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43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著作。
此书详细地记述了中国乡村的种种事项。
作者首先从语言———乡村与城市的一大差异开始。
在生活中,语言看似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但是在乡村,几乎很少有新增的常住人口。
彼此熟识,语言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归有光在《项脊轩记》中写道,他日常接触的总是那些人,久而久之,就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
“贵姓大名”是因为不熟悉才用的词。
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
许多人说乡下人“愚”,无非是城里的物事他们没见过而已,绝非与智力相关。
而我们去到向下,见到狗吠不免惊慌,未必不会被耻笑为“无见识奴”罢。
但这绝不是阻止推行文字下乡的借口。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
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传的情、达的意是有限的。
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2乡土中国,讲的是咱们中国最基础的乡土文化,是每一个乡土中人所熟知的却未能构念出来的东西。
很多东西说的恰到好处。
也许大家,才有这种魄力,对自己的研究和看法可以用自己新造的词汇、概念进行解释。
整本书行文逻辑缜密,从家到社群,个人到家族,行为到权力,都有着一整套的逻辑体系和行文脉络。
不得不说,此书值得阅读。
尽管里面对乡土中国解读有的部分在现在来看是不完全贴切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8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8篇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思修课的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本社会研究学的书,我的眼球就被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所吸引了,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中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个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本色,他让我懂得了中国乡土社会有着太多的思想羁绊,人们固执地认为他们所在地社会很安定、美好,不愿意做出改变。
费孝通先生说种地的人搬不了地,长在土里的庄稼也行动不了,所以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像是半身插在了地里不流动。
对于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我总想让我妈在闲暇时多出去走走,但她总不愿意,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在农村种地的人,不在家种地还能干什么。
我想现在还有挺多人还在受着土地的束缚。
在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每个人都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里成长,没有陌生人。
在经历了长期的共同生活,慢慢的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规矩,“这不是见外了吗?”这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语句,这是出于一种对于熟悉的规矩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中国乡土社会的信用不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熟悉的规矩之上,如果社会的信用是建立在一种熟悉地规矩之上的,什么事都是约定俗成,这就跟我们现在说所的道德绑架有些类似,这对于我们要去建立一个信用社会和一个法治社会是很不利的。
还有些乡土社会里的规矩慢慢演变成了乡土社会里的传统,人们从上一代学到的知识不假思索就运用到自己的身上,周而复始,只知道到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事,只要方法有效就不必问原由,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定性思维,思想的不到扩充,思想就局限在了一代传授给一代的思想之中,这是可悲。
不是说中国的乡土社会就是那样思想落后、固执不前,其实只是说中国乡土社会知识的匮乏。
不过现在的乡土中国传媒工具的普及,乡土社会的思想较以前来看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是有些固执的思想存在,我们要想社会能够全面的发展,我们什么东西都不能落下,一起进步、成长,我们才更容易去构建我们想要的社会。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读后感1读《乡土中国》时,一幅幅父老乡亲们在田地辛勤劳动的画面,以及父母亲田间劳作的背影就像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去田里播种玉米、收割小麦、秋天切谷子。
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月天割麦。
