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导则

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导则
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导则

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导则——以武陵源为例

文字

风景名胜区内的旅游人工设施是风景名胜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设施,它一方面是风景区景观较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承载着景区内的各种旅游活动,直接关系到风景区的景观质量和服务质量,因此风景区规划和设计中应该予以必要重视。

一般而言,风景名胜区内旅游人工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应能满足以下三个要求:必须与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相协调,必须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协调的风格。由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以观赏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因此作为景区的人工设施规划,应以强调自然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为首要,各类人工设施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辅助性设施,应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不可喧宾夺主,既不应破坏原始的自然景观、自然生态,亦不应成为新的人文景观。因此本次规划中的人工设施规划主要是指对景区内各种人工设施的规划,旨在为景区人工设施的建设制定引导性原则,确保其审慎适度地发展,同时满足其自身应具有的服务功能和美学要求。

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景区人工设施建设现状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现有的旅游设施由于长时期较为混乱的建设,存在着破坏自然景观、自然牛态,设施配置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缺乏地域特色、形式风格杂乱等问题,未能体现出武陵源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所应具有的品质。具体的现状问题如下:1.1城市化、人工化趋势明显,破坏自然景观,缺乏地域特色

在进行旅游开发活动之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一直保持着较为原始的自然状态,传统世居居民的耕作、砍伐等活动虽然对景区有一定的破坏,但无论民居、耕作及生活方式等都与环境比较和谐。

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新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比较杂乱,建筑缺乏地域特色,城市化气息过重,风格芜杂,与风景区背景不和谐,造成了一定的视觉污染。

景区内的游道建设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公园化趋势,大量硬质铺地以及混凝土结构显得过于规整,引入植物与自然背景等都非常不和谐。

在旅游开发中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峰林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百丈峡的景观在张清公路的建设中几乎破坏殆尽,而天子山索道、百龙电梯等建设也对石英砂岩峰林景观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1.2不合理的人工设施影响和破坏自然生态

旅游人工设施的不合理建设还破坏了武陵源区的生态,包括对地表水文过程、动物迁徙繁衍过程以及植被的破坏。

(1)破坏自然水文过程大量新建硬质游路的建设不合理,形成了阻碍垂直方向地表水文过程的屏障。原来自然状态的水文过程,如地表水下渗、经地表植被吸收缓冲后缓慢均匀下泻,有利于水土涵养以及生物的生存,如今变成了集中式排水,改变了原来的水文过程,易于形成冲沟,造成水土流失。

(2)破坏植被:游道建设中,以追求规整美观为目标,对植被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影响动物的繁殖迁徙活动大量旅游活动的进入,影响了武陵源区生物物种的活动。原来的金钱豹等大型动物固然无法生存,而原来在金鞭溪等处容易见到的猿猴种群等如今也难以见到。此外硬质游路包括机动车道路的建设,使武陵源风景区内形成一定的生态孤岛化效应,不利于动物的迁徙。

(4)侵占河道及河道人工化武陵源以山水秀丽而闻名,尤其河流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传输的载体所在,需要保持其自然状态。但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城镇的发展,自然河道在建设中受到侵占,并出现了人工砌岸、沟渠化等现象,破坏了其自然形态,大大影响了其景观价值,对整体生态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5)垃圾、噪音等旅游景区中,由于比较多的高台游路及高台观景点,下临峰林,游客随手

丢弃的垃圾落在峡谷中,非常难以清理。

1.3旅游服务设施配置不合理、功能不完善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现状仍缺少对游客进行解说和教育的游客中心,环保设施和解说系统的设置也仍不够完善。

因此,目前急需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的各种人工设施进行统一的现状整顿和新的规划设计引导,以完善功能、协调风格,恢复被破坏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特征,使人工设施实现适度发展,彰显自然景观的原始风貌。

2.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基本原则

(1)人工设施审慎、适度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避免喧宾夺主,强调自然景观的首要地位;

(2)人工设施必须与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相协调;

(3)人工设施必须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具有完善合理的服务功能;

