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中国三本_美学概论_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我国的美学科学体系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发源于康德,但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钻研,谙熟西方美学史上的客观派和主观派的美学论争。

他并不赞同其中的任何一派,认为这两派的观点、体系都有偏颇之处。

他主张调和、折中这两派并超越这两派的思想,但无法做到。

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即把主客观统一于心。

他认为自然界元所谓美与不美,美是人们心中的看法,即欣赏,你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具备美的特性,美丑完全在于人的心。

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

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在他这里,欣赏就是表现,就是创造,就是艺术,这是一系列的等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不用抽象地思考,不起意志和欲念;必须在观赏的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隔出一段距离;在无意中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使人体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

这些特点融会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路斯的内模仿说等,形成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欣赏思想。

另外,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在中国形成很大影响,还有其美学的历史根源。

他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都源于康德。

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人的生活本质,人因为有欲望并受到压抑而觉痛苦,要想解脱痛苦,惟有美。

因为美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朱光潜的美学欣赏思想和他是一致的。

(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时代的影响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问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

他的美学理论只能使文艺成为超现实、超阶级、超道德、超功利的东西,而人则成为超然于物表和世外,清净无为,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神仙”。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一.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这两种观点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自在之物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还没有被认识的自然世界;为我之物是已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是自在之物的必然结果。

自在之美是尚未为主观世界认识的美,为我之美是已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美;自在之美转化为为我之美,必须是使物自身关的潜能得以弘扬,使审关主体潜在的审关机能和意识得以发挥,使物自身美的潜能和人自身潜在的审美意识融会。

任何美的生成,都是自在之美向为我之美的转化过程。

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美是事物本身的美,苏格拉底说的美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

前者是自在之美,后者是自为之美。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前者是事物本身的美,是自在之美;后者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总是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是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

苏格拉底用德尔菲神庙的铭言“认识你自己”说明他的哲学研究和美学研究。

认识你自己并不是认识人的外貌和躯体,而是认识人的灵魂。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由灵魂、肉体以及这二者的结合三部分构成,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人的灵魂。

灵魂中最接近神圣的部分是理性。

“认识你自己”归根到底也就是认识理性。

苏格拉底从理性出发研究美学问题时,追求的是美德普遍意义。

苏格拉底跟他的弟子亚里斯提普斯有一段关于金盾和粪筐怎样才美的对话:亚里斯提普斯:那么,粪筐能说是美的吗?苏格拉底:当然,以免金盾却是丑的,如果粪筐适用而金盾不适用。

亚里斯提普斯:你是否说,同一事物既是美的又是丑的?苏格拉底:当然,而且同一事物也可以同时既是善的又是恶的,例如对饥饿的人是好的,对发烧的人却是坏的。

再如就赛跑来说是美的而就摔角来说却是丑的,反过来说也是如此。

因为任何一个东西如果它能很好的实现它共用的方面,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既是恶的又是丑的。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美学三书读后感(一)初读《美学三书》是在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

大学毕业后我去到湖北的一个小城参加工作,在那里我得到了一间杂房和一张书桌。

在简陋的环境里,我开始了我的悦读之旅。

一桌一椅一盏桔黄的灯,人就在灯下神游于上下五千年中。

听起来《美学三书》好象是一本书,但实际上它是三本书组成的一个系列,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读完《美的历程》,再读《华夏美学》,越读越着迷,读来觉得满齿生香。

《美的历程》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与宗教舞蹈开始,讲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饕餮与线条艺术,讲到先秦理性精神,讲到楚汉浪漫主义,讲到魏晋风度与佛陀世容,经历盛唐之音与宋元山水意境后,来到明清各种文艺思潮。

打开《美学三书》,触摸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典型的东方的美学启蒙。

你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叹息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深沉真挚地感情化了,其精神世界的美,美在一往情深;你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画面表明,儒者即使奔波劳碌救世济民之际,仍然可以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审美情趣;你再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超脱的适宜的喜悦,它既非宗教的狂欢,又非世俗的快乐,当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华夏美学》的最后一章曾提到过近代中国美育替代宗教的趋势。

