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感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学著作,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精妙概括,它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运行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费孝通先生的论述中,差序格局就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这个圈子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势力、地位和影响力。
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西方,团体是有明确界限的,成员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而在中国,关系则是从自己出发,像蜘蛛网一样,由亲及疏,由近及远。
这种差序格局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道德标准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对自己亲近的人,道德要求可能会宽松一些;而对关系较远的人,则可能更加严格。
例如,对家人的过错可能更容易包容,而对陌生人的不当行为则可能更加苛责。
这种亲疏有别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且,在差序格局中,公私的界限也相对模糊。
对于一个人来说,为了自己圈子里的人的利益,可能会牺牲更大范围内的公共利益。
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普遍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
在家庭关系中,差序格局的影响尤为明显。
在中国的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并非平等,而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秩序。
这种等级秩序并非是绝对的压迫,而是基于一种责任和义务的分配。
长辈对晚辈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晚辈则对长辈有赡养和尊重的义务。
在这种差序格局下,家庭的稳定和延续成为了重要的价值追求。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家庭关系也面临着挑战。
个人主义的兴起使得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家庭中的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在社会交往中,差序格局也体现在人情关系的重要性上。
中国人讲究人情往来,通过互相帮忙、送礼等方式来维系和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
读完这一部分内容,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具有很强的伸缩性,以“己”为中心,“己”的范围可大可小,取决于情境和需要。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是差序格局的基本单位。
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亲属关系复杂而有序。
从血缘关系出发,向外扩展到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
在一个家族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每个人都有着明确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家族的稳定和团结。
在这种格局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依赖于私人的道德。
道德标准并非普遍适用,而是根据亲疏远近有所不同。
对于亲近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帮助;对于疏远的人,则可能相对冷漠。
这种私人道德的特点,使得公共道德的建立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为人们往往更关注自己圈子内的利益和关系,而对于圈子外的公共事务缺乏足够的关心和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差序格局的影子。
比如,在求职、办事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而不是依靠公平的竞争机制。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差序格局的价值。
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亲人、朋友往往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给予我们关心和鼓励。
这种基于差序格局的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要改变差序格局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公共道德的建设。
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意识,让大家认识到公共事务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减少人情关系对社会运行的干扰。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尤其是其中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编织得错综复杂。
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横竖线条,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一圈地往外推。
以“己”为中心,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激起的涟漪就是和自己关系远近不同的人。
我想起了老家村里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差序格局的生动体现。
我们村有个张大爷,他可是村里的“万事通”。
谁家有点啥事,都爱找他说道说道。
张大爷自己家里有几亩地,农忙的时候,他最先想到的是叫自己的儿子、儿媳回来帮忙。
这是最里层的那圈“波纹”,血浓于水的亲情,没得说。
然后呢,他会喊上住得近的侄子侄女们来搭把手。
这就算是第二圈的“波纹”了,虽然比不上亲儿子亲儿媳,但也是自家人,帮忙也不含糊。
等到人手还不够的时候,张大爷就得去村里找其他邻居帮忙了。
这时候,他就得挨家挨户去说好话,送点自己家种的蔬菜啥的,算是表示感谢。
这一圈圈的关系,可不就是差序格局嘛!帮了忙的邻居,张大爷心里也记着这份情,等人家有事的时候,他也会主动去搭把手。
再说村里分地的时候,那也是差序格局在起作用。
村支书在决定怎么分地的时候,首先得考虑自己家族的利益,毕竟那是最亲近的一群人。
然后再平衡一下其他家族的情况,尽量做到大家都能接受。
要是谁家因为分地的事儿闹了矛盾,那也是先找自己家族里有威望的长辈出来调解。
调解不了,再去找村支书。
这里面的关系,细细琢磨,真的是差序格局的真实写照。
还有村里办喜事的时候,那场面更是把差序格局体现得淋漓尽致。
主家会先请自己的近亲来帮忙操持,比如准备酒席、招呼客人。
然后再请一些关系稍远但平时也有来往的邻居来帮忙打杂。
酒席上的座位安排也有讲究,近亲肯定是坐在最重要的位置,关系远一点的就往后排。
送礼的金额也不一样,近亲送得多,远亲或者邻居就送得相对少一些。
但这并不代表关系就不好,只是在差序格局里,亲疏有别,表达的方式也不同。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所写的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贫困艰辛。
这篇读后感主要是围绕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差序格局发表我的看法。
在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
