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短文两篇》说课稿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短文两篇;(2)能够分析并解读孟子见梁襄王弈秋的故事,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内容;(2)学会通过故事,领悟孟子的思想观点;(3)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肩负起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 短文两篇的内容理解和背诵;2. 孟子见梁襄王弈秋的故事解读,孟子思想观点的分析;3.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1. 短文中古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 孟子思想观点的深度解读;3.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1. 教师准备:对《孟子》短文两篇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孟子见梁襄王弈秋的故事背景,掌握孟子的思想观点;2. 学生准备:预习短文,对文中生僻词汇进行查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孟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对文中不懂的词汇进行查阅。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见梁襄王弈秋的故事,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解读孟子思想观点。
5. 案例分析教师举例分析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短文,深入思考孟子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资料大全-孟子二章说课稿 精品

孟子二章说课稿孟子二章说课稿一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之"、"于"等虚词的用法,懂得使动用法。
2认识孟子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智慧和论辩才能。
教学设想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政治、教育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思想、主张,值得我们借鉴。
孟子是一位雄辩家,他的文章自成风格,思想精辟,析理深透,纵横捭阖,气势充沛,其中有不少值得吸取的东西。
这两段文章的教学,先要讲明词义,句意。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各篇的论述特点,领会文中思想的光彩,了解孟子文章的特色。
逐句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强朗读、背诵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重点1本篇的实词和"之"、"而"、"以"等虚词,句意。
2论证结构总——分——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懒",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决定性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二、朗读课文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毕,酌情讲评。
注意字音"粟"ù"畔"à,通假"叛"2再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短文两篇》说课稿完美版

22、《短文两篇》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说课人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短文两篇》,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陋室铭》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学生也会很爱读,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我还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三、说学情我班是个学习成绩较好的班级,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也形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
对古诗文的诵读训练以往也进行过,但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强朗读训练,形成良好的语感也就成为必要。
前一个单元刚学习完,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掌握估计不会太难,但需要巩固学习。
四、说教法学法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孟子》短文两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词汇。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短文中的道德和哲学问题。
1.2 教学内容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孟子见梁襄王弈秋的故事情节和意义。
短文中的主要概念和思想。
1.3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中心稿,以讲解和解读为主。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和视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短文内容概述2.1 短文一:《孟子见梁襄王弈秋》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情节,包括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
孟子通过观察弈秋的棋局,领悟到了人生的道理和道德的重要性。
2.2 短文二:《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情节,包括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孟子通过观察梁惠王的言行,领悟到了君主的道德责任和治国之道。
第三章:短文阅读与解读3.1 短文一:《孟子见梁襄王弈秋》引导学生阅读短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解读短文中的道德和哲学问题,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重要性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短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3.2 短文二:《孟子见梁惠王》引导学生阅读短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解读短文中的道德和哲学问题,如君主的道德责任、治国之道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短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第四章:短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4.1 短文一:《孟子见梁襄王弈秋》筛选出关键词汇,如“弈秋”、“道德”、“人生”等。
解释关键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分析并解释短文中的重要句子,如“人生如棋,一步错,满盘皆输”。
4.2 短文二:《孟子见梁惠王》筛选出关键词汇,如“君主”、“道德”、“治国”等。
解释关键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分析并解释短文中的重要句子,如“君主者,天下之表也”。
第五章:思考与讨论5.1 短文一:《孟子见梁襄王弈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短文中的道德和哲学问题,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重要性等。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孟子»两章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积聚白话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聚名言警句。
才干目的1.重复诵读,了解文意,培育先生白话文自学才干。
2.学习古人说实际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的1.了解〝天时〞天时〞〝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度安宁勾搭的政治局面的看法,2.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并从中失掉教益,增强忧患看法,以失望的态度看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论证思绪,掌握说理方法。
2.正确看法〝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布置 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窗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旧事«人民束缚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成功的缘由是什么?(先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明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求旗开失利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承袭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暴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以为兽性本善,强调养心、居心等外心修养的时间,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位置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位置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澎湃,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事先执政者贪心残酷行径的气愤,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剧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哑口无言。
《孟子》两章说课稿

孟子》两章说课稿《孟子》两章说课稿从容说课(孟子)两章》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第 1 页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短文两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孟子·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文节选的两篇短文都属寓言,说明事理,富于形象,不但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
基础知识目标:(1)、背诵。
(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
(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水平培养目标:(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
(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相关专题。
重难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展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学习无穷”。
1、背诵法。
背诵,一要突出语感,二要讲究技巧。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一篇古文佳作,其字里行间
不但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回荡着作者的声音。
所以,我们的背诵,一定要放开声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和气势。
音随意转,气随声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口诵心惟,追求最佳感受2、翻译法。
3.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4、语言积累法
四、说过程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大意。
这两篇文言文短小浅易,学生结合注释,通过自读就能够疏通文意。
2、分析人物,使用成语,概括特征。
两篇短文共涉及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齐人、齐人之妻和学弈的两人,要求学生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分析人物性格并尽量用成语概括。
四人的性格特征分别是——
齐人:恬不知耻妻子:知情达理
弈甲:专心致志弈乙:心有旁骛
3、重点注重,分析现象,探讨原因。
教师示范引导,可选择齐人做为分析和探讨对象。
①学生阅读并思考齐人恬不知耻有何表现?
能够概括为两点:一是在“妻妾”面前鼓吹“饮食”有“酒肉”,结交尽“富贵”,可谓既欺人更自欺;二是在“东郭墦间”先是“之祭者,乞其余”,后又“顾而之他”,可谓既无脸且无赖。
②小组讨论并探究齐人为什么会恬不知耻?
经过讨论、发言和汇总,我们认为:
齐人“人生无目标”“肩上无责任”“生活无尊严”“待人无诚心”“胸中无志向”“言行无廉耻”最终导致他的人生“无追求”“无价值”“无意义”。
(要求学生在发言中既要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据,能结合课文内容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充分和合理的解释说明。
)
4、围绕话题,使用论据、展开论证。
从第三步中,我们已经不难看出仅《齐人有一妻一妾》短文中的齐人故事就可作为论据使用到“目标”“责任”“尊严”“诚心”“志向”“廉耻”“追求”“价值”“意义”等话题中。
要求学生自选一个话题,按照一个模式(论据﹢论证),写成一个语段,然后在全班交流。
练习前教师做好指导,强调话题不同,论据引用和分析的着力点也应该不同。
5、拓展训练,发散思维,鼓励思考。
前面四步能够说是在搭台子、举例子、作引子,其实两篇短文在论据使用上我们能够看得更开阔,想得更高远,教师做适当点拨。
如齐人的恬不知耻和妻子的知情达理,弈甲的专心致志和弈乙的心有旁骛就是两组鲜明的对比,能够使用正反论证;又如在探讨齐人恬不知耻的问题上我们主要是在注重“为什么”,我们还能够在弈甲专心致志的问题上探讨“怎么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紧盯目标,注重过程,抵制诱惑,克服困难,走向成功,那么由此又衍生出了更多的话题。
拓展训练中能够不限制、不提示,让学生紧扣材料、打开思路、自由创作。
总结:这种教学设计,让学生既注重了课文,又积累了素材,既训练了思维,又美化了情操,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