(4)人工设施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统一协调的风格,应能体现一定的湘西地域特色。

3.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的内容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的内容包括景区内各主要人工设施,具体内容如下:

(1)人口及游客中心;(2)服务网点;(3)休憩观景亭、平台;(4)停车场;(5)游道;(6)环保设施;(7)解说系统。

4.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导则

4.1入口及游客中心

(1)入口

a.现状情况:现状的风景区人口包括索溪峪入口、锣鼓塔入口、中湖乡入口和天子山镇入口,入口建筑的标志性和乡土特征不够强烈。其中索溪峪人口应对其建筑形体进行修改。

b.设计要求:应体现原始自然的乡土建筑特征。

c.适用范围:索溪峪入口、锣鼓塔入口、中湖乡入口和天子山镇入口。

(2)游客中心

a.现状情况:现状缺少正规的游客中心,无对游客进行游览教育和景区介绍的集中场所。应在索溪峪镇吴家峪口风景区主入口处设立游客中心。

b.设计要求

基本内容:展示教育等候休息

具体设施包括:放映厅、管理用房、展廊或展示厅(景区介绍、解说系统介绍、游览规则)、等候休息厅、廊等

c.适用范围:索溪峪镇吴家峪口风景区主入口

d.示意性设计:见附图

4.2服务网点

(1)现状情况:现状服务设施建筑形式混乱,建筑质量优劣混杂,部分存在过分城市化的倾向,应进行适当的改造。

(2)设计要求:体形不宜过大,建筑形式应采用湘西乡土建筑的风格,自然简朴,与风景相融合。

(3)适用范围:风景区内各旅游线路沿线。

4.3休憩观景亭、平台

(1)现状情况:总体情况较好,但在精品旅游线上存在过分城市化、公园化的倾向,自然乡土的构筑特征不够突出。

(2)设计要求:

a.分类:滨水山间山顶

b.风格要求:采用湘西地方民居的建筑风格

c.形体:宜小、隐

d.结构形式:采用穿斗式木构与吊脚楼风格

e.材料:宜采用原木或仿原木材料

f.细节及色彩:宜自然古朴,并采用地方传统工艺

g.选址要求: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和景观,融于山林

(3)适用范围:风景区内各旅游线路沿线。

4.4停车场:

(1)现状情况:存在大面积硬质铺装、破坏原生自然地貌景观的情况,应予以改造和适当缩小面积,减小对自然景观和生态过程的破坏。

(2)设计要求:

a.服务对象:景区内停车场的服务对象为景区内的环保巴士及少量的服务、应急车辆。

b.类型:集中停车场(索溪峪镇吴家峪口),和分散的小型停车场、停靠点。

c.建设要求

(a)不使用全硬质铺装地面、水泥地面;采用砂土铺地需做好防冲刷措施。可采用当地的红砂岩石板粗铺地面,既可防冲刷,又是可渗透性地表。

(b)面积宜小、因地制宜,在停车场设计允许的坡度范围内,顺应原生地形的起伏,不必强求平整。

(c)较大型的停车场内须通过设置分车带种植树木,对停车场进行绿化遮荫。停车场周边利用乔木、灌木、微地形等进行视觉遮蔽,以减少对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

(3)适用范围:风景区人口处(索溪峪镇吴家峪口)的集中停车场及景区内分散的小型停车场、停靠点。

4.5游道(略,另撰文专门论述)

4.6环保设施

(1)现状情况:现状精品旅游线路上的环保设施——包括垃圾桶和公厕,配置较为完善,但需进一步提高其设计水平,在形象上体现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2)设计要求:采用自然乡土的材料和视觉形式、构筑方式,同时结合新的生态技术。

