支付工具和支付服务的金融机构。是提供支付服务的市场主体,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支付清算组织等。 (2)支付工具 支付工具是传达债权债务人支付指令,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资金转移的载体。 支付工具分为现金和非现金支付工具。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有票据、银行卡和电子支付工具。 (3)支付系统 支付系统是支撑各种支付工具应用、实现资金清算并完成资金最终转移的通道。 支付系统分为支付清算系统和支付结算系统。 (4) 支付体系监管 支付体系监管是在一系列相关法规制度约束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支付结算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中央银行承担着对支付市场、支付服务组织和支付业务的监督管理职能 3.试通过现实中的实例来说明各种电子支付的应用。 答:网上支付如网银支付、第三方支付、银联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固定支付,ATM支付、POS支付、电子汇兑等。具体有银行卡转账、网银转账、支付宝付款、网上缴费、网上订票等。 4.简述电子支付和传统支付的不同。 答:略 5. 简述支票的交易流程。 答:请参考教材 6. 简要比较支票、汇票、本票三者的主要区别。 答:请参考教材 7. 贷记卡、信用卡和借记卡有何区别? 答:(1)贷记卡也称为信用卡,指商业银行或信用公司向资信良好的个人和机构签发的一种信用凭证,持卡人可在指定的特约商户购物或获得服务,并允许透支一定的额度。(2)借记卡指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支付工具,不能透支,必须依托于持卡人的存款账户,具有电子存折的行政,一定程度上是支票的替代品。特点:先存款,后消费,不允许透支,需密码。 8. 简述电子化支付的主要类型。 答:电子化支付的主要类型包括网上支付(网银支付、第三方支付、银联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固定

支付清算体系

一,支付清算体系的简介 支付清算体系是一个国家的金融基础设施,或说公共服务。我国由央行主管此事,目前大体维持“结算-清算”二级制的支付体系。通俗地讲,银行与商户、消费者之间为结算关系,而银行之间构成清算关系,两个层次交易完成后,支付环节才算终了。清算,其实就是因跨行交易而产生的银行间债务债权进行定期净轧(比如每日),以结清因跨行交易产生的债务债权。清算更为底层,是一个平台,由央行主导建设,一般个人用户不会直接接触清算系统。结算则是前端,由银行、非金支付公司等向客户提供服务,也就是所谓的支付业务。银行自身接入清算系统,非金融支付公司则以自已开户的备付金托管行代理,接入清算系统。 图1“结算-清算”二级体系 从上面的二级体系可以看出,跨行的清算必须经过央行的清算系统进行处理,而银行内部的结算,则是由各个商业银行自己经营办理。 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对清算的义务和责任: 1,中国人民银行应当组织或者协助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清算系统,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清算事项,提供清算服务,具体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 2,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银监会)制定支付结算规则。 在《商业银行法》中规定了商业银行对结算的支持:

1,商业银行可以经营办理国内外结算。 因此,清算不等于结算。从基础概念看,央行主导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清算系统,而商业银行则可以经营国内外结算业务,即是“结算-清算”二级制的支付体系。 那么,为什么央行需要维持目前的“结算-清算”二级体系呢?笔者认为本质是监控资金在全社会的流动,避免系统性风险,提高支付的效率,树立公众对支付体系的信心,同时,有利于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等。由于清算系统是平台系统,不是前端服务,因此对用户体验没有刻意要求,但对系统稳定性、可靠性、高效性、安全性要求极高,央行将其视为金融的基础设施,或称公共服务,依然未允许市场化的商业介入。结算环节则是市场主体分散的交易,对用户体验要求较高,因此在不产生系统性风险(要一定程度上容忍非系统性风险,比如创新业务试点中发现安全漏洞之类的)的前提下,当局鼓励创新,增加用户支付效率,改进体验。因此,我们认为,央行希望实现的意图为维持现有格局,清算环节仍然视为基础设施,不希望市场介入;支付结算环节则放开竞争,鼓励创新。 目前在运行的清算系统均由央行主管,主要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超级网银)、同城票据清算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CUPS)、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系统和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等。这些系统大多由央行主办,可视为非盈利的基础设施,仅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由特许企业(银联)运营(但银联仍由央行主管)。 二,清算的运作过程 本节笔者以银联为例子,结合目前的刷卡消费涉及的发卡行,收单行,衔接机构,用户和商户等主体,全面阐述清算的过程。 1,清算账户的开通 清算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参与清算的主体需要开通清算账户,用于管理清算过程中形成的债权债务沉淀,管理资金的头寸。 首先接入相关清算系统的主体需要在清算系统开清算账户,银行一般需要在央行开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主要用于清算),银联则只需要在央行开通备付金账户即可,无需准备金账户。 而商户对接银联的清算则有两种接入模式: ? 直联商户:即直接通过银联的POS接入商户,商户的交易过程会经过银联网络,且其清算过程是由银联的收单清算系统进行处理,直联商户的结算账户(不在央行清算系统开清算账户,只是在商业银行开结算账户而已)一般不是开在央行的清算系统,而是开在一般商业银行中,银联通过对应的小额系统对其结算账户进行贷记处理。 ? 间联商户:是由收单行自己布置POS对接的商户,商户的交易过程一般对银联来说是透明的,其清算过程,或者说应该是结算过程是由对应的收单行跟各个商户自己进行的,银联不参与其中的结算。

