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物流发展史

合集下载

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

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

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
物流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物流行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最初的手工操作到现代化的自动化系统。

下面是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
1. 人工物流:早期的人类社会,物流主要依赖人力完成。

人们使用手工工具和动物力量进行物品的搬运和运输。

2. 车马时代:随着车辆和马匹的使用,物流行业逐渐进入了车马时代。

人们开始使用马车和驮马,提高了物品运输的效率。

3. 铁路运输:19世纪中叶,铁路的出现革命性地改变了物流
行业。

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大大加快了物品的运输速度和规模,同时也降低了运输成本。

4. 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的发明和普及使得公路运输成
为物流行业中重要的一环。

公路网的不断扩张,使得货物能够通过公路快速、便捷地运输到各个地方。

5. 航空运输:20世纪中叶,随着飞机的发明和发展,航空运
输成为了物流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航空运输的快速和高效,使得跨国物流变得更加便利。

6. 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物流行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物流管理系统的引入,使得物流过程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和协调,同时也提高了物流运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7. 智能化物流:近年来,物流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

无人机、自动驾驶车辆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物流行业的效率和可靠性。

总结而言,物流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人工物流、车马时代、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信息化时代和智能化物流等多个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流行业将继续朝着更加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国际物流的发展经历的几个历程

国际物流的发展经历的几个历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国际物流的发展经历的几个历程
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才越来越扩展,越来越活跃。

尤其在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后,原有为满足运送必要货物的运输观念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系统物流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到国际领域。

六十年代开始形成了国际间的大数量物流,在物流技术上出现了大型物流工具,如二十万吨的油轮,十万吨的矿石船等。

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国际物流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发展,船舶大型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而且,出现了提高国际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其标志是国际集装箱及国际集装箱船的发展,国际间各主要航线的走期班轮都投入了集装箱船,把散杂货的物流水平提了上去,使物流服务水平获得很大提高。

七十年代中、后期,国际物流领域出现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势,同时出现了更高水平的国际联运。

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发展到一个高峰,出现了50 万吨的油船、30 万吨左右的散装船。

八十年代前、中期国际物流的突出特点,是在物流量基本不继续扩大情况下出现了“精细物流”,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同时,伴随新时代人们需求观念的变化,国际物流着力于解决“小批量、高频度、多品种”的物流,现代物流不仅覆盖了大量货物、集装杂货,而且也覆盖了多品种的货物,基本覆盖了所有物流对象,解决了所有物流对象的现代物流问题。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另一大发展,是伴随国际联运式物流出现的物流信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

信息的作用,使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这个问题在国际物流中比国内物流表现更为突出,物流的几乎每一活动都有信息支撑,物流质量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与阶段

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与阶段

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与阶段
国际物流发展历程及阶段
一、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的国际物流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丝绸之路时期,是中国与欧洲之间发展贸易关系的开始。

丝绸之路是欧洲商贩运输商品的重要途径,对中国的文化、社会、经济、技术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首次实现国际物流的里程碑。

二、中世纪
中世纪的国际物流已经在发展。

商人开始使用大型的商船群,运输商品。

随着商贸环境的不断完善,商人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贸易范围亦增大,物流运输也发生变化。

海上物流以及铁路货运系统被开发出来,使货物的运输成为可能。

三、十八世纪
十八世纪结束时,许多国际物流公司已经在建立起来,它们负责运输大量货物。

英国和荷兰对下游国家的航运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开始涉及到世界范围的运输。

这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定点物流。

该模式将原来的点对点的进出口货物运输方式变为了一站式的运输,使货物能够从一个国家运输到另一个国家。

四、十九世纪
在十九世纪,伴随着工业化迅速发展,物流活动日益活跃,其全球范围也有了明显提高。

这时出现了横穿美洲大陆的轮船系统,以及绕行西非的货运网络。

物流的发展史

物流的发展史

物流的发展历程然反映。

因此,物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它经历了从传统意义上的实物配送PD (physical distribution)到今天的现代物流(logistics)的转变过程。