他们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靠天”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尤其在打麦场上排队等候,一个村一台机器,五月天抢收,人们在酷热的天气下汗流浃背。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开始,土就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神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曾经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
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它就会生长。
你不种它,它也会生长。
在农村生活不用怎么花钱。
空气是清新的,阳光是明媚的,水是山底泉水,清澈透明。
吃的东西都是绿色食品。
粮食蔬菜家家户户都可以种;田地里有桃树、梨树,核桃树、柿子树、果树、酸枣树等。
做饭的柴火有玉米棒、松树枝等。
过年过节的时候,买点儿糖块儿,穿点儿新衣服,吃顿饺子就过去了。
农村生活简单朴素,让人清心。
现在的城里人,他们不用整日与土为伴。
他们把农村的乡下人叫做土包子、乡巴佬。
如果没有乡里人在土里辛勤劳作,又何以供给他们粮食?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又何以为生呢?城里人笑乡里人,但他们能离开乡里人吗?我们往上数三代祖辈们是不是都是农民?是不是都是乡下人?在我们祖祖辈辈们心中,“土”确实是他们的名根子,是他们活下去的出路,而且世世代代都在重复这样的路。
但也正是所谓的“土”,养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不管时光怎样变迁,社会如何飞速发展,土地依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在老师的带着下,与同学们一起攀越《乡土中国》这座高山的过程中,我们总能将现代社会带入阅读情景,并与乡土社会进行对比,剖析着社会的本质特点,这个过程是苦中夹甜,下面是我读了《乡土中国》后的一些感悟。
《乡土中国》的第一章是《乡土本色》它统领了全书。
乡土本质即家乡的原来面目:性质或品质。
这里的家乡是中国基层社会,其本质是"乡土性"。
"乡土性"包括三个要点:一是不流淌的,具有稳定性;二是"熟识的";三是礼俗性的。
详细分析如下:①乡土社会是以耕种为主,所以形成了"土气"不流淌稳定的状况。
②乡土社会中的"熟识"是从时间里,生活中的多方面常常的接触中发生的一种亲热的感觉。
人们由于这种"熟识"总会抱有"生于斯,死于斯"的观念。
这种"熟识"可以使人们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用声气辨人。
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更是谈到“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在这种社会中,语言足以传递世代间的阅历了。
人们并不是愚到连字都不熟悉,而是没有用文字来关心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由于他们太过熟识彼此。
③乡土社会也是"礼俗社会"。
乡土社会中有很多地方是无法听从法律的,人们以"长老权力"为主,这是人们在熟识的基础上得到信任,这个信任便可以代表法规,这是乡土社会中治理的通用手法。
《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从道德层面、家庭层面、家庭成员关系的层面来详细绽开。
①多采纳了对比的手法,将中西方进行比较,以同心圆,水波纹为喻,广泛地介绍了乡土社会中家族关系,亲属关系及地缘关系的特点,还提出"团体格局""差序格局""个人主义""自我主义"等一系列的概念,结合儒家中的相关论述和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孝、悌、忠、信,层层深化地绽开论述,阐释了差序格局中差等的次序,以己为核心,群己界限模糊等特点,得出乡土社会处理群己关系重在"克己"的论断。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书并不长,但读得很慢,通常一句话要读上个两三遍,再联系上下文,中间还不妨恍神发呆。
语言有些晦涩,许多地方依然一知半解,但一本书下来,终是学到了些。
作者似乎一直在比较,不论是一种概念、一种名词,亦或是一篇论文,围绕着对立面来比较,亦如城与乡,西与中。
这让我在那些晦涩的语言中,可以得到一丝明晰的脉络。
乡土中国,用作者的话说,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搞清楚乡土中国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中国社会。
书中一共汇集了十四篇小论文来阐述这个概念。
“乡”给我们的印象永远是亲切的,每次从异地归来不都用“归乡”二字来形容吗?有人说乡下人“土”,但作为乡下人的我们从来都是以“土”为骄傲的,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中国是农业大国,而成就这样一个国的便是那些“乡下人”,于是土与人之间形成的那一道深深的羁绊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
土地养育了人们,人们维系了土地,所以人们对土地的诚挚就不仅表现为种植,而且还投入了情感。
走不出与进不入的乡土就这么形成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乡村采取自然而然的自治。
血缘、地域、文化和伦理道德往往在乡下人眼中比金钱等浮华的东西看得要重。
作者其中一篇论文《无讼》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无讼源于《论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简而言说,就是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诸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
在__中作者也指出了许多小例子,比如在乡下,人们以诉讼为家族之耻,而讼师则为一个讨不到媳妇的职业。