(3)适用范围:风景区内各旅游线路沿线。

4.7解说系统

(1)现状情况:现状的解说系统形式杂乱,不够统一,配置不完善,应进行统一的设计。

(2)设计要求

a.精品游览线:清晰明确。

b.自助探险游览线:自然古朴。

(3)适用范围:风景区内各旅游线路沿线。

5.结语

上述内容融合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典型景观和游览设施两部分要求,但操作中考虑到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特殊性质,规划组认为,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的规划。原因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实际上在风景区中普遍存在),一些经过规划建设的所谓“景点”往往由于导向作用,而使游人过于集中,而不得不建设额外观景和安全设施,从而造成对风景资源的破坏,过多过于集中的游客不尽使人们无法正常观赏风景,也淡化了风景区的游憩的体验和国民教育作用。人工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应该融人自然环境之中,而让游人充分从容体验自然之美、自然之奇,而这种行动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不是受规划专家引导的。但这种处理和《规范》要求不完全一致,还需要得到专家的认同和在遗产保护和管理实践中检验和证实。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试题版)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 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 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3.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 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享受。 ﹡4.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5.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 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 的风景区管理手段。 6.旅游路线:也称游线、游路,是为游客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其设计应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为游客需求的 多样性、时尚变化、散客旅游的发展、容量调节创造条件。 7.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采用的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 交通。 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 景源的综合潜力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 草地、水域、等各种用地进行统筹合理安排,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开 发利用行为,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9.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县级以上人们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实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 11.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的场所。 ﹡12.游赏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解说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 相互交流。 ﹡13.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述出森林的时态。 ﹡14.林相: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由构成森林树木的树种,组合状况与生长状况所决定。不同风景林有不同的林相。 ﹡15.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二、填空 3.我国在 1985 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7.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基本分为准备、资料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辑3个阶段。 8.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9.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天景、地景、风物、生景 4个类别。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水景 4个类别。 11.风景区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2.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 13.景区一般由景群、景点、景物等不同类型的单元结构。 14.游览设施项目可分为旅行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和保健设施4个类型。 15.一般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由交通车站(码头)、停车场、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16.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办法,可以将土地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7.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8.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

风景名胜区规划守则优选稿

风景名胜区规划守则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 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第1.0.6条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第1.0.7条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2章术语 第2.0.1条风景名胜区 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第2.0.2条风景名胜区规划 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第2.0.3条风景资源 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第2.0.4条景物

设计说明-- 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目录 中文摘要 (1) 关键词 (1) 外文摘要 (1) 外文关键词 (1) 地理位置 (1) 景区评价 (1) 存在问题及对策 (2) 规划立意 (2) 景区布局与结构 (3) 竖向设计 (4) 绿化规划 (5) 交通与游览路线规划设计 (5) 景观分析 (6) 视线分析 (6) 景区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

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摘要]“苏州城外寒山寺”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名胜区。本设计主要是依托寒山寺及其周边的古寺、古关、古桥、古镇、古民居,用风景园林的规划予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在满足游客领略历史文化的同时,将当代人的科研、教育、游览、启智与山水体验活动等需求结合起来,得以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美学情趣的游憩综合空间。 [关键词]小桥-流水-人家 Design Of Fengqiao Scenic Area [Abstract]Han Shan Temple in Suzhou is a most famous. Through the “ancient temple”, ”ancient gate”,” ancient bridge”, ”ancient town”, ”ancient village”, the design are there things to make a unique planning. The theory of the planning to intends to melt together the nature and the culture. In the meanwhile,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district is education tour and sightseeing. [Key Words] Xiaoqiao- Liushui- Rengjia 1.地理位置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市西部,距市中心约3.5公里的古运河畔,东临寒舍别墅区、南至金门路、西至大运河、北至上塘河,自苏州设新区和吴县市撤市建区后,景区已在城区范围之内,地理位置适中,水陆交通方便。千百年来,枫桥古镇、寒山寺一直是极具特点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在世界上也有广泛影响。 2.景区评价 枫桥风景名胜区是以枫桥古镇、古刹寒山寺为主体,枫桥、江村桥铁铃关、古运河等历史文化古迹为其特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 寒山寺自古以来为吴中名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张继“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以其钟声诗韵闻名中外,知名度极高,每年除夕,中外游人云集寺内外,聆听钟声,形成特有旅游活动。 两桥景点,横跨枫江两岸枫桥、江村桥,都是历史悠久,造型古朴雅典的名桥。游人可乘坐画舫穿行桥洞,在河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

