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营养器官中脂溶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胶囊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胶囊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含量*张珺;程月发;张爱兵【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建立同时测定丹参胶囊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及丹参酮IIA和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及丹酚酸A的含量的方法。
方法:脂溶性成分:采用Welch ultimate XB-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
水溶性成分:采用Thermo Syncronis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乙腈-0.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为286 nm。
结果: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分别在0.472-9.44μg(r=0.9998)、0.352-7.04μg(r=0.9999)、0.244-4.88μg(r=1.0000)、2.268-45.36μg(r=0.9999)、0.168-3.36μg(r=0.9999)、0.088-1.76μg(r=0.9999)、0.18-3.6μg(r=0.9999)、0.208-4.16μg(r=0.9999)和0.17-3.4μg(r=0.9999)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在97.48%-98.59%之间。
结论:该方法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丹参胶囊含量的测定。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stablish a HPLC method for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liposoluble components, such as dihydrotanshione I, croptotanshinone, tanshinone I and tanshinone IIA, as well as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water-soluble components, such as danshensu, protocatechuic aldehyde, rosmarinc acid, salvianolic acid B,and salvianolic acid A in Danshen capsule simultaneously. For liposoluble components, the determination was performed on a Welch ultimate XB-C18 column (250 mm × 4.6 mm, 5 μm) by gradient elution usingacetonitrile-water as the mobile phase. The flow rate was 1 mL·min-1. And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set at 270 nm. For water-soluble components, the determination was performed on a Thermo SyncronisC18 column (250 mm × 4.6 mm, 5μm) by gradient elution using methanol-acetonitrile-0.02%phosphoric acid as the mobile phase. The flow rate was 1 mL·min-1. And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set at 286 n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ponents of peak areas and the ranges were 0.472-9.44 μg (r = 0.999 8) for danshensu,0.352-7.04 μg (r = 0.999 9) for protocatechuic ald ehyde, 0.244-4.88 μg (r =1.000 0) for rosmarinc acid,2.268-45.36 μg (r = 0.999 9) for salvianolic acid B, 0.168-3.36 μg (r = 0.999 9) for salvianolic acid A, 0.088-1.76 g(r=0.999 9) for dihydrotanshione I, 0.18-3.6μg (r=0.999 9) for croptotanshinone, 0.208-4.16μg (r=0.999 9) for tanshinone I, and 0.17-3.4μg (r=0.999 9) for tanshinone IIA. Average recoveries of the method were between97.48%and 98.59%.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analysis was stable and reproducible, which can be used as a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Danshen capsule.【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6页(P2740-2745)【关键词】丹参胶囊;脂溶性成分;水溶性成分;高效液相;含量测定【作者】张珺;程月发;张爱兵【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唐山 063300;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唐山063300;河北省唐山市药品检验所唐山 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丹参胶囊作为临床常用中成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丹参主要脂溶性成分的电化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丹参主要脂溶性成分的电化学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丹参主要脂溶性成分的电化学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丹参是一种中药材,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其中的脂溶性成分对于心血管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的电化学性质,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其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和理论指导。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丹参主要脂溶性成分的电化学行为,揭示其在体内的作用机理,为其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内容:1. 丹参中主要脂溶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2. 将已分离纯化的成分通过电化学方法进行表征,测定其电化学参数。
