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原理

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原理

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原理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原理是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理论,指的是在市场中,通过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市场平衡状态的一种经济原理。

在这种平衡状态下,价格和数量将确定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水平上。

一、需求的作用和特点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渴求程度及其购买意愿。

需求量取决于各种因素,如价格、收入、代替品的价格、个人偏好等。

需求量与价格呈负相关关系,即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这就是所谓的需求曲线。

二、供给的作用和特点供给是指市场上生产者或卖方愿意提供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量取决于各种因素,如生产成本、技术水平、替代品的价格等。

供给量与价格呈正相关关系,即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这就是所谓的供给曲线。

三、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中的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会上涨,从而使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直到市场达到平衡状态。

反之,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价格会下降,从而使需求量增加,供给量减少,直到市场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四、市场平衡的调整过程市场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当市场存在供需失衡时,市场会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实现平衡。

以需求增加为例,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上涨,引发供给量增加,直到价格和数量达到新的平衡点。

同样,如果需求减少,将导致价格下降,引发供给量减少,直到市场再次平衡。

五、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当需求和供给之间保持平衡时,市场能够正常运转,资源得到高效配置,经济能够稳定增长。

然而,如果需求和供给失衡,市场将出现价格波动、资源浪费、经济不稳定等问题。

六、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在实践中的应用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原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有着广泛应用。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了解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来做出合理的决策。

例如,政府可以根据需求变化来调整税收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来确定生产计划和定价策略。

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一.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中两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涉及到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具体来说,供给是指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量而供给的商品数量,而需求则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二.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当市场中某种商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就会出现过剩,商品价格会下降,而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会增加,直到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状态。

反之,当市场中某种商品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就会出现短缺,商品价格会上升,而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会减少,同样会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

当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状态时,商品价格也最合理。

三.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经济学家通过画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方式来展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线,代表了在不同价格下所生产的商品数量。

需求曲线则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线,代表了不同价格下市场上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数量。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表示市场供需相等的价格和数量。

四.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因素:1.人口水平变化:随着人口水平的不断攀升,人们需求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也会不断变化。

2.收入水平变化:当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会增加,消费需求会增加,相应的供给也会增加,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技术进步:技术的不断进步会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下降,供给能力增加。

4.自然灾害:例如天气异常、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影响供给能力,导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

5.政策调整:政府对税收、货币政策等方面的调整会影响供给和需求,从而影响商品价格。

五.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

当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状态时,商品价格最合理,从而使市场中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原理

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原理

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原理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是经济体中最基本的决定因素。

供给是指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总量,而需求则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总量。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是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当前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 需求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上涨,供给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

一般来说,当需求增加时,消费者需要购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价格会上涨。

相反,当供给增加时,生产商会希望销售更多的商品或服务,价格会下降。

即供求之间存在一个反比关系。

这种供求关系可以通过价格调节来达到平衡。

2. 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对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总量产生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供给和需求是通过机制自我协调的,生产商会通过调整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来适应市场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总量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当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时,生产商会加大生产力度,增加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

3. 供求关系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不同。

供求关系在不同的领域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某些领域,供求比较敏感,当价格上涨时,需求会显著下降;在某些领域,供给比较敏感,当价格下降时,供给也会减少。

例如,基本生活必需品对价格更加敏感,因为它们是消费者不可或缺的,而奢侈品对价格则不敏感。

总的来说,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原理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决定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上的决策。

因此,了解供求关系的规律对于有效调控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指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是由大量的个体行为所决定的。

供给的增加意味着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或服务,而需求的增加则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

当供给与需求平衡时,市场呈现出稳定的价格和数量;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市场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价格会下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当需求超过供给时,市场会出现需求旺盛的情况,价格会上升,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

当供给增加时,生产者会受到激励生产更多的商品或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另一方面,当需求增加时,消费者会更多地购买商品或服务,这又会刺激供给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对价格的形成起着重要影响。

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当供给与需求平衡时,市场价格稳定;当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下降;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升。

供给与需求的价格机制能够引导资源向需求最大化的领域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税收、补贴、技术进步、人口变动等都会影响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和价格。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制定补贴政策、推动科技创新等手段来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总之,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它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引导了资源的配置。

