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6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一说起乡村社会的不变求稳,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是深有体会。
这种不变的心理不仅仅在个人中、一个家庭中,而是在整个农村的普遍观念中、在代际相传中,根深蒂固。
以前我将这理解为传统、保守,因为农村社会圈子封闭,对外来事物和变动的理解本事差,只是想着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过着知足的生活,大概实在是没什么可失去了,所以即使日复一日地碌碌无为,他们也乐得求个平平淡淡。
于是乎,乡村中的许多生活习惯于模式都由这个不变而衍生出了来。
因为不变,空间的固定和时间的简单复制,文字在乡土社会成了剩余的东西。
当今社会,人们把不识字、不会写字的人叫做文盲,现代教育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扫除文盲,可是在乡土社会,文字这个东西却是可有可无、不见得受待见。
很多农村人文化水平低,被城里人嘲笑愚蠢,费孝通先生却认为乡下人不是因为“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决定其不需要文字,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他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论证了这一点。
首先从智力上说,乡下人和城里人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这一点有过亲身经历的费老在文中就以自己孩子的例子做比。
所不一样的是,城里的孩子受教育的。
机会、和文字打交道的机会更多,见的世面更广,所以在学习上容易显得更胜一筹;乡下的孩子没有有文化的父母,没有接触更好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他们也没有养尊处优的条件,而是从小见惯十分接地气地生活技巧,学做各种农活,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所以从解决问题的实践本事上看,乡下孩子不必须比城里孩子低。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文字在乡村的应用也就不用扯到智力问题了。
农村其实是一个个小圈子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圈子里的人都是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是天天都能见面的,是互相了解得不能再了解了,在这种应对面的直接接触中,语言就已经足够满足交往的需要,作为间接工具容易产生歧义又多有不便的文字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二《乡土中国》一书收集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费老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读后感1读《乡土中国》时,一幅幅父老乡亲们在田地辛勤劳动的画面,以及父母亲田间劳作的背影就像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去田里播种玉米、收割小麦、秋天切谷子。
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月天割麦。
他们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靠天”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尤其在打麦场上排队等候,一个村一台机器,五月天抢收,人们在酷热的天气下汗流浃背。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开始,土就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神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曾经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
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它就会生长。
你不种它,它也会生长。
在农村生活不用怎么花钱。
空气是清新的,阳光是明媚的,水是山底泉水,清澈透明。
吃的东西都是绿色食品。
粮食蔬菜家家户户都可以种;田地里有桃树、梨树,核桃树、柿子树、果树、酸枣树等。
做饭的柴火有玉米棒、松树枝等。
过年过节的时候,买点儿糖块儿,穿点儿新衣服,吃顿饺子就过去了。
农村生活简单朴素,让人清心。
现在的城里人,他们不用整日与土为伴。
他们把农村的乡下人叫做土包子、乡巴佬。
如果没有乡里人在土里辛勤劳作,又何以供给他们粮食?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又何以为生呢?城里人笑乡里人,但他们能离开乡里人吗?我们往上数三代祖辈们是不是都是农民?是不是都是乡下人?在我们祖祖辈辈们心中,“土”确实是他们的名根子,是他们活下去的出路,而且世世代代都在重复这样的路。
但也正是所谓的“土”,养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不管时光怎样变迁,社会如何飞速发展,土地依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一通读《乡土中国》让我明白了不少道理,见识颇长。
说实话,以前并不怎么关注这方面的书籍,但初读这书后有太多的感受。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应该多去读读这方面的书籍,不读你无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它会让我们对乡土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最开始就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书中所说的“乡土中国”,并非指的是中国的乡村或者说中国乡村具有乡土性,而是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土地的影响。
尽管,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许多很发达的城市,中国的乡土社会受到了冲击,但中国社会的文化仍然是乡土性的。
一直有种疑问,为什么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逆来顺受是很自然的,为什么中国人不太懂的反抗?很多时候,当我们与别人产生并非无理的矛盾的时候,首先想的是约束自己,以和为贵。
好比一位母亲,看到自己儿子和别人儿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儿子错了,肯定都是劈头盖脸把自己儿子骂一顿。
通过细读此书,才发现:原来是因为中国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饭的,在人们对自然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只能崇拜它,顺应它。
深以为然,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中国人的逆来顺受来源于祖祖辈辈的顺应。
