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营养器官中脂溶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ESI-MS行为及其特征图谱研究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ESI-MS行为及其特征图谱研究韩凤梅;张玲;陈怀侠;陈勇【期刊名称】《中草药》【年(卷),期】2006(37)1【摘要】目的研究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的ES I-M S规律,建立丹参药材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提取物ES I-ITM S特征图谱。
方法应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 I-ITM S)技术研究丹参酮类成分的ES I-M S规律;用95%乙醇超声提取丹参药材中丹参酮类物质,在正离子方式检测模式下,直接进样应用一级全扫描质谱建立其特征ES I-ITM S图谱。
结果丹参酮类物质在ES I-M S一级正离子全扫描时,易捕获一个质子形成分子离子,且都易形成二聚体加合N a+离子峰;分子离子在二级质谱中易发生脱水、脱羰基和A环开环裂解。
丹参药材中丹参酮类物质的ES I-ITM S图谱重现性与特征性较好,易于解析。
结论丹参脂溶性成分ES I-ITM S图可用于丹参药材及复方丹参中丹参酮类成分的快速鉴别。
【总页数】4页(P122-125)【关键词】丹参药材;脂溶性成分;电喷雾-质谱;指纹图谱【作者】韩凤梅;张玲;陈怀侠;陈勇【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中药生物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0【相关文献】1.丹参脂溶性成分的ESI-MS行为及其特征指纹图谱的研究 [J], 韩凤梅;张玲;王世敏;蔡敏;陈勇2.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电喷雾质谱行为及其特征图谱的初步研究 [J], 陈勇;张玲;王世敏3.滇丹参与丹参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 [J], 黄超;陈科力4.丹参中丹酚酸成分的ESI-MS(n)行为及LC-MS(n)特征图谱研究 [J], 汪红;王强5.不同产地丹参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测定及相关性研究 [J], 金樟照;祝明;张文婷;戚雁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丹参、三七中6种活性成分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Abstract:Salvia miltiorrhiza and Panax notoginseng are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with long history.Consult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at domestic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ꎬ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ki ̄ netics including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and metabolic produc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Panax notoginsengꎬand pro ̄ vided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Panax notoginseng.
基金项目:“ 西部之光” 人才培养计划[ No.中国科学院厅局文件人字(2014)91 号] 作者简介:贾田芊ꎬ女ꎬ研究方向: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ꎬE-mail:1244744585@ qq.com 通信作者:孙静ꎬ女ꎬ博士研究生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ꎬTel:13609146333ꎬE-mail:1392310877@ qq.com
������528������
药学研究������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18 Vol.37ꎬNo.9
丹参根部活性成分分布规律研究

丹参根部活性成分分布规律研究尉广飞;刘谦;李佳;李翠;张永清【摘要】探讨了丹参根部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为丹参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将丹参根部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切段,采用HPLC测定其中7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丹参根部活性成分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根部从外向内各成分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表皮中含量最高.根部从上至下水溶性成分含量呈降低趋势,上部含量最高;而脂溶性成分含量则呈升高趋势,下部含量较高.【期刊名称】《山东科学》【年(卷),期】2015(028)005【总页数】7页(P7-13)【关键词】丹参;活性成分;分布规律【作者】尉广飞;刘谦;李佳;李翠;张永清【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Key words∶Salviamiltiorrhiza Bge.; active components; distribution rule丹参为大宗常用中药材之一,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可活血化瘀、清心除烦、凉血消肿,用于治疗心烦不眠、心绞痛、疮疡肿痛、胸腹刺痛和月经不调等症[1]。
丹参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的丹参酮类(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B等)和水溶性的酚酸类(丹参素、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C、迷迭香酸、原儿茶酸、迷迭香酸甲酯和阿魏酸等)。