通过研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根据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来做出理性的消费和投资决策,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分析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分析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分析需求和供给是经济活动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作用并决定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需求代表着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意愿和能力,而供给则代表着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本文将对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1. 需求的形成需求的形成是以消费者的个人需求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而形成的总需求。

消费者的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收入水平、个人偏好、市场价格等。

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通常会下降,因为价格上涨使得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增加,从而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

相反,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的需求量通常会增加,因为价格下降使得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成本降低,从而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

2. 供给的形成供给的形成是以生产者的个人供给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而形成的总供给。

生产者的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生产能力等。

当生产成本上升时,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通常会减少,因为生产成本上升使得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增加,从而减少了生产者的供给意愿和能力。

相反,当生产成本下降时,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通常会增加,因为生产成本下降使得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成本降低,从而增加了生产者的供给意愿和能力。

3. 需求与供给的均衡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市场中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当市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需求超过供给会导致商品或服务的短缺,价格通常会上升。

这时,市场上的生产者会受到价格上涨的刺激,增加生产数量,以满足更高的需求。

相反,当市场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供给超过需求会导致商品或服务的过剩,价格通常会下降。

这时,市场上的生产者会受到价格下降的刺激,减少生产数量,以适应较低的需求。

4. 需求与供给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变化会对市场价格和数量产生影响。

当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市场价格通常会上涨,而数量也会增加。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本次演讲将讨论为了经济调整和管理,供给和需求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基本原 理。
供给和需求的定义
供给曲线
通过投入的成本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定义了一 个产品的供给量。
需求曲线
通过市场价格和消费者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定义了 一个产品的需求量。
供给的要素
技术进步
技术的增加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提高供给量。
人口
人口的变化和构成会改变某个市场的总需求量。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1 供给量
供给量越高,价格越低。
2 需求量
需求量越高,价格越高。
3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相遇
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价 格和数量达到平衡。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价格与数量
价格
在价格高于平衡价格时,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导致价格下跌。在价格低于平衡价格时,需求 量大于供给量,导致价格上涨。
供给和需求的实际应用
房地产市场
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房价 会上涨。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时,房价会下降。
电子产品市场
由于技术革新,供给量增加, 价格下降。
能源市场
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 会上涨。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时,价格会下降。
生产成本
由生产因素的价格和生产效率决定,成本越低,供给量越多。
收益率
利润越高,企业愿意提供更多产品。
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可以推动企业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因此提高了供给量。
需求的要素
收入
收入的提高会导致消费者希望购买更多的产品。
价格
价格会影响需求量,价格的上涨会减少需求量。
市场偏好
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喜好和嗜好会影响需求量。
数量
供给量和需求量通过价格达到平衡。当价格上涨时,供给量会增加,需求量会减少,反之亦 然。

经济学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经济学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经济学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作用,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以及市场的运行机制。

对于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高经济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供给与需求的定义、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供给与需求的调节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供给与需求的定义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为了获取利润而愿意提供给市场的特定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受到生产成本、技术进步、企业规模、生产要素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特定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需求受到收入水平、人口变动、消费习惯、价格期望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二、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可以用市场供求曲线来表示。

市场供求曲线是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而形成的,交点就是市场的均衡点。

在均衡点上,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市场价格也就确定下来。

1. 市场均衡与价格当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时,供过于求的情况出现,价格往往会下降;当市场供给小于市场需求时,需求过剩的情况出现,价格往往会上升。

只有当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相等时,市场才能达到均衡状态,价格也稳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上。

2. 市场均衡与数量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均衡点不仅决定了价格,还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

在均衡点上,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市场资源得到了最佳配置。

三、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供给和需求的数量和价格并非静态不变的,它们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 价格影响价格是供给和需求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

当价格上升时,生产者会因为预期获得更高利润而增加供给数量,消费者会因价格上升而减少需求数量。

相反,当价格下降时,生产者会减少供给数量,消费者会增加需求数量。

2. 个体和市场因素个体的供给和需求决策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个体收入、个体的期望、个体的偏好等。