鲁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调查研究以及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分化。
他描述了背负着白垩石晚立、无法站起来的农民被剥夺土地产权和水利权的情景,同时也展现了高高在上的官僚地主和富裕商人的奢华生活和权力傲慢。
在这个差序格局的背景下,鲁迅提倡的是平等和正义。
在他的笔下,小人物虽然困苦,但仍然在正义的旗帜下奋斗。
他让我们看到了贫困阶层的不屈不挠和不气馁的精神,这鼓舞着我们要坚定信仰,秉持正义,忍辱负重,持之以恒。
与此同时,乡土中国也启示我们人人都应努力改变这种社会现状,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诚信,努力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让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总的来说,通过乡土中国这本书,我深刻了解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我们身处的社会差序格局。
然而,也让我明白了只有秉持着公正和平等的信念,我们才有可能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状,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读《乡土中国》感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

读《乡土中国》感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1270班陈蔚 1020103265波纹社会中的直立芦苇——读《乡土中国》有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及应对摘要: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写于20世纪40年代,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体系进行了精炼的概括与分析。
60多年过去,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伦理为基础的传统价值观依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但随着情感、利益等因素的注入,“差序格局”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变化。
关键词:差序格局利益现代中国社会费孝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他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照,结合自己所观察的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亲身感受,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生动的表述。
我结合我自身的感悟与思考以及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对本书中的差序格局部分作了新的解读。
一、差序格局的内涵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构建的,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关系的核心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
而“伦”是什么?他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有如下特征。
首先,差序格局的理论基础是人伦次序。
用儒家理论来解释人际关系的差序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它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乡土社会结构认知的新大门。
差序格局,简单来说,就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而这圈子的大小和能波及的范围,全凭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让我想起了老家村子里的那些事儿。
我们村有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都尊称他为李大爷。
李大爷家世代务农,勤劳朴实,在村里积累了深厚的威望。
村里但凡有个家长里短的纠纷,或者重大决策,人们都会去找李大爷拿个主意。
李大爷就像是那波纹的中心,他的影响力一圈一圈地往外扩散。
他的子女们、亲戚们,自然是离他这个中心最近的一圈,能得到他最多的关照和支持。
而那些平日里与李大爷家走动不那么频繁的村民,虽然也在这圈子里,但相对就处于比较靠外的位置。
记得有一次,村里要修一条新路。
这可是关乎大家切身利益的大事,资金怎么筹,路线怎么规划,谁来负责监工,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
这时候,李大爷站了出来。
他先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召集起来,商量着带头捐款。
这几个儿子在村里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的行动自然带动了一大批亲戚朋友。
然后,李大爷又挨家挨户地去动员那些平时跟他家关系不错的村民。
就这样,以李大爷为中心,一圈一圈地,修路的资金和人力很快就有了着落。
在这个过程中,很明显能看出差序格局的作用。
李大爷的影响力从自己的核心家庭,逐渐波及到亲戚、朋友,再到普通的村民。
每个人在这个格局中的位置和所承担的责任,都因为与李大爷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有所不同。
再说说村里的王二叔吧。
王二叔是个普通的农民,为人老实本分,但家里条件不太好。
有一年,王二叔家的孩子生了重病,急需用钱。
王二叔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求李大爷帮忙。
李大爷二话没说,不仅自己掏了钱,还发动身边的人给王二叔捐款。
可捐钱的数额和帮忙的力度,跟对自己的亲戚朋友比起来,还是有所差别。
这并不是李大爷偏心,而是在差序格局中,关系的远近亲疏决定了帮助的程度和方式。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作者xxxx------------------------------------------日期xxxx【精品文档】《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两章论述了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在论述差序格局之前,费孝通首先论述了乡土的特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流动性。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在这样一个熟悉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自然形成的,社会规则和习俗也是一代代传下去的。
因此“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差序格局”总结了中国社会复杂而又独特的人际网络,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可以此概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费孝通以水波来比喻这样的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就越推越薄。
这样就形成了差序,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就在这样私人联系的格局下有了意义。
差序格局以地缘和血缘的联系作为基础。
“血缘社会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血缘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费孝通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中写到“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西方的法律和道德,有平等、公众这些概念,而中国的法律和道德并没有。