3. 对电化学参数进行解释和分析,探究丹参主要脂溶性成分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在体内的作用机理。
方法:1. 采用丰富的电化学手段(如循环伏安法、随时间电位法等)对丹参中主要脂溶性成分进行测试。
2. 通过分子力学模拟、NMR等手段对成分进行结构分析,并将其表征与电化学参数相结合,探究其相互关联性。
3.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对电化学参数与丹参命效作用机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和研究。
预期结果:1.成功分离纯化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
2. 揭示丹参主要脂溶性成分的电化学参数,并进行解释和分析。
3. 探究丹参主要脂溶性成分在体内作用机理,为其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1. 徐疆. 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J]. 中国园艺文摘,2016,1(7).2. 吴小军. 丹参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研究现状[J]. 时珍国医国药,2017,28(02):329-331.3. Wang Y Q, Yin Y L, Yang Z H, et al. Study 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and determin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 B at a chemically modified electrode. Electrochimica Acta, 2015, 174: 267-274.。
丹参的水溶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

丹参的水溶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一、实验目的对丹参药材中脂溶性成分,利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脂溶性成分纯化研究二、实验原理丹参是中国传统中药, 是山东省的地道药材。
其主要功效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中风、微循环障碍等疾病据文献报道, 丹参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脂溶性与水溶性两大类。
其中α脂溶性成分主要有三种: 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 和隐丹参酮, 目前多以丹参酮Ⅱ A 或以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 及隐丹参酮等多种脂溶性成分联合作为含量测定的指标。
大孔吸附树脂具有吸附性和筛选性,其吸附性是由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分子筛选性是有其本身多孔性结构所决定的。
通过吸附和分子筛原理,有机化合物根据吸附力的不同及分子量的大小,在大孔吸附树脂上经一定的溶剂洗脱而达到分离、纯化、除杂、浓缩等不同目的。
三、仪器与材料1、丹参药材、乙醚、乙醇、蒸馏水、丹参素对照品、、大孔树脂等2、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子天平、蒸发仪、水浴锅、锥形瓶等四、实验内容1、提取1.1 丹参脂溶性成分初提物的制备取粉碎的丹参药材50g,90%乙醇水浴回流三次,每次10倍量、1.5h。
合并滤液并回收溶剂。
残渣用氯仿萃取溶解3次,每次50ml,合并氯仿液,回收氯仿,残渣用适量乙醇溶解,备用2、大孔吸附树脂使用2.1三种不同的大孔吸附树脂对丹参素的静态吸附量考察精密称取大孔树脂各1g,置100ml烧杯中,精密加入上样溶液20ml,每隔5min振摇10s,持续120min,然后静置过夜,使其达到饱和吸附,过滤取续滤液,通过0.45μm的微孔滤膜,上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丹参素的含量,按公式计算树脂的饱和吸附量静态饱和吸附量=[(初始浓度—吸附后浓度)×吸附液体积]/树脂量(mg.g-1)。
2.2 各种大孔树脂对丹参总黄酮的静态吸附-洗脱性能将2.1中过滤的大孔树脂精密加入70%乙醇20ml,时时振摇,持续120min,静置过夜,过滤取续滤液,通过0.45μm的微孔滤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计算丹参素的含量静态洗脱率=(洗脱剂浓度×洗脱剂体积)/饱和吸附量×100%。
丹参药材脂溶性有效成分的快速指纹图谱研究

0%%%%%%%%0.5%%%%%%%1%%%%%%%%1.5%%%%%%%2%%%%%%%%2.5%%%%%%%%3%%%%%%%3.5%%%%%%%%4%%%%%%%4.5% 时间 ( min)
图1
丹参药材高效液相指纹图谱 s. 丹参酮ⅡA
相似度的计算: 参照《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 对 10 个产地丹参的特征 研究的技术要求 ( 暂行 ) 》 图谱的数据进行分析, 以丹参酮 Ⅱ A 对照品的色谱 峰为参照峰, 计算不同样品的相似度, 结果见表 1 。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3 年 11 月 第 25 卷 第 11 期 Med & Pharm J Chin PLA,Vol. 25 ,No. 11 ,Nov. 20制备 取丹参酮 Ⅱ A 对照品适 量, 精密称定, 加甲醇制成每 1 ml 含 0. 5 mg 的溶 液, 摇匀。精密吸取 2 ml, 置 10 ml 棕色量瓶中, 加 甲醇至刻度, 摇匀, 即得。
讨论 提取溶剂及提取方法的选择 合适的提取溶
剂及提取方法是确保样品能够体现其系统性和特征 性的因素之一。本实验中根据溶剂极性大小, 分别 乙酸乙酯、 甲醇 3 种溶剂, 以及热回流、 考察石油醚、 索氏提取、 超声波提取 3 种提取方法。 发现采用热 回流以甲醇 - 石油醚 ( 4 ∶ 1 ) 为提取溶剂对丹参药 材进行处理, 可获得较多的色谱峰, 更有利于体现丹 参有效成分部位原有质量特点, 且所需仪器简单, 操 作方便。 3. 2 流动相的选择 实验中考察甲醇 - 水, 乙腈 - 水体系及各自溶液的不同比例对样品的分离分析效 果, 最终在甲醇 - 水 ( 80 ∶ 20 ) 条件下, 药材中各组 分可达到最大分离, 特征成分信息丰富, 区分性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标准的定性作用准确可靠 。 3. 3 运行时间的优化 通过选择不同的色谱柱, 发 C18 ( 2. 1 mm × 50 mm, 1. 8 μm ) 现采用 Agilent SB-
丹参药材脂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的比较分析