同时,市场因素如市场信息、市场竞争情况等也会对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

四、供给与需求的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将引起经济运行异常,因此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至关重要。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在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作用并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

供给指的是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代表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是经济活动中不可忽视的。

一、供给与需求的关系1.均衡价格与数量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当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将保持稳定。

如果供给多于需求,价格可能会下跌,而数量可能会增加。

相反,如果需求超过供给,价格可能会上涨,而数量可能会减少。

只有当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市场才能实现最佳状态。

2.影响价格和数量变化的因素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a.价格:价格是供给和需求的主要驱动因素。

当价格上升时,供给方愿意提供更多商品和服务,而需求方可能减少购买数量。

相反,当价格下降时,供给方可能减少提供的数量,而需求方可能增加购买数量。

b.收入: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也会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他们更有能力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增加需求。

对于某些商品,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可能会导致提供方增加供给数量。

c.市场趋势:市场中的趋势和流行也会对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

例如,某种新型产品的推出可能会引起需求的飙升,导致供给方增加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d.替代品和补充品:替代品和补充品的存在也会影响供给和需求。

如果存在更便宜或更好的替代品,需求方可能会减少购买数量,导致供给方减少供给。

相反,如果存在补充品,需求方购买一种商品时也可能会增加另一种商品的需求。

二、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1.供给的影响因素a.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的成本越高,供给方愿意提供的数量就越少。

b.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供给数量。

c.生产者预期:供给方的预期也会影响其供给数量。

如果供给方预期市场价格将上涨,他们可能会增加供给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假设本期的工资率 Wt 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
以St+1表示,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St+1= f( Wt )(2)
4.2.2劳动力市场动 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1)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 收敛型蛛网
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发散型蛛网
3)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第一,工资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
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
原 因
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 求的调节; 第三,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除
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
和社会心理等等因素的调节。
建筑业正处在繁荣期。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而劳
动力需求曲线右移,使得埃及建筑工人的工资水平 仅在5年内上升了53%,工资率的上涨还伴随着就业 量的增加。请用模型分析。
4.1.3 多维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是指在一组工资率下,两个以上的多个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前提是所有市场的出清工资率都相等
市场Ⅰ 市场Ⅱ 雇用人数 生产率 雇用人数 生产率 1 6500 5 36250 2 12500 4 31500 3 18000 3 25500 4 23000 2 18250 5 28000 1 9750


4.4.3劳动力短缺与过剩
4.4.4工资漂浮与平均主义
4.4.1劳动力市场非均衡产生的原因
概念一“瓦尔拉斯需求”:是指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供求可以相等的情况下,根据市
场价格形成的需求。 概念二“有效需求”:是指经济行为人在其预算可能条 件下,考虑了市场价格和他在本市场及其他市场所受到 的数量限制后,为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而形成的需求。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瓦尔拉斯需求未受数量限制,而
有效需求则受价格和数量的双重限制。

