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背后的“礼数”——论孔子思想的社会学意义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学著作,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精妙概括,它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运行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费孝通先生的论述中,差序格局就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这个圈子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势力、地位和影响力。
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西方,团体是有明确界限的,成员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而在中国,关系则是从自己出发,像蜘蛛网一样,由亲及疏,由近及远。
这种差序格局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道德标准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对自己亲近的人,道德要求可能会宽松一些;而对关系较远的人,则可能更加严格。
例如,对家人的过错可能更容易包容,而对陌生人的不当行为则可能更加苛责。
这种亲疏有别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且,在差序格局中,公私的界限也相对模糊。
对于一个人来说,为了自己圈子里的人的利益,可能会牺牲更大范围内的公共利益。
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普遍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
在家庭关系中,差序格局的影响尤为明显。
在中国的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并非平等,而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秩序。
这种等级秩序并非是绝对的压迫,而是基于一种责任和义务的分配。
长辈对晚辈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晚辈则对长辈有赡养和尊重的义务。
在这种差序格局下,家庭的稳定和延续成为了重要的价值追求。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家庭关系也面临着挑战。
个人主义的兴起使得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家庭中的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在社会交往中,差序格局也体现在人情关系的重要性上。
中国人讲究人情往来,通过互相帮忙、送礼等方式来维系和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差序格局与儒家伦理思想之间的关系

差序格局与儒家伦理思想之间的关系
梁启超在分析中国人的国民性时,曾尖锐地指出国人的四大缺点:“一爱国心之薄弱”,“一独立性之柔弱”,“一公共心之缺乏”,“一自治力之欠阙”。
在《论公德》一文中,他具体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
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得焉以成立者也。
”①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其所著《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中这样说:“中国人有私无公或公私不分的脾气,其实还不止于此,他不但对于‘公家’的事物不负责任,而且这种事物,要是无人当心保管或保管面不得法,便会渐渐的不翼而飞,不胫而走。
”
中外学者的精辟论述无非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国人公共精神缺失。
公共精神的实质在于人们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对公共性价值进行澄明、维护和持守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品质和精神样态,根本旨趣在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关注社会共同体里每一个成员的权利和尊严,因此它是社会进步与成熟的重要表征,也是个体自我完善与超越的标志?
当前,面对“伦理本位”的社会传统以及日渐强劲的公共精神消融趋势,现代个体的公共情怀与公共正义感日渐式微。
社会“原子化”的加剧必然成为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内隐阻力。
因此,深入剖析问题的成因,寻求重塑现代人公共精神的科学径路在当下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作为一种科学视角,“差序格局”概念的引入,对探寻现代人公共精神问题具有重要的资源性意义。
孔子的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礼学思想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礼学思想,主要包括了对于仪式、礼节、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和阐述。
在他看来,礼乃治理国家和社会、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培养人格、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礼制,注重仪表之礼,重视规范和秩序,以此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他提倡“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力求在人际关系中体现出尊重、理解、宽容和和谐。
孔子的礼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礼仪在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秩序,而这正是礼学所重视的。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尊重他人、理解差异、包容多样,这些都是孔子礼学思想所倡导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基本的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的原则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孔子的礼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当代教育领域,孔子的礼学思想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强调“教无倦”,认为教育是一种不断修身立德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处世能力。
