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乡土中国》有感.doc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早就听说费孝通老师的这本书,一直没有腾出时间拜读,近期抓紧时间终于看完了。
一本关于社会学的著作,在里面融入了质性研究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探索方法,通过对比现代经济下西方的团体格局和乡土经济下中国的差序格局,引出中国情境下的关系社会的缘起等,更深层次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受益匪浅。
里面有很多喜欢的语句和思想,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几段话:1.中西社会结构的不同: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中西社会关系的理解: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而西方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3.最欣赏的恋爱观: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
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
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
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2某天,我得到一本书。
封面是庄严而古朴的红,历史将它装点得如此沉重,时代和乡土的气息萦绕着它,让它显得那样严肃,我有点望而却步。
扉页间却传来阵阵的邀请声,是沙哑的乡音,是热情的方言封面上的费孝通先生微笑着,那似乎也是一种诚挚的呼唤。
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5篇)

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这本书最开始就写这样的一句话:“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中国的乡村,也不是说中国乡村的乡土性。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响。
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乡土社会受到冲击。
中国出现很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现代社会理性、变化速率大、关系不稳定的特点,可是仍然中国社会的文化是乡土性的。
一、土里长出的文化很早以前我就思考过,为什么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逆来顺受是很自然的。
中国人是不太懂反抗的。
当自己与别人产生并非无理的矛盾的时候,中国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约束自己,以和为贵,所谓“克己”。
好比一位母亲,看到自己儿子和别人儿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儿子错,肯定都是劈头盖脸把自己儿子骂一顿。
直到看到一篇__说,因为中国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饭的,在人们对自然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只能崇拜它,顺应它。
天,直接关系到人们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活过这一岁。
深以为然。
而这本书给我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
中国人的逆来顺受________于祖祖辈辈的顺应。
这还只是乡土性的一部分。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习性,很多的根据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
好比说中国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
在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是不讲究效率的,讲究的是感情。
于是人们的谈话很多都是没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无法进入正题,就连工作时也是这样,它不会像外国人开门见山直来直往。
仔细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这种乡土性随处可见。
再想想咱们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稳定、保守、安于现状,还是天人合一、儒道的价值体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土地的印记。
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泥土的气息,有着文化的投影。
国人“内圣”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国依然是一个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
中国人是有根的,他们的根扎在土里。
人就好比是这树上的叶子,一代一代的调零又新生,可是根没有变,根还是深深的在泥土里。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
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这里将分开阐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
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形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形成法律。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的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么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吗,只不过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读《乡土中国》有感共四篇

读《乡土中国》有感(一)乡土中国读后感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十四篇的论文,每一篇都给我带来了一种恍然大悟之感——那是一种对司空见惯的情景的合理解释,平日里总有这么一些感觉,却又描述不出的东西,在费孝通先生笔下被揭开迷雾,一层层地剖析下去,最终让人有“哦,原来如此!”,茅塞顿开的喜悦。
费孝通先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广大读者展现出“乡土中国”的本来面貌,其文字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却又不刻意舞文弄墨,在让人看得懂的基础上又多了说服力。
《乡土中国》中用的例子都是源于现实的,使人有更为强烈的代入感。
如在说乡下人“愚”的时候,费孝通先生用了乡下人躲避汽车的一幕进行解说;在描述中国人“家庭”的概念时,和西洋人做了一个对比,来体现“家”这个字的伸缩范围之大,同时也挑明了中国人“差序格局”和西方人“团结格局”的区别。
明白了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规范之后就可以明白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
中国的”私“就好像”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对于中国人来讲,私和公是相对的,因为在差序格局里,站在不同的圈子上看,公和私是会转换的,这也是我在差序格局中了解比较深刻的一点,对我而言很有启迪。
书中对“仁”这个道德要素的解释也是很有趣的一个点,“《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
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屡次对于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
孔子虽然多次否认别人定义下的“仁”,但当他积极说明“仁”的含义时,却又退到了“克己复礼”“恭宽信敏惠”的私人道德层面。
可见,“仁德”在弹性极强的中国乡土社会并没有一个笼统的概念。
后面作者在举例的时候,也举了一个关于朋友父亲贪污的例子,无比真实,同时也很好的体现出“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这一观点。
作者对“礼”和“文明”的区分也让人耳目一新,平常人们都会觉得,讲礼仪即是有文明,费孝通先生则用鲜活的例子如“火烧遗孀”“杀人完成成人礼”等野蛮血腥的礼仪来否认人们的观点。