前期研究结果显示,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在不同部位分布不同,主要分布在韧皮部[2-4],而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在皮层和木质部都有,且皮层高于木质部[5-7]。
赵希贤等[8]发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和咖啡酸主要存在于粗皮部分,丹参素和丹酚酸B主要分布在去粗皮部分。
丹参活性成分的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进展分析

丹参活性成分的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进展分析丹参又称赤参、紫丹参、红根等,主要生长于生于山坡草地林边道旁,或疏林干燥地上。
其味苦,微寒。
研究表明丹参的活性成分有脂溶性性质的和水溶性性质的两部分组成[1],脂溶性性质的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而水溶性质的成分主要包括迷迭香酸、丹酚酸、丹参素等。
丹参主要应用于瘀血、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关节痹痛、跌打瘀肿、温病心烦、血虚心悸、疮疡肿毒、丹疹疥癣等疾病的治疗。
随着对丹参活性成分药用价值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其它方面的应用价值也被逐渐发掘,本文主要对丹参活性成分的现代中药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具体信息如下。
1 在肿瘤方面的药用效果丹参酮是丹参的活性成分之一,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其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繁殖、促进肿瘤细胞分化与凋亡来其作用。
1.1 抑制肿瘤细胞繁殖:有关研究人员通过把含有丹参酮色素的1 6种活性成分(从丹参根部分离获取)对3种肿瘤细胞胞株进行处理2天后,结果发现这3中肿瘤细胞的繁殖增加速度降低程度明显。
主要起作用机制是丹参酮中菲环结构与DNA分子相结合,呋喃环、醌类结构能够形成自由基从而使DNA受到破坏,防止肿瘤细胞DNA形成[4]。
1.2 促使肿瘤细胞分化:研究发现做好肿瘤细胞分化工作对于肿瘤疾病的治疗十分关键。
通过实验发现丹参酮ⅡA把肿瘤恶性细胞分化成对人体无伤害的良性细胞,而对良性细胞不具有杀伤能力。
1.3 促使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实验发现丹参酮ⅡA 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从而达到促使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2 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效果2.1 丹参素能够起到抑制血栓的出现[2]:具有遏制血小板凝结的作用;能够促进血小板膜的循环,使其流动性加快;丹参素可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体的抗凝和纤溶活性得到改善,能够促进环腺苷酸(cAM P)的产生。
丹参脂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研究进展

摘 要 : 为 了获 得 高纯度 、 高品质 的 丹参 酮 , 使 其更 好 地发 挥 药理 活性 , 在 查 阅 国 内外 近 1 0年有 关丹 参
2 01 5正
河 北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2 01 5
第 3 5卷
Hale Waihona Puke 第 2期 o f mo de r n t e c h no l og y, i n a dd i t i on, t h e e x t r a c t i o n me t ho d wa s e a s y t O op e r a t e a nd t he c o nd i t i ons wa s e a s y t O c on t r o1 . Am o ng t he m, no n i on i c s ur f ac t a nt a s s i s t e d e x t r a c t i on, s up e r c r i t i c a l c a r bo n — d i ox i de e xt r a c t i on, u l t r a — s on i c e x t r a c t i on a n d u l t r a hi gh pr e s s u r e a s s i s t e d e x t r a c t i o n we r e e c o no mi c , e f f e c t i v e, gr e e n e x t r a c t i o n me t h—
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方法的探究

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方法的探究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方法的探讨【摘要】目的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是丹参制剂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也是成品的主要检测指标,通过对丹参酮ⅡA提取方法的研究,对丹参制剂提取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方法根据当前丹参制剂的生产工艺出发,在提取时间、溶媒倍数、提取温度、溶媒浓度等方面进行筛选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丹参的最佳提取重要条件为,4倍量90%的乙醇,70℃温浸小时,通过实验证明采用以上所述的丹参提取方法,干燥过程同样采用低温减压浓缩的丹参提取物中丹参酮ⅡA转移率超过50%。