孔子的礼学思想强调了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素养的培养,这在当今教育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礼学思想对于社会治理和政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社会秩序的维护、政治稳定的实现,以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建设,都离不开对于礼仪和秩序的重视。
孔子的礼学思想以其强调的社会秩序、等级秩序和仪式规矩等方面的内容,为当今社会的治理和秩序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孔子的礼学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它提出了一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理想模式,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
读完这一部分内容,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具有很强的伸缩性,以“己”为中心,“己”的范围可大可小,取决于情境和需要。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是差序格局的基本单位。
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亲属关系复杂而有序。
从血缘关系出发,向外扩展到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
在一个家族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每个人都有着明确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家族的稳定和团结。
在这种格局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依赖于私人的道德。
道德标准并非普遍适用,而是根据亲疏远近有所不同。
对于亲近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帮助;对于疏远的人,则可能相对冷漠。
这种私人道德的特点,使得公共道德的建立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为人们往往更关注自己圈子内的利益和关系,而对于圈子外的公共事务缺乏足够的关心和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差序格局的影子。
比如,在求职、办事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而不是依靠公平的竞争机制。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差序格局的价值。
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亲人、朋友往往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给予我们关心和鼓励。
这种基于差序格局的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要改变差序格局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公共道德的建设。
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意识,让大家认识到公共事务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减少人情关系对社会运行的干扰。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差序格局》是一本由李泽厚所著的社会学著作,通过对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阶层的形成。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问题不容忽视,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
首先,差序格局在中国社会中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日益明显。
在城市中,富裕阶层享受着高收入和优质资源,而贫困阶层则面临着低收入和基本生活需求的困境。
在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农民工的贫困现象。
这种差异化的现象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其次,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制度和政策密不可分。
中国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得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例如,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权益,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城乡教育差距也使得农村孩子的教育机会受到限制。
同时,就业机会的不均衡也加剧了社会的差序格局。
此外,差序格局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差序格局的存在使得社会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社会不公平和不满情绪的积聚。
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同时,差序格局也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当一部分人拥有更多资源和机会时,其他人的发展机会被剥夺,这将导致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浪费和创新能力的降低。
然而,解决差序格局问题并非易事。
首先,需要改革现行的制度和政策,减少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例如,可以逐步放宽户籍制度的限制,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给农民工。
同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其次,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扶贫力度,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总之,差序格局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对《差序格局》一书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差序格局的存在和影响,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一种被称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存在。