风景名胜区规划教程纲要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纲要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件: 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建工出版社,1999 2.《风景名胜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3.《中国园林》杂志 4.《国家公园》,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中国名山风景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7.《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建工出版社,2003 8.《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峨眉山》、《庐山》、《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系列丛书,建工出版社,1995 相关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871525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871525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871525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8715258.html, ●风景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综合分析评价现况;(风景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 2.明确风景区的性质、目标和途径 3.组织景物、调动景感潜能 4.确定风景区结构布局框架 5.完善风景游赏系统 6.对规划提出相应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风景区范围确定 1.确定风景区范围的原则 (1)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2)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 (3)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4)风景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的规定 (1)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 (3)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风景区性质的确定 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三方面) ●风景区发展的自身性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融汇审美与生态,文化与科技价值于一体的风景区域; 2.具备与功能相适应的游览设施和时代活力的社会单元;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绪论:认识风景名胜区 一、风景名胜区概述 (一)一般意义 1、风景名胜区感知 2、定义,是一个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肯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径县能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围,可供人们浏览、休憩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是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是有别于城市和乡村的人类第三生活游憩空间。 (二)主要涵 1、是以富有美感的自然风景作基础的地域 2、是自然景观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域 3、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地域 4、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域 5、是一种特殊用地 6、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域 二、风景名胜区与其他相关概念 (一)风景名胜区与风景区 资源:风景名胜区包含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区可指纯自然风光功能。 围界限:风景名胜区有规模要求,风景区无明显围界定 功能:风景名胜区,审美,科考,游憩,风景,不一定能游憩。

(二)相关术语 1、国家公园 2、自然公园 3、自然保护区(①核心区②缓冲区③保护性经营区) 4、森林公园 5、游览区(点) 6、园林 三、风景名胜区功能 自然因素决定着它的基本地域特征,社会因素决定着它的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特征,经济因素影响着它的物质和空间形态特征,并可以转化成构景要素。 (一)生态功能 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显示其保育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 (二)游憩功能 发展旅游业,丰富文化生活,显示其游憩与启智功能。 (三)景观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景观,创建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的景观形象功能。 (四)科教功能 开发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显示其教育与科研功能。(五)经济功能 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其生产与民政功能。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 突出地区特征,调控动态发展,重在综合协调,贵在整体优化。

《风景名胜区规划》考试题培训资料

《风景名胜区规划》 考试题

[名词解释] 1.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2.游人容量: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一个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方面的景区管理手段。 3.保护培育规划: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和因素。在此基础上,要依据保护对象的特点和级别,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育原则。依据保育原则制定保育措施,并建立保育体系 4.景源评价: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对其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方面考虑: ?地质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条件特点 ?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展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内各类景观资源,特别是对整体景观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保护与利用方面的评价,从强化景观整体功能出发,明确所规划的地域风景名胜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特有景观在风景名胜区中的占有量及稀缺程度,揭示各种构景成分在景观结构和时空配置中的关系,从而为规划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 5.典型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建筑风貌、植物景观、历史文化保护。

6.风景资源:资源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资源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它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资源就会被赋予新的内涵。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 7.游人容量: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一个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方面的景区管理手段。 8.典型景观规划:按照风景资源评价的结果,将其最突出的特色归纳出来,对一部分最重要的景观进行详细的规划。典型景观规划所要求的深度会比其他专项规划更为详细,图纸比例会更大些。图纸表现上应有一定数量的规划意向效果示意图。典型景观规划是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体现整个风景区的风貌特征。9.景区规划布局:依据规划结构,利用各种时空联系方式,将风景区内相对独立的诸多系统与要素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使风景区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个体,同时各系统相互联系、制约。 10.景源评价: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对其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方面考虑: ?地质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条件特点 ?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 第2章术语 第3章一般规定 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3.2 风景资源评价 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3.4 分区、结构与布局 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第4章专项规划 4.1 保护培育规划 4.2 风景游赏规划 4.3 典型景观规划 4.4 游览设施规划 4.5 基础工程规划 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9 分期发展规划 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模板】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11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形势 (2)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2) 二、机遇与挑战 (6)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主要任务 (11) 一、完善制度机制 (11) 二、优化体系布局 (13) 三、强化规划建设管控 (14) 四、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 (16) 五、推动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 (17) 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18) 七、加大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8)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 (19) 第四章保障措施 (20) 一、加强部门协作 (20) 二、强化技术支撑 (20) 三、加大保护投入 (21) 四、有序组织实施 (21)