sz .5 02 m , too oi o1q i : . x rc igd rto iue n x rc igt m eaue 5c . ie0I - .5 mr i fs l t iud 12 etatn ua in 1 0m n tsad etatn e p rt r 5c a d 0 2
cy t t n hn n .1y rt n hn n ,T n h n n ,a s io e IA a d t t lt n hn n s 1 d c st i a e o a e n r p o a s io ed h d O a s 10 e a s i o e l n h n n I n o a a s io e a n ie 。h sp p rc mp r d a d t a a y e h t o f r fu x r c i nd a o a i n e t a to 。o d s a i g e t a t o n lr s n c e t a to o n 1z d t e me h d o e l x e t a t o , ic lt o x r c i nc l — o kn x r c in a d u t a o i x r c i n t o t mie t e e ta t o f i i n y o i o o u l o s i u n s f o av a Mit o r i aT e Ut a o i x r c i n i p i z h x r c i n e f ce c f 1p s lb e c n t t e t r m S 1i 1i r n z .h 1r s n c e t a to s sg iia ty S p ro o t e o h r m to s h p i ie rc s a a e e sa 0 lw :t a o o c n rto 0 .a tce in fc n l U e i tt h t e e h d。 e o t m z d p oe s p rm t r sf lo se h n 1c n e ta in9 %P r il t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作者:陈兢周静李国来源:《医学信息》2017年第02期摘要: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有效成分根据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
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表明,丹参脂溶性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具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对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还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肿瘤、改善肾功能、改善学习记忆以及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本文就丹参脂溶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丹参;脂溶性成分;药理作用1 氧化作用赵清等[1]发现丹参能提高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清除作用。
杨萍等[2]发现丹参酮ⅡA可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可显著增加心肌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并呈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LDH活性及MDA含量,增加总抗氧化能力,以实现其对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增强细胞抗氧化酶活力,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因此,在再灌注或恢复供氧早期给予丹参对于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抗菌、抗病毒作用丹参复方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腹泻、痤疮、病毒性心肌炎和肝炎的治疗。
研究表明,丹参酮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如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对人型结核菌株H37Rv 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隐丹参酮、丹参酮ⅡB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性菌株的活性。
Ji-Young Park等[3]研究表明多种丹参酮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隐丹参酮等能够选择性抑制SARS-CoV 3CLpro,PLpro和病毒半胱氨酸蛋白酶而发挥抗SARS冠状病毒的作用。
3 抗炎作用JIN Dao-Zhong等[4]研究表明隐丹参酮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2的活性产生抗炎作用,大鼠口服较低剂量的隐丹参酮即能明显减轻足肿胀,表明隐丹参酮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中药药理学_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药药理学_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丹参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疗效,药理作用于以下哪个环节有关:参考答案: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2.一般血液流变学的红细胞类指标不包括参考答案:红细胞比容3.血液流变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参考答案:血流量4.器官血流动力学研究的不包括:参考答案:全血粘度5.血栓形成的因素不包括参考答案:器官血流量减少6.与血瘀证关系最密切的病理生理状态是参考答案:血液循环障碍7.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的机制不包括:参考答案: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8.活血化瘀按其功效特点可以分为几类参考答案:活血调经药_活血止痛药_破血消癥药_活血疗伤药9.活血化瘀药主要药理作用有参考答案:改善微循环_抗血栓_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_改善血液流变学10.活血化瘀药抗血栓作用主要有:参考答案:增加纤溶酶活性_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反应_抗凝,改善血瘀证高凝状态_改善血流变特性11.丹参活血祛瘀功效的药理学基础是参考答案:抗血栓_抗凝_改善微循环12.丹参药理作用有:参考答案:促进血管生成,建立侧枝循环_抗氧化_抗凝和促进纤溶_扩张冠脉,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13.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的抗肿瘤机制是一致的。
