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导学案第一单元课题2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实验教学 导学案(无答案)

第一单元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第一课时〕学习目的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1. 实验并记录2. 蜡烛〔石蜡〕的性质探究: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3.蜡烛〔石蜡〕的成分探究: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 + 石蜡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不一定含有 元素3.蜡烛熔化过程属于 变化,蜡烛燃烧过程属于 变化。
4.实验探究活动表达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关注物质的 ,物质的 ,以及物质的 。
−−→−点燃5.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A.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6.判断以下描绘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1〕蜡烛能燃烧;〔2〕蜡烛熔化;〔3〕蜡烛燃烧;〔4〕蜡烛可以熔化。
7.小亮同学在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他的以下做法不适宜的是〔〕A.认为与本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会;B.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一样现象;C. 询问教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D. 查找资料,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8.有关蜡烛性质探究实验现象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 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C. 用火柴点燃蜡烛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第一单元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第二课时〕学习目的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是。
(2)我们知道:人体呼吸时,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气体名称,下同〕,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猜测假设】: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含量不同。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呼出的气体中和变多,变少。
【反思和评价】:1.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为什么石灰水没有马上变浑?。
人教九年级化学导学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实验室2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二课时[温故知新]1.下列图标是化学实验室部分药品标签上的是A .B .C .D .2.学习化学知识的途径有 ( )①听老师讲解②动手实验③小组讨论④上网在线学习⑤查阅资料A. ①B. ①②C. ①②⑤D. ①②③④⑤3.下列各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我会自学】1.在酒精灯火焰的三个部分中____ 温度最高, ____ 温度较低,____ 温度最低,所以给仪器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焰。
如果被加热的玻璃仪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_______,否则加热时会出现_______ 。
哪些仪器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2.试管洗干净的标志是什么?3.物质的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①放出大量的热 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物;③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或火焰。
(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一般是:一光、二热、三生成)。
试描述镁带的燃烧(或蜡烛的燃烧)现象:①②③ 。
4.每次实验结束前,应该做些什么?【我会探究】1.结合教材实验图思考下列问题:(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就直接加热?为什么?(3)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4)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2.实验室加热约150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小结]酒精灯的使用: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其中温度最高,温度最低。
酒精灯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有:。
实验给物质加热:给固体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有:。
给液体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有:。
玻璃仪器的洗涤干净的原则:【拓展提高】1.使用酒精灯时错误的操作是()A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B 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C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D 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2.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为了节约将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B 酒精着火用湿抹布扑盖C 把腐蚀性药品放在纸上称量D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液面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时,试剂瓶上的标签向着手心B、称量药品时,用手直接取砝码C、稀释浓硫酸时,直接将水倒人浓硫酸中D、燃着的酒精灯用嘴吹灭4.下列仪器不宜用来加热的是()A.量筒 B.试管 C.烧杯 D.蒸发皿5.既能用来给固体加热又能用来给液体加热的仪器有()A.烧杯 B.试管 C.量筒 D.集气瓶6.实验室中可用来准确量取一定量液体的仪器是A.烧杯B.胶头滴管C.试管D.量筒参考答案[温故知新]1.A2.D3.A[我会自学]1.外焰焰心外将水擦干玻璃仪器破裂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2.试管内壁附着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3.(略)4.(略)[我会探究]1. 本题帮助学生了解加热物质的基本注意事项,对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 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课题: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知识: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技能: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重点: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难点: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_______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2._______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______越纯。
3.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成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美国华盛顿的教育场所有这样一幅标语:“听了,我知道;看了,我理解;做了,我记得。
”这段话生动地阐述了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阅读】课本P11- P12内容,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由此可见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学好了化学实验,就为我们学好整个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一般思路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对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现象与结论,。
现象与结论:⑴观察内容:①实验前:。
②实验中:。
③实验后:。
⑵描述现象时要注意:①。
②。
③。
内容学习注解(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小结:⑴蜡烛通常为色的固体,硬度较,密度比水,溶于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目录绪言化学是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1)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课题1 空气(2)课题2 氧气(1)课题2 氧气(2)课题3 制取氧气(1)课题3 制取氧气(2)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课题2 分子和原子课题3 水的净化课题4 爱护水资源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课题2 元素*课题3离子*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1)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2)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3)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 C60(2)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 C60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题2 燃料和热量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附:带”*”号的有课件绪言学习目标:1.说出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列举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 知道化学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
评价设计: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1、2、3,达标率100%。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
2.化学有什么用?你能寻找出生活中与化学无关的实例吗?3.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史是短暂的吗?4.怎样学化学?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律思考一下如何学化学?5.填空:①物质是由构成的,的破裂和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这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②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6.记住如下物质的化学式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铁:Fe 水:H2O 过氧化氢:H2O2学习研讨:1.什么是化学?【演示1】:向白纸上喷溶液,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了?【演示2】在一支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然后加入少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
人教九年级化学导学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温故知新]1、下列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 、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放热,有黑烟产生C 、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熔化过程D 、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不能重新燃烧2、生活中有许多物质从外观上看非常相似,如下列几组物质,你有办法将它们鉴别开来吗?(1)食盐和口碱 ____________________(2)酱油和黑醋 ____________________(3)铜戒指和金戒指____________________【我会自学】在生物知识里我们了解了我们离不开周围的空气,你们猜想人体吸入和呼出的空气气体成分一样吗?【我会探究】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进行了实验。