再读《美学三书》,我在想,如果你对前进的方向觉得困惑,那么重新温习中华五千年来的美学精粹吧,兴许能从其中找到方向,找到安宁与平静。

如若不信,不妨开卷试读。

美学三书读后感(二)前段时间送了我一本书名字叫《美学三书》李泽厚,虽然忙着复习还是抽空看完了,之前觉得美学实在没什么研究的必要,总是没有法学这么实用!看之前有个问题:美学是用来禁锢审美观的吗?看完之后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美学三书》是李泽厚先生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着,本书分为《美学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三部分,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本书被认为是五十年代美学论战中三派(李泽厚、朱光潜、蔡仪)之一,其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我还是对哲学部分比较感兴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模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模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而没有形成独立学科形态的美学理论体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界空前活跃,高等院校的设科建系以及专业研究团体的出现等方面都标示着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

[关键词]中国美学;学科;20世纪二、三十年代Abstract:There have rich aesthetics though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it has not formed the aesthetics theory system of independent discipline shape. In 20-30’s of the 20th century , Chinese aesthetics was extremely activ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sthetics disciplin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appearance of specialized research associations had indicate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esthetics discipline.Key words:Chinese aesthetics;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丰富的审美思想,例如乐论、诗论、画论、文论等各种艺术论以及经、史、子、集和诗、文、记、传之中的审美文化。

但纵观中国学术史,审美思想都是经验式的、感悟式的,没有形成学科理论体系。

所以说中国存在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而没有形成独立学科形态的美学理论体系。

美学作为“学科”的出现是伴随着西学东渐而产生的。

事实上,中国美学学科的真正建立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事了。

这一时期不仅有吕澂的《美学概论》(1923),陈望道(上海民智书局)和范寿康(商务印书馆)同年同名出版的《美学概论》(1927)、吕澂的《美学浅说》(1931)、朱光潜的《谈美》(开明书店,1931)等一系列本土化学术专着的诞生,更重要的是,中国美学界的空前活跃、高等院校的设科建系以及专业研究队伍的出现等都标示了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

陈望道与中国现代美学_写在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

陈望道与中国现代美学_写在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
③ , 初学实在无书可看” 的草创阶段。 抛 开 既 有 的学科 基 本 框 架 形 成的“前 见 ” 尽可能回到先生著 述之时的 1920 年代中国美学实际的学术语境之中, 对笔者来说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挑战。
1904 年 《奏定大学堂章程》 论及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发展, 是一个被时常提起 的文 献。 尽 管 在 1873 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大 德 国学 校 论 略 》 此之前, 中 即 介绍 了 西 方“智 学 ” 中 的 美 学教 育 内 , 《教化议》 “美学” Aesthetics 及 其他 欧 容 中更出现了 的提法。此后 在 传 教士和国人 编 著 的 辞 典 中,
《美学概论》 、 《美 学 概 论 》 (商 同陈望道先生 同时 代 的 美 学 概 论 性 著 述, 还 有 吕澂《美 学 浅 说》 《美学概论》 ( 商务印书馆 1927 年 ) 。 吕澂《美 学 概 论 》 务印书馆 1923 年) 和范寿康 标 明“师 范 学 校 “师范丛书” 。而望道先生 《美 学 概 论 》 用” 书, 范著亦为 也 被 丰 子 恺 用 作教科书。 彼 时 丰 子 恺 在 上 ② 究竟是在哪里用作 复旦实验中学、 立达 学 园、 澄 衷 中 学 等 多处 任 教。 海艺术大学( 1928 年停办) 、 “美 教材, 虽难确定, 不过上海艺术大学的可能性应该最大。由此约略可以见出, 到 1920 年代, 学校 学” 课程的开设也逐渐多了起来, 但同文学史、 哲学、 逻辑学( 论理学) 等相关 学科 相 比, 美学原理的 教材( 著作) 毕竟还是要少得多。 1920 年代中国美学界撰述的 “草创” : “是篇专取 栗 从上 面 几 部 著 作 看 , 性质极为明显。吕澂言 泊士( 按: 指德国美学家立普 斯 ) 之 说, 而 多 依据 日 本学 者 阿 布 次 郎, 道 垣 末 松, 大 西 克 礼, 管原教 ③ ” 范寿康也指出上海 艺 术 大学 创 办 之 际, 造, 石田三治诸家之书, 揀取要义, 提举大纲。 郭沫若主持 “海上苦无 专 门 攻 究 美 学 之 人, 文科, 欲聘美学教师, 而 沫 若 因 邀 予 担 任。 予 于美 学 仅 在大学 时 代 。 其《美 学 概 听讲一次, 此外愧无深广之研究, 辞 之 再 三, 而 沫 若 邀 之 弥 坚, 不 得 已始 勉 承 其 乏 焉 ”