这与我们今天的现象完全不同,在法律至上的今天,讼师也就是律师是一个被认为不可或缺且高尚的职业,经常被各种大妈们冠以好女婿的称号。
如果说乡土是中国社会中的一种体系,那么我们今天生活着的社会有些类似于西方但又掺杂着乡土的传统。
乡土中国读后感(六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这是一整部论述性的作品,从前对于“书”的印象是里面有许多故事,是有情节的。
如今是头一次接触论文式的书,本就陌生说理,读起来确实吃力。
它的每句话都是要理解的,因此,只有在平心静气时用最冷静的思维才读的进去。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样的书只读一遍是收获不够的,有读了一遍前几章,发现了其中的框架,也能结合整本书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对于现在初级水平的我,对于书中一切只能算作浅谈。
佩服书中的说理,文字在乡下是否有作用本就很难论说,但作者通过将城里教授的孩子和乡下孩子对比清晰地让人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像乡下人只熟悉乡间一样,乡下人会在城里因为无知受到嘲笑,城里人同样也会在乡下遇到不认识的事物,虽然没人嘲笑他们,但说彼此“愈”确实没有根据。
城里孩子学得好成绩高,但捕蚱蜢不如乡下孩子,这都是平等的,文字在乡下不如在城里普及就像城里人不懂农家知识一样是很自然的。
于是要想文字下乡,文字在乡下也起到了作用,就要加快转型,充分而有力。
无论是根据书中论述,还是从实际出发,中国都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国家,一个淳朴敦厚,有着黄土一般品德的国家。
中国人自身带着几分“土气”,沉稳,老实,没有心计,中国人是含蓄的,他们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克己”,这种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继承,传承至今。
曾经的乡土社会已经不复存在,正逐渐向着“浮士德式发展”。
在当今中国,许多新型思想冲击着就有的传统,这是乡土社会面临的机遇,保持就有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新的文化,加快转型,这是当务之急。
按照作者对礼治的定义,中国社会仍是礼治的社会,和谐社会,一直被奉为主流,道德与法律相协调。
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涉及触犯法律的事,正是由于礼治思想的准绳约束着,法律只是现代社会的标志,肃然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却不如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作者认为人治有时能取得不治而治的效果,这正是人治有着“悬疑丛与”“罚疑从去”的灵活功能。
总体看来,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是由道德维系的,是有秩序的,中国人的观念深入日常生活,随处总想播种,仅用一句“我”辨别身份,诸多细节,充斥着生活。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1读《乡土中国》是缘于小时候的一种记忆。
八十年代,课外读物匮乏,家里的一本画报吸引了我,江南水乡的巢丝厂,阡陌纵横的水乡风光,江苏南通的江村,以及“江村经济”几个字留在了记忆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写在解放前四十年代的一本社会学著作。
作者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以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由于自己来自乡村,对乡土乡情有着深厚的感情,读这本书更觉得亲切。
读了这本书,了解了作者写《江村经济》的前后背景。
“1936年暑假,我准备出国,在国内准备办理出囯入学手续,我姐姐就利用这段时间,为我安排到她正在试办农村生丝精制产销合作社的基地去参观和休息。
这是离我家不远的太湖边上的一个名叫开弦弓的村子。
利用在村里和农民的往来,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江村经济》调查就是接受了我姐姐改革蚕丝生产技术的启发而进行的。
”解改后,作者三访江村进行调查,组织了一个研究队伍,跟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势头,从江村一个村,扩大到吴江县的七个镇,然后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从一个省到全国大部分的省,从沿海到内陆,进行了实际考察,也成了作者下半生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
《乡土中国》,收录了作者的“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等文章。
读完后,再去回想,以前对自己生活的村子没有太多感想,乡土社会果然都是大同小异的。
在农村生活,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乡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钱,吃的用的都可以自己种,人们聚村而居,也有一定的道理。
书中分析,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小农经营,每家所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田不会距离得太远。
《乡土中国》读后感五篇

【导语】《乡⼟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次出版于1948年。
《乡⼟中国》对中国基层的乡⼟社会进⾏了细致⽽深刻的描述和分析,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读后感频道!【篇⼀】《乡⼟中国》读后感 ⼀千个读者意味着⼀千个哈姆雷特。