中国的法律和道德,都得看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决定拿出什么样的标准来。
阅读差序格局的答案

阅读差序格局的答案【篇一:读《乡土中国》感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class=txt>波纹社会中的直立芦苇——读《乡土中国》有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及应对摘要: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写于20世纪40年代,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体系进行了精炼的概括与分析。
60多年过去,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伦理为基础的传统价值观依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但随着情感、利益等因素的注入,“差序格局”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变化。
关键词:差序格局利益现代中国社会费孝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他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照,结合自己所观察的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亲身感受,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生动的表述。
我结合我自身的感悟与思考以及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对本书中的差序格局部分作了新的解读。
一、差序格局的内涵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构建的,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关系的核心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
而“伦”是什么?他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有如下特征。
首先,差序格局的理论基础是人伦次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70班陈蔚 1020103265波纹社会中的直立芦苇——读《乡土中国》有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及应对摘要: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写于20世纪40年代,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体系进行了精炼的概括与分析。
60多年过去,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伦理为基础的传统价值观依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但随着情感、利益等因素的注入,“差序格局”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变化。
关键词:差序格局利益现代中国社会费孝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他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照,结合自己所观察的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亲身感受,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生动的表述。
我结合我自身的感悟与思考以及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对本书中的差序格局部分作了新的解读。
一、差序格局的内涵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构建的,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关系的核心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
而“伦”是什么?他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有如下特征。
首先,差序格局的理论基础是人伦次序。
用儒家理论来解释人际关系的差序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具体的人际关系背后,还有抽象的人格,中国人是通过角色关系来定义自我的。
这正与儒家所阐述的“伦”相同,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种是个体之间的等级区分,诸如尊卑、贵贱、上下、长幼等;另一种是个体间建立的关系种类,例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
其次,差距格局的价值观是自我主义。
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这个网络具有伸缩性,范围也有一定限度。
在波纹所及的范围都是自家人,波纹之外则是外人,对待内外有差别,而波纹的中心是一个“己”,这个“己”是自我主义的。
再次,维护差序格局的重要手段是礼。
道德观念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道德观念的内容是由社会格局所决定的。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
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的道德和法律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切都因人伦差序区别,统治者依靠基于传统“人伦”形成的礼。
“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书中如是描写到。
然而,随着近几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日益明显,社会的结构和分层也发展出了新的内涵,这一点将在下文叙述。
二、“差序格局”的新时代发展和变换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适用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里,这是由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它是封闭的、人口不流动的、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它又是政府的行政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民间自治从而给家族的长老统治留下巨大的活动空间。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日趋复杂多变,以“人伦”为基础的差序格局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夹杂着情感的交流,也会受利益的驱使,还会受法律的制约等。
差序格局的实质已经不完全取决于亲疏远近。
(一)、差序格局受到现代感情的影响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有“七情”,这是人类的本性,在人际交往中也难免渗入情感。
古已有之,“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将情感拉入了“人伦”,使其更具体化,只是由于传统中国熟人社会的相对封闭性,没有进一步的展开。
现代社会中,情感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超越一般世俗内容的精神联系,与“人伦”含义相异,作为伦理的补充。
人伦的基础是“礼”,是道德,表现在相互关系上,强调的是“应该”如何去做;二情感的基础是相对稳定的友情、亲情、仇恨、敌视等,强调的是“愿意”或“情愿”如何去做。
(二)、商业化的发展使得唯利是图的观点侵入“人伦”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差序。
但如果仅仅以“人伦”作为差序格局的内容,则过于片面。
从表面上看,儒家思想主张“义”而非“利”。
但其实儒家思想并非否定“利”的价值,只是扩大了“利”内涵。