1。

1物流概念的演变1935年,美国营销协会对其又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实物分配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1927年,美国学者布索迪(Ralph Borsodi)在《流通时代》中首次使用Logistics一词来面的管理,从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战后,LM理论和方法逐渐由军事领域渗透到工商领域,产生了诸如Business Logistics 之类的新概念,并得到各国实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应用。

1。

2国内外物流的发展1。

2。

1物流在国外的发展的现代化作为物流管理切入点。

由于美国和日本在物流发展进程方面最具有代表性,也是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最为先进的国家,因此,这里主要介绍美国和日本的物流发展。

(1)美国物流发展-—追求高度自动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这一句话来形容美国物流业的状况最恰当不过。

其“器”便是物流机械。

也最完善,是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同军队为了卓有成效地调运军用物资,运用运筹学的理论方法,统筹安排人力运力,解决了一系列物流供应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圆满完成了物资的调运和了企业生产的崭新局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这实际上是美国物流业的初创阶段,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初萌生的“物流"现象。

现在,美国的物流已很广泛,涉及对需求的预测,存货控制,物料搬运,订货处理以及厂址、仓库地点的选择,物资的采购,包装,退货处理和储存运输等。

撬动美国物流的杠杆之一是物流机械.为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美国不断加大车辆载重量,一级长途营运企业汽车平均载重量从1950年的5t逐年增加到现在的30t至40t.在液罐车上更是推陈出新,有可运送温度低达-185℃至-235℃压缩气体的保温液罐车,运送温度高达205℃沥青的液罐车及运送熔融合金的带熔液罐车。

国际运输的发展史

国际运输的发展史

国际运输的发展史
国际运输的发展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时期:这一阶段以人力运输为主,物流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港和内陆河流上,主要从事货物的装卸、储存和运输。

2. 工业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物流技术逐渐提高。

例如,铁路、汽车、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以及仓库管理、装卸设备等技术的应用。

3. 现代物流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业开始进入现代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专业的物流企业如联邦快递、UPS等开始出现。

4. 智能化物流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物流业开始进入智能化时代。

智能化物流系统逐渐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各个地区的国际物流发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例如,欧洲是国际物流的发源地,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物流发展也非常迅速,出现了许多物流中转站,如新加坡和泰国等。

同时,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和贸易中心,其国际物流业也在快速发展。

国内外物流的发展历程及现代物流的新趋势

国内外物流的发展历程及现代物流的新趋势

国内外物流的发展历程及现代物流的新趋势一、国内外物流的发展历程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其生产资料市场经过充分发育,现在已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

研究其他国家物流的发展状况,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汲取其失败之教训。

分析国外物流发展的经验与特点,应该说各有千秋——美国强调的是企业的“物流管理”,日本强调的是社会“物流系统”建设。

(一)美国物流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物流活动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80年代前后掀起的放松管制浪潮,为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首先是1977—1978年《航空规制缓和法》的制订拉开了规制缓和的序幕,加速了航空产业的竞争,从而对货主和运输产生了巨大影响。

紧接着1980年通过了汽车运输法案和铁路法案,根据这两项法案,运输公司可以灵活地决定运费和服务。

到1984年随着海运法案的通过,运输市场已全面实现了自由化,这不仅带来了运输业的激烈竞争,而且由于运费的自由决定、运输路线、运送计划等自由度的增加,使物流业者能够真正满足顾客需求,并实现与其他公司在物流服务上的差别化。

对于货主来讲,可以从发货地到目的地之间自由选择、组合交通工具,实现联合运输。

在物流管理理论上,这一时期随着MRP、闭环MRPI、MRPII、DRP、DRPII看板制以及Just in Time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和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从流通与生产的全过程来把握物流管理,而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物流全面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手段。

1984年哥拉罕姆·西尔曼(Graham Sharma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物流的重大影响》一文,使物流具有的战略意义得到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

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原“国家实物配送管理委员会”)正式将名称从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为National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从而标志着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以及对物流战略管理的统一化。

国外物流的发展阶段

国外物流的发展阶段

国外物流的发展阶段产生于流通过程的物流,随着生产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在每一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方物流开始兴起第四阶段20 世纪90年代至今现代物流高速发展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