参考答案:错误14.丹参有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
参考答案:正确15.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流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以及增加脑内和疼痛有关的神经递质含量是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现代药理学基础。
参考答案:正确16.血瘀证主要见于心脑血管病,炎症、组织异常增生、免疫功能异常等不能算血瘀证范畴。
参考答案:错误17.血液流变学研究范畴仅限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沉率。
参考答案:错误18.血瘀证与血栓形成有关。
参考答案:正确19.丹参主要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经整合发挥作用的。
参考答案:正确20.血瘀证一般有血液“粘浓凝聚”等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倾向。
丹参药材脂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的比较分析

化系统及皮肤的损害,偶有关节炎,川崎病,视乳头水肿,虹膜 炎等的报道[4-5].肺外并发症常随MP感染的好转而好转,但神 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肾脏的损害则持续时间较长。近年来,难 治性或重症支原体肺炎病例逐年增多,许多患者遗留肺不张、 局限性支气管闭塞、广泛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等后
遗症,并有反复发作,而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偏瘫等亦有报道。 MP感染可改变红细胞膜表面的血型抗原,产生红细胞冷
中,摇匀并稀释成适当质量浓度溶液后供测定使用[5]。
超声法:精密称取0.15-0.25mm粒径的丹参药材粉末约5g,
以20倍量体积分数为90%乙醇于55℃条件下提取3次,每次提取
40min,滤过后,收集续滤液,浓缩至变干,用甲醇溶解于50 mL 量
瓶中,摇匀并稀释成适当质量浓度溶液后供测定使用[6]。
约5g,以95%乙醇16倍用量进行渗漉,其流速为1mL/min。收集
渗漉液,浓缩至干燥,用甲醇溶解于50 mL 量瓶中,摇匀并稀
释成适当质量浓度溶液后供测定使用[4]。
冷浸法:精密称取粒径为0.15-0.25mm的丹参药材粉末
约5g,以8倍量体积分数为95%乙醇冷浸提取2次,每次提取3h,
并滤过,收集续滤液,浓缩至变干,用甲醇溶解于50mL 量瓶
取效率的影响,优化丹参药材脂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方法。实
验结果表明,以渗漉法和超声法为优,但由于渗漉法提取时间
过长,不利于工业生产,因此选择超声法提取丹参中脂溶性成
分具有更高的实际价值,宜于推广应用。
此外,笔者还比较分析了利用超声法提取丹参脂溶性成分
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出各因素优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90%,
2.1 提取方法及色谱分析条件
2.1.1 提取方法 回流法:精密称取粒径为0.15-0.25mm的丹参药材粉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参营养器官中脂溶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
作者:秦海燕,索志荣,刘文哲【摘要】目的测定丹参营养器官中丹参酮I
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并揭示丹参生长过程中,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动态变化规律。
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Zorbax SB - C18(150 mm × 4.6 mm, 5.0 μm)为色谱柱;甲醇-0.4%磷酸为流动相,
作者:秦海燕,索志荣,刘文哲
【摘要】目的测定丹参营养器官中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并揭示丹参生长过程中,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动态变化规律。
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
相色谱法,以Zorbax SB - C18(150 mm × 4.6 mm, 5.0 μm)为色谱柱;甲醇-0.4%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检测波长分别为246, 270 nm;柱温为30℃。
结果丹参叶和茎中均未检出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根中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I的含量变化呈“单峰”曲线,丹参酮ⅡA的含量在7月份最高,为2.94%,丹参酮I含量在5月份最高,为
0.78%。
结论4月至7月是丹参根中丹参酮积累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丹参;营养器官;丹参酮;高效液相色谱
Abstract: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anshinoneⅡA and tanshinoneⅠ in different vegetative organ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and discover the accumulation of TanshinoneⅡA and tanshinoneⅠ within a whole growth period. Methods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The separation was performed on Zorbax SB - C18(150 mm × 4.6 mm, 5.0 μm)column by gradient elution . The mobile phase consisted of CH3OH - 4% aqueous phosphoric acid. The flow rate was 1.0 ml/min. The detection was done at 246, 270 nm and column temperature was 30 ℃.ResultsThere were no tanshinone in the stem and the leaf. TanshinoneⅡA and tanshinoneⅠroughly assumed "the single peak" in the root within a growth period.The highest content of tanshinoneⅡA was in July, up to 2.94% and tanshinoneⅠwas in May, up to 0.78%.ConclusionApril to July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anshinone accumulation in Danshen root.