1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补齐的短板。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风景名胜区事业是一项为全民服务的公益事业,因此,风景名胜区事业“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大局、补齐短板的定位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科学制定,统筹部署。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962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7处,风景名胜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2%,包含了30处世界遗产地,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实施,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推进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复习题(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1、风景资源评价应包括:景源调查;景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四部分。 园林设计的依据主要为。 2、景源评价应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 风景资源等级。 4、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 5、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 6、游人容量应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表示。 7、风景区总人口容量测算应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容量。 8、风景区生态分区应对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分区、保护分区和各项规划设计措施的配套起重要作用。 9、风景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 10、游人现状分析,应包括游人的规模、结构、递增率、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其消费状况。 1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应包括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其平衡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平衡表等内容。 12、风景区远期规划的投资框算应包括风景游赏、游览设施两个系统的内容。 13、风景区规划的成果应包括风景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四个部分。 14、风景区规划图纸应在图纸的明显处标明图名、图例、风玫瑰、规划期限、规划日期、规划单位及其资质图签编号等内容。 15、风景区近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目标、重点、主要内容,并应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布局、投资估算和实施措施等。 16、风景区远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期内的发展重点、主要内容、发展水平、投资框算、健全发展的步骤与措施。 17、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一:名词解释 1.景源:能够作为观赏性的景物的资源。 2.景物: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础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大体可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等8类。 3.景点由若干个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4.景观: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点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整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感受。 5.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景物,景观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6.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7.游人容量:指是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单位时间,一定规矩单位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定某时,某地游人数量的警戒值。 8.设施容量:指一个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在可接受的条件下能够满足的游客最大量。 9.社会容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常在种族、文化、经济、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旅游者的出现必然对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如果游客数量过多,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还会造成物价上涨,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抵触和不满。 10.生态容量: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或者短时自行恢复的前提下,可以安全承载游人活动量,既能接受的游客数量 二:问答题: 1.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特性是什么? 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1.自然属性,在被规划为风景名胜资源之前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自然属性是风景名胜资源的最根本属性。2.社会属性,在被人们欣赏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了人类的劳动和思想,也就变成了风景名胜资源,3.政治属性,风景名胜资源是属于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部分国家都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国家的风景名胜资源。4.经济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赋予了经济属性,但是还不能完全用经济量来衡量。 特征:1整体有用性,各种要素相互影响,且都有作用。2. 空间的固定性,在某个地方形成,具有区域性,无法移动。3.时间的无限性,其中数量,质量和周围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风景名胜资源要得到延续,是建立在人文和自然资源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一旦被复制,就失去了其自然和文化背景,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5.景观的共享性,不仅表现在一定的区域类,在区域外也具有共享性。6景观的开放性,通过对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吸收和渗透,具有开放性和运动性。 2.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如何? 发展阶段:1.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除了重点地区外,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都没有进入保护范围。2.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从1982年国务院审定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中国历史悠久,崇尚自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而中国自古便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其内”。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园林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规划中应充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作用。 风景名胜,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凡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为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等级的划分及管辖 (1)风景名胜区等级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 ①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②省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备案。 ③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2)风景名胜区的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①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②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 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东部, 其范围主要包括中山陵园、中山植物园、紫金山天文台、玄武湖公园、九华山公园、情侣园、鸡鸣寺、明城墙城段( 以下简称台城) 和北极阁公园等, 总面积54平方公里,占南京市区22. 5%。如此大面积的森林位于主城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少见,作为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钟山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历史文化为精华, 并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 雄秀兼具, 融生态、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再从交通条件看,景区内外交通十分便利。宁杭公路、宁镇公路环绕南北,使景区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紧密相连;绕城公路沿钟山山麓而过,便捷了景区与附近郊县的交通;景区直通南京机场的公路建成在即,届时从机场到景区只需10分钟左右;沪宁高速公路南京连接线快速道路已于95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 日与沪宁高速公路同步建成通车。