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的理论综述_王雪
本科社会学毕业论文——差序格局理论研究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II)ABSTRACT (III)一、前言 (1)二、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和认识 (2)三、差序格局理论的扩展 (4)(一)姻缘关系和拟似血缘关系扩展了“差序格局”的边界 (4)(二)利益因素的突显丰富了“差序格局”的内涵 (5)(三)“差序格局”从“乡村版”走向“城市版” (6)(四)“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二元并存 (7)四、对差序格局理论现实表现的研究 (8)五、总结和思考 (9)(一)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9)(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0)(三)差序格局理论研究新趋势的认识 (11)六、结束语 (13)谢辞 (14)参考文献 (15)摘要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
在费先生提出这一概念后,学术界围绕其理论内涵、发展趋势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看法,丰富了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也在不断扩大。
如,姻缘关系、拟似血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利益也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
通过对诸多研究资料的分析,对差序格局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目的在于阐明有关主题的发展方向,为促进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差序格局;内涵;理性化The Overview of Pattern of Differential TheoryABSTRACTProfessor Fei Xiaotong put forward the formous concept of “pattern of differential”in his early book “Earthbound China”. After Mr. Fei proposed this concept, the academic circle proposed the different views to enric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from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round the theory’s connotation,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etc.. Meanwhile, with the changes of society, the pattern of differential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scope of the Chinese local society has been expanded.This relation concerning marriage, draft blood relation permeate the pattern of differential, interest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degree which dertermines close and dis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n the pattern of differenti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ny studies, this article want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pattern of differential”and clarify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about this theory's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 pattern of differential;connotation;rationalization一、前言(一)研究的背景“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做出的经典概括,十分符合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作者:卜长莉来源:《社会学研究》2003年01期来源日期:2003-1-24本站发布时间:2010-1-12 21:44:14阅读量:441次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
但是,这一概念是在一种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
在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之后,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社会学界的其他人,都缺乏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更少有将这一分析与对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变迁的研究联系起来(孙立平,1996)。
本文试图对“差序格局”这个蕴涵着极大解释潜力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诠释,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其现代内涵。
一、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模式的理论诠释中国传统社会是指“从秦汉到清末这一段两千年的中国而言的”。
“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性的农耕社会”(金耀基,1999:7)。
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全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2.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庭组织和血缘关系。
3.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4.社会管理以传统权威为基础,家长制管理是其主要管理方式。
5.社会分工和分化程度很低,社会的同质程度较高(刘祖云,2000:42-43)。
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交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相区别,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孝通,1998:26)。
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章《差序格局》

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与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区 别是什么?
①西洋社会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中国传统 社会是由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的群体(圈子)。
②西洋社会中团体的界限分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群体 界限模糊不清。