Key words:Salvia miltiorrhiza Bge; Vegetative
organs; Tanshinon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传统以根入药。
其活性成分可分为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邻醌型的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在丹参中的量较高,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是丹参主要有效成分之一[1],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肌细胞以及抗菌消炎、抗癌等作用[2]。
目前,关于丹参药用成分的药理、提取工艺、检测方法的研究较多,但有关丹参药用成分在整个营养器官动态变化的研究很少。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研究了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在根中的积累规律,旨在为丹参的种植、管理、采收、品质鉴定及控制丹参药材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HP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lient公司),包括四元梯度泵
(G1311A),二极管阵列检测器(G1315A);DL-180型超声清洗器(浙江省象山县石浦天电子仪器厂);FZ102微型植物试样粉碎机(河北省黄骅市齐家务振兴电器厂);Milli - QG超纯水制备仪(美国Millipore公司)。
甲醇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磷酸为分析纯。
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对照品纯度均大于99.5%,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实验材料采于西北大学苗圃内的栽培植株(2006年3月自商洛天士力丹参药材基地移栽)。
于2007-04 ~ 12期间每月20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丹参植株6株,摘取各样品株的根、叶片和茎,分别整理,60℃的恒温箱内烘干至恒重,研细,过6号筛后备用。
2 方法
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丹参酮I 1.1 mg和丹参酮
ⅡA2.2 mg,分别置10 ml量瓶中,用二氯甲烷-甲醇(V/V = 1/9)混合溶剂溶解并定容,摇匀,得丹参酮I 浓度为0.11 mg·ml-1和丹参酮ⅡA浓度为0.22 mg·ml-1的单一成分对照品溶液,作为储备液,其它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由储备液稀释得到。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量丹参根、茎、叶粉末约120 mg,置25 ml 烧瓶中,准确加入二氯甲烷-甲醇(V/V = 1/9)混合溶剂10 ml,称重,超声提取30 min,冷却至室温,再称重,用提取液补足减失的质量,摇匀,取适量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即得丹参脂溶性成分供试品溶液。
2.3 色谱条件美国Zorbax SB - C18(150 mm × 4.6 mm, 5.0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 0.4%磷酸,梯度洗脱,其时间程序为0→10→13 min,甲醇体积分数相应为72%→87%→72%,流速1.0 ml·min-1;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分别为246, 270 nm;柱温30 ℃。
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保留时间分别为8.1,10.8 min。
对照品和丹参样品色谱图见图1。
2.4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移取“2.1”项所配的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储备液一定体积于10 ml量瓶中,稀释,配成丹参酮I浓度分别为0.44,0.88,
1.76,3.52,7.04,14.08 μg·ml-1及丹参酮ⅡA浓度分别为4.4,8.8,17.6,26.4,35.2,70.4 μg·ml-1的混合对照品溶液,将上述混合对照品溶液分别平行测定3次(均进样10.0 μl),以平均峰面积Y对浓度C(μg·ml-1)进行线性回归,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 = 74.61C - 118.86,r= 0.999 4;Y = 55.58C - 94.75,r = 0.999 6。
线性范围分别为0.44 ~ 14.08,4.4 ~ 70.4 μg·ml-1。
2.5 精密度实验精密吸取丹参(6月根)脂溶性成分供试品溶液10.0
μl,重复进样6次,进行测定,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峰面积积分值的RSD分别为1.7%,1.9%。
2.6 稳定性实验对丹参(6月根)脂溶性成分供试品溶液在8 h之内每隔
1 h进行考察,结果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峰面积积分值的RSD分别为2.1%,
2.1%(n = 9)。
2.7 重复性实验精密称量丹参(6月根)粉末约200 mg共6份,按
“2.2”项操作制备脂溶性成分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 含量的RSD分别为2.3%,2.5%。
2.8 加样回收率实验精密称量丹参(6月根)粉末约60 mg,共6份,每份分别准确加入丹参酮I对照品储备液0.3 ml和丹参酮ⅡA对照品储备液1.0 ml,按“2.2”项操作制备脂溶性成分供试品溶液后,进行测定。
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平均加样回收率(n = 6)分别为99.4%,100.1%;RSD分别为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