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及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

合集下载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卜长莉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

但是,这一概念是在一种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

在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之后,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社会学界的其他人,都缺乏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更少有将这一分析与对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变迁的研究联系起来。

本文试图对“差序格局”这个蕴涵着极大解释潜力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诠释,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其现代内涵。

一、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模式的理论诠释中国传统社会是指“从秦汉到清末这一段两千年的中国而言的”。

“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性的农耕社会”(金耀基,1999:7)。

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全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2.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庭组织和血缘关系。

3.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4.社会管理以传统权威为基础,家长制管理是其主要管理方式。

5.社会分工和分化程度很低,社会的同质程度较高(刘祖云,2000:42-43)。

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交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相区别,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孝通,1998:26)。

“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表明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

那么,能够造成和推动这种波纹的“石头”是什么呢?费孝通先生明确地讲到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的投影”又形成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是不可分离的(费孝通,1998:70)。

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思考

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思考

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思考王卿彧(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社会学系,22113105)[内容摘要] “差序格局”一词出自于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它精辟的概括了当时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并且反映出中国人的特殊是交际网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

《乡土中国》于1947年出版距今已时隔66年之久,书中所提到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依旧存在,并且这种格局在当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差序”意识在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依旧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这种无处不在的“差序格局”对社会的整体运作与发展中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它影响着每个人的价值选择与判断从而决定着每个人的行为交往方式与方向最终影响着社会资源的流向与分配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

[关键词] 差序格局;人际关系;社会资源;道德;[正文]一差序格局概述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用简明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和中国社会特有的差序格局:“西洋的社会就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很清楚不会乱。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是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1]25-26费孝通认为差序格局是由于初民社会的农耕文明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而西洋社会中的团体格局的形成则是游牧文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在差序格局下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式错综复杂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在一个人的社会互动网中除他之外的每个人都是按照差等次序站在这个网中,从这个人的视角看出去,在这些人并不是相同的,因为在这个网中必定会产生距离的远近,距离的不同必定会影响这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交际选择方向或者方式。

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提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经典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

网络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差序格局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

与此同时,传统的差序格局也并非明日黄花,它依然存在于现代社会中。

因此,解读这横亘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差序格局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差序格局;传统内涵;现代社会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它就像一根根无形的丝线牵动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一方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厚重,即使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差序格局的影响。

一、差序格局的传统内涵(一)以“己”为中心。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为了己可以以牺牲国家的利益为代价。

“中国官僚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也绝不会是领袖,他只效忠于给他官做的人”。

即便在今天的社会中,有很多人依然固守着以“己”为中心的思想,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权益。

因此,出现了瘦肉精、毒奶粉等,定期的打假也似乎成为了中国“特色”。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几乎没有割裂了血缘和家庭纽带而能真正实现独来独往的个人。

在中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是自古存在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差序格局还起到了一种“资源配置”的作用。

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权力、财富)就愈多。

(二)儒家思想和礼治统治。

差序格局的出现有其伦理基础即儒家思想。

孔子作为儒教的祖师爷也曾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儒家强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并以“己”为中心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强调克己复礼、敬畏礼、服从礼。

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缺乏流动性。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作者:卜长莉来源:《社会学研究》2003年01期来源日期:2003-1-24本站发布时间:2010-1-12 21:44:14阅读量:441次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

但是,这一概念是在一种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

在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之后,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社会学界的其他人,都缺乏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更少有将这一分析与对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变迁的研究联系起来(孙立平,1996)。

本文试图对“差序格局”这个蕴涵着极大解释潜力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诠释,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其现代内涵。

一、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模式的理论诠释中国传统社会是指“从秦汉到清末这一段两千年的中国而言的”。

“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性的农耕社会”(金耀基,1999:7)。

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全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2.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庭组织和血缘关系。

3.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4.社会管理以传统权威为基础,家长制管理是其主要管理方式。

5.社会分工和分化程度很低,社会的同质程度较高(刘祖云,2000:42-43)。

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交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相区别,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孝通,1998:26)。

