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病房及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多种方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细分为“居家/社区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家庭病床、养老机构以医养机构”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

2.随着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与慢性病患病并发现象的日益普遍,当前“医”“养”分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3. 创新性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

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

目前北京、安徽、青岛等城市率先推出了医养结合模式,如:二、三级医院办养老病房、养老机构增设医务室、社会资本等多种模式。

4.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包括:

服务对象及内容:一般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群,而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服务于患有

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智力残疾、肢体残疾以及肿瘤晚期的老年人,为他们

提供生活、护理、医疗及康复服务。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养老中增加了医疗照护,在医

疗中加入了养老服务。

服务提供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庞大,单方面强调,

由某一主体来实现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

对的问题,需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方

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医养结合体系。

服务模式的实现:政府主导,统筹安排。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功能转变,转型为老年

人医院、康复医院或者护理院。传统养老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医疗机构联合,建立双向

转诊等合作。同时政府应近距离规划养老和医疗的位置。

人员及机构准入:在养老机构中应增加与医疗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而医疗机构

转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由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任务较重,应适当增加护理员的岗位。通过人员的调整,即节约人力资源,又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对于医养

结合的机构,应具有基本医疗、康复、基础护理、公共卫生及急救等功能的医疗水平。

服务性质:目前对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性质,主要界定为养老机构的一种,需要达

到民政部门制定的养老机构准入标准。但是,随着医养结合服务的深入发展,其医疗

机构的相关特点也进一步凸显,是否将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相应的医疗机构资格认证,或者发展新的形式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应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

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

关怀服务的质量。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资质

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仅仅是提供药品、注射服务等最为基本的医疗服务,而应该是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

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因此,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级别,

应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

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1)二、三级医院设立老年养护病房。

(2)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3)社会资本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4)居家养老。老年人在家中由家人照顾日常生活,民政部门通过购买服

务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政府规定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5.医养结合就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

围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一般的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态,最大的特

点是为老人老年期各种病症进行临床诊疗,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服务,将生

活照料、身体康复和临终关怀相结合。

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

可以第一时间到相近的医院得到专业便捷的救治。或者养老机构担当医院的病房功能,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这种情况

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位置非常相近.

国家卫计委:“医养结合”有四种模式

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专家提出了未来四种医养结合

的模式,寄望医养结合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

据最新统计,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已突破两个亿,未富先老在中国已是一个不

争的事实。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健康是最核心

的一个问题。据悉,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是75岁,健康的预期寿命是68岁,也就是说,其中有7年时间老年人是与疾病相伴的。近日,在“2015清华养老

产业高端论坛”上,与会者普遍认为,有备而老,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并对我国

如何进行“有备而老”展开了深入研讨。

老龄化将使我国慢病负担增长40%,养老院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

2014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

显示,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已

经达到了10%,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00

万左右。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每三个人就将有一个老年人。根据世界

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将使我们国家的慢病负担增长40%。

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迫切需要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综

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老龄长期照护体系的建构刻不容缓。国家卫

计委家庭发展司家庭发展指导处处长蔡菲在发言中说,面对相对庞大的老年医

疗服务需求,我们目前能够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不仅老年病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数量有限,一些综合医院和专业医疗机构里做老年病

科的专业和机构也很有限。我国目前从事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等卫生

技术人员才几万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庞大的健康需求。

蔡菲介绍说,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

有养老床位27.5张,同比增长10%。但目前我国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左右,床位空置率严重的养老院主要是没有医疗服务的相关支持。医疗服

务和养老服务的结合,将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

居家养老是公认的理想养老模式,但亟须医疗、家政、照护、心理等多种服务

的无缝衔接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各地政府近几年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养老模式。

上海等地推出的“90%家庭养老,7%社区养老,3%依托机构养老”的“9073”模式,除了大家普遍接受的居家养老外,特别加大了社区养老比例,更强调和注重社

区化养老。

对此,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解释说,“9073”养老规划,按照基本

意思和多数老人的自然老化规律,可以简单理解为:60~70岁基本属于“90”居

家部分;70~80岁可能属于“7”社区部分;80~90岁可能属于机构部分。我国养

老机构也基本是按照老人自理、半自理、完全失能、失智的需求做了区域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