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基本原理研究概述与评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基本原理研究概述与评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基本原理研究概述与评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文旨在检讨20 世纪至今中国学人有关美学基本原理的种种研究。

美学基本原理,也叫元美学或美学元理论,这是美学作为精神学科(人文学科)最基本、最核心部分,是美学的立学之本。

美学基本原理在历史上依次展开,便是美学史,运之于实践,便有了文艺美学、科学美学、生态美学、设计美学等实用性美学。

构成美学基本原理的各要素正是美学从知识一变而为学科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独特的研究对象、明确的核心议题、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合理的研究方法。

美学基本原理是一逻辑整体,各要素间应钩锁连环、完满自足,其中研究对象一端最为根本,对象不同才有立学的必要,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议题、范畴、方法、性质和体系。

研讨20 世纪中国美学,必须紧扣如下基本背景(:1)美学是西方舶来品,中国美学始终有一个西学背景的问题(;2)中国美学的学理展开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时有纠结,形成了主流美学的主导地位,而与之对应的非主流美学终究未得相应的话语权。

这与西方不同,西方美学理论的展开主要受自身内在理路、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影响与制约,是自身矛盾运动的自为展开,而中国美学很长一段时期主要受马列主义、尤其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①的支配和主导;(3)与第二点相关,更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实用理性相合,即对美学社会功能的先天重视作为致用之学,美学得有补于世道人心(;4)作为20 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建构潜在力量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也一再呼唤、要求美学理论的本土化。

这四个大背景相互牵制、此起彼伏,使得20 世纪中国美学呈现出如下特点:积极的拿来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②、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隐显的本土诉求。

本文拟从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四方面对20 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基本原理研究作概述和试评。

