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有感1500字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10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10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近日,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受益良多。
不仅对当时的农村生活,“差序格局”、“礼制秩序”、“长老统治”等方面有了更多了解,同时领会了社会学的魅力所在,对社会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个整体,综合讨论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和其进展改变,包括人们对人际关系的学问和理论。
它最根本的任务是解决一个生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
这是对社会学高度和本质的概括。
首先费孝通先生从一般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赞扬“土”字用的精当,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
曾听人说过,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也正是由于有了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中国的问题说究竟还是需要回到乡村里去理解,究竟中国是农业大国。
在“乡土本色”中,费老说中国乡土的特色是不流淌的熟人社会,由此产生的是符合这种社会的习惯,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
对“熟人社会”的说法,我思索良多。
费先生认为,在乡土社会这样的“熟人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由于“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人们在较大的环境中活动,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都是生疏人,所以要讲个明白,也才需要画个押、签个字,也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
在此基础上,费先生概括了熟人社会的一些特点和要素,诸如: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等等。
同时,费孝通又认为,乡土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由于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的“礼”靠社会传统来维系和传承。
乡土中国的阅读心得感想(通用14篇)

乡土中国的阅读心得感想(通用14篇)乡土中国的阅读心得感想篇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对乡村社会学的讲学中整理的论文,讲述了乡土中国的一些特色。
在中国的农村,生存延续了数千年,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它有着稳定的因素,因而一直是在缓慢的前进。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乡土社会也在时代的脚步下渐渐的发展。
乡土社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发展生存下去。
在乡村的农业、熟悉等关系维系的情况下,使得乡村社会依然保留着部分的“乡土性”的特征。
与此同时,在乡村结构上,社会结构的个人家庭以及区域方面都呈现出分化与多样化的趋势。
而且,在转型过程中,农村建设与治理过程中公共性越来越强。
中国是自我主义,而在差序格局中,群体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楚,比如说,家庭,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但是,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这样从自我主义,也就是以己为中心的格局推出去,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与治国先齐家,齐家先修身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向外推,一个向里推而已。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也建立在这样的差序格局的基础上,都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在这种社会里,一切普遍的规则并不发生什么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方是谁,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后,才能拿出什么标准来,这就很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包庇了在熟人社会里,任何东西都是熟的,每一天的生活都很相似,所以依靠经验,一代一代的传承,这就形成了一种长老权利,这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利。
一个家族在同一个地方耕种多年,土地不够用,便有人脱离这个村庄,去寻找新地。
在新的地方安下家来,也仍和老家保持联系,因而有籍贯之说,但是亲戚也不过体外之己,因而并不适合发生经济关系,所以村里人通过外村人交易,外村人也往往成为一村之商家,陌生间的交易需要契约,所以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而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读完《乡土中国》我深刻明白作为一个学者,费老对中国乡土社会认识的透彻。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10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10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5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这本书初版是1947年,距今也不过六十余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便将乡土中国已经或正在抛进记忆的河流。
河水汤汤,乡土早已疏离。
再读,当作纪念。
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所言的中国社会的基层,是“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
”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他说用得好,因为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大多数的人是必须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人,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办法。
务农子弟即便从老家迁到别处去,也都很忠实地守着直接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
辟如,从中原迁去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土是农人的命根。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因为不流动,中国乡村人口像是附着在土上,不太有变动。
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而从农业本身看,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无需群居,聚居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
费孝通认为,这些原因大致有几点:一是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邻舍。
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二是因为水利的需要。