其实,这只是中国社会乡土性的一部分。
通过通读《乡土中国》,我发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习性等很多东西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比如,中国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再如我们追求稳定、保守、安于现状,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记。
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泥土的气息,有着文化的投影。
突然发现,我们中国人是有根的,这个根已深深扎在土里,其最本质的内容很难改变,这就好像树上的叶子,一代一代的调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没有变,根还是深深的在泥土里。
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思考就到这里浅尝则止。
其实这本书可以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巍巍古国,五千年的屹立;乡土中国,亿万人的传承。
乡土中国,于开阖博大处海纳百川,于细谨微小处亦有讲究无数,是中华文明于五千载春秋代序中坚定的后盾,亦是五千载日新月异中无言的坚守,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娓娓道来,地理环境、文化生态等造就的乡土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形态培养造就的独特国民性格和文化习惯,感受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感受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浸润的文化传统,发觉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探寻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当下社会,深入理解乡土社会,感受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土,泥土。
这是乡下人的根脉,赖以绵延的奥秘。
君不见远行的游子常备上一包家乡的土,嗅其味便可治愈水土不服;君不见生命垂危的老人硬撑着最后一口气也要拜托家人将自己的尸骨埋葬在家乡的土地,以求落叶归根;君不见那扑鼻而来的土气,正是人们心中家乡的味道,足以使归乡人热泪盈眶。
土,土地。
这是乡下人的饭碗,赖以生存的宝藏。
上古后稷于小包山上教授农民“适时播种,适时收割。
”农业便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木石锄的创造何不是中原人民的智慧结晶,男耕女织的精细生活,水稻大麦的丰收图景,中国人在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农业文明的滋养,亦是土地的滋养,王安忆曾说:“风刮起黄土,底下还是黄土,我们都是黄土的`孩子。
”黄土之上,土地之上,我们无比地深爱着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正如艾青曾言“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生于斯长于斯,亦是造就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爱土地重土地,亦是培养了中国人朴实勤劳的人格特点,这也正是中国人的乡土本色!家族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及其重视“家”的概念,家的构建、家的传承、家的兴盛……也因此衍生出很多有关家的词汇,家族、家庭、家教、家风、家和万事兴等等,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一个家族的兴旺与否亦是考验着家族中每一代传承人的智慧,对家的管理,一直都被人们高度重视,费孝通先生亦是给出了相似的理解,认为在乡土社会中,家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事业组织,家庭的主轴在父子之间,生育在这里是次要的,要为家族事业让步,事业要求纪律,排斥私情,追求稳定,排除一切未知因素,造就了男女有别的历史性局面,解释了中国传统的实用精神和现世色彩。
乡土中国读后感(必备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必备6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这是一本深入中国农村的一本著作,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内容只就农村而言。
虽然如此,但中国上千年来的压迫封建思想并非短短几十年就能从我们的血液中消失的。
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依旧有着乡土的特性。
因而从农村着手描述,更能反应出原汁原味的中国。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
我们中国乡土社会表现的熟人社会特征,在差序格局下的亲疏关系,在儒家社教的文化传导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社会的整个面貌。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
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这种乡土独有的气息蕴含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乡村独有的气息。
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正是这种“土气”。
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中国情绪,恐怕是难抒发出来的。
《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
从《乡土中国》到《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谈论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
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2组成中国社会成员最广大的群体就是农民。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给我们留下的刻板印象。
近几年中国政治提出注重三农问题。
农民、农村、农业开始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虽然很多方面大家都在重视三农问题,但真正关注整个乡土风情人文理论性的知识探讨并不多。
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7篇