这种社会结构不仅仅是指人们的社会等级和地位差异,更是一种涵盖着人们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社会文化模式。
通过对这种“差序格局”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等级的差异。
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地主、农民和手工业者等社会阶层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分。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地主作为社会的最上层,享有丰富的资源和权力,而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位于社会的中下层,更多地从事实物生产和劳动。
这种等级差异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中也得到了体现。
其次,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同时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中。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人们往往把地位、权力和财富等因素作为评判一个人优劣的标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位高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有智慧、有魅力的,而地位低的人则往往被贴上没有智慧、没有才干的标签。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行为规范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注重保持面子和尊重他人的地位差异。
例如,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常常会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冲撞他人,以及尽量不给他人带来尴尬和困扰,这是因为他们深知各人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处的重要性。
此外,“差序格局”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差异非常明显,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支柱和主导者,而女性则被要求全面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需要。
这种社会结构在许多方面导致了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不均和角色分工的差异。
例如,在婚姻中,男方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对婚姻的需求和期望,而女方则更多地被要求以家庭为重,为丈夫和孩子付出更多,甚至牺牲自己的个人发展。
然而,虽然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差异导致了不公平和不平等,但这种社会结构也与中国人行为的一些特点紧密相关。
最新-解析孔子思想的意义 精品

解析孔子思想的意义说不尽的孔子,论不尽的《论语》。
然而,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又必得对其思之再三,而后言之。
经历过“五四”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封建礼教、贞节牌坊,以及假道学伪君子的整体批判的儒学,在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中,已经不是原生形态的儒学了。
传统儒学在现代性的批判面前,暴露了中国文化精神中的若干症候,而使得人们尤其是当代中国人对儒学的感情相当复杂。
儒学在汉代以后定于一尊地位和在历史纲常名教络中被政治化和庸俗化,甚至被现实政治曲解和误读,这种历史的负面性烙印,使得对被神话化和宗教化后的孔子评价,以及其对当代的意义的定位,出现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
甚至对其评价的不同维度,成为保守和自由的分界线。
从总体趋向上看,在世纪末对中国儒学的价值和地位的评价有了新的体认,如90年代末国际儒学研讨会讨论的主题是“儒学与21世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弘扬儒学思想和发展其精神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
杜维明认为:“在儒家传统还没有出现以前,或孔子时代还没有出现以前,为儒家传统创造条件的价值已经存在了。
儒家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人的理解就比较全面,而不是规约主义的方式。
至少有四个项目已经掌握住,就是个人、群体、自然、天道。
所以我说儒家传统是涵盖性的人文主义,而不是排斥性的人文主义。
……由于这个原因,儒家的理想人格,在于不断完善自己。
” 张立文认为:弘扬儒学有四个方面:人本思想,自强自立意识,忧患意识,力行精神。
进而提出“和合学”,认为:“当今世界面临……五大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
针对五大冲突,和合学提出五大原理,即和生原理(冲突—融合—万物化生)、和处原理(和而不同,彼此共处)、和立原理(使人自立、独立)、和达原理(孔子所谓的‘己欲达而达人’)、和爱原理(孔子讲‘泛爱众’,虽然全人类都相爱只是理想)。
前四大原理是基础,和爱是目的。
” 楼宇烈则将中国儒学分成四个发展阶段:先秦原始儒学,体现为道德行为准则;汉唐儒学,是儒学的政治制度化、宗教化过程;宋明儒学,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开始理论化,并形成形而上的哲学体系;现代新儒学,源头应从康有为算起。
差序格局的理解

差序格局的理解
中国儒家“差序格局”概念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赋予其地位的社会观念。
这一概念讲求世俗的尊敬和礼仪,捍卫人际关系中公平正义、正义与和谐之间的有机统一。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实践,“差序格局”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差序格局”是一种正统的社会分工机制,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级分层,分成上下等级,讲求上下有序、尊卑有度,以礼仪为核心。
下属应尊敬上属,上属应显示尊重下属,并以自己的谦卑、诚实和责任感影响下属,互相倾听对方的意见,循序渐进地调解和解决争议,以确保调和社会关系,实现公道正义。
“差序格局”建立在社会秩序上,强调上下有序的关系,以礼仪和有序的行为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不仅倡导尊敬贫富、尊重上下、尊重老少,而且要求公正、公诚、皆大欢喜,消除纷争,推动和谐。