需要水利的地方,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是为了安全。
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篇1《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
他想通过此,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乡土中国》这本书包含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是本书所有内容的出发点。
乡土性并不是中国所有阶层的特性,但是却是传统中国最基础的特性。
关于这本书,费氏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生育制度》可以代表以社会学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而这《乡土中国》却是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
”它是费氏在“乡村社会学”课上所讲内容的整理,除后记外,全书共14部分:“乡土本色”略论了乡土社会的概况,为不甚了解乡土情形的读者简要搭建了中国乡土的框架;“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两篇则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分别阐述了传统乡土中文化的传递方式,从而引出礼治之适用于较少变动之传统社会和法治之适于变动较为剧烈之经济社会;“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和“家族”三篇又成一体,通过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概念来比较作为中西社会结构基本单元的团体与社区,并引申出了中西结构其本质的不同;“男女有别”、“礼治秩序”与“无讼”三篇承前之礼治话题,从立法角度来具体考察分析乡土社会的秩序;“无为统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与“名实的分离”四篇则通过考察乡土中权力的归属将权力分为四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横暴权力类于传统之军政权力,同意权力类于今之法治的和平暴力,教化权力类于宗教教化之权而时势权力颇有卡理斯玛统治之列;最后一篇“从欲望到需要”则从经济的角度,以其动机是否为单纯生存需求为界,辨析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之经营目的的不同。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5篇最初接触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在偶然间看到的“差序格局”一章,那时读来觉得颇有意思,其语言简洁明了,又不缺乏生动,使人读来兴致盎然。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参考。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1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主要看到两条线索,一是定位中华本土文化,二是看待外来文化。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乡土中国》无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反对盲目排外,立足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的影响,之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本,为我所用”。
此书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私人关系的道德、家族、礼制等方面,由表至里,浅至深层层剖析中国乡土社会。
此书的精华所在,及影响我最深的,无疑是一个“土”字。
中国社会未完全意义上摆脱自己的乡土性,本人也觉得无需改变,乡土一次或许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些许有些相悖,但是“乡土”,是我国如此本色。
全书有目录十一,我选下对我影响深刻的内容做出自己的见解,详如下:一、土的重要性:“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中国是农业大国,大河文明的滋养下,中国的农业很早以前便领先于世界。
而农业的根基在于土,中国人离不开土,就像孩子离不开母亲的道理一样,正是这片神州大地,孕育着代代炎黄子孙。
家立于土之上,国也立于土之上,土为我们所居,是一个大概念的家,由此而生“生于斯,死于斯”中国自古有“落叶归根”一说,人死后,总要把尸骨带回出生地安葬,“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此观念一直影响着我们,当代,四面八方的农民放下锄头,来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谋生,成为农民工,赚的钱不是为了在城市买套房子安居在此,更多的是吧钱寄回老家建房子,就算在城里有什么不测,家人也要千方百计把在外打工的人送回老家。
名著《乡土中国》读书感想(通用5篇)

名著《乡土中国》读书感想(通用5篇)篇1:名著《乡土中国》读书感想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农耕大国,在这五千年的风雨变迁中,中国底层社会却以一种独特而又引人深思的方式传承、延续并不断发展。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便从诸多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的存在方式并推广到现代社会,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
乡土社会的根本在于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便是人民的根。
有了土地人们才免于奔波,在临近土地上耕作的人们才聚集成村落,进而形成一个社会。
由于土地的缘故,这个社会缺乏流动性,于是“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缺乏流动性的乡土社会,每个人从出生便被嵌入了熟人社会的网络。
而乡土社会的许多特性便是由其熟人社会的特点而展开。
首先便是“乡下多愚”的误区,在乡土社会中,耕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第一要务,因此乡下人的知识结构与城里人有很大区别。
耕种的技巧由父辈手把手的经验习来,而且熟人社会下运用“特殊语言”比文字间接表意更有效,面对面能解决的事不必诉诸文字。
“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而且在乡土社会中,社会发展较慢,不会轻易发生颠覆性变化,因而后辈可以沿着前人的经验行事,“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
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再就是极为重要的“差序格局”概念,不同于西方“团体格局”中一切都是公平的,“差序格局”突出的是“私”,即对一件事情的评判会受到当事人与评判者私人关系的影响,并且这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判。
篇2:乡土中国读书感想在读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之前,我对中国的总体认识,还是只停留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国基础上。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0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0篇)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读《乡土中国》时,一幅幅父老乡亲们在田地辛勤劳动的画面,以及父母亲田间劳作的背影就像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去田里播种玉米、收割小麦、秋天切谷子。
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月天割麦。