这条连接线,与宁杭公路平行,穿钟山风景区南缘而过,进入市区与中山东路相连,为全封闭双向4车道,建成后,景区与中山门城门内外的汽车通行时间将缩短1/5至1/6,而且景区与长江沿江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景区与南京市中心之间的道路平坦通畅,通行能力强。据实地测算,正常状态下每小时可通过机动车辆2000辆左右。从新街口经中山门至中山陵或从鼓楼经太平门至中山陵,机动车的行驶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景区内部的交通条件良好,八大景点间均可通行汽车。盘山公路的修建,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游客需要,根本改观了景区内部的交通面貌。不仅如此,景区内现已开放的数十个景点之间,均有道路相连,可步行,可通车。 景区镶嵌分割严重, 影响景观视觉(景观生态学) 由于南京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等原因, 钟山风景名胜区有些景点被道路、市政工程、部门单位及其它建筑等人为地镶嵌、分割。中山陵园有很多驻景区单位, 既占用旅游用地, 也影响环境保护, 而且与景观不协调; 白马公园与玄武湖公园被龙蟠路分割; 太阳宫、太平花园等建筑与周围玄武湖、情侣园景观极不协调等。 景区交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美学理论) 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长期由南京一日游和景区外公交线路组织所代替, 而且单位和私人车辆也随便出入景区, 不仅容易造成风景区内部交通拥挤, 而且污染生态环境。各景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规划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规划 摘要:风景名胜的景观规划是保护自然和历史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则、任务和内容,并分析了目前规划中的问题。 关键词:风景名胜景观规划原则内容问题 1 规划的原则 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突出自然原则。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3)综合协调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之一就是风景区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只有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4)环境容量原则。环境容量原则也叫环境承载力原则,其意义在于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5)分区管理原则。根据风景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山上游,山下住”、“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风景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6)统一规划、分期发展原则。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遭到破坏的风景名胜区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自然恢复阶段。所以对待风景名胜区规划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实际与远景目标的矛盾,从最终目的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规划:对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选)依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旅游区规划、工业区规划、开发区规划…… 依内容不同可以分为:风景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 依行业不同可以分为:工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 一、风景名胜资源 (一)风景名胜资源的相关概念: 资源:(广义)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包括自然物和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自然资源:在整个环境中,只要能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就是自然资源。 风景名胜:“风景”(scenery):风光、景色,风望的意思。“名胜”(famous scenic spot):著名的风景地。*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选)风景名胜资源可以解释为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即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 景物:指具有观赏和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本要素, 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 景物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8大类 @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 @ 景点: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 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 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自然资源分类(选) (二)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填) 1.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3.政治属性4.经济属性 (三)风景名胜资源的特性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的管理,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它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风景名胜区总规)的编制和报批,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总规的编制,要按照国家有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以及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总规应当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位于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风景名胜区总规应当纳入城市规划。 第五条风景名胜区总规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行政区的风景名胜区总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六条风景名胜区总规应当由具备甲级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七条编制风景名胜区总规前应当先编制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组,对规划纲要进行现场调查和复核,提出审查意见。编制单位应根据审查意见,对规划纲要进行修改完善。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总规的报批文件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四个部分。 第九条规划文本是实施风景名胜区总规的行动指南和 规范,应以法规条文方式书写,直接表述风景名胜区总规的 规划结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应当作出强制性规定,对 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当作出引导和控制性规定。 规划文本条文内容应明确简练,利于执行,体现规划内容的指导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条规划文本一般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一)总则;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2016年修编版)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年修编版) 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目录 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2) 第二章保护规划 (4) 第三章游赏规划 (9) 第四章设施规划 (12)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17)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18) 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20) 附表 (21) 附表1-1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分级评价 (21) 附表2-1 文物保护单位 (23) 附表3-1 风景区游客容量 (24) 规划图纸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包括1-1、1-2两幅分图) 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加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严格保护和管理,有效指导利用与建设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面积与范围 风景区总面积为153.12km2,地理座标为东经103°25'45″——103°38'15″,北纬30°52'29″——31°01'48″范围边界走向见图纸。 核心景区面积81.58km2;占风景区总面积的53.28%。 结合风景区范围调整,划定8个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块,管理要求见表1-1。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蕴,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宫观、峡谷溪涧、生态山林为突出景观特征,具有游赏休闲、科教文化、生态涵养及大熊猫保护等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二)风景资源特征 智慧绝伦的水利工程,享誉海内的道教文化,悠久丰富的佛教文化,厚重丰富的历史遗胜,幽远变幻的山峰峡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静原始的生态山林。 (三)风景资源类型与评价 共178个景点,分属2大类、8中类、39小类;其中人文景点123个,自然景点55个。特级景点8个,一级景点32个,二级景点48个,三级景点56个,四级景点34个。 14处景群。其中人文类景群9处,自然类景群5处;特级景群3处,一级景群8处,二级景群3处。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近期2016~2020年。