(1)人吸入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__(填字母,下同),关闭活塞___ 。
(2)人呼出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__ , 关闭活塞___ 。
此时可以观察到②瓶中现象的是。
_________(3)瓶①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_ 。
②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 明_____________ 。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归纳小结】吸气 呼气 ②① 人呼吸 澄清石灰水【拓展提高】1、我们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A、模仿B、对比C、推理D、假设2、检验一瓶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最好方法是()A、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B、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C、将一只小白鼠放入集气瓶中D、倒入澄清石灰水后振荡3、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相比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高B.、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水蒸气的含量高C、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氧气的含量高D、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氧气的含量低4、收集人呼出气体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集气瓶盛满水,倒扣在水中B、收集好气体,迅速从水中取出集气瓶盖上玻璃片C、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D、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先放在水中,等用的时候再取出5 扬子乙烯化工厂周围的空气污染较为严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导学案(有答案)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材导学知识点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自主预习】阅读课本P11-13后完成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2.用小刀轻轻地在蜡烛表面能划出划痕,说明它的硬度小,把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3.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
知识点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自主预习】阅读课本P14-15后完成4.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发现: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高,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含量低。
◎自主检测5.下面是一学习小组根据右图进行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
请将下列问题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环节;(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含有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的得出结论环节;(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环节;(4)“将呼出的气体对准干冷的玻璃片,发现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属于科学探究的进行实验环节;(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该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的反思与评价环节;(6)上述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为(1)、(3)、(4)、(2)、(5)。
◎基础达标知识点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C)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放热,有黑烟B.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C.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D.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蜡烛上方飘出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2.吹灭蜡烛时,在蜡烛上方会产生少量白烟,该白烟是(C)A.水蒸气B.石蜡液体C.石蜡固体小颗粒D.都有可能3.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点燃蜡烛,在其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有一部分石蜡受热熔化;(2)取一根火柴棍,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外焰(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3)吹熄蜡烛可以看到一缕白烟(填“雾”或“烟”),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石蜡蒸气由于温度降低而冷却形成石蜡固体小颗粒,蜡烛燃烧后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终稿)(总2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九年级上册化学导学案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3.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
【使用方法及学法指导】1.仔细阅读课本P 1-4页,用笔勾画出重点知识,然后结合课本认真完成导学案,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准备后面进行讨论。
2.探究案中注意开放你的思维,大胆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预习案】温馨提示:阅读教材后填空一、教材自读1、化学的研究对象是。
不仅要,还要研究和创造。
2、化学是在研究物质。
3、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科学;商代制造、春秋战国、;以及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化学成就是、。
4、(1)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创立的,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构成的,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这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门捷列夫发现了并,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5、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
其理念是:原料、产品均无毒无害;生产过程中不排放有害、有毒物质;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其原理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近年来,由于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方向发展,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二、预习自测1.下列生产属于化学工艺的是()①发明指南针②造纸技术③烧制陶瓷④火药的发明⑤青铜器的制造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③④⑤2.下列问题与化学关系密切的是 ( )2①为什么铁制的菜刀容易生锈②为什么长期喝纯净水不利于健康③顺风骑车为什么省力④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空⑤为什么化工厂的烟囱会污染环境,损害健康⑥自行车上的铁锈为什么要及时除去.A.①④⑤⑥B.①②③⑥C.①②⑤⑥D. ②③⑤⑥3.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A.道尔顿B.阿伏加德罗C.门捷列夫D.法拉弟【课堂探究案】温馨提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共同完成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化学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RJ)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学习目标】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重点难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
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名师归纳】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
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名师归纳】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是我们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那么,我们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
备注
【猜想与假设】
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少。因为氧气被人体所吸收。
2: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应该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因为吸进的氧气与人体中的某些物质反应后转化成了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
点燃前
1.蜡烛的组成:
2.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
3.用小刀切割放入水中:讨论蜡烛的硬度和密度
点燃蜡烛
1.仔细观察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
2.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
3.取一根火柴平放入火焰中,比较被烧得情况,得出结论。
4.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震荡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A.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B.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
C.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D.我们呼出的气体里含有水蒸气
3.下列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空气
4.通过观察蜡烛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1.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多呢?
2.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水都比空气的多呢?(阅读P14)
【拓展延伸】:
1.如何收集一瓶呼出气体?
2.如何收集一瓶大棚内的气体?
3.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两瓶无色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课后巩固】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放进氧气里,木条火焰。
学习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方法提问题→猜测→设计→实验→结论→反思
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活动一:对蜡烛及其
2.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复燃?推测白烟是什么?
【自主探究】活动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查阅以下信息:
(1)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现象?
(2)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的集气瓶中,各有什么现象?推测氧气可能有的性质。
(3)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有什么现象?推测二氧化碳的可能性质。
①燃烧时发光、发热②蜡烛燃烧时有水雾生成③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④蜡烛先熔化再燃烧⑤熄灭时蜡烛冒白雾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③④⑤C.只有④D.①②③④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