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7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归纳书中的知识点,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思维条理性,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篇1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共有14篇文章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的社会结构、道德体系、礼法、乡村权力的分配、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各篇之间相互联系递进,费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当时中国基层社会进行了分析与概述,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与观点。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作者的核心观点是表达了中国的乡土社会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是一个追求稳定的、变化漫长的熟人社会。
但在这种社会中也在不断孕育出新的概念,权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产生的变化,对于乡土社会的冲击等等,但我们并不能否认,作为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社会仍然是当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部分。
无论我们的社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该书主要描绘的是四十年代后期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以及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社会的一种展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基层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于这本书的学习,不仅仅是透过费孝通先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了解社会学的知识,更加是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结合现在发展的现状,感悟出新的观点和主张,同时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作用的影响,乡土文化是一种我国独特的文化状态,几千年来文化形态的培养造就了我们独特的国民性和文化性格。
至今,我们还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我们并不能否认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至今还在直接影响着我们。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的乡土社会也在不断地打怪升级,赋予了它一些新的内涵,乡土社会也意识到了思想解放与学习的必要性。
经济的发展也不仅仅单纯的依靠土地,现代工业的下乡提升了农民的效率,农产品深加工提升效益,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和快递产业的发展,拓宽了交易的范围等等,乡土社会保留下来的精华我们仍在继承,同时乡土社会为适应现代新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努力。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1读《乡土中国》是缘于小时候的一种记忆。
八十年代,课外读物匮乏,家里的一本画报吸引了我,江南水乡的巢丝厂,阡陌纵横的水乡风光,江苏南通的江村,以及“江村经济”几个字留在了记忆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写在解放前四十年代的一本社会学著作。
作者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以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由于自己来自乡村,对乡土乡情有着深厚的感情,读这本书更觉得亲切。
读了这本书,了解了作者写《江村经济》的前后背景。
“1936年暑假,我准备出国,在国内准备办理出囯入学手续,我姐姐就利用这段时间,为我安排到她正在试办农村生丝精制产销合作社的基地去参观和休息。
这是离我家不远的太湖边上的一个名叫开弦弓的村子。
利用在村里和农民的往来,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江村经济》调查就是接受了我姐姐改革蚕丝生产技术的启发而进行的。
”解改后,作者三访江村进行调查,组织了一个研究队伍,跟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势头,从江村一个村,扩大到吴江县的七个镇,然后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从一个省到全国大部分的省,从沿海到内陆,进行了实际考察,也成了作者下半生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
《乡土中国》,收录了作者的“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等文章。
读完后,再去回想,以前对自己生活的村子没有太多感想,乡土社会果然都是大同小异的。
在农村生活,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乡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钱,吃的用的都可以自己种,人们聚村而居,也有一定的道理。
书中分析,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小农经营,每家所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田不会距离得太远。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乡土,一个朴实无华而又牵动着无数游子之心的名词,曾触发了多少人的乡思与情愫。
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没有华丽的词藻、生动的描述,却构建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将我国社会学的理论推向高峰。
费孝通先生能写出如此巨著,与他的社区研究是分不开的。
1935年暑假,他到广西大瑶山进行体质调研,从花蓝瑶的基本社会细胞家庭为出发点,把他们的政治、经济各方面生活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了叙述。
除此之外,他还到国内外许多乡村进行实地考察。
《乡土中国》反映了费先生学贯中西的深厚功底和发展中国社会学的勇气。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方法,土就是他们的命根。
作者初次出国时,他的奶奶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箱子底下。