从差序格局到扩展的差序格局——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变迁解释的理论述评

从差序格局到扩展的差序格局——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变迁解释的理论述评

从差序格局到扩展的差序格局——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变迁解释的理论述评吴冰洁【摘要】作为传统社会关系结构的差序格局,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伦理为基础的差序格局纳入情感、理性因素,差序格局的范围在扩大,差序格局呈现横向和纵向的立体结构,"城市版"的差序格局以及具有时-空意识的"差序场".自利益进入差序格局后,人际关系的等级原则在逐渐弱化,理性化的人际关系正在淡化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出现了"工具性差序格局"、"紧缩圈层"、"内核-外围"、"逆差序格局"等理性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现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虽注入了现代的因素,但依然以传统伦理为根基,并非完全理性选择的结果.【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结构;扩展的差序格局【作者】吴冰洁【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3一、差序格局的内涵在有关中国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中,最具概括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观点,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着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建构的,中国人在处理己与群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3]26-30。

在费孝通看来,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

而“伦”是什么呢?他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中国文化中的等级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探讨中国文化的等级观时,我们需要首先理解差序格局的概念。

差序格局,即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这种格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差序格局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形成了丰富的等级观念。

宗族等级观念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宗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群,其内部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异。

在宗族中,嫡长子继承制、男尊女卑等观念是等级观念的集中体现。

门第观念也是中国等级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第是指以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等级。

在封建社会,门第观念尤为严重,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婚姻、职业等方面。

等级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等级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在等级社会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所属的等级来定义自己,并推崇着“人以群分”的观念。

这导致人们在面对社会交往时,总是习惯性地将他人划分到不同的等级中,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处理。

等级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在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使得人们在行动时必须考虑到自己所属的等级。

这种思维模式在当今社会中仍有体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和公共政策的制定。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等级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等级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然而,过度的等级观念容易造成社会阶层固化,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和处理等级观念。

我们应该认识到等级观念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受到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面对等级观念时,我们需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好或坏。

我们需要警惕等级观念的负面影响。

过度的等级观念容易造成社会阶层固化,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教育、就业等领域,我们应该努力打破等级观念的束缚,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差序格局: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软肋”

差序格局: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软肋”

差序格局: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软肋”作者:辛允星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年第03期摘要: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转型开始进入深水区,文化转型被提上议事日程。

然而,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并没有朝着现代化方向顺利转型,而是以新的形态延续了其强大生命力,“差序格局”正是这些文化元素中的典型代表。

大量研究证实,差序格局不仅妨碍了中国现代公民社会和人际信任的构建,导致行政运行失范和法治建设受阻,而且还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发育和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等都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软肋。

关键词:差序格局;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文化自觉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8)03-0086-09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进入近现代时期,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研究日臻成熟,转型理论由此而生。

按照主流观点的界定,“社会转型”指的是,特定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结构性转变,具体可表现为:由农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由乡村向城市社会的转化;由封闭向开放社会的转化、由宗教向世俗社会的转化等[1]。

而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所系,因此,社会转型的背后正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作为深层结构性逻辑的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甚至直接构成了社会转型的本质。

文化转型以社会转型为载体,实践着人类文明进程意义上的社会文化变迁[2]。

可以认为,社会转型外显于大众日常生活现象之表,而文化转型则潜藏于这些社会现象之内,它们共同构成了转型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

有学者明确指出,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族群长期延续下来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在特定时代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的过程;它不会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只有在较大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理念、习惯和价值体系的总体性、根本性、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才算得上文化转型[3]。

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新趋势

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新趋势

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新趋势学号学院年级 2015级姓名隽慧诗2016 年 1 月 19 日内容提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

但是,这一概念是在一种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

在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之后,很多社会学界的人对这个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差序格局”这个蕴涵着极大解释潜力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诠释,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其新趋势。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差序格局的含义、特性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第二个部分是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类型及互动;第三个部分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在社会变迁中的新趋势,即姻缘关系和拟似亲缘关系丰富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利益关系对差序格局的作用;团体格局对差序格局的影响;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第四部分是结语。

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1)第二节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第三节研究综述 (2)第二章差序格局的含义、特性及历史文化根源 (3)第一节差序格局的含义 (3)第二节差序格局的特性 (4)第三节差序格局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 (5)第三章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类型及互动 (8)第一节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类型 (8)第二节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互动 (9)第四章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在社会变迁中的新趋势 (11)第一节姻缘关系和拟似亲缘关系丰富了差序格局的内容 (11)第二节利益关系对差序格局的作用 (12)第三节团体格局对差序格局的影响 (12)第四节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13)第五章结语 (15)参考文献 (16)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并且至今仍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及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
摘要: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中对“差序格局”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但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使他的论述就缺乏一个牢固的基础。