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利于有效成分保留,适用于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对于丹参制剂的生产工艺优化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丹参酮ⅡA 提取方法工艺优化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其活性成分可分为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酚酸成分,前者主要包括丹参酮ⅡA、丹参酮I和隐丹参酮等;后者主要包括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C等。
本文以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为指标对提取方法进行研究。
丹参酮ⅡA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药理活性,有抗凝血、促纤溶作用。
我们以丹参酮ⅡA这一活性成分为指标,从提取时间、提取溶媒倍数、提取温度、提取溶媒浓度等方面进行试验,以筛选提取条件,为提取工艺优化奠定基础。
1 药品与试剂丹参(蓟县野生药材),丹参酮ⅡA对照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分析纯)、乙醇(药用级)、蒸馏水。
2 方法色谱条件的确定高效液相色谱仪:SP-8100。
色谱柱:YMC C18分析柱(×150mm)。
流动相:甲醇-水(75∶25)。
检测波长:270nm。
流速:1ml/min。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丹参酮ⅡA对照品,用分析甲醇配制成浓度为/ml的对照品溶液。
3 试验及结果试验用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取丹参粉末(过三号筛),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密塞,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丹参地上部分脂溶性成分研究

丹参地上部分脂溶性成分研究杨黎彬;刘少静;魏彩霞;王小库;朱改改【期刊名称】《儿科药学杂志》【年(卷),期】2011(17)4【摘要】目的:分析丹参地上部分脂溶性的化学成分和含量。
方法:用索氏提取法收集丹参地上部分的脂溶性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离并分析鉴定组分。
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鉴定了其中的31个化合物,占检出物的89.90%,丹参地上部分脂溶性成分主要为γ-谷甾醇(10.55%)、4,4,6a,6b,8a,11,11,14b-Octamethyl-1,4,4a,5,6,6a,6b,7,8,8a,9,10,11,12,12a,14,14a,14b-octadecahydro-2H-picen-3-one(9.83%)、4-豆甾烯-3-酮(7.51%)、十六酸(7.27%)、β-谷甾醇(5.20%)、α-香树脂醇(5.01%)、二十四烷(4.72%)、无羁萜(4.04%)等。
结论:研究结果对丹参地上部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丹参;脂溶性成分;GC-MS【作者】杨黎彬;刘少静;魏彩霞;王小库;朱改改【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相关文献】1.穿龙薯蓣地上部分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J], 陈帅;卢丹;赵岩;薛健飞;闫兆威;李平亚2.丹参脂溶性及水溶性成分集成提取工艺研究 [J], 任志会;苏会霞;柏艳柳3.细叶石仙桃地上部分脂溶性成分GC-MC分析 [J], 祁献芳;李东;康文艺4.橡胶紫茉莉地上部分脂溶性成分化学分析 [J], 丁书仙;程纹;王祝年5.不同产地丹参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测定及相关性研究 [J], 金樟照;祝明;张文婷;戚雁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丹参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研究

丹参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研究刘灵娣;谢晓亮;温春秀;田伟;刘铭;周巧梅【期刊名称】《河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16)010【摘要】采取大田试验,研究了河北安国丹参不同生育期根中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丹酚酸B)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丹参根产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到10月30日产量达到最高(3 150 kg/hm2);丹参根中丹参酮ⅡA含量呈现出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丹酚酸B含量则表现为生长前期升高、后期降低的趋势.丹参根中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均与根直径呈反比关系,即随着根直径的增大,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含量呈降低趋势,均以根直径<0.5cm等级的细根(毛根)含量最高.结合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2个因素,确定河北安国丹参最佳采收期为10月底~11月初.【总页数】3页(P32-34)【作者】刘灵娣;谢晓亮;温春秀;田伟;刘铭;周巧梅【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5+3【相关文献】1.栽培的朝鲜淫羊藿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研究 [J], 秦佳梅;董然;张卫东;孙华2.河北香菊花中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研究 [J], 刘灵娣;高雪飞;温春秀;谢晓亮;马铭泽;田伟;刘铭3.不同性别类型刺五加叶有效成分含量季节积累规律研究 [J], 孟祥才;颜丙鹏;孙晖;王喜军4.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器官主要药用成分积累规律研究 [J], 徐翠红;舒志明;王研;苗芳;周乐5.氮、磷对丹参生长及丹参素和丹参酮Ⅱ_A积累规律研究 [J], 韩建萍;梁宗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参营养器官中脂溶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秦海燕,索志荣,刘文哲【摘要】目的测定丹参营养器官中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并揭示丹参生长过程中,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动态变化规律。