中国电子支付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中国电子支付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支付服务的分工细化正在改变支付服务市场的传统格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创造出新的支付方式,也意味着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不同经济体新型支付方式、服务提供者以及与市场安排相关的安全与效率、公平竞争、消费者保护等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监督管理方法不尽相同。安全与效率始终都是所有中央银行密切关注的问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中央银行鼓励服务提供者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一、我国电子支付的发展趋势支付通常可以划分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而非现金支付还可以分为纸基支付和电子支付。就客户使用的支付服务而言,每类支付也可能涉及多种特定的支付方式和市场安排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纸基支付的电子化处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支付的发展。电子支付是以电子方式进行的支付。它所涉及的支付方式包括各种类型的卡基支付、网络支付等。就卡基支付而言,按发行机构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银行卡和非银行卡;按物理介质划分,可以分为磁条卡和芯片卡等。由于尚未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关于电子支付的划分还存在交叉。以移动支付为例,它既可以归属到卡基支付也可以归属到网络支付。 在我国电子支付中,银行卡支付和网上支付已经成为主流。截至2008 年上半年,我国银行卡的发卡数量超过16 亿张,环比增长2.2%,同比增长25.4%,是2006 年同期的1.6 倍。银行卡消费初步实现了从“借记卡消费”向“信用卡消费”的延伸。银行卡消费金额(剔除房地产、大宗批发等交易)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的23.4%。银行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也得到迅速发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成果显著。截至2008 年上半年,共有17 个省(市、自治区)4.5 万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以及 1.5 万个农村地区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迅速发展必将推动广大农村地区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 近年来,我国网上支付也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2008 年二季度,网上支付业务超过5.9 亿笔,金额逾75 万亿元,同比增长43.9% 和58%。每笔网上支付的平均金额超过了12.7 万元。与票据相比,网上支付在交易笔数、交易金额两个方面都已明显超越(2008年二季度,票据业务2.1 亿笔,金额60 多万亿元,每笔平均金额近30 万元)。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银行业将传统的现金管理业务通过因特网延伸到了客户的办公室所取得的成绩,也反映了银行业与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的合作成果。就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全局来说,我国电子支付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看,扩大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拉动支付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我国支付服务市场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金融机构第三方电子货币支付服务的挑战 随着对支付清算业务的深入了解与把握,非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逐渐尝试直接提供支付服务。这种情况在多用途储值卡的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为了吸引更加广泛的客户群体使用多用途储值卡,这类服务提供者还称其为“电子货币”。某些公司甚至将自产自销的“令牌(Token)”命名为“虚拟货币”,模糊了人们关于货币的认识。 从支付服务看,第三方提供的电子货币服务无外乎卡基支付服务和网络支付服务。卡基支付服务主要使用卡中的储值来替代传统的纸币和硬币,因而方便了面对面的小额支付。同样地,基于网络或者软件设计的服务产品,最初主要用来方便开放网络中的小额支付。就非现金支付工具来说,非金融机构提供的电子货币服务仍旧居于补充地位。国际社会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非常关注电子货币的发展。十国集团中央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还多次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调研活动。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货币政策和铸币税的影响、