产生于流通过程的物流,随着生产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在每一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物流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按照物流发展的时间流程、现代物流的演化过程、物流管理的发展以及考虑物流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特点等多种标准进行划分。

1.按照时间流程划分(1)整个物流发展阶段的划分(见表)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特征阶段美国日本欧洲第一阶段20 世纪初至50 年代物流的萌芽初始阶段。

实业界开始对物流关注1956 年物流概念引进,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重视。

在此期间政府加强对物流基础实施的建设,比较重视有关车站、码头的装卸运作的研究和实践重视工厂范围的物流。

对传递物料搬运进行变革,对厂内的物流进行必要的规划第二阶段20 世纪60至70 年代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形成,物流在为顾客提供服务上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配送得到快速发展强调实现物流的近代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的需求增多,形成了基于工厂集成的物流。

成立了动态的物流配送中心。

信息获取采用了电话、计算机等设备和技术第三阶段20 世纪70至80 年代逐步改变传统的采购、销售、研发等企业分解式管理的思维方式,物流已向协作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进入物流的合理化阶段。

用系统的观点开展降低成本的活动,企业内开始出现专业物流部门。

物流子公司开始兴起。

全国范围的物流联网蓬勃发展开始探索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实现物流服务的差别化。

制造业采用准时生产模式。

物流采用了现代的传真、条形码扫描等技术。

第三方物流开始兴起第四阶段20 世纪90年代至今现代物流高速发展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

利用点信息系统、条形码等技术收集传递信息。

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物流合理化观念的面临进一步变革。

物流企业的信息基本现代化。

国内外物流发展史

国内外物流发展史

中国物流业30年发展历程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是在同一年从日本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

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到了本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物流业有了飞快的发展,所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就有了三次飞跃:第一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物流基础工作的全面展开;第二次是加入WTO,对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冲击;第三是“十一五”规划,物流产业地位的全方位确立。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表明中国物流作为一个行业登上了历史舞台,而物流行业是由物流企业组成的,是物流企业的联合体,物流企业的出现使中国企业大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改变了中国企业格局。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数字,到2007年底,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已超过5万2千家。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完成的教育部中国物流人才的预测研究报告:目前全国从事物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676万。

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06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2630万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以后,全面展开物流基础工作,这些基础工作应该讲是开创性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和开展物流基础工作,是开创性的、全局性的和战略性的,对中国物流事业的推进是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加入WTO。

加入WTO给中国传统物流业以巨大的冲击,但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外资进入对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麦肯锡、埃森哲、科尔尼、摩根士丹利等等,他们进入中国,对中国的物流市场、物流现状进行研究。

给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科学的分析;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等等进入中国,告诉我们国际快递业应该如何进行;马士基、德国邮政、日本通用、新加坡海王等等企业进入中国,告诉我们如何来运作港口物流,如何来运作进出口物流,如何来运作供应链设计;美国普洛斯等外资进入中国,告诉我们如何运作物流地产;国际采购联盟,美国、日本、欧洲的物流协会,告诉我们如何运作物流的行业组织,如何去运作物流知识的普及,如何去运作物流的标准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物流业30年发展历程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是在同一年从日本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

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到了本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物流业有了飞快的发展,所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就有了三次飞跃:第一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物流基础工作的全面展开;第二次是加入WTO,对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冲击;第三是“十一五”规划,物流产业地位的全方位确立。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表明中国物流作为一个行业登上了历史舞台,而物流行业是由物流企业组成的,是物流企业的联合体,物流企业的出现使中国企业大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改变了中国企业格局。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数字,到2007年底,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已超过5万2千家。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完成的教育部中国物流人才的预测研究报告:目前全国从事物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676万。

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06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2630万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以后,全面展开物流基础工作,这些基础工作应该讲是开创性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和开展物流基础工作,是开创性的、全局性的和战略性的,对中国物流事业的推进是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加入WTO。

加入WTO给中国传统物流业以巨大的冲击,但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外资进入对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麦肯锡、埃森哲、科尔尼、摩根士丹利等等,他们进入中国,对中国的物流市场、物流现状进行研究。