一、学科性质虽然人类的审美意识和观念自古有之,但从现代学科观念看,美学还年轻得很。

由三本《美育》杂志看中国二十世纪美育进程

由三本《美育》杂志看中国二十世纪美育进程

运动器物技术层次变革 , 而未能解决 民族危机和社会 杂志唯有规避与理性 、德性相关联 的内涵独立的矛 发展的矛盾 ; 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政治制度层次变革 , 盾 , 诉诸形式性 、 实践性极强 的“ 艺术教育” 于图画 、 , 而依 旧“ 于共和国体之下 , 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 ;五 音乐 、 手工 的教学 实践 探讨 艺术 教育 、 展 艺术教 育 , 发 四” 新文化运动, 将反抗西方帝 国主义侵略 , 实现从古 由针对 图画、 音乐 、 手工教学实践 的艺术知识的引介 、 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 , 落实为 艺术理论 的探讨 , 推动艺术教育 。 从而 由艺术教育 的 国民思想价值层次的变革 , 认为没有文化价值的变革 纯粹性 , 保有 美育 的独 立性 。 和国民心理素质的改造 , 则任何改革制度的尝试都难 免流于形式 , 因而力图以人们精神和价值整体性 的改 变, 作为政治和社会变革 的前提。 无疑鼓吹和实践美 育, 由艺术教育而改造社会 、 疗救人生 , 五四” 与“ 新文 李金发 主编 的《 美育》 杂志创刊于 12 年 , 9 7 作为 化运动启蒙 以救亡 、 复兴的时代语境是统一的。 不仅 “ 不定期 刊” ,先后于 12 97年一月 ,97 十二月 , 12 年 如此 , 美育在此所具有的经世致用的工具性 , 契合于 12 年十月 , 98 以及 13 年一月出版了四期 , 96 由创刊到 历史的目的指向、 思想脉络 , 体现为思想内容的一致 。 复刊, 历时近十年。 由于基本为李金发一人编辑 , 但 所 “ 五四” 新文化运动启蒙以救亡、 复兴的思想 内容在于 以杂志的宗 旨和由宗 旨所统摄的内容是一贯的 , 而且 倡导 民主和科学 , 倡导 以适应 民主共和制 的“ 自由平 四期刊物 9 篇文章中,除其所编选 的文章外 ,有 4 7 o 等独立” 之说取代儒家 的纲常名教 , 培养 国民 自由平 余篇为李金发 自己所写作或翻译 , 以这一《 所 美育》 杂 等的觉悟 , 唤醒国民的自我意识 , 倡导 以科学的精神 、 志具 有极 强 的个 人色 彩 。 以“ 重估一切价值 ” 的评判态度作为破除迷信和蒙 昧 在创刊号《 编辑后 的话》 李金发表达了《 中, 美育》 禁锢的思想解放的理性工具 ,以科学作为发展工业 , 杂志的核心宗 旨, 即由艺术而使人生远离现实社会的 实现 国家富强的有效手段。美育 》 《 虽称要“ 改革主智 纷扰 , 使人们过艺术的生命 , 发现美 , 感到留恋, 并深入 的教育 ” ,而篇章内容中所透现出来的是对于理性精 探索 , 文中写道“ 我们所厌弃现世社会、 经济 、 政治的纠 神 和 民主 观念 推重 , 对于 西方 工业 文 明基础 上社 会 纷 , 是 要把生活简单化 , 人类重复与 自然接近”“ ;我们崇 进步的向往与追求 。 由此构成了《 并 美育》 理念 的一个 尚享乐的人生 , 就是奥奈萨斯 ( i yo) Do ss的创造冲动 n 深层悖论。 美育” “ 的概念和理论体 系, 作为西学东渐 的人生 , 在此乌烟瘴气 中, 过我们的艺术生命 ”“ 。这个 的产物 , 其原初的意义在于以无利害审美对抗科技理 杂志 , 吾绝不敢希望在吾 国文化上 , 有什么影响 ; 亦不 性。 西方现代美育理论 的提 出是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 敢望美育将来会代替宗教 。 但若读 者读 了, 能觉到人 进程 中, 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带来的较之农业文 明社 生 尚到处是美 , 尚有一息可以留恋 , 而来我们共 同研 会更为剧烈的人性 的肢解以及人格的分裂 , 为了反对 究 , 则是欣幸的”。 [ 李金发主张 , 2 1 通过引介欧美艺术 , 且 工具理性对人的本质 的裁割 ,反对理智过分压抑感 主要是欧美造型艺术 图片 , 以使 国人耳濡 目染 ; 并鉴 性、 肉体而造成人性的残缺, 因�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

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

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

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二、研究艺术的哲学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中国美学家的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

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对美学对象的界定上来看, 吕瀓的美学研究对象概 括起来就是“美”和“美的价值”; 范寿 康 规 定 的 研 究 对 象 换
吕本
陈本
范本
美 学 的学的知识精神的 学 科 定 学 价 值 的 学 [4] 美的学问 位 ( P209)
“研究关于人类理 想之一就是美的 理想方面的法则 之科学”[3(] P1)
134
第四点, 美的观照, 也即美的态度。这是区别于伦理的 态度。何为美的态度?“吾人于物象中发现生命之态度, 是 曰美的态度。”[1(] P8) 美的观照, 以美的价值为本体,“ 非 由 感情移入不克成立”。“是故美的态 度 为 纯 粹 观 照 之 态 度 , 又为纯粹感情移入之态度。所谓美的价值, 由此种态度而 后乃得体验者也。”[1(] P12) 只有用这种纯粹观照的态度, 将 感情移入美的对象中, 方才能体验到美的价值。
[1(] P1)
客 观 方 面 :“ 具 象“非功利的态度”
知的方面: 关照性、
“美的态
性与直接性”; “分离与孤立”
合律性、假象性
度 ”的 性
主 观 方 面 :“ 静 观“感情移入”
情意方面: 静观性、

性 与 愉 悦 性 ”[2]“ 艺 术 观 照 的 态
快感性、紧张性
( 18)
度”[3(] P12—21)