此篇⾔论所及,不过也是那些将我敏感触发的事物。
或喜或忿,惟愿你⼀笑揭过。
很久以前,⼀⾏⾝披⽑发的⼈脊部微弯着在丛林中寻找⾷物,苍莽不见天⽇。
途遇⼏只猴⼦,它们荡着长臂在盘根错节的⼤树之间跳跃。
猴⼦们的眼中满是奇异的⾊彩,也许是在疑惑眼前与⾃⼰形貌相似的⽣物为何在地⾯直⽴⾏⾛。
⽽地⾯上的这⾏⼈在搜集野果的罅隙⾥,偶尔⽬光掠过藤蔓上挂着的猴⼦,也是充满了不屑与轻视。
狂风骤⾬说来就来,当骇⼈的雷电在空中奏鸣作画时,⼭洞⾥的⼀群⼈瑟瑟发抖得聚集在⼀起,惶恐地望着天空。
燃烧着的⽕堆驱散了⼀些⼤⾬带来的寒意,⽕堆⾥的⼏块野兽⾻头早已炙烤得发⿊。
丛林⾥此时可不平静,⽅才悠哉享受时光的猴⼦们突然慌了⼿脚。
⾬⽔猛地砸落下来,劈头盖脸地给了猴⼦们不⼤不⼩的教训,⽼猴⼦引导着⼩猴⼦在藤蔓间翻转腾挪。
⽆论是选择了直⽴⾏⾛的⼈还是栖息在树上的猴⼦,在⼤⾃然的暴⼒⾯前都露出了⽣灵所共有的畏惧。
暴⾬过后,⼈们⼀如既往的轻蔑,猴⼦⼀如既往的疑惑。
许多年了,那些猴⼦和那些⼈都似乎消失,似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类的聚集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因⽽会产⽣复杂的社会关系。
城⾥⼈笑话乡下⼈落后⽼⼟,乡下⼈却也在腹诽城⾥⼈不辨菽麦。
围城⾥的世界⽇新⽉异,⼈们的⽣活朝着他们所期望的⽅向飞速改变。
围墙之外的乡下呢,这⾥的⼈们保有着“⽣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传统观点。
即使由于⼈⼝压⼒⼤,流失离开的青壮年也多是思想跟随潮流向往城市⽣活者居多。
就这样,城市者愈加城市,乡村者愈加乡村。
达尔⽂的进化论告诉我们,同⼀种⽣物由于地理隔离会渐渐得产⽣⽣殖隔离。
⼀堵围墙把本是同根⽣,本都归属于⼤河流域的⼈们隔得⽼远,不是距离,⽽是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读《乡土中国》关于中国人情的感想2010级社会学李聪聪学号:12010082137
近日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后颇有感触。
费老先生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的认识可谓鞭辟入里,其中读到他论述中国传统乡村是熟人的社会更是深有触发。
虽然,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变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中顽强的抵抗力使中国社会的生活的方式,特别是乡村人民的生活方式依旧没有西方化,所以费老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给中国乡村的定位依然适用。
古老的智慧其实总是闪光的,正如如今每当经济危机人们还会去翻看《资本论》一样。
废话少叙,我来谈谈在读《乡土中国》对中国熟人社会的认识。
中国乡村是“自来熟”的人的聚集地,他们彼此间很少用契约(只有在重大事情上才会用,如地产、房子等转让)。
他们彼此的熟悉是城里的人无法想象的。
人们从出生开始,别人是在自己眼中过活的,自己是在别人眼中长大的。
他们对周围每个人的性格,每家的具体情况甚至某家有什么可以借用的工具都了如指掌,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熟悉降低了人们交往的心理成本,大家才彼此放心。
而城里是由陌生人组成,不但因为厚厚的墙壁阻碍了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因为相互间了解的缺失而有一层使人不“放心”的心理壁垒。
而城里人的流动性带来物质流通的同时也夹杂了衣角的风尘,这种风是凉的,使人们的心被吹冷,形成天然的防护膜。
在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分割下,不仅因为前者是自己从土地中获得自给,后者由工资生存。
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文化的不同。
也许费孝通先生说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在纵向上是历史趋向,而横向上应该就可以看做农村和城市了。
正因如此,前者生活不紧张但也不清闲,在农村人们从不像城市人那样过重的看着时钟过日子(除学生、教员等少数人外),他们早起一会儿或稍晚些无碍于生活,但他们农活忙起来也不是某些过惯了平稳生活、干惯了一如既往的程序工作和不变强度工作的城市人所能承受的。
我敢于说费老先生的社会划分具有横向性,更是因为城市与农村的社会团结是不同的。
相比于城市,在乡下人们的宗族观念是要强烈的多的。
虽然中国经过打开国门已有近二百年,学习西方的东西已经普遍的像厨房里的调味味精。
但中国乡村的宗族观念依然强势。
谁和谁是一个家族的,自己和哪家共祖坟,哪家有事出多大力是有心理清晰界限的。
乡村社会的团结力量依然是“人情味”较浓的社会,纵然如今经济已深入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但乡村的宗族与熟悉形成的心里联系并不会比经济联系得来的团结力量要弱。
从血缘上来说,乡村的社会团结和城市相比优势并不太大,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血缘浓度都没有被稀释过,无论走到哪里中国人摆在第一位、首先想起和相信的依然是血缘。
正如马克思·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所说“中国很难按照西方的形式来实现这种自由,因为从来就摆脱不了宗族的羁绊。
迁居城里的居民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同祖籍的关系,保持着同他出生的村子的一切礼仪性的和个人的关系,因为那里有他所属宗族的祖田和祖祠。
”①中国人“家”的概念是不能用两三句话说清的。
因为它包含和承载的太多。
也正因如此,中国城市建筑的水泥再坚硬也没有阻隔血缘的凝聚,只是相对于农村大家比邻而居,城里人相互的日常联系和见面的频数少了。
但这相对于农村宗族团结与城市经济团结的差距就小得多了。
从法理上说,在中国农村政府的(或说官方的)行政、政策是在人们心里有些另类的。