给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科学的分析;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等等进入中国,告诉我们国际快递业应该如何进行;马士基、德国邮政、日本通用、新加坡海王等等企业进入中国,告诉我们如何来运作港口物流,如何来运作进出口物流,如何来运作供应链设计;美国普洛斯等外资进入中国,告诉我们如何运作物流地产;国际采购联盟,美国、日本、欧洲的物流协会,告诉我们如何运作物流的行业组织,如何去运作物流知识的普及,如何去运作物流的标准等等。

应该这样讲,这些外资进入到中国以后,他们不仅仅给了我们一种理念,一种模式,也使我们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帮助我们引进了资金和人才。

我们必须坚信这样一种观念: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其结局是加快我们民族物流企业的兴起,在某些方面要超过外资在中国的企业价值。

第三次飞跃是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现代物流业写进我们的五年计划,专门有一节叫“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这么一段文字明确了中国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

在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把物流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放到第一位。

2007年的统计表明,全社会的物流总额达到75.2万亿人民币,社会物流总费用是4.54万亿,和GDP的比率是18.4%。

物流增加值是1.7万亿人民币,占第三产业的17.6%,占GDP的6.9%。

根据“十一五”计划,国家发改委组织了专家,制定了2008年至2015年全国物流发展的专项规划,这是前所未有的。

三道门槛今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重点要解决三道门槛。

第一道门槛是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

主要是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同步发展,制造业第一步解决后勤的社会化,第二步解决服务业的专业化,第二产业内的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加以分离。

服务业要从制造业中分离,物流业首先要从制造业突破。

2001年物流总成本和GDP的比率是18.8%,而到2007年底,这个比率仍是18.4%,只下降了0.4个百分点。

其中关键就是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太高,工业品的物流总额占了全社会的物流总额的87.8%,很多的物流成本是在工业制造企业产生的。

制造企业本身来运作物流和外包给第三方来运作物流,这个物流成本是不一样的。

因此现在中国99%的中小企业不应以自营物流为主,应该是以外包为主。

这样一种模式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也需要中国制造企业的领导人的理念转换。

从传统物流到供应链物流这个过程美国制造业花了50年的时间,但中国不能花那么长时间,因此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给中国的物流业的发展设置了一个非常大的瓶颈,也是必须闯过去的关口。

第二道门槛是物流服务商的优化组合。

中国的物流公司成立比较晚,不少物流公司是从那些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等转轨过来的,物流企业还比较年轻。

之前形成的是国有、民营、外资物流公司三足鼎立,但从2006年开始,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在改变。

中国将进入通过并购整合的时期,在三类物流公司中,以运输为主的物流公司利润率最低;以仓储为主的物流公司利润要比运输为主的公司高一倍;综合型的物流公司的利润率要比以运输为主的公司高两倍。

其中的关键,一是物流公司规模还比较小,二是物流公司功能不全,一体化运作能力弱,特别是供应链设计,进行流程再造,绝大部分物流公司还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第二个关口就是物流服务商本身怎样做能使产业提升。

我国的物流业是先进的,但实际上很多物流公司是落后的,运作不合格。

物流本身也有企业提升和产业提升的问题,有整合的问题。

现在外资在加紧整合,国有物流公司也在加紧整合,民营也在加紧整合。

希望这个整合能够加快进度,经过几年的整合在全国真正形成有上百个在国内或者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物流公司。

当然,物流业的基础是中小物流企业,所有的行业,都是由大中小企业集合的,因此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企业结构比例。

第三道门槛是体制性约束。

目前来讲整个中国的体制性约束比较严重,比如说物流资源,很多还是垄断性的,物流市场市场化程度低;现代物流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复合型的产业,而很多部门还没形成合力,组织化程度也比较低。

所以这种体制性的约束,目前而言也是影响中国物流发展的一个大关口。

三大战略第一,点线面结合的空间布局战略。

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物流运行主体系统、物流信息系统,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系统。

物流不能以行政区划来发展,要按照经济区域来发展。

目前我们正在规划九大物流区,还规划一级节点物流城市、二级节点物流城市和三级节点物流城市,每个城市里面要求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三级集合,这些都需要一个总体的空间布局。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布局规划战略思想。