他要求人们舍弃自己的“私利”,而应追求“公利”——即“大义”。
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但更加强调的是集体本位,个人为集体服务,这个集体包含家庭、小社会,这也是儒家之后被统治者利用了几千年的原因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利益因素在差序格局中显得尤为突出。
因为乡土社会中商业活动奉行的是“理性”原则,二血缘社会奉行的是“人伦”原则。
人们特别是农民的整个生活被分为“礼”和“利”两部分,商业活动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在“利”范围之内,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属于“礼”的范畴。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差距格局中亲疏远近越来越取决于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相互合作的有效和互惠的支持。
“人伦”与“利益”的博弈中,利益已经逐步占据上风,并逐步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政治、经济、文化。
更夸张的是,现代有些人相亲都需要评判,就是处处以商业化的眼光看世界,而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内了。
(三)、城镇化导致差序格局的部分解体或变种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不能完全适用于城市。
《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适用于静态的、稳定的农村社会中特定群体的关系,而在城市中流动性更大,受到外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更密切,社会结构也更加复杂。
在“城市版”差序格局中,应该在原有“人伦”的基础上添加时间和空间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是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差序格局不应只建立在一个阶段。
在“人伦”为基础的关系中,能过获取的社会资源毕竟有限。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突破这一局限,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此时的“差序格局”中依然是“己”为中心,但是扩散而出的“波纹”会随着时间、空间发生改变,正如一句俗话所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四)、现代法治观念的引入与传统差序格局思维格格不入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是紧密相连。
所谓“礼治秩序”,就是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
“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
”在中国建设法治化国家的今天,礼治秩序与法治所要求的普遍性、确定性无疑是背道而驰。
所以,这也是我们今天司法改革为什么举步维艰,我认为,除了侵害到了部分上层统治者的利益这一个原因外,更为重要的一记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文化层面的碰撞:现代法治的思想与传统的关系、人情的思维格格不入,而包括法官与当事人在内的所有人都不能跳出这一思维格局。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法官不断地突破法律的框架办案,当事人认为与其聘请律师不如“找关系”,“塞红包”来的直接。
因为,在传统中国人的心中,没有关系是不能办事的,规矩都是人定的,是人定的就是可变的。
每个人都抱怨关系体系,却也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
这就是中国法制的悲哀,律师的执业环境艰难,司法改革举步维艰,因为文化的引入和变更不是一朝一夕的,法律的适用尤其是在中国更加要与人情相和。
我想,这也就是官方所说的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二字,包含的内涵真是太大了。
这一切,并不是国人不懂法,不尊重法,法学院每年都有那么多优秀的毕业生,只是,现实的压力与理论是脱节的,社会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完成价值观的重新构建,而中华文化对国人几千年的辐射是深远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总结一下,差序格局与法治存在如下矛盾:1、差序格局下独立人格的缺失和法治的主体性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差序格局中,个人仅仅存在于一系列的关系网络之中,并通过根据具体情况来界定自己的位置、角色以及存在的意义。
2、差序格局下的个别化对待与法治的普遍性要求之间的矛盾。
“差序格局”是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并由此而组成一个社会圈子,不承认权利义务的平衡。
每个人的权利义务取决于自己的位置,随着远近亲疏不尽相同,这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迥然相异。
3、差序格局中的“社会性博弈”与法治的确定性要求之间的矛盾。
差序格局中关系网络是可伸缩的,取决于个人的财力、地位,就如“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而法律虽然存在例外或弹性条款,但是权利义务都是明确的。
三、对中国特色“差序格局”的评判以及应对方法作为一个在大都市生长的现代人,我感觉我受到书中描写的中国社会的等级以及伦理的辐射影响并不明显,钢筋水泥筑起的现代化大厦物理上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计划生育直接导致了亲戚的减少,现在的孩童早已分不清五服之亲,在他们眼中,除了父母,就是统称的“叔叔”、“阿姨”,对于亲属间的感觉淡漠。
再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我们已经很小就受到西方文化的侵入,孩童从小念的是国际化学校,接受的是西方的快餐文化和教育,同时也带来了较自由的空气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空间。
人伦、纲常、礼教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书本中考究上的字眼。
然而,仔细发掘我们文化的根源,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西方人成年时大多独立居住,自力更生,我国的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却是紧密而相互依存的,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不爱他们的父母、子女;或者中国子女的依赖性特别强烈,独立能力特别差,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文化上的深层次的东西。
中国人在内心还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我们心里需要一个依靠,父母就好比牵着我们手中的风筝的线,我们关乎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有为家族荣誉争光的心理,这一点可以推而及到亲人、妻子等等。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表面上看起来是爱慕虚荣的,爱慕外界的荣耀和所谓的成功,因为我们不仅仅承载着我们自己,还承载了家庭,如果可以追溯,还承载了几千年的价值观和底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然有意无意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考和独立价值判断,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活着都比较累。
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中,这个网十分复杂,包括家人、朋友、熟人,还有半生不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