网络支付与结算习题集

网络支付与结算习题集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支付 2.网络支付结算 3.支票支付结算 二、判断题 1.B/S模式是目前最为流行的Internet应用模式,也是Intranet的核心应用模式。 2.WWW的网页文件是超文本标志语言HTML编写,且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支付下运行的。 3.研制、开发、利用数字资源的产业是信息产业,其经济范畴是数字经济。电 子商务开创了数字经济的新时代,而电子商务本身又是在数字经济下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 4.支付系统不断从手工操作走向电子化、网络化,直接导致了网络支付结算的兴起。这意味着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支付结算体系中应用的各种支付手段会被淘汰。 5.一定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是支付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同时,支付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能促进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6.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客户普遍对网络支付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致使网民对电子商务中进行网络支付持谨慎心态。 7.进行网络支付结算而处理电子商务中资金流的过程其实就是电子货币在计算机网络上的流动过程。 8.EFT、信用卡等电子支付形式的出现可以认为银行电子化的开始。 9.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支付的快捷可靠解决,即借助网络支付与结算手段;而良好的网络支付结算手段的大规模应用取决于银行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程度。 10.支付方法的电子化本质上传递的是支付结算的指令,而不是“等价物”本身。三、混合选择题 1.与支付有关的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涉及到以下因素()。 A.支付承诺可信度 B.对违法者的惩罚 C.信用累积制度 D.身份认证 E.加密 2.通过银行的资金转账支付结算是目前国际上最主要的资金支付结算方式,其类型包括()。 A.资金汇兑支付 B.自动清算所ACH支付 C.电子资金转账EFT D.信用卡支付结算 E.支票支付 3.网络支付与结算系统一般包括()。 A.计算机网络系统 B.网络支付工具 C.网络银行 D.安全控制机制 E.CA机构

电子货币的现状与未来概要

电子货币的现状与未来 电子货币作为货币的一种新形式的发展,一个新的经济名词,近几年已逐渐广泛地用于人们的经济生活中。电子货币从实验室脱颖而出而走向市场至今已将近20年,虽然在整个支付系统中仅占微小的份额,但电子货币的发展前景仍是不容小嘘的。现在就让我们逐步走近这个即熟悉又陌生的领域,去探知认识电子货币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电子货币的概念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William Gibson在其1984年出版的小说Neuromancer中首次提出了Cyberspace的概念,以及这一未来空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他指 出:“Cyberspace是人们和银行打交道的地方。它事实上已是银行保存你的钱财之处,因为Cyberspace的一切都是直接的电子交换。” 电子货币就是这种电子交换的载体。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有关电子货币的定义至今尚未统一。不过一般来说,是指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在交易或消费过程中充当“支付”职能的货币替代品。国际清算银行(BIS1996年10月的报告和欧洲央行(ECB1998年的报告较具代表性的体现了电子货币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由电子存储的货币价值; 代表向发行者的索偿权; 具有一定的储值上限; 可在发行者业务系统之外广泛用于支付; 在支付过程中无卷入银行账户或发行系统的必要。 电子货币优势所在

尽管电子货币尚未深入人心,但它确实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电子货币的存在与发展有它的意义与优势所在。 (1电子货币在交易和消费是十分方便,它不必使用现金支付,省却了数钞的麻烦,支付方式甚至不必面对面。 (2电子货币的使用十分安全。使用电子货币就不必为身上带有巨额现金而提心吊胆。即使银行卡丢失,也可挂失,没人能侵害持卡人的利益。 (3电子货币具有通用的职能。如入了国际组织网络的银行卡以及互联网上通用的电子钱包,不受地域国界的限制,可在全球通用,出国就不必先换外币,省却了许多麻烦。 (4另有一项附带的优点,即是电子货币的使用增加了社会效益。它减少了现金流通量,从而减免了对钞票的印刷、保管、押运、兑换、回笼等麻烦,能大量降低成本,提高社会效益,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更多的便利。 电子货币的现状 目前,对电子货币的使用情况尚无全面统计。欧洲央行从1996年开始通报硬件电子货币的流通。一年以后,软件电子货币也被纳入统计之列。硬件电子货币的使用规模在过去7年半间增长了140倍,至2003年6月达2.8亿欧元。然而,与其它非现金货币相比,硬件电子货币只占非现金支付量的0.2,尚处于小规模发展阶段。软件电子货币的使用,在规模上更是微不足道。 经过10多年发展,电子货币在整个支付系统中仅占微小份额这一事实,令急于宣 告电子货币时代到来的人们大失所望。但对了解电子货币的微型付款属性的人来说,这些尚属意料之中。事实是,物理现金与钱夹均未消失,但人们正逐渐认识到生活质量可以通过减少等待取款付款、寻找购物停车位、凑零钱付停车费等等得以提高。看来,更为重要的是电子货币所带来的付款文化上的变化。 电子货币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国经济与电子货币