谐谑
滑稽
谐 谑 、滑 稽 等
审 美 与美感是生命最自 美源自人类的本 美的价值是赋予
生 命 的然又最流畅的展 性, 即“人底”心” 生命的一种活动
关联 开
收稿日期: 2007- 09- 24 作者简介: 田先方( 1982- ) , 女, 西南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33
句 话 说 就 是 研 究 人 的 审 美 经 验 。因 此 吕 和 范 把 美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定 得 过 于 狭 窄 。而 陈 望 道 所 确 定 的 美 学 研 究 对 象 比 较 符 合 这 门 学 科 性 质 的 规 范 。因 此 直 至 今 日 对 同 类 的 问 题 仍 有影响。
第三点, 美的价值与生命有关。“ 美 为 物 象 之 价 值 , 乃 其物象为一种精神或生命之象征时始行成立。”[1(] P8) 美是 生 命 的 象 征 。在 这 里 又 牵 涉 了 美 与 善 的 关 系 。吕 认 为“ 一 切 人格的价值, 通常亦谓之曰善, 故美之内容常与善不相离。 凡物象之表白善者必为美。”[1(] P8) 但这里还存在一个会让 人误会的问题。说美的内容为善是对的, 但不等于说劝善 惩恶视为美, 劝善惩恶是一种道德上的功利的价值, 与美 的价值是不相等的。美的价值中虽有善, 但不去追求道德 的功利价值。
第 23 卷 第 8 期 2008 年 8 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Vol.23,No.8 Aug.2008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三本《美学概论》的比较
田先方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重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北碚 400715)
摘 要: 20 世纪 20 年代, 中国出现的首批美学原理中就有三本同名的《美学概论》。这几本概论就像三胞胎一样, 通过 对其外表即结构框架的比较, 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 而其内在的性格即美学本体论, 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具有开创性, 但也为后代美学教材的写作留下了漏洞去完善。
他们的共同点是, 尽管他们美学建构的基本取向是 “西化”的, 却都蕴含着本土化的意味。这表现在, 他们都通
过“移情”的中介, 试图将审美与生命 贯 通 起 来 。 吕 本 认 定 “情感发动的根柢”就在“生命”, 移情 也 就 是 生 命 的 扩 充 和
丰 富 ; 陈 本 将“ 移 感 ”关 乎 人 的 生 命 ; 范 本 则 将 美 的 态 度 归 根 于 感 情 移 入 , 认 为 移 情 实 质 即“ 以 赋 予 对 象 以 及 与 对 象 的 生 命 共 同 生 命 ”。
自 20 世 纪 20 年 代 起 , 在 立 普 斯“ 移 情 ”说 的 影 响 下 , 中 国 出 现 了 首 批 “ 美 学 原 理 ”。 包 括 吕 澂 的 《美 学 概 论》 ( 1923) , 陈 望 道 的《美 学 概 论》( 1926) , 范 寿 康 的《美 学 概 论》( 1927) , 吕澂的《美学浅说》( 1923) 。前三本《美学概论》 都在当时被作为美学教材, 在学校讲授, 本文即以这几本 概论为例, 对中国 20 世 纪 20 年 代 初 创 时 期 的 美 学 教 材 作 浅显的探讨。
“为美学之对象
“( 一) 美 ;( 二) 自“ 所 谓 美 的 对 象 乃
美 学 的 者 , 必 为 美 也 ”;
然、人体、艺术; 是由 感 觉 的 材 料
研 究 对“ 为 美 学 之 对 象
( 三) 美 感 、美 意 识 所 构 成 的 主 观 上