③西洋社会团体成员地位较为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群 体成员是有等差次序的。
思考与探究
小议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根源
一个相对的概念。) 中国传统社会群体成员是有等差次序的。
③西洋社会团体成员地位较为平等; ④格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 (私:不是自私,而是在差序格局里,由于缺乏对“公”的共识,而每个人对“公”与“私”划分的伸缩性又极强,所以“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根源:
我们常说乡下人“私”,但私的问题其实是群己、人我 如何划分的问题。
请尝试用图示的方式阐释团体格局与差序格 局,以区别二者的不同。
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差序格局”的特点: ①以自己(家庭)为中心; ②可大可小,有伸缩性; ③大小取决于自己(家庭)的社会影响; ④格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 比如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周围划出一个 圈子,也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 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在这个圈子内,发生的事情只与自 家有关,超出范围则没有任何联系了。
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根源:
亲属关系就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学习过英语,你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要远比西方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统称为aunt。 故西方对于亲戚的称呼也相对简单。
(私:不是自私,而是在差序格局里,由于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检务公开的差序格局

开 差序格 局 的生息 之本 。
( )检 务 公开差 序格 局 以权利 间 的平衡 为其 法 治蕴义 三 检 务公 开 ,是 以程序 参与 权 、知情 权 以及监 督权 等权 利 的保 障为 基础和 运 作 目标 的 , 检 务公 开 的程 序 设置 必须 对有 关权 利予 以平 等 配置 和保 护 ,但差 序格 局就 意味 着有 关权 利
保权 利— — 程序参 与权 、知情权 以及 监督权 等—— 的有 效实现 ,虽 然 “ 利应 当平等 ,而 权 现实 中的权利往 往不 平等 ” ,并且 因各权 利主体 涉入 的诉讼程 序 的深 浅度 各不相 同 , 以 所 检务 公开保 障的权 利实现 在不 同权 利主 体身 上呈现 出一种 不平 等 ,从 而在 实践 中形成 了差
项 制度性 准则 ,这构成 检务 公开在准 则地 位层面 上 的差序格 局 。第 二 ,不 同主 体在检 务公
开程序 中,其权利 实现 并不是 同步 、同质 的:权 利主体 是逐渐扩 大 的 ,在 诉讼程序 运行 伊
始只在 诉讼 当事人 范 围内进行有 限公 开 ,随着 程序 的进 一步运 作 ,公开 的对 象范 围越来 越 广泛 ,推而广 及诉 讼 当事人 的近 亲属 、所聘请 的律 师 ,并扩展 到普通 的社会 公众 。第三层
点 。在检 务 公开 的差序 格局 中,必 须受 到保 障 的权 利包 括 :诉讼 当事人 及 社会 公众 的知 情 权 、参 与权和 监 督权 等 ;各项 权利 对于 不 同 的权 利 主体而 言 具有 不 同的权 利 内容 ,这就 形 成权 利 内涵 的层 次性 格局 。所 以,检务 公 开 的差 序 格局 既是 以权 利保 》2 1 犯 0 0年第 3期
国内_差序格局_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8卷第1期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收稿日期:2005Ο09Ο01作者简介:杜瑛(1983—),女,青海乐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评价方面的研究。
国内“差序格局”研究的文献综述杜 瑛(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 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并且至今仍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在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之后,许多学者们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它的内涵和外延也进行了再认识,研究了新形势下“差序格局”的变化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关键词:差序格局;乡土社会;团体格局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Ο4970(2006)01Ο0015Ο03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基本特征,指出了中国社会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理论资源。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最精髓的部分,也是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渗透着儒家思想文化最深厚的部分。
“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1]“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得就发生联系。
”[1]回顾费孝通先生对“差序格局”的描述,我们发现乡土社会中人们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决定人们关系的远近的,而这种血缘关系是在父系家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血缘和商业活动是不相容的。
近年来,学者们对“差序格局”陆续进行了一些探讨,笔者试图在这里作一综述。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进行深一步的理解和再认识。
第二,新形势下“差序格局”内涵的变化、扩展和延伸。
第三,“差序格局”在现实中,主要是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乡镇企业发展中的表现。
一、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与认识卢包娣从几个方面对“差序格局”进行了分析与理解。
差序格局的理论综述

种社会关系的基础。这种社会关系的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 点 : 第 一 , “ 自 我 主 义 ”。 在 这 种 关 系 格 局 之 中 , 一 切 价 值 是以“己”作为中心的。第二, 公私、群己的相对性。站在 任何一圈里, 向内看是公, 是群; 向外看是私, 是己。两者 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第三, 特殊主义伦理。中国的道德和 法律都得看所施加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伸缩, 一切普 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第四, 礼治社会。所用于维持秩序 时所使用的力量, 不是法律而是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第 五, 长老统治。这是一种包含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 同意权力以及教化权力等复杂内容的权力结构。
参考文献: [ 1] 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 [ J] .