他们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靠天”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尤其在打麦场上排队等候,一个村一台机器,五月天抢收,人们在酷热的天气下汗流浃背。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开始,土就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神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曾经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
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它就会生长。
你不种它,它也会生长。
在农村生活不用怎么花钱。
空气是清新的,阳光是明媚的,水是山底泉水,清澈透明。
吃的东西都是绿色食品。
粮食蔬菜家家户户都可以种;田地里有桃树、梨树,核桃树、柿子树、果树、酸枣树等。
做饭的柴火有玉米棒、松树枝等。
过年过节的时候,买点儿糖块儿,穿点儿新衣服,吃顿饺子就过去了。
农村生活简单朴素,让人清心。
现在的城里人,他们不用整日与土为伴。
他们把农村的乡下人叫做土包子、乡巴佬。
如果没有乡里人在土里辛勤劳作,又何以供给他们粮食?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又何以为生呢?城里人笑乡里人,但他们能离开乡里人吗?我们往上数三代祖辈们是不是都是农民?是不是都是乡下人?在我们祖祖辈辈们心中,“土”确实是他们的名根子,是他们活下去的出路,而且世世代代都在重复这样的路。
但也正是所谓的“土”,养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不管时光怎样变迁,社会如何飞速发展,土地依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希望乡村的生活更加美好,人们美好生活后莫忘身后故土,那才是我们生命之根。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2在近期的语文学习中,我进行了《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
读《乡土中国》有感1500字_心得体会

读《乡土中国》有感1500字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乡土中国》有感1500字,感谢您的阅读!读《乡土中国》有感刘婧土从"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入手,作者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乡土性的阐述。
在作者看来,"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土气",是一种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藐视;一种是泥土、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于我而言,一个从农村来的人而言,土对我们,是有着特殊含义的。
村落的形成必须有土地的存在,土地,带给我的是种踏实的归属感,突然想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作者论述的乡土社会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浓厚的淳朴气息,和谐的乡土社会在渐渐向现代社会过渡,内心真的希望,在世界的某一角落,可以一直有"土气"的存在。
愚乡下人因没见过先进的器物被称为"愚",但有些城里人,甚至教授在基本技巧上却不如乡下人,在我看来,各有各的长处,谁也没有资格对另一人做出评价。
费孝通先生在文中论述了文字与"愚"的关系,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是在熟人里长大的。
"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大家才会使用"特殊语言",推行文字下乡,的确需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记忆学习,若要打破今昔之隔,必须要通过记忆。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读了这篇文章,愈发的感觉,任何一件事的实施,都是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比如推行文字下乡,不仅要考虑社会文字和语言的基础,还要考虑社会特点(基层)。
私作者以苏州人家城里的水道、走廊为例,展开了对"私"的表达,"私"与"公"相对,"私"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以"自我"、"自家"为中心的网络结构,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利欲的诱惑,有些人也变得越来越极端,社交的圈子也变得越来越乱,作者提到了孔子的"推己及人",我认为,人都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由己及人,使自己拥有一种宽阔的格局,一种心怀大事的气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乡土中国》有感
刘婧
土
从"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入手,作者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乡土性的阐述。
在作者看来,"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土气",是一种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藐视;一种是泥土、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于我而言,一个从农村来的人而言,土对我们,是有着特殊含义的。
村落的形成必须有土地的存在,土地,带给我的是种踏实的归属感,突然想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作者论述的乡土社会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浓厚的淳朴气息,和谐的乡土社会在渐渐向现代社会过渡,内心真的希望,在世界的某一角落,可以一直有"土气"的存在。
愚
乡下人因没见过先进的器物被称为"愚",但有些城里人,甚至教授在基本技巧上却不如乡下人,在我看来,各有各的长处,谁也没有资格对另一人做出评价。
费孝通先生在文中论述了文字与"愚"的关系,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是在熟人里长大的。
"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大家才会使用"特殊语言",推行文字下乡,的确需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记忆
学习,若要打破今昔之隔,必须要通过记忆。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读了这篇文章,愈发的感觉,任何一件事的实施,都是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比如推行文字下乡,不仅要考虑社会文字和语言的基础,还要考虑社会特点(基层)。
私
作者以苏州人家城里的水道、走廊为例,展开了对"私"的表达,"私"与"公"相对,"私"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以"自我"、"自家"为中心的络结构,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利欲的诱惑,有些人也变得越来越极端,社交的圈子也变得越来越乱,作者提到了孔子的"推己及人",我认为,人都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由己及人,使自己拥有一种宽阔的格局,一种心怀大事的气魄。
道德
社会的格局决定道德。
课本上学到了我们的行为应该以道德为标准,以法律为底线。
我认为,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引导,引导着个人去构建更美好的社会。
提起道德,脑海中首先闪过的是"百善孝为先",其次便是"忠义理智信",作者提到了"仁","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核心,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见闻丰富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