者, 美的价值也。”
等”[2(] P8)
的形象“[3(] P8)
吕澂说的第一点, 说明了美的形象性。美与善有区别, “如就抽象之行为或精神言, 但可谓之曰 善 而 已 ”, 然“ 美 的
价值仍属于物象”。可见美是具象的, 善是抽象的。 吕 认 为 物 象 的 价 值 有“ 固 有 价 值 ”及“ 效 用 价 值 ”的 区
别。美的价值属于固有价值, 与效用价值无关, 与物象的经 济价值及理论上的功利价值都无关。这第二点的阐释, 揭 示了美的价值所具有的超功利性。在这里, 吕还进一步提 出美与善的关系。他认为“美之内容固不能全离乎善, 但亦 视 其 自 体 中 表 现 若 何 之 善 而 定 其 价 值 。… … 吾 人 体 验 物 象 中所表之善时, 皆觉其能使自己人格更高深更丰富者乃为 愈美。”[1(] P6) 简言之, 作者认为美不能离开善, 当善体现一 种人格的高深时就成为美, 善作为美的成分之一, 融化在 美中。善之所以不等同于美, 是因为它的价值是功利的, 道 德的。
反复与齐一
“通相分化之原
“通相分化的原
美的形
对称与均衡
理 ”“ 君 主 制 的 从
理”
式原理
调和与对比
属 之 原 理 ”[1]
“君主从属的原理
比例[2(] P41—48)
( P12~P20)
“[3(] P27—37)
美 的 种 崇 高 、优 美 、悲 壮 、崇 高 、优 美 、悲 壮 、崇 高 、优 美 、悲 壮 、
1.吕 本《美 学 概 论》— — — 主 情 感 本 体 论 吕本谈美的本质, 他首先从“美的价值”入手。吕澂说: “物象之有价值者, 必多少与吾人以快感。美之所以为价 值, 亦不能离乎是。”[1(] P1) 这句话的意思是物象美不美, 以 能否引起人的快感为椐。快感又是什么? 吕澂接着又说: “欲明其本质果何若, 先当知快感云何。欲明快感, 则又当 知一般感情之意 义。”[1(] P1) 这样, 吕澂实际上把“感情 ”作 为美的本体, 事物美与否, 要看它能否激发人的某种感情。 “感情”是什么? 吕以“由对 象 引 起 之 精 神 活 动 为 感 情 之 根 据 ”[1(] P1) , 认 为“ 吾 人 因 精 神 活 动 而 后 就 对 象 有 感 情 可言。”[1(] P1) 就是说, 感情是一种精神活动, 它是由对象引 起的。关于人的“精神活动”, 吕澂进一步提出“人格”概念, 认为“人格的价值因一切价值之根本”。[1(] P4) 再进一步“欲 明人格的价值之意味, 先当知人格感情”。在吕澂看来,“人 格的价值之意义, 可得一言而释之曰, 是即内面态度为积 极 的 人 格 感 情 对 象 者 之 性 质 。此 内 面 态 度 之 性 质 以 与 人 格
感 情 移 入 是“ 纯 粹
对“移
感 情 移 入 是“ 投 入 感情移入是自我
的 同 情 ”[5]( P231)
情 ”的 理
感 情 于 对 象 中 ”[2]“ 生 命 的 移 入 ”[3]
“ 生 命 之 移 入 ”[1]

( P67)
( P50)
( P28)
“ 变 化 中 之 统 一 ”;
“多样的统一”
在美的种类的观点上, 在美的种类的观点上, 陈望道 对美的种类的分类法很繁杂。他从六个不同角度对美分 类, 企图揽括所有。第一是从人为和自然的区别上分为自 然美, 人为美, 人体美; 第二是从时空上分空间美, 时间美 及二者混合美; 第三是从动静上分动美, 静美及综合美; 第 四是从感觉上分视觉美, 听觉美等; 第五从形式和内容分 形式美和内容美; 第六从美的情趣才分出崇高, 优美, 悲壮 等。
吕在强调美属于固有价值, 不是效用价值时, 已走到 否定审美统觉、审美联想的程度。他举静夜闻笛的例子, 认 为“ 追 忆 也 、愉 悦 也 、怜 悯 也 , 如 皆 为 吾 人 精 神 中 之 一 种 活 动或吾人所感之一种状态, 则亦与上文所述之美行为美精 神相似, 谓之曰快或善则可。若曰美, 则必于一种艺术表现 出之而后得言……若由统觉对象别生活动, 其有价值亦在 效用也。”[1(] P7)
关键词: 20 世纪 20 年代;《美学概论》;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4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8666( 2008) 08- 0133- 05
从“ 美 学 在 中 国 ”到“ 中 国 的 美 学 ”经 历 了 一 个 西 学 东 渐 , 中 西 融 合 , 最 后 又 打 上 本 土 化 的“ 民 族 身 份 ”烙 印 的 过 程。回顾历史, 1921 年秋, 蔡元培第一次在北大开设了美学 课 , 并 准 备 编 写《美 学 通 论》作 为 教 材 , 但 终 因 事 物 繁 忙 未 能写成。之后上海及北京的某些美术院校也有开设美学 课, 这促使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编写适合自己文化背景美学 教材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