1996, ( 5) . [ 2] 费孝通.乡土中国 [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3] 陈阿江.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1999, ( 2) . [ 4] 陈俊杰, 陈 震.“ 差 序 格 局 ” 再 思 考.社 会 科 学 战 线 [ J] .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内涵; 理性化;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C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6547 ( 2006) 07- 0113- 02
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 费先生是在类似散文的文章中提出这一概念的, 基本上 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 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 事式的描述之中。费先生认为: “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 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 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以‘己’为中心, 象 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 的波纹 一 般 , 一 圈 圈 推 出 去 , 愈 推 愈 远 , 愈 推 愈 薄 。” 与 西 方的 “ 团 体 格 局 ” 相 比 , 费 先 生 称 之 为 “ 差 序 格 局 ”, 并 认 为这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 社 会 结 构 的 基 本 特 性 了 ”。 费先生在提出这一概念时指出, “差序格局”的环境和 背景是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生 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 而且人 们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总之, 它是一个社会变迁很 少 而 且 变 迁 速 度 很 慢 的 社 会 。” 这 种 乡 土 社 会 有 着 其 独 特 性 , 如它是封闭的、人口不流动的、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有一定 排外性的, 血缘和地缘合一, 社会呈现为原始状态。同时它 又是政府的行政权力控制相对较薄弱的地区, 从而给家族的 长老统治留下相当大的活动空间。在家庭制度方面它也与西 方现代 社 会 有 差 别 , “ 中 国 的 家 是 一 个 事 业 组 织 ”, 是 “ 绵 续性的事业社群, 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 在婆媳之间…… 夫 妇 成 了 配 轴 。” 回顾费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 结论: 费先生认为“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 特征, 亲缘关系、地缘关系都呈现这一格局特征; “差序格 局”的社会背景是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 这种社会有着不同 于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 二、从社会关系角度看“差序格局” 费先生在 《乡土中国》 中提出了东西方社会关系的理想 类型, 他将西方的社会关系比喻为一捆柴, 称之为“团体格 局”;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的 社 会 关 系 则 是 石 子 投 入 水 中 形 成 的 涟 漪, 费 先 生 称 之 为 “ 差 序 格 局 ”。 血 缘 关 系 和 地 缘 关 系 是 这
差序格局理论简介课件

探讨差序格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以及文化因素对差序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差序格局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应用
分析全球化对差序格局的影响
研究全球化进程中,差序格局如何受到经济一体化、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影 响如何改变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探索差序格局与全球治理的关系
05
差序格局理论的未来发展
差序格局理论的完善与创新
1 2 3
深入研究差序格局的内在机制 深入探讨差序格局的形成、维持和变迁机制,进 一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
拓展差序格局理论的应用领域 将差序格局理论应用于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例如 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文化认同等,以丰富和发 展其理论体系。
差序格局理论的发展历程
差序格局理论最初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他通过对 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模型,即差序 格局。
此后,许多学者对差序格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不断丰富和完善该理论。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差序格局在社会各个领域中 的应用和表现。
社会关系网 络
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人际关系在 社会结构中的联结和组织形式,
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 关系和结构位置。
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复杂性和 动态性,随着时间和空间的 变化而变化,影响着人们的
交流、合作和竞争。
差序格局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 网络中的个体差异和层级关系,
以及这些关系对个体和群体的 影响。
创新研究方法与技术 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例如网络分 析、空间分析等,对差序格局进行更为精确和深 入的研究。
差序格局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融合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 概念与内容
差序格局与 团体格局
中国传统社 会的特点
差序格局的概念和内容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 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 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 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 含义: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 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 ;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பைடு நூலகம்