这么说是因为在人们心里约定俗成的习俗办事规则和宗族内的通人情的族规是从心里内化的或者说是自己的,无论怎样自己的和外来的总有个亲疏远近和差异。
而后者总有强行介入的外来者形象。
当然农村人嘴上很少如此说出,但心里对此的界定还是较明晰的,这从他们对待民事和官事的态度和行事方式可以明显的看出。
而在城市似乎礼俗的东西并不被人信服,大家办事还是最好用契约条例、用规章落笔成文较为安心。
而这种安心与村里人的相比也只是在违反承诺时有据可查而已,至于心里上使对方不安或使对方承受周围人的“另眼相看”而带来的压力则小的多,因为这里是陌生人的社会,人们更多的是过着事不关己的生活。
而在熟人社会里则是要对失信承担更大的边际成本的,如果某人失信了,他生活的圈子中的人或者说他生活村庄的人会都知道。
在大家谴责过后,下次要
①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全译彩图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7页。
准备与他打交道的人都会心存芥蒂。
而城市即使失信的某个人被准备与他打交道的人知道,那个准备与他打交道的人也会因为认为有契约做保证来和他交往。
传统乡村社会日常的请人办事是不需要送礼的,而城市是较注重送礼的。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在中国的传统乡村大家是由一份“人情”来记住别人的好处的,以便于将来有机会还一份更大的“人情”。
这不但是自己的心里债务偿还了,在更多还债的同时让对方有一种要返还债务的感觉。
费老先生认为这也是乡村社会维系往来、维系社会团结的原因。
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讲日本人关于恩时说:“在公认的社会人际关系中,巨大的欠恩感推动每个日本人竭尽全力以求报恩。
”①同在儒家大文化圈中,虽然中国人没有日本人那么强烈的“难以报恩于万一”的心里负担,但在中国乡村当有恩于己的人需要时他们还是会提供无偿帮助的。
有很多时候他们所做的并不是过分拘于理性的,“人情”是没有具体数字衡量的,它只有大小之分,而这个大小也是依人们传统文化中心里内化的风俗来划分的。
在城市里人们之间不是没费老先生写的“人情”交往,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多是理性的,可计算的交往。
城市里因为多是陌生人间的交往,所以在交往时对自己利益的计算衡量就自然出来了。
而乡村人们日常交往之时就不可如此,如果这样大家会认为他没有“人情味”,所以只有在正规的场合(如乡村的集市上)人们才会理性的计算。
这也出现了《乡土中国》中费老先生所写到的:“我常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的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
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家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居,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
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②这主要是绕开邻居间的“人情”。
而城市更加市场化的交易则不会有如此现象。
所以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主要区别和制约因素与这个“人情”是分不开的。
前面我已经说过,乡村的熟人社会与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在主要方面是“人情”与“法理”的社会团结的区别。
而再上升一步说,造成两者区分的源头若一个是循环论另一个则是进化论了。
在乡村社会的长老统治正如费老先生所言是“社会继替”的,年长者通过教化这个长者特权过程来对年轻人实施权力,而在彼此熟悉已深入人心的共同风俗下,老者将各种礼俗原原本本地传递给下一代人,而下
①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74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4页。
一代人在长久的日常生活中积累对礼俗的知识以便逝世后接礼俗教化的权杖。
这种“社会继替”所带来的礼俗变化非常小,基本上上一代是怎样的,下一代也是怎样。
也就是说下一代在礼俗思想统治下的生活方式和上一辈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这样以代际为周期的循环就形成了。
城市的陌生人社会由于不是靠大家一致熟悉的礼俗来维持社会关系,而由工作或者说是为生活必须的劳动关系形成的契约关系来维持的。
代际传递虽也在传统思维下有很强的复制性,但也不再是简单循环的了,不同职业间的代际流动已是主要趋势。
在城市由于受礼俗的长老统治较为宽松,维持在契约下的关系的变动性更强,特别是相对于乡村,城市的功能在需要完善的动力下促生社会的更快速分工。
社会分工的加快使整个社会的团结更加紧密,但缩小到个体层面,则使个体有更多选择性。
从长的时间层次上看,则更像是生物物种突变更多亚种后经过生存斗争、优胜劣汰的过程,也就是城市陌生社会更接近于进化论。
当然这里也只是相对于传统乡村社会来说的。
如今中国社会的传统乡村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下已有大批人进入城市务工,与此同时大量城市文化进入乡村,特别是信息传播的加速带来的影响,使得上述“社会继替”在农村已更趋同于城市的进化论式了。
但这种分工带来的影响依然没有完全改变乡村的社会结构,乡村不同于城市的自治系统,依然由家族、长老等传统势力所把持,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民主思想的缺失,农村的民主选举依然大部分由村庄内大的家族控制。
这回归到我们从《乡土中国》中看到的,依旧是“人情”长老制与理性契约的差别。
即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不同。
我对费老先生作品的认识也只是蜻蜓点水的一点,这里也是他对我启发挂一漏万的一些感想。
相信老先生学贯中西的智慧结晶将启迪更多的中外学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