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Zorbax SB - C18(150 mm ×4.6 mm, 5.0 μm)为色谱柱;甲醇-0.4%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分别为246, 270 nm;柱温为30℃。
结果丹参叶和茎中均未检出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根中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I的含量变化呈“单峰”曲线,丹参酮ⅡA的含量在7月份最高,为2.94%,丹参酮I含量在5月份最高,为0.78%。
结论4月至7月是丹参根中丹参酮积累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丹参;营养器官;丹参酮;高效液相色谱Abstract: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anshinoneⅡA and tanshinoneⅠin different vegetative organ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and discover the accumulation of TanshinoneⅡAand tanshinoneⅠwithin a whole growth period. Methods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The separation was performed on Zorbax SB - C18(150 mm ×4.6 mm, 5.0 μm)column by gradient elution . The mobile phase consisted of CH3OH - 4% aqueous phosphoric acid. The flow rate was 1.0 ml/min. The detection was done at 246, 270 nm and column temperature was 30 ℃.ResultsThere were no tanshinone in the stem and the leaf. TanshinoneⅡA and tanshinoneⅠroughly assumed “the single peak”in the root within a growth period.The highest content of tanshinone ⅡA was in July, up to 2.94% and tanshinoneⅠwas in May, up to 0.78%.ConclusionApril to July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anshinone accumulation in Danshen root.Key words:Salvia miltiorrhiza Bge; Vegetative organs; Tanshinon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传统以根入药。
其活性成分可分为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邻醌型的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在丹参中的量较高,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是丹参主要有效成分之一[1],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肌细胞以及抗菌消炎、抗癌等作用[2]。
目前,关于丹参药用成分的药理、提取工艺、检测方法的研究较多,但有关丹参药用成分在整个营养器官动态变化的研究很少。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研究了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在根中的积累规律,旨在为丹参的种植、管理、采收、品质鉴定及控制丹参药材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仪器与试药HP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lient公司),包括四元梯度泵(G1311A),二极管阵列检测器(G1315A);DL-180型超声清洗器(浙江省象山县石浦天电子仪器厂);FZ102微型植物试样粉碎机(河北省黄骅市齐家务振兴电器厂);Milli - QG超纯水制备仪(美国Millipore公司)。
甲醇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磷酸为分析纯。
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对照品纯度均大于99.5%,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实验材料采于西北大学苗圃内的栽培植株(2006年3月自商洛天士力丹参药材基地移栽)。
于2007-04 ~12期间每月20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丹参植株6株,摘取各样品株的根、叶片和茎,分别整理,60℃的恒温箱内烘干至恒重,研细,过6号筛后备用。
2 方法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丹参酮I 1.1 mg和丹参酮ⅡA2.2 mg,分别置10 ml量瓶中,用二氯甲烷-甲醇(V/V = 1/9)混合溶剂溶解并定容,摇匀,得丹参酮I 浓度为0.11 mg·ml-1和丹参酮ⅡA浓度为0.22 mg·ml-1的单一成分对照品溶液,作为储备液,其它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由储备液稀释得到。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量丹参根、茎、叶粉末约120 mg,置25 ml烧瓶中,准确加入二氯甲烷-甲醇(V/V = 1/9)混合溶剂10 ml,称重,超声提取30 min,冷却至室温,再称重,用提取液补足减失的质量,摇匀,取适量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即得丹参脂溶性成分供试品溶液。