第二,超越式发展战略。

美国的物流发展到现在的水平用了100多年的时间。

中国的物流发展大可不必经过100年才能达到美国的水平。

政府提出了中国物流超越式发展战略。

超越式发展战略,就是我们不要花外国那么长的时间。

并不是说中国物流发展可以违背一些经济规律,而是可以超越某些发展阶段。

中国的经济非常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包括不同的行业,情况都完全不一样。

这种情况下,有的可以超越,有的不可以超越,有的可以快点,有的不可以太快,但总体上必须是超越式发展。

比如说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春季南方的冰雪灾害,是对民族的一个考验,同样是对年轻的物流业的考验。

它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应急物流系统怎么构建?中国的能源,以石油为例,50%要靠进口,中国90%的能源依靠煤,能源的物流系统怎么构建?粮食的散粮物流系统怎么建?很多方方面面,必须实行超越式发展。

美国物流的发展史美国物流的发展史(和中国物流发展的历史何其相像)一般来说,美国的物流发展分为5个时代,即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

物流的发展历程一、物流概念的产生物流一词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般来说,物流一词的使用始于1905年。

但是,现代社会的物流,特别是作为经营领域的物流,实际上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然,作为军事领域的“后勤”一词是否属于物流领域暂且别论,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不论是古代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现代海湾战争,没有物流的支援,军事行动则完全不能想象。

如果从有限的资料追根寻源的话,物流(LOGISTICS)是从古希腊语LOGISTIKE(计算),LOGISTES(计算人员),到拉丁语的LOGISTA,再到法语的LOGISTIQUE,最后发展至英语的LOGISTICS。

二、美国物流的发展历史1、冬眠的50年代50年代美国的物流处于休眠状态,其特征是这一领域并没有一种处于主导的物流理念。

在企业中,物流的活动被分散进行管理,比如,在企业中运输有生产部门进行管理,库存由营销部门管理。

其结果使物流活动的责任和目的相互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满足不了需求,企业的经营思想是以生产制造为中心,根本无暇顾及流通领域中的物流问题。

2、概念化的60年代美国六十年代的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是向“富裕的社会”前进。

其间是美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

虽然,当时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中,但美国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当时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强有力的国际竞争能力。

美国的工业品向全世界出口,MADE IN USA成为优质品的代名词。

因此,美国六十年代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

生产厂商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进行大量生产,而生产出的产品大量地进入流通领域。

大型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纷纷出现在城市的内部和郊区。

与此相反地是,60年代美国企业的物流系统却没有很大的改进,如果从物流系统现代化的角度进行定义的话,不如说60年代是美国物流的停滞期。

究其原因,第一,在持续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美国经济时代,作为企业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产模式下,虽然企业一般都拥有大量的仓库,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的收益相对稳定,使得企业对削减库存不太关心。

在60年代,备货日期达到30天,为此,企业一般都拥有大量库存。

作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大量库存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必要进行改善。

第二,对提供运输服务的物流企业,美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对卡车运输和铁路运输业者,ICC(Interstate CommerceCommission,州际通商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运费规定,这样就限制了物流行业间的竞争。

运费成为不可浮动的定价,利用企业也就不可能通过压低价格来削减运输成本。

另外,一旦产生由于通货膨胀导致运费上升,则运输业者还可通过交通管理部门提高运费转嫁危机。

因此,一般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改革并不热心,而且,大多数利用自家车辆进行货物运输。

实际上,由于政府的管理制度限制了物流的发展,同时也没有给予企业更多改革权利,所以当时大多数企业内并不考虑物流改革,仅把物流作为一个成本核算的部门。

对物流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工厂的产成品的物理性的移动功能。

综上所述,60年代物流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需求模式的改变60年代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使得人口迅速的增长,出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同时,中心城市的人口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

这一趋势的变化导致超市和大型百货店向郊区扩张。

同时,人口的增加也促使超市等商品的种类和花色大幅度增加,使得经营者不得不大幅提高库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