它令人尊敬,倡导人们在交往中尊重对方,平等处理,不仅避免社会矛盾的产生,而且使人们沟通时更容易博得他人的信任,助力人际关系的维系,改善个人的素质。
无论是个人的人际关系还是社会的治理,中国儒家“差序格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
当代人仍然应该吸取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依儒家“差序格局”在我们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方面所蕴含的智慧,用新的面貌和精神更好地发扬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置与吐业
Wo k& S u yAb o d r td ra
一
者爱人 之道 ”。如果 社会 中人 与人 的关系 都能建 立在这 样的宗 旨之上 ,整个社 会关
系结构 就不会 出现 失调现象 ,社会氛 围和 谐稳定 。
、
会 目标 。
“ 忠恕 原 则 ”虽 然 比 “ ”的 理 论 仁 具 体 了 一个 层 次 ,但 对 于 孔 子 提 出的 更
对 于 仁 之 见 解 。在 孔 子 的 思 想体 系 中 , “ ”和 “ ” 是不 可 分 割 的 整 体 ,他 仁 礼
曾经 说 过 “ 己 复礼 为 仁 ”, 意 思是 : 克 所 谓 仁 ,就 是 克制 自己 ,使 礼 治 得 以 实 行 。因 此 ,我们 认为 孔子 的 “ ”,就 是 仁 社 会制 定 的人 与人关 系与每 个人主 动服 从 “ ”,主动 按社会 规范处 理好人 与人 关 礼 系等 行 为 准 则 的 有机 总和 。不 同于 “ 礼 治 ”, “ 治 ”要求 个体 从 自身 出发 ,注 仁 重 自我 心理 素质的修 养 ,从视 、听、言 、 行 等 各 方面 约 束 自己 ,使 个 体 行 为 达 到 “ 礼 ”之境 界 。孔 子认 为 ,如 果人们 的 色,对对方使用相应的行为准则。 合 利于 社会共 同生活的社 会规范 。 “ ” 和 “ ” 构 成 了孔 子 关 于 礼 仁 非 “ ” 的使 用 以 “ ” 为 目标 。所 自我 克制 达到 “ 礼勿视 ,非 礼勿听 ,非 礼 和 礼 从心 所欲 而 社会 关系 的学 说 。 “ ”从 整 体 的角度 谓 “ ” ,就 是 让 不 同 等 级 的人 和 睦 相 礼 勿言 ,非 礼勿 动 ”@,能 “ 和 将 自我 定位 于 社 会 关 系之 中 , 它强 调 人 的程度,就能被天下称为 “ 仁 处 。因此 ,在孔 子的思想 体系 内 ,礼 的主 不逾规 ”@ 的个体性来 自于他的拥有物—— 出身、 要 表 现 形 式就 是 西 周 以来 的 等级 名 分 制 人 ” 。 阶 级 和地 位 —— 一种 明确 的 、 不可 破 坏 “ ” 是孔 子 提 倡 的 社会 道 德 规 范 仁 度 。 “ 为不 同 ,礼 亦 异 数 ” ,孔 子 认 名 仁 为 ,在这种 等级名 分制度 下 ,同等 级的人 的核 心 ,在抽象 的 “ ” 的概 念之 下,孔 和不可更改的身份,人们按照社会赋予 为仁 的行为规范,扮演着形形色色的社会角 都 按 自 己的权 利 和 义 务 办 事 ,谁 也不 要 子 还提 出低一层 次的道 德规 范 ,即 “ 礼 仁 色 。不 同 于 “ ”的 规 定 , “ ”将 注 “ 越 ”,才是 “ 僭 天下 有道 ”,才 能使社 之 方 ”,作为 具体处理 人 际关系 的准则 。 意 力 更 多 地集 中在 自我之 上 ;在 “ ” 仁 为仁 之 方 ”在 于 “ 能近 取 譬 ”, 即谓 会 秩序井 然 ,战 争、政 争及 一切社 会冲突 “
孔子 对于 当时政 治之 见解为 守旧的 , 低 一 层 次 的具 体 处理 人 际 关 系 的准 则 而 子认 为礼 是 治平 天 下 的 根 本 ,孔 子 的所 但 在道德 哲学方 面则有 甚新 的见解 , 自成 言 , 它仍 然 是 比较抽 象 的 ,是 一个 最 基 系 统 ,为 后来 儒 家 学 说 之 基础 , 即其 本 的 宗 旨 。基 于 此 ,孔 子 针 对 社会 交 往 有 思想 其 实 都 是 围绕 “ 礼 ”而 展 开 , 复
的 内心 修 养 ,形 成 了 以 “ ” 为核 心 的 子 ”,君 、臣 、父 、子 都是这样 的社会 关 仁 思想 价 值 体 系 ,对 我 国 社 会 关系 网络 、 系 的名 ,负有这 些名 的人 都必 须相应 地履 社 会 结构 的形 成 产生 了重 要 影 响 。 行他 们 的责任和 义务 。只 要人人 都在 等级 伦理 中找 到 自己的名分 和位置 ,社会 就会 孔 子 的社 会思 想 太平 无事 ,实现 “ 礼之用 ,和 为贵 ”的社
数 9 ‘差序格局 ”背后 的 “礼 9 ‘
— —
论 孔 子思想 的社 会 学意义
◎王亚 雯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 摘要 】孔 子推 崇 礼 ,将其 看 作古 人取 法 天地 而创 设 的一套 理 想 的人 闻秩 序 ;孔子 强 调 “ ” ,将 的责任体系;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以礼为先、注重仁道 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阐释 了 乡土中国 特有的社会关系结构 ,
一
1 人 伦之 学 ”— — 礼 .“ “ ”是孔 子 思 想 的 逻 辑起 点 ,孔 礼
2 为 己之 学 ”— — 仁 .“
都是 为 “ 礼 ”所 做 出 的努 力 。 “ ” 复 礼 作 为一 种 最 适合 中 国 “ 代 ”社会 的调 古 节方 式 ,舍之 难 以稳 定 社会 秩序 。 子 日: “ 闻之 ,民之所 由生 ,礼 为 丘 大 。非礼,无 以节事 天地之 神也 :非礼 , 无 以辨君 臣上 下长幼 之位也 ;非 礼,无 以 男女父母 兄 弟之亲 ,婚姻疏 数之 交也 。” ① 在孔 子看 来 , “ ”不仅 是 一种政 治 原 礼 则 ,一 种仪 文,而且 是一种 社会 制度 ,一 种社会 规范 。他将 “ ”看作是 在一定 历 礼 史 时期 内形 成的社会 各层 都能接 受 的、有
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以 差序格局”为例 ,从 差 、 序 两方面论证 了孔子文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渗透,揭示了 隐藏在孔子思想背后的 人伦差序 ,为全面诠释、理解儒家文化奠定基础。
【 关键 词 】仁 ;礼治 ; 自我 ;人伦 ;差 序格 局
儒 家 思 想 是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主 流 才会 消失 。那么 ,不 同等 级 的个 体应 该具 为仁 之 方 法 在 于 推 己 以及 人 也 。 “ 己 因 正 之欲 ,推 以知 人之 欲 ” ,即 “ 己欲 立 而 思想 :作 为儒 学 的创 始 人 , 孔子 思 想 对 备 哪 些 权利 和 义 务 昵 ? 孔 子又 提 出 “ 后 世 儒 家 思想 的形 成 、 发 展 发挥 着 不 可 名 ”, 即为社会各 阶层 的人 “ 正名分 ” 。 立人 , 己欲达 而达 人 ”④ 即所 谓忠也 ; ,
替 代 的作 用 。孔 子 提 倡 “ 治 ” ,主 张 在社 会关 系中 ,每 个名都 含有 一定 的责任 礼 “ 乐 征 伐 自天 子 出 ”; 同 时注 重 个 人 和义 务 ;正所谓 “ 礼 君君 , 臣臣,父父 ,子 “ 己之 不 欲 , 推 以知 人 之 不欲 ” ,即 既
“ 所 不 欲 ,勿 施 于 人 ”@ 即 所 谓 恕 己 , 也 ;忠 恕之道 便是孔 夫子一 贯提倡 的 “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