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0) 规划总则 1 规划构思及方法 规划以自然与人文风景资源为依托,以解决问题矛盾为突破,以实现城市与风景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统筹研究“江?岛?城”之间的关联关系。规划首先分析总结太阳岛风景区现状风景资源与发展建设优势条件与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体系,最后制定科学系统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对策。 规划坚持生态优先、文化优先、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理念,应用生态规划、系统规划、区域规划三大理论方法,制定保护开发、区域功能、产业发展、品牌营销四大战略,实现生态、游憩、景观、科教、经济五大功能,构筑“多彩魅力太阳岛——生态绿洲?文化之窗?休闲度假天堂”。 规划中应用生态规划、系统规划和区域规划等方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群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干扰,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不断改善动、植物生存环境,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规划中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适应多情景发展的需要,重点是用地弹性、容量弹性、规模弹性、项目规划弹性等;规划既要考虑太阳岛风景区内部及哈尔滨市南北城区对风景区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要考虑全省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因素对风景区的影响、制约与牵动作用,将太阳岛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与利用置于一个开放的区域环境中加以考虑。 2 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制定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目标体系;体现生态优先、文化优先、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构筑风景区景观游赏系统、生态保护和培育系统、游览设施系统,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完善风景区游憩审美、科教启智、国土形象、生态基地、引领文明进步的职能;正确处理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江?岛?城”协调互动发展的关系,完善哈尔滨市“冰城夏都”、“滨水丽都”城市形象,带动松花江滨水经济带振兴,推动哈尔滨市一江两岸繁荣,实现风景区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协调发展。 3 规划原则 (1) 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 贯彻国家关于“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方针,将保护、恢复和优化太阳岛原生自然环境和湿地滩岛景观作为首要内容,按合理的环境容量调控景区内旅游开发强度,着力发展生态旅游,恢复太阳岛风景区“碧水、蓝天、白沙、湿地草原”自然风貌。 (2) 坚持文化优先、引领文明进步的原则 规划尊重太阳岛地区历史文化,新景观应体现太阳岛风景区的文脉特征,围绕冰雪艺术、北方民俗、欧陆风情等文化主题,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与健康时尚的休闲旅游项目,全面提升风景区的文化魅力,使太阳岛风景区成为我省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引领城市社会文明进步。 (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旅游发展的原则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2章术语 第3章一般规定 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3.2 风景资源评价 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3.4 分区、结构与布局 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第4章专项规划 4.1 保护培育规划 4.2 风景游赏规划 4.3 典型景观规划 4.4 游览设施规划 4.5 基础工程规划 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9 分期发展规划 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