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社会 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乡土中国》简介
•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 • 《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 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利益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在中国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 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 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利益”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 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某种程度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的建立强化了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意义, 在经济体制 转轨过程中, 功利及利益的理性计算已经成为中国农民关系 的新趋向。经济利益成为亲属家庭联系的重要纽带, 亲属家 庭走到一起除了沟通感情以外, 更主要的是为了在生产上更 有效地合作和经济上的互利。当关系最亲密的小家族 ( 男方 三代之内家庭组成的群体) 中有了矛盾时, 与姻亲家庭合作 的比例就会大大增加。因此, 经济上的互利可以使亲属关 系更加紧密, 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也可以使亲属家庭之间相 互疏远。 ( 3) 团体格局进入“差序格局” 通过对农民工进城后建构的城市社会网络分析, 看到在 该网络内人们之间以工具性行动为主, 讲的是利益和权利, 带有较强的算计和功利色彩。人们之所以建构这样一个网络 并结成一个团体, 是由于这些人具有不同的资源, 加入这样 一个团体将会获得自已所需要的但通过“差序格局”这种初 级社会关系无法提供的资源。显然这类社会关系已不再具有 单纯的“差序格局”特征, 而更接近西洋社会“团体格局” 的特征。 五、结语 “差序格局”是一个精练概括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本质和 乡土社会结构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我们认识和分析中 国的 传 统 社 会 无 疑 具 有 开 创 性 的 意 义 。 尽 管50多 年 过 去 了 , 但“差序格局”仍然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定理。在由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 传统的差序格局模式被赋 予现代内涵, 并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对当代中国社会 生活, 特别是对于人际关系及其社会结构仍然具有较强的 解释力。 随着社会的变迁, 现代因子不断融入传统的“差序格 局”, 农村人际关系理性化将对乡土社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姻缘 关 系 、 拟 血 缘 关 系 与 业 缘 关 系 渗 入 “ 差 序 格 局 ”, 利 益 成为决定关系亲疏的最重要维度, 原本紧紧地以血缘关系为 核心的“差序格局”正在变得多元化、理性化。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 对传统“差序格局”的变 化及趋势研究将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社会观察】
差序格局的理论综述
□王 雪
(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摘 要 : 自 从 1947 年 费 孝 通 先 生 提 出 “ 差 序 格 局 ” 以 来 , 这 一 概 念 就 成 为 认 识 、 分 析 中 国 社 会 的 有 力 工 具 。
综观五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研究的历史, 学术界围绕其理论内涵、发展趋势等展开讨论, 学者们从
四、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 1 . 传统“差序格局”的存在 ( 1) “差序格局”的制度依赖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们不可避免地对血缘与姻缘关 系产生依赖, 农民家庭与他们亲属 ( 包括由血缘及姻缘产生 的亲属) 的家庭在农业生产中的合作加强。 ( 2) “差序格局”的基础依赖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仍然是当代中国农民主导性的人际 关系, 且为“差序格局”的基础。农耕经济由单一种植业向 多种经营发展, 乡村工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 使得农民走出 家庭, 离开土地从事生产劳动, 从而乡土社会由血缘、地缘 为本位逐步向业缘拓展。产业离土不离乡, 农民离土不离 家, 进城农民与非农产业的离土农民的根, 仍然扎在乡土血 缘和地缘关系中。 2 . “差序格局”的理性化 ( 1) 姻缘关系与拟血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 姻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包含了两层含意: 第一, 这 意味着它进入了过去只包容按照男系血缘 ( 父系家族) 来决 定自己和他人关系远近亲疏的血缘关系这样的同心圆中, 并 且也可按与配偶的血缘远近而分出关系的远近。第二, 与姻 缘关系的亲疏也受这种血缘的远近和互惠原则的双重影响。 当姻亲关系进入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之时, “互 惠”或者利益在决定一方和另一方关系的亲疏中已经起到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 拟 亲 缘 关 系 ( 拟 血 缘 关 系) 进 入 “ 差 序 格 局 ”。 拟 亲 缘 化是指将正式的人际关系转化为非正式人际关系的现象, 或 者说人际关系初级化现象。拟亲缘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感 情+ 利益”的关系, 它通过认同宗、认干亲、拜把子等形 式 , 把原有的业缘关系 ( 正式) 转换成一种类似血缘的关系 ( 非正式) , 从而纳入差序格局的范围。在中国农村, 拟亲缘 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 是以农民对资源与合作的需求在原有 的差序格局中无法得到满足为前提的。
113
2006.7 理 论 界
【社会观察】