《乡土中国》读后感12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2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主要看到两条线索,一是定位中华本土文化,二是看待外来文化。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乡土中国》无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反对盲目排外,立足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的影响,之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本,为我所用”。
此书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私人关系的道德、家族、礼制等方面,由表至里,浅至深层层剖析中国乡土社会。
此书的精华所在,及影响我最深的,无疑是一个“土”字。
中国社会未完全意义上摆脱自己的乡土性,本人也觉得无需改变,乡土一次或许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些许有些相悖,但是“乡土”,是我国如此本色。
全书有目录十一,我选下对我影响深刻的内容做出自己的见解,详如下:一、土的重要性:“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中国是农业大国,大河文明的滋养下,中国的农业很早以前便领先于世界。
而农业的根基在于土,中国人离不开土,就像孩子离不开母亲的道理一样,正是这片神州大地,孕育着代代炎黄子孙。
家立于土之上,国也立于土之上,土为我们所居,是一个大概念的家,由此而生“生于斯,死于斯”中国自古有“落叶归根”一说,人死后,总要把尸骨带回出生地安葬,“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此观念一直影响着我们,当代,四面八方的农民放下锄头,来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谋生,成为农民工,赚的钱不是为了在城市买套房子安居在此,更多的是吧钱寄回老家建房子,就算在城里有什么不测,家人也要千方百计把在外打工的人送回老家。
二、聚而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优秀阅读启发五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优秀阅读启发五篇费孝通《乡土中国》优秀阅读启发1“书是良药,可以医愚”。
不同类型的书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通过对《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学习与阅读,我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是阅读方法方面。
在此之前,课外的读物大多是小说,而《乡土中国》这种的学术著作是第一次接触。
打开目录,一些生僻的词出现在我眼前:“长老统治”“文字下乡”“无讼”······再随便翻开其中一页,都是些枯燥、艰涩难懂的词,很让人抵触。
在开始的几章中,经常会发生前几段要读好几遍才跟得上文章思路的现象。
但随着不断地深入,我渐渐地找到了方法: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需要特别留意,因为这些地方往往会提出概念或作出结论;抓住关键词,圈画下来,排列在一起,就如同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梳理文章脉络。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让我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再者是文章的内容方面。
作者从权力结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家庭制度、礼法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深刻地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在这些观点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差序格局》和《血缘和地缘》。
《差序格局》中提到了自我主义,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大的圈子就是我们的人际圈。
作者形象地用石子投入湖面荡起的涟漪来形容,它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亲疏关系的远近会对它产生影响;作者还指出圈子的大小是依势而定的,真可谓是一语破的。
《血缘和地缘》主要围绕着“人情”展开。
在这个充满人情的社会中,真正的商业是无法进行的,文中的例子:只有到十里之外的街市,人们才能自然地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才会认真的讲价、买卖。
这是土地上该有的规则,人们一代代的遵守着。
这些现象都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而费孝通先生却能将它上升到学术方面,这与他亲身下乡观察实践,不断总结思考有必然的联系,费先生的格物致知精神让我多了几分敬佩之情。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乡土,一个朴实无华而又牵动着无数游子之心的名词,曾触发了多少人的乡思与情愫。
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没有华丽的词藻、生动的描述,却构建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将我国社会学的理论推向高峰。
费孝通先生能写出如此巨著,与他的社区研究是分不开的。
1935年暑假,他到广西大瑶山进行体质调研,从花蓝瑶的基本社会细胞家庭为出发点,把他们的政治、经济各方面生活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了叙述。
除此之外,他还到国内外许多乡村进行实地考察。
《乡土中国》反映了费先生学贯中西的深厚功底和发展中国社会学的勇气。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方法,土就是他们的命根。
作者初次出国时,他的奶奶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箱子底下。
后来,他奶奶又避了人和他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住的东西煮一点汤喝,那是一包灶上的泥土,“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多么重要。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是“上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这些在一个小地方生了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我读《论语》时,孔子的弟子问孝,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无违、恭敬、和颜悦色,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二字。
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孝敬父母,做到自己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乡土中国》所探讨的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本色,其中所体现的社会道德,使人读后仍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读乡土中国有感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范文

读乡土中国有感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范文读《乡土中国》有感个人心得体会【5篇】读《乡土中国》有感个人心得体会【篇一】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乡土中国》在大一时就有所耳闻,当时还向同学借了,但是一直都没看,这次寒假也算是机缘巧合,在整理东西时被我翻了出来,于是便带回家通读了一遍,颇有些体会。
第一篇《乡土本色》相当于一个概述,为我们简单描述了乡土社会的种种,为我们重新认识了“乡土”的含义,土地将人们限制在一定地域,形成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个社会以基本的村子为单位,村子之间相互隔膜、孤立,村子中的人形成有机团结,进而形成熟人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生存并不困难,只需要严守上代人口口相传的经验。
总之,它为我们描述出一个乡土社会的轮廓,也为读者更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的差序格局等一系列新的概念奠定基础。