后来,他奶奶又避了人和他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住的东西煮一点汤喝,那是一包灶上的泥土,“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多么重要。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是“上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这些在一个小地方生了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我读《论语》时,孔子的弟子问孝,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无违、恭敬、和颜悦色,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二字。
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孝敬父母,做到自己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乡土中国》所探讨的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本色,其中所体现的社会道德,使人读后仍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后感纵观《乡土中国》共有十五个小标题,其一为后记,其余均为费孝通先生在“乡村社会学”课上所讲的材料加以整理而作。
先排除后记不言,我在浏览从《乡土本色》到《从欲望到需要》这十四篇文章时,总有个以前的读书习惯在控制着我,即找到这十四篇文章之间的联系,抓住费孝通先生的著书思路。
(虽然该书是由零散的讲课材料编成的,可能并无联系,但我想既然编成了一本书,其每个部分的内容也应该有一定的关联吧!)可无奈我资历尚浅,且很少接触社会学类的大家著作,对于《乡土中国》这种我认为偏重于理论的著作理解能力实在不足。
因而若我以下的解读有何不妥之处,诚望读者多多指教。
我认为《乡土中国》是以中国1948年以前(由后记中的落款日期为: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十四日可知)的乡村社会为论述核心,分别以六个方面展开。
以下我将分条解读。
一、乡村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的概说此方面包括《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两篇文章,主要分析了乡村人与土的关系、乡村中的村民关系及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我十分喜欢《乡土本色》中的一句话,觉得写得很形象,即“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
”这句话中的“插”字用得极妙,也让我想起了我在老家务农的奶奶。
奶奶已年近七旬,但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我去田里看看!”,仿佛田里有干不完的事,不去干完心里就不踏实似的。
奶奶在我眼里就是个插在土地里有对土地百般呵护的人。
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因而老家村口小小的土地庙总是香火不断。
在我看来,在一个稳定的乡村里村民关系和血缘关系是可以视为一类的。
因为一个村庄里时常是全村一个姓,一根脉延续下来,有共同的祖先。
或是全村有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大姓,村里的大事由大姓的领头人决定。
村民就像是自家亲戚,不见外。
亲戚又由于居于一村,成了村民。
因为我小时候曾在乡下老家住过几年,对乡村里的人人事事还是有所体会的。
乡村的凝聚力是极强的,为了本村的利益,全村人会一致对外,就像抗日时期的中国人联合抗日一样。
而一旦村子外部的威胁解除了,本村人间的矛盾便显现出来了。
谁家与谁家不和,谁家与谁家闹矛盾,那是一目了然的。
这也颇像抗日战争之前和之后的国共之争。
所以,村民间的关系很微妙,既是“敌人”又是战友。
但是如果村里的人移居到了远离本村的地方,和村民分开了,如在城里定居的农村年轻人,他们和村民仍是关系密切,他们有自小对每个村民的印象,自己的村就是自己永远的家,他们割舍不断的不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有对每一个自己从小熟悉的村民的思恋。
但是这一代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却对自己父母的村庄没有什么亲切感。
首先,他们见惯了城市夜晚的霓虹灯,无法忍受乡村的夜晚——没有路灯,没有购物。
村里的老老少少也不为他们所熟知,一切都陌生而尴尬。
所以我想孩子跟着父母回乡下老家,绝不是他们想回去探亲或是思恋村里人,他们可能仅是把这当作“乡村几日游”了。
那么,若干年后,当他们的父母失去行动能力时,他们回老家的机率就极小了。
可能也会偶尔回去,但其间的联系就仅是一种血缘关系了。
现在,很多的村庄已“人去楼空”,成了空村。
只有过年时才会有几个人回到老屋门前,换副对联,放一串鞭炮,然后匆匆离去,一切归于寂静。
我想这种情况以后会更严重,应该予以关注。
而地缘关系则是一种更现代的社会关系,其中所包含的思想也更理性化。
这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社会发展的目标,希望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变,以此促进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大转变。
二、文字下乡此方面包括《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说明文字对乡村的无用性和必要性。
为什么说文字对乡村的作用不大呢?费孝通先生认为乡村是个较封闭的环境,每个个体相互熟悉,“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用声音、表情、动作就可准确地表情达意,那么文字在空间上就没有很大的作用了。
并且乡村是一个稳定的、世代相传的环境,“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非常紧,全部文化可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即是“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那么文字在时间上也便没有在乡村存在的意义了。
但是,文字下乡又是必要的。
因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弃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社会要想获得发展,没有文字是不行的。
但是,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一种观点,即推行文字下乡“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就我看来,这种观点正好与上面所提的“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变”相呼应。
现代的新农村就需要突破原有的血缘关系,建立地缘关系,改变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从而使文字下乡进行得更顺利,也更有意义。
三、由社会结构到道德类型此方面包含《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将中国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进行比较,并由此引出中西方社会不同的道德类型。