1)可以研究数量限制对经济行为人的影响 2)由于两种需求都是经济行为人在其自身条件下希望实
现的量,它与实际的购买量是不同的。因此通过分析有效
需求与成交额的关系,可以考察在需求和供给达不到数量 相等时,市场是如何通过经济行为人的行为达到与“均衡”
状态不同的另一种稳定的状态,即非均衡状态。
案例
小峰面临研究生毕业,还未找到工作。 他所学的是电力系统专业,报这个专业是因为父母认为电力行业是 铁饭碗,待遇高,什么时候都不会下岗,当时小峰自己对这个专业
也比较认同。
可就在大三实习时,通过在电厂的“三班倒”,小峰发现,自己不 喜欢这份工作。由于学习成绩好,在大四时,小峰被保研。现在他
人口减少,消费者人数随之下降,但因
为幸存者的人均消费量比以前增加,尤
其是奢侈品消费增加,所以,劳动力供 给曲线左移的幅度大于劳动力需求曲线
的左移。
问:最后w和就业量的变化如何?
案例2
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沙特阿拉伯及其他生产石
油的阿拉伯国家高工资(比本国高6倍多)的吸引,
大约一半的埃及建筑工人离开本国,而同时埃及的
面临硕士毕业,学校推荐他到大型发电厂工作,他不愿意去。
小峰喜欢当记者,他喜欢与人、与新事物、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 而且他还在网上做过测试,结果也说明他适合做记者。小峰在两个
月里已经投了十家媒体的简历,并且面试了三家媒体单位,但都没
有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专业不对口。
我与劳动力市场
如果我们过多的把我们的决策建立在劳动 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上,我们可能就会冒进入 我们不喜欢的领域的风险。然而,如果我们的 决策更多的是建立在有趣的和有吸引力的事情
整个经济 生产率 42750 44000 43500 41250 37750
4.2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蛛网理论
:是一种早期动态分析理论。它用来说明在市场失衡 时,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如农产品、劳动力)的价格 (工资)与产量(劳动量)波动情况。
研究的商品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劳动力市场现期
的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存在一个时滞,就是说劳 动力市场现行工资率影响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劳动力供给量。
4.2.1 动态均衡的基本假定
首先,假定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 t 表示
;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以 t+1 表示
。在t与t+1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其次,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分别 以 Dt 和 Wt 表示本期的需求量和本期的工资率,两者之间 的关系为: Wt =f(Dt ) (1 )
4.4.2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概念三“自愿失业”: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
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从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4.4.3 劳动力短缺与过剩
1)劳动力短缺: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的初始需求
大于有效需求,这种情形也称劳动力过度需求。劳动力
短缺还具有累积、溢散的效用 累积效用:指劳动力短缺使劳动力市场成为卖方市场,助长懒
封闭型蛛网
4.2.3 公共部门劳动力市场均衡
4.3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的意义
4.3.1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4.3.2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4.3.3 充分就业
4.3.1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第一个意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 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得到最有效 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也 能取得最高水平。
是工资接受者; (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
2)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
:指在静态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S=f(W) D=f(W) S=D W=We
4.1.2劳动力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若劳动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曲线右移,均衡 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反之则反。
4.1.1 单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1)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
(1)劳资双方是理性的并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2)劳资双方对劳动力市场环境具有充分的信息,信息分布
均匀,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3)劳动力具有同质性,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在工作条件及 其他非货币特征方面也具有同质性;
(4)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为数众多,并且双方均无组织性,
若劳动供给曲线不变,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工资 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反之则反。
案例1

1348-1351年,一场瘟疫--黑死病袭击了英国 和其他欧洲国家,劳动力供给随之发生变化。 短期内英国人口减少17-40%,导致供给曲线 左移,在原工资水平上雇主之间展开了对幸 存工人的激烈竞争,w大幅度上升。政府出台 了大量措施抑制w上升都没有明显效果。
4.3.2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的第二个表现:是同质的劳动 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 工资差别 1)从地区流动的视角去谈同质 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2)从资本流动的视角去谈同质 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结论:同等的劳动获得同样的工资,不会因职业、 行业、地区差异而形成工资差别。
上,我们可能发现我们自己训练有素,富有情
感但是失业。这里就是微相互作用
4.1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4.2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4.3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4.4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
4.1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4.1.1 单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4.1.2 劳动力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4.1.3 多维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4.3.3 充分就业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第三个意义:是使经济社会实现充分就 业。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均衡在均衡工资决定的同 时,也会导致充分就业
W W1 过剩
A
B E F 不足 D C
S
We
W2
O
La
Lf
Le
Lc
Lb
L
图 充分就业
4.4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

4.4.1劳动力市场非均衡产生的原因 4.4.2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惰、工作不负责、服务态度不好等弊端,于是进一步感到劳动力 短缺。
溢散效用:指某工厂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减产,使以这个工厂的
产品为原材料的工厂发生原料短缺,由于没有市场调节,这一系
列的短缺是不可克服的。
2)“劳动力过剩”: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初始
供给大于有效供给,又称劳动力过度供给。 表现就是劳动力滞存,这种滞存发生在企业内部就 是在职失业;发生在企业外部就是显性失业 3)工资漂浮: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 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 升的现象。 4)工资紧张:指某个集团以另一个或几个集团的工资为 参照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对自己在相对工资关系中所处地 位的不满,这种不满导致工资攀比,从而导致工资漂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