第二篇和第三篇《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更像是为乡下人“平反”,逻辑的起点是有人说乡下人愚开始,继而那些人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是因为乡下人不识字,然后再追问,为什么乡下人不识字呢,然后论述文字对于乡土社会这样的熟人社会的意义,另一方面从文字作为一种意思传递方式,它的局限性,容易造成意思表示的误解,有时候不能准确全面的传情达意,且与乡土社会的不相符,相比较直接的接触时的语言而讲,实用性相差甚远,甚至连语言也不是最好的传递方式,共同生活经历形成的特殊语言、动作、表情才是更好的方式。
在《再论文字下乡》中,又从文字下乡的时间阻隔来说,世代的阻隔仅仅需要口口相传就可以完成,因为不同时代的人在这个向泥土讨生活的社会中,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和遭遇,经验无需积累,只需保存,在这样的情景下,文字的用处自然不大。
读《乡土中国》有感个人心得体会【篇二】另外,据费先生所说,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人们总会存在着私的念头,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并且除了为了个人那一块,我们都可以说是为了一个“公”去牺牲其他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了《乡土中国》让人深有感触。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阅读《乡土中国》有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这本书最开始就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中国的乡村,也不是说中国乡村的乡土性。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响。
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乡土社会受到了冲击。
中国出现了很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了现代社会理性、变化速率大、关系不稳定的特点,可是仍然中国社会的文化是乡土性的。
一、土里长出的文化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过,为什么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逆来顺受是很自然的。
中国人是不太懂反抗的。
当自己与别人产生并非无理的矛盾的时候,中国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约束自己,以和为贵,所谓“克己”。
好比一位母亲,看到自己儿子和别人儿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儿子错了,肯定都是劈头盖脸把自己儿子骂一顿。
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说,因为中国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饭的,在人们对自然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只能崇拜它,顺应它。
天,直接关系到人们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活过这一岁。
深以为然。
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
中国人的逆来顺受来源于祖祖辈辈的顺应。
这还只是乡土性的一部分。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习性,很多的根据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
好比说中国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
在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是不讲究效率的,讲究的是感情。
于是人们的谈话很多都是没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无法进入正题,就连工作时也是这样,它不会像外国人开门见山直来直往。
仔细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这种乡土性随处可见。
再想想咱们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稳定、保守、安于现状,还是天人合一、儒道的价值体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记。
而我们每
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泥土的气息,有着文化的投影。
国人“内圣”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国依然是一个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
中国人是有根的,他们的根扎在土里。
人就好比是这树上的叶子,一代一代的调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没有变,根还是深深的在泥土里。
二、乡土社会在转型
说是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现在真正的了解到社会转型的含义,不仅仅是从落后农业国家转向于先进的工业国家。
原本一个“阿波罗”式的社会,显现出了“浮士德”式社会的特征。
我们的乡土社会在受理性社会的冲击,我们的乡土社会在很多方面被瓦解着,那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结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开居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着所谓的城市综合症,空虚,没有安全感,每天和很多人在一起却觉得自己没有朋友。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较活跃的文化和思想观念。
人们的生活不确定因素增多。
连百姓也像电子产品一样更新换代,没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
以前的人们想着一辈子老死故乡,现在的人们想着出去闯荡闯荡。
我们的社会在改变,而且还会有更深层次更潜在的改变。
这种改变是先进的文明征服了落后的文明,也是中华文化吸收新的元素,是冲击是更新也是考验。
这样的转型,说不清楚是城市里气氛更浓烈还是农村。
无疑城市的不确定性更大。
但城市中“生于斯,死于斯”大有人在,也有一家老小四世同堂共居一室。
农村中的青少年“走出去”的愿望说不定更强烈。
我想这样的社会转型,是整体的,是这个社会方方面面的改变。
原本不管是中国的乡村还是城市,都是典型的乡土中国。
三、法治外表下的礼治社会
按照费先生的对礼治的定义,我们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礼治社会。
可是我们的社会不管从教育体制还是城市规划、司法体系,很多东西都来自于西方。
它们真的适合我们吗?很多时候能够感觉到中国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的手足无措,有时候被欺负了,也不知道怎么办,只有干着
急。
因为,我们的观念是不一样的。
就算我们大中城市看起来就像世界性的发达城市一样,我们也有法律也有这样那样的现代化得东西。
可是它们真的适合我们吗?
我看着中国的警察换装换得越来越像美国人,看着中国的快餐店也是一副美国化的神情,看着中国的大学生穿学士服照相,或者奇装异服过复活节,有时候就会想到中国难道没有中国自己的一套东西来运用在社会生活中吗?
法治那是人家的东西。
可是中国现在也说自己是法治国家了。
不过中国的“法治”还是得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这种“以德治国”反映的是什么?就是“礼治”。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以内,真正人人平等的观念还是无法在中国人当中树立起来。
现阶段的中国,像个怪物,批着老虎的皮,想象自己真的是老虎。
我们可不可以从我们乡土社会出发,思考乡土社会进步的道路?这只是一种设想。
如果说法治代替礼治是一种必然,我们要用势不可挡的经济发展来轰炸我们的社会文化吗?在社会的中心片面强调经济的时候,其他社会矛盾必然无法缓解。
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并不能解决问题,也许带来了更多其他方面的恐惧。
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思考就到这里浅尝则止。
其实这本书可以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后来在课堂的讨论上,老师说到,这本书创作于1980年代,当时已经有人发现中国这样的社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其中原因又深深根结于中国这上下五千年的土地,费老就将他于之的思考写了下来。
到了现在,中国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一个陌生人社会了,平等和契约必然代替道德来管理社会。
那么,中国究竟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