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是属于差序格局,“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都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以自己的势力厚薄为半径,因而这种圈子可大可小,也就造成了“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而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所以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经常是独立的,少有感觉到伙伴的需要。
这才导致中国乡土社会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而没有统一可行的标准,即书上所说“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我想这种私人道德的根深蒂固使社会上“找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极难得到根除。
而在西方社会则属于团体结构,在西方社会争的是权利,普遍标准有广泛的应用,因而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道德。
这种团体道德中国家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且为了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
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说,这正体现了现代国家观念。
我想团体道德就是现代中国公民所需要具有的精神修养。
四、家族与中国传统感情此方面包括《家族》、《男女有别》,主要将中西方的家族和家庭进行比较,又在中国乡土社会的基础上解释中国传统感情。
与上面所讲的一样,中国乡土社会史一种差序格局,家的范围可大可小,并且由此衍生的家族或氏族部落则有着更广泛地功能,如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而西方社会中的家一般是“临时性”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担负,不在家庭分内,这也反应了西方社会的团体结构,团体与团体之间独立存在,各司其职。
因为“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家中去”,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意见,因而才有“男女有别”这一传统观念。
费孝通先生解释“男女有别”为认定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这种“隔离”不仅是有形的“男女授授不亲”,还包括心理思想上的分隔。
正是这样的传统使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男女鸿沟变得难以克服,也使得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
这样一来矛盾和冲突便少了许多,中国乡土社会便也就安安稳稳地存在下去了。
但现代中国不能仅靠男子一手撑起,女子也是“半边天”,这需要“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那“男女有别”这种思想就应该被抛弃。
五、中国乡土社会的政治此方面包括《礼制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主要说明中国乡土社会的政治秩序、政治特色,权力归属。
在《乡土本色》曾提到中国乡土社会是个礼俗社会,这种礼俗社会也可称为人治社会,这种社会“无法”,它用“礼”——社会公认适合的行为规范来约束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的所作所为。
“礼”也可被称为传统维持下的产物,正因为祖辈相传的传统,给后代人一个形式做人的标准,每个个体都依着这个标准办事,那么“礼”就自然而然地被遵守了。
但费孝通先生明确指出这种“礼”并不代表文明,它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这正是需要我们理性认识礼治社会及礼治秩序的地方。
并且这种礼治秩序也只有像乡土社会这种稳定的社会中才能得以形成,这便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中国乡土社会的政治特色是无为而治、无讼。
上面说过,中国乡土社会是个礼治社会,“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
正因如此,就像一场完全遵守规则的球赛不需要裁判一样,中国的乡土社会无需诉讼。
由于每个个体都遵循着“礼”这个社会规范,一切井然有序,那么“铁腕”的政治手段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而形成了无为而治。
而这些政治特色使现代社会的司法制度难得真正发挥作用,那么要推广司法制度就必须先推广法律知识和建立法律意识,以此推动礼俗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
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是种“教化式的权力”,即是“爸爸式的权力”。
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传统从上辈流传到下辈,那么下辈人学习传统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而这种教化必须由上辈人来实施。
由此上辈人便在下辈人心中留下权威的印象,则上辈人的权力中心地位形成。
这种“教化式的权力”是不能容忍反对的,但是倘若存在反对,这种反对也不会被压制,即“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解’”,这种注解则为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这便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奇妙之处:不容忍反对,却又使反对成为了自己统治的一部分,真可谓名实分离。
六、社会进步此方面包含了《从欲望到需要》,主要说明了中国乡土社会要获得进步应该怎样做。
此节从微观角度,即人的行为上来分析社会进步的标志。
中国乡土社会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安排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人们不用思考自己需要的,而只是随着自己的欲望做事,这种现象是自觉的,而非计划的。
而“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作计划”,这才是理性的、科学的时代。
只有从欲望走向为需要计划才能使中国乡土社会步入现代。
以上六点,就是我对《乡土中国》的读后感。
读完此书,我觉得社会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它可以锻炼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以后我也会多阅读一些社会学的书籍,丰富阅历。
戚雅婷思政 201222111711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