2.3 色谱条件美国Zorbax SB - C18(150 mm ×4.6 mm, 5.0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梯度洗脱,其时间程序为0→10→13 min,甲醇体积分数相应为72%→87%→72%,流速1.0 ml·min-1;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分别为246, 270 nm;柱温30 ℃。
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保留时间分别为8.1,10.8 min。
对照品和丹参样品色谱图见图1。
2.4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移取“2.1”项所配的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 储备液一定体积于10 ml量瓶中,稀释,配成丹参酮I浓度分别为0.44,0.88,1.76,3.52,7.04,14.08 μg·ml-1及丹参酮ⅡA浓度分别为4.4,8.8,17.6,26.4,35.2,70.4 μg·ml-1的混合对照品溶液,将上述混合对照品溶液分别平行测定3次(均进样10.0 μl),以平均峰面积Y对浓度C(μg·ml-1)进行线性回归,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 = 74.61C - 118.86,r= 0.999 4;Y = 55.58C - 94.75,r = 0.999 6。
线性范围分别为0.44 ~14.08,4.4 ~70.4 μg·ml-1。
2.5 精密度实验精密吸取丹参(6月根)脂溶性成分供试品溶液10.0 μl,重复进样6次,进行测定,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峰面积积分值的RSD分别为1.7%,1.9%。
2.6 稳定性实验对丹参(6月根)脂溶性成分供试品溶液在8 h 之内每隔1 h进行考察,结果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峰面积积分值的RSD分别为2.1%,2.1%(n = 9)。
2.7 重复性实验精密称量丹参(6月根)粉末约200 mg共6份,按“2.2”项操作制备脂溶性成分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丹参酮I 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RSD分别为2.3%,2.5%。
2.8 加样回收率实验精密称量丹参(6月根)粉末约60 mg,共6份,每份分别准确加入丹参酮I对照品储备液0.3 ml和丹参酮ⅡA对照品储备液1.0 ml,按“2.2”项操作制备脂溶性成分供试品溶液后,进行测定。
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平均加样回收率(n = 6)分别为99.4%,100.1%;RSD分别为2.3%,2.5%。
3 结果按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的叶、茎、根中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进行测定,每个样品重复测定3次,结果以平均含量计,本实验总脂溶性成分含量为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含量之和。
3. 1 脂溶性成分提取条件的选择分别考察了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结果显示: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均可达到同样的提取效率,但超声提取法提取时间明显缩短,提取操作简单方便,故本实验采用超声提取法。
然后,分别考察了不同比例的二氯甲烷- 甲醇溶剂及不同提取时间两种成分的提取率。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二氯甲烷- 甲醇(1∶9) 作提取溶剂效果最好,超声提取0.5 h,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均达到最大,故本实验选择用二氯甲烷-甲醇(V/V= 1/9)混合溶剂超声提取0.5 h。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先后尝试了不同比例的甲醇-水-磷酸作为流动相的等度洗脱以及各种梯度洗脱,对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随着流动相中甲醇比例的增加,洗脱能力增强,当采用等度洗脱时,在短时间内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分离效果不理想,因此采用梯度洗脱方式,经试验,本节优化的色谱条件分离效果相对最好。
3.3 检测条件的选择用DAD对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进行190 ~400 nm全波长扫描,结果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246和270 nm,故本实验采用双波长检测,在246 nm 检测丹参酮I,在270 nm检测丹参酮ⅡA。
3.4 丹参叶和茎中脂溶性成分含量经检测,丹参叶和茎中均未检出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
3.5 丹参根中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在一个生长季节,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I的含量变化规律大体呈“单峰”曲线(图2),丹参酮ⅡA的含量始终高于丹参酮I,丹参酮ⅡA从4月到7月份含量递增,7月份增至最高,为2.94%,以后含量递减,10月份后含量稳定在一个稍低的水平。
丹参酮Ⅰ在4~5月份含量增加,5月份增至最高,为0.78%,以后含量逐渐降低。
总丹参酮含量在7月份最高,约为10月份后稳定期含量的2.47倍。
4 讨论孙群等[3]认为4 ~6月份是丹参第一个营养生长期,根系长度、数量以及生长量均进入快速生长期,结合本实验结果推断,丹参在第1个营养生长期除了生物量增加,根中丹参酮含量也迅速增加,并且这是丹参酮含量增加的重要阶段。
6月份后丹参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地上部分光合产物主要向以果实为中心的生殖器官运输分配,从而抑制了营养器官的生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