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中, 社会稀缺资源按“差序格 局”的模式进行配置可见于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家庭中的 权力地位是按“差序格局”的模式进行配置的。在中国古代 社会的家庭, 以父权为核心的家长权力是极大的, 家长握有 管教家属、统理家庭财产、组织生产和生活、决定子女婚姻 状况等权力。第二, 家庭中的财产是按照“差序格局”模式 进行配置的。中国古代社会实行家庭财产共有制。家庭财产 虽然称 为 “ 公 众 产 业 ”, 然 而 在 直 系 尊 长 任 家 长 时 , 不 许 子 孙“别籍异财”和“私擅用财”, 实际全部财产归家长所有。 家长生前可以任意处理, 临终前也多用遗嘱处理家庭财产, 给谁多少, 家长自由决定, 子孙不能相争, 法律也不加干 涉。第三, 家庭成员的身份地位按“差序格局”模式配置。 在中国古代社会, 每个家庭内部, 人们的身份主要按祖- 父- 己- 子- 孙等辈份加以排列, 在同辈中按亲疏远近各有 顺序名位。第四, 婚姻关系是按照“差序格局”的模式配置 的。在中国古代社会, 婚姻的缔结重视家庭的地位、财富, 而无视个人意愿。缔结婚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与家庭间的 事, 把双方家庭是否相称作为婚配标准。
1998, ( 1) . [ 5] 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
[ J] .2003, ( 1) . [ 作者简介] 王雪 ( 1980-) , 女,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社会学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政治社会学。
责任编辑: 宋 松
理 论 界 2006.7
114
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看法, 从而丰富了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内涵; 理性化;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C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6547 ( 2006) 07- 0113- 02
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 费先生是在类似散文的文章中提出这一概念的, 基本上 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 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 事式的描述之中。费先生认为: “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 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 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以‘己’为中心, 象 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 的波纹 一 般 , 一 圈 圈 推 出 去 , 愈 推 愈 远 , 愈 推 愈 薄 。” 与 西 方的 “ 团 体 格 局 ” 相 比 , 费 先 生 称 之 为 “ 差 序 格 局 ”, 并 认 为这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 社 会 结 构 的 基 本 特 性 了 ”。 费先生在提出这一概念时指出, “差序格局”的环境和 背景是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生 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 而且人 们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总之, 它是一个社会变迁很 少 而 且 变 迁 速 度 很 慢 的 社 会 。” 这 种 乡 土 社 会 有 着 其 独 特 性 , 如它是封闭的、人口不流动的、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有一定 排外性的, 血缘和地缘合一, 社会呈现为原始状态。同时它 又是政府的行政权力控制相对较薄弱的地区, 从而给家族的 长老统治留下相当大的活动空间。在家庭制度方面它也与西 方现代 社 会 有 差 别 , “ 中 国 的 家 是 一 个 事 业 组 织 ”, 是 “ 绵 续性的事业社群, 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 在婆媳之间…… 夫 妇 成 了 配 轴 。” 回顾费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 结论: 费先生认为“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 特征, 亲缘关系、地缘关系都呈现这一格局特征; “差序格 局”的社会背景是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 这种社会有着不同 于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 二、从社会关系角度看“差序格局” 费先生在 《乡土中国》 中提出了东西方社会关系的理想 类型, 他将西方的社会关系比喻为一捆柴, 称之为“团体格 局”;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的 社 会 关 系 则 是 石 子 投 入 水 中 形 成 的 涟 漪, 费 先 生 称 之 为 “ 差 序 格 局 ”。 血 缘 关 系 和 地 缘 关 系 是 这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的 研 究 者 们 在 上 世 纪 70年 代 进 行 了 一 系 列 的研究, 提出了“工具性差序格局”这一重要概念。李沛良 先生 《论中国式社会学研究的关联概念与命题》 说明了“工 具性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五个方面的含义。1 . 社会联系 是自我中心式的, 即围绕着个人而建立起来; 2 . 人们建立 关系时考虑的主要是有实利可图, 所以, 亲属和非亲属都可 以被纳入格局之中; 3 . 从中心的格局向外, 格局中成员的 工具性价值逐级递减; 4 . 中心成员常要加强与其他成员亲 密的关系; 5 . 关系越亲密, 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 现其实利目标。
三、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差序格局”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 系的格局或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模式, 它还有着极为深刻的社 会 内 涵— ——“ 差 序 格 局 ” 实 际 上 也 是 一 种 对 社 会 中 的 稀 缺 资 源进行配置的模式、格局。我国学者孙立平提出了这一观点 并作出以下论述: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血缘的关系和地缘的 关系能占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地位, 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中的 那些最为重要的资源正是按照这两个基础, 特别是血缘的基 础来进行分配的。财产是依照血缘关系来继承的, 生产和消 费是以家庭来进行的, 合作的形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和 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 交换基本上是以地缘为基础实现的。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权威性, 形 成了个人对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