浅谈中国经济与电子货币 外汇储备对任何国家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经济体必须存在对货币流进、流出进行监管,是保证外汇储备的手段。货币流通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物或纸货币的市场交换买卖;另一种是刷电子卡买卖。刷电子卡消费实质是货币不在消费者手上而是在银行之间转来转去,货币进出境需要在国家的掌控之中;实物或纸货币在进出边境关口时由检查控制货币量。边境关口无法对加密电子货币进行检查,新型监管方式未出现之前国家不会发行电子加密货币。 加密货币储存于电子设备里在市场上刷屏交易,将货币在电子设备之间转来转去,完全不在银行中运作而脱离国家监管。电子加密货币分两种:一种是以国家主体发行的加密货币;另一种是无承载国、地区或组织发行的无籍加密货币,也就是没人负责的货币。国家发行加密货币存在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都监管困难的问题,无籍货币不单是各国监管困难,若脱离银行、脱离国家监管在市场上流通,还会扰乱国家对市场货币投放量。 一、经济体系与货币体系: 引进技术、设备、管理、补充紧缺物资等都离不开外汇。现代生产不象原始刀耕火种时代,生产能力都大于消费能力,生产过剩是必然结果。人们要生存就业是重点、发展经济是关键,新技术新产品、新消费更新换代是难点,需要较长时间。同一货币使用范围如果没有人为划分区域限制货币自由流通构成同一体经济体,同一体系内会自动平衡地区发展相差异,不存引进技术、设备、管理问题。货币不是形成独立经济体的主要原因,独立经济体是人为设定区域界线形成的。 同一独立经济体内可以同时流通几种货币,但不同货币之间需要有等价值对兑换机制也就是汇率,实现等价值对兑换机制必须有不同货币的共同参照物,如黄金、白银、美元等实现等价值计算的中间参考,不然售货者面对不同货币不知道收取那种货币、收多少才等同于商品价值,整个市场需要一个价值尺码。不同经济体之间即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之间贸易交换也需要价值尺码,经济体之间无论使用同种货币还是不同货币都需要确定买卖的价值尺码,即不同货币交换价码。 各经济体之间物资交换与经济体内市场交换一样,要最快速最省时获得需要消费的物资,首先经交换获得共同需品的货币,得到货币只需再交换一次就能得到需要消费的东西。所人们获得货币就几乎等于获得任意想要的物品,货币任意性比单一性实物更加吸引人的需求,从市场获得货币成了主要经营目的。购物是因生活需求迫不得以让出货币的行为,市场交易活动主要是冲着货币来的。需求产生交易货币构成经济,人为限制经营区域范围形成独立经济体。 经济体之间交换货币分三情况:第一种:不同经济体内各自使用单一货币,并且各货币不相同,实物与货币现金交易,需要根据价值尺码先将货币对兑换成对方经济市场货币再发生交易,如用美元在我国消费需先换成人民币;第二种:不同经济体内各自使用多种货币,各自多种货币中有相同货币,只要先换成共用货币就能在不同经济体市场交易,如拿人民币去缅甸经济市场交易消费,缅甸市场已经有人民币价值尺码;第三种:不同经济体之间使用相同货币,如欧共体各国都用欧元。 货币分为两类:第一类、自身具有价值,如金、银等实物货币,他的交换信物就是自身价值,拥

中国与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比较研究

中国与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比较研究 摘要:支付清算系统是经济金融活动的基础性支撑。中美支付清算系统的比较分析表明,美国支付清算系统更完善,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在完善度、服务围、效率等多方面都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需要采取提高子系统之间的连接度和融合度、提高系统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拓宽服务围等策略措施。 关键词:中国;美国;支付清算系统;比较 一、引言 国际清算银行下设的支付清算系统委员会(Committee on Payment andSettlement Systems,简称CPSS),在2006年公布的《国家支付体系发展的一般指引》(General Guidance for Na-tional Payment Sys tem Development)中,认为支付体系是为发起、转移对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的货币债权而形成的设施、机构及制度的有机结合。支付清算体系应该包括:支付工具、支付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市场安排、法律标准和规则。 《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6)》(中国人民银行,2007)将支付体系界定为实现资金转移的制度和技术的有机组合。我国的支付体系主要由支付服务组织、支付系统、支付工具及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等要素组成。[1]在支付清算系统的研究方面,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AllenFranklin&Gale Douglas()2002)指出,市场和中介都是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偏好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系统一定要依赖于每种经济的特定性质,最终的结构选择也依赖于所期望的东西。[2]

