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一)》评课稿

合集下载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一)》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一)》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一)》评课稿
评课记录表
学校名称:___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一)》
执教老师:___
评课教师:
评课记录:
今天听了___的《分数除法(一)》一课,感受到了新课程
理念的体现。

___面向全体学生,准确地定位了教学目标,教
学流程符合学生实际,安排的练由浅入深,时间合理。

板书呈现的方式有助于形成课堂的知识链。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___教态自然亲切,语言凝练。

2)课堂结构清晰,安排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效果显著。

通过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创设分长方形纸这
一情境,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了最佳研究状态。

通过涂一涂,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3)充分借助图形语言,将抽象变直观。

4)以旧学新。

利用已有分数乘法的基础,如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以列除法算式是:1/2÷2;也可以表示求1/2的1/2是多少。

列出乘法算式是:1/2×1/2,求出的也是表示每份是多少。

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则
1/2÷2=1/2×1/2,同时列举多个例子,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5)板书设计集条理性和概括性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体现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一)》说课稿(附反思、板书)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一)》说课稿(附反思、板书)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从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具备较强的探究 能力,和一定的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有了以前学习分 数乘法、倒数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算一算、想一想、填 一填的活动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 大。
(2)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法来计算。 (方法一)如下图, 里有4个1/7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2个1/7,是 2/7。
(方法二)
(3)归纳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表示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还可以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 少,这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出示教材第55页问题2) (1)理解题意。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 算,列式为 ÷3。
(2)分析计算方法。 前面一题中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 4÷3时,分子4不 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如下图,取一张纸,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用阴影部分表示其中的 4/7份,即,再将这个阴影部分平均分成3份,也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 3份,给其中的1份再涂上阴影,这个涂双重阴影的部分就表示4/7÷3 的结果。

《分数除法》评课稿

《分数除法》评课稿

《分数除法》评课稿分数除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它不仅是对分数乘法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后续学习比例、百分数等知识的基础。

近期,有幸聆听了一堂关于分数除法的数学课,授课教师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课堂互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评价。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把握非常准确。

明确了学生需要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些目标展开,重点突出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的理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练习,帮助学生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例如,在讲解分数除以整数时,教师通过直观的图形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了“除以一个数(0 除外)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一算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易懂。

对于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堂课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情境导入法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如“小明用\(\frac{2}{3}\)小时走了\(2\)千米,他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了分数除法的学习。

2、直观演示法在讲解分数除法的算理时,教师运用了直观的图形和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过程。

如在讲解\(\frac{4}{5}÷2\)时,教师通过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frac{4}{5}÷2 =\frac{4÷2}{5} =\frac{2}{5}\)的过程,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3、小组合作法在探究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共同探讨计算方法。

【优质文档】分数与除法评课稿-范文word版 (4页)

【优质文档】分数与除法评课稿-范文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篇一:《分数与除法》评课稿龙源期刊网 .cn《分数与除法》评课稿作者:段霞来源:《新课程·小学》201X年第09期摘要:评了马梅莲老师讲的《分数与除法》一课。

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

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

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

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评课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评课

《分数与除法》一课的点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

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曾老师在教学《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问题切入,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分数与除法的联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本课从分蛋糕、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运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除了用小数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商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本课曾老师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2、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曾老师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用课件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个蛋糕的 就是 个。

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提供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动手分,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在如何理解3个饼的 就是 个后,又把2个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用分数表示商的理解。

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3.精心设计提问,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曾老师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是几个几个的分的?每人每次分得多少个饼?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个?怎样才能看出是几个?也加深和扩展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分数除法》评课稿(3篇)

《分数除法》评课稿(3篇)

《分数除法》评课稿(3篇)《分数除法》评课稿(精选3篇)《分数除法》评课稿篇1本次学校组织的教研课,我听了郎老师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收获很大。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郎老师组织教学很好。

主要体现以下两点: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郎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得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

本课中,郎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

《分数除法》评课稿篇2陆路老师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体现了高段数学课平实的特点,在安安静静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纯数学的魅力,从中感受到陆路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陆路老师语言流畅,干脆利落,问题的指向性强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整理与复习》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下面我就x老师《分数除法整理与复习》谈谈自己观课后的一些感受。

说得不妥当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数学复习课是数学六种基本课型的一种,是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新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消化、理解、巩固、综合应用,沟通知识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形成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授课形式。

本堂复习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许多学生常常在除法转化乘法、求带分数的倒数、约分等问题上出错。

基于以上情形,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提高学生该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落实《3C知识形成中的学生思维发展研究》课题知识建构要求,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吴老师在知识梳理、活动设置、问题预设等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通过课堂观察,我觉得这堂课的3C目标完成情况较好。

一、陈述性知识定位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求一个数的倒数,重点回顾带分数倒数的求法。

2.抓重点词语辨析分数除法的意义。

3.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的操作要领。

二、程序性知识方法当。

吴老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做到了条理清楚、措施得力。

1.说分数除法的意义。

2.用图、算式、文字表示分数除法的意义。

3.观察分数除法转化前后的符号、数的变化。

4.讨论商与被除数相比,不同大小的一般规律。

三、策略性知识实效强。

复习课应体现“经历+反思”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亲身参与和经验积累。

整堂课学生参与意识强,围绕复习要点,自主复习、整理相关知识,数学活动形式多样、务实,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体现了老师良好的角色转变。

四、创新性知识敢放手。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高层次的思维,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需要。

吴老师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纵观这堂课主要有三个方面:1.用图、式、文表述除法意义。

2.分数除法的一般表达式,学生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分数除法的表达式,有数字符号的,有文字符号的,有图像符号的,五花八门、异彩纷呈。

《分数与除法》公开课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公开课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公开课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钟丽冈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一课,感触颇深,钟老师的个人素质非常很好,个人的语言魅力强,对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很到位。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效果也非常好,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钟老师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二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2、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3、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从钟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在改错训练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钟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探询前后知识的联系中,意识到错误,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5、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分数与除法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钟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

6、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课中。我觉得再增加一题利用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题,能加强巩固新知。
安排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效果显著。
通过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了最佳学习状态。通过涂一涂,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3)充分借助图形语言,将抽象变直观。
(4)以旧学新。利用已有分数乘法的基础,如把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以列除法算式是:½÷2;也可以表示求½的½是多少。列出乘法算式是:½×½,求出的也是表示每份是多少。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则½÷2=½×½,同时列举多个例子,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5)板书设计集条理性和概括性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体现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
X X中心校
2020年春季学期送教下乡活动评课记录表
时间
2020.06.11
地点
执教老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一)》
评课教师
评课记录
今天有幸听了李老师的《分数除法(一)》一课。李老师整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对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教学流程符合学生实际,安排练习由浅入深,时间合理。板书呈现的方式有助于形成课堂的知识链。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靓点值得我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