并且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普遍理解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

但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

对此本文都将进一步解释这些观点及其内涵。

关键词: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熟人社会人际关系
礼治秩序
一、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在费孝通教授看来,差序格局包含三个要点:第一,差序格局以每个人自己为中心;第二,差序格局的大小取决于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三,差序格局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

费孝通在后文指出,波纹的远近表示关系的亲疏,越远关系越薄。

即差序格局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亲疏,这正是“差序”的含义所在。

差序格局这张关系网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它不仅仅提供相互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互惠。

互惠是一个强制性的社会事实同样适用于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

互惠在亲属关系中可能会被亲情有所掩盖,但在非亲属关系中就完全显明出来,成为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

因此,互惠性才是差序格局的本质属性,超越了亲疏
性。

概言之,差序格局虽然起源于亲属关系,但其运作的重心却是在非亲属关系上,“社会”的含义正着重落在非亲属关系上。

差序格局”概念提出以后,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多数相关学者认为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本质,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变化。

“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农村社区甚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形象描述。

费孝通教授对一概念的提出对我们认识和分析中国的传统社会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费孝通教授认为在中国,“差序格局”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社会。

(一)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
中国主要以农业为主,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不流动与封闭,而小农经济则需要人们聚村而居,以便互相帮助、照料。

“封闭”是由不同地域上的人们不流动、缺乏相互之间的接触引起的。

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

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人们生于斯,死于斯,形成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中每一对个体之间都是特殊的私人关系。

这种关系规定了互动双方的行为规则。

这种规则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每天的接触自然习得的。

差序格局就发生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中。

(二)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
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就是亲属关系遵从“差序格局”的原则。

亲属关系式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而中国的继替原则是沿着父系的单线进行的。

除了亲属关系外,还有地缘关系。

在不流动的乡土社会,家族这个概念包涵了地域的涵义。

(三)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
中国人的伦理维系着私人的关系。

在差序格局中没有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而团体社会中的道德是超己的。

越到圈子的外围,“我”所属的群体界限就越模糊。

对于处在中
心的“我”来说,最容易辨识的权利和义务发生在圈子的中
心区,由内向外推的结果就发生了家族主义。

三、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变化的新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利益分化及利益的理性计算,已经成为人们之间关系的基础。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差序格局”到“团体格局”,由“关系”到“身份”、“单位”,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阶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这种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很多相似之处。

(一)婚姻关系与血缘关系、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姻缘关系正在不断融入原先由血缘所统治的中国
农村“差序格局”,进入了过去只包容血缘关系的同心圆中。

很显然,当姻亲关系进入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之时“,互惠”或者利益在决定一方和另一方关系的亲疏中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由血缘与地缘两种主要的关系组成的“差序格局”,并且这两种关系相互交织。

大体来说,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契约式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再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

但如今,业缘也加入了“差序格局”体系中,再一次证明,当代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变化。

(三)利益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利益关系渗入“差序格局”成为影响人际关系亲疏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社会在保持浓厚的乡土性的同时,现代性因子也在不断渗入,使之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迁,即农村的社会关系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了。

利益关系更多地渗入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这也使得“差序格局”在新形势下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四)“团体格局”渗入了“差序格局”。

与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结构相对照,费孝通教授用“团体格局”来表述西洋社会的社会结构: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
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

在中国,“团体格局”已经渐渐融入到了“差序格局”中,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费孝通教授所写的《乡土中国》这本书里面的“差序格局”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还没有达到非常透彻的地步,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在通过对“差序格局”的概念进行理解和重新理解后,又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进行了阐释,以及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变化,如婚姻关系与血缘关系的进入、业缘关系的进入、利益关系的进入、“团体格局”的进入等这些都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变化,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的变化即它在中国社会的应用起了主导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
究,2006( 4).
[2]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j].社会学研究,2003,(1).
[3]费孝通.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m费孝通文集:第十六卷.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25-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