宁(2005)比较系统的探讨了实时全额结算系统、部分国家零售支付比较、部分国家零售支付的清算和结算安排等。[3]红辉(2009)分析了国外的零售支付系统的特点和运行模式,指出了国家支付系统发展的一般趋势。[4]褚伟(2007)对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国际金融中心必然是国际支付清算中心的观点。当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集中呈现出“国际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银行化”五大趋势。[5]林羽(2007)介绍了我国支付系统的现状,分析了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探讨。[6]显然,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一些支付清算体系和制度的介绍、从操作层面和制度角度对我国支付清算体系进行分析、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支付清算体系的比较等几个方面,缺乏对中、美两国支付清算系统的系统性比较研究。 而比较、研究中国和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的异同点,从中总结启示和经验,对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二、中美支付清算系统比较分析 (一)美国的支付清算系统 纽约是集聚美国重要支付清算系统的所在地,拥有美元实时全额清算系统(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简称RTGS),而且实现了外汇清算系统、证券清算系统与美元支付清算系统的DVP连接(DVP:Delivery Versus Payment,即券款对付,是指债券交易达成后,债券

金融支付清算系统术语大全(中英文对照)

资料介绍: 这里的词汇是在最合适的一致性基础上对本书中涉及到的(十国集团和欧共 体)中央银行所使用的术语给出解。它不打算对这些术语给出法律定义。应该认识到,它在其他语言中未必能找到完全等同的术语。 咨询轧差(advisory netting):见状态轧差。 受保支付系统(assured payment system)(aps):一种价值交换系统中的协议其中,及时完成一笔支付指令的结算,需要第三方(主要是银行、银行辛迪加或者清算所)不可撤销的和无条件的承诺支持。参见价值交换结算系统。 自动化清算所(automated clearing house)(ach):一种电子清算系统,在系统中支付指令,主要借助磁介质或者通过电信网络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交换并由数据处理中心处理。参见清算。 自动柜员机(automated teller machine)(ATM):一种可以让已授权的用户,主要利用机器可读的塑料卡,从其帐户提取现金并可向用户提供不同种类的其他服务诸如余额查询、资金转帐和接收存款的机电设备。ATM可以以联机实时查询授权数据库或者脱机两种方式运行。 银行汇票(bank draft):在欧洲,该术语通常指一种由银行自身兑付的票据。银行汇票由付方在银行购买并发送给收方,收方提交银行汇票给收方的开户银行,收方的开户银行对收方支付。收方的开户银行再提交银行汇票给付方银行并由付方银行偿付。在美国,该术语通常指由银行自身或者从其他银行兑付的汇票或者支票。在银行本票中,银行既是出票人又是受票人。在银行柜员支票中,一家银行是出票人,另一家银行是受票人。银行汇票可能由银行按其自己的目的签发或者由客户购买并发送给收款人以清偿债。 批处理(batch):一组支付指令和(或)证券转让指令以一个集合在处理点以不连续的时间间隔发送或处理。 受益所有权/权益(beneficial ownership/interest):接收证券或其他金融票据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权益的权利(如收入、选举、转帐权)。受益所有权通常区别于证券或金融票据的法定所有权。参见法定所有权。 双边轧差结算系统(bilateral net settlement system):它是一种结算系统,其参与者的双边轧差结算余额是在每对参与者之间进行结算的。参见净贷记和借记余额。 双边轧差(bilateral netting):双方之间对其双边债务进行轧差的协议。协议包含的债务可能产生于金融合同或转帐交易或者同时产生于两者。参见轧差,多边轧差,净额结算。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起源及分类 古代货币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中国货币史上的六大演变特征 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关系: 可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1、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功能时是商品。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故又称足值货币 2、商品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货币:货币发展形式中最原始的形式。例如,羊、斧头、贝壳等。 金属货币:典型的足值货币。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大量小、耐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