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课题研究报告
工业设计史的实训报告

一、前言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
为了深入了解工业设计的历史脉络,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工业设计史实训课程。
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我对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内容1. 实地考察在实训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博物馆、设计学院以及设计公司,实地感受了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参观地点:中国工业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内的各种工业产品,我们了解了从手工制造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过程,以及工业设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观了该校的工业设计系,了解了该校在工业设计教育方面的特色和成果。
华为设计中心:实地参观了华为的设计团队,了解了企业级工业设计的实际操作流程。
2.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书籍、期刊、网络资料等,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工业设计史的相关知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工业设计史》《现代设计史》《工业设计理论》3. 案例分析我们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设计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例如:苹果公司:分析了苹果公司在产品设计方面的创新理念,以及其对整个工业设计领域的影响。
宜家家居:分析了宜家家居在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成功经验。
三、实训体会1. 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手工艺时代:以手工制造为主,设计较为简单。
机械化时代: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产品设计开始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现代化时代:工业设计开始追求美观性、环保性和人性化。
2. 工业设计的核心要素工业设计的核心要素包括:功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
美观:符合审美标准和审美趋势。
人性化:关注用户体验,使产品更加易用。
环保: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工业设计的未来趋势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使产品更加智能。
个性化: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可持续发展:关注环保和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设计的研究报告

工业设计的研究报告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创造性的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产品的功能性、可用性和美观性。
本研究报告将探讨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对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的影响。
一、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工业设计起源于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设计主要关注产品的功能性和生产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业设计逐渐从功能性扩展到形式美学和用户体验。
20世纪中叶,工业设计开始注重人机交互、人性化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工业设计的应用领域工业设计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包括电子产品、家居用品、交通工具、医疗设备等。
在电子产品领域,工业设计师通过研究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外形和操作界面,提升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在家居用品领域,工业设计可以将功能性与美观性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产品。
在交通工具领域,工业设计师通过优化车身结构和内部空间布局,提升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在医疗设备领域,工业设计可以将医疗仪器的复杂功能进行简化,使其更易于操作和维护。
三、工业设计对产品创新的影响工业设计在产品创新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市场需求和用户行为,工业设计师可以提供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工业设计注重用户体验,通过人机交互和界面设计的优化,提升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同时,工业设计也关注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材料选择和生产工艺的优化,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四、工业设计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工业设计对用户体验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好的工业设计可以提供舒适的手感、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和美观的外观,使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感到愉悦和满意。
工业设计师通过研究用户的行为和需求,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产品,提升产品的易用性和便捷性。
同时,工业设计也注重产品的情感表达,通过形式美学和色彩搭配,传递产品的品牌形象和价值观,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
工业设计史课题研究

工业设计史课题研究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是指以提升产品的实用性、功能性、美观性和品牌形象为目标,将艺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融入产品设计中的一种设计活动。
它始于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而蓬勃发展起来。
本文将围绕工业设计的历史展开研究,并分析其发展与变革。
工业设计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人们开始追求生产效率和产品功能的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设计应运而生。
最早的工业设计主要集中在机械、矿业、交通运输等领域中,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20世纪初,工业设计逐渐融入到大规模生产中,并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更多的艺术元素。
比如德国巴伐利亚工艺品学院的建立,为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在这一时期,产业设计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而开始注重用户体验和美感。
同时,材料科学的进步也为工业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支持,比如塑料、合成材料的应用使得产品形态更加多样化。
20世纪中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多样化的产品需求促使设计师探索不同的设计思路和风格。
国际设计组织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全球合作和交流。
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设计风格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工业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催生了智能产品的出现,工业设计需要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相结合。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成为当代工业设计的重要课题,设计师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
总之,工业设计经历了从传统手工艺生产向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转变,从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主到美感和用户体验并重的发展变革。
它不仅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与社会文化和艺术创造息息相关。
未来的工业设计将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和便利的生活。
工业设计史论文

工业设计史论文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地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工业设计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工业设计史论文篇1基于辅助的《工业设计史》教学研究摘要:工业设计史课程在强调技能训练的设计专业教学中长期处于被轻视的状态。
为改变这一境况,本文从工业设计史教学本身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辅助措施:专题研究与评价、设计赏析与临摹、主题设计。
以此激励学生进行阅读、思考、研究与设计,达到启发设计思维、提升审美水平与设计能力的目的。
最终使工业设计史课程与设计实践辅成贯通。
关键词:工业设计史辅助教学研究临摹设计人类的设计活动悠久,设计历史源远流长,而设计教学与教学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远不及设计活动久远。
设计学术界通常把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包豪斯作为设计领域真正意义的设计院校,包豪斯的成果与影响历经近百年,仍被后人传承与颂扬。
以构成和工作坊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的包豪斯办学形式自然是当今诸多设计院校与专业的范例,强调学生的技能必然成为当代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倾向,再加上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走向设计岗位后,很少直接涉及设计史论内容[1]。
无论从历史沿袭,还是设计专业特性,能够身体力行实现创意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样的情势下,设计史课程不受重视,成了设计专业学生的选听课程。
工业设计史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必修史论类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与其他技能性和设计实践课程相比,它被定义为理论的、抽象的,甚至是次要的。
为摆脱工业设计史课程被轻视的现状,有必要强调其重要性,但更切实有效的做法是进行课程教学实验与改革,使工业设计史与设计融合,带动学生能动地获取设计知识,提高认识,启发设计思维,丰富设计方法与途径。
很多高校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诸多设计教育者进行了课堂改革,但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教学观摩与课堂教学经验,对工业设计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归纳。
工业设计史论文

《工业设计史》课程论文--工业设计史中的巨匠在工业设计的发展中,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经济复苏无疑是工业设计发展的沃土,也会涌现一大批设计师,而在这其中有两位大师的思想和作品深深地影响着我。
第一位就是来自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威廉·莫里斯,他既是一位画家,一位手工艺者,又是一位设计大师。
引领莫里斯投身工业设计是一次偶然的机遇。
就在莫里斯17岁那年,母亲带领莫里斯取参观著名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也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水晶宫”。
在其他人都在为展出的欧洲和美国工业发展的成就而喝彩之时,而在莫里斯眼中,却看到了其中的各种不足之处,并对当时展出的一些展品相当反感。
这件事对他日后参与到工业设计中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工业产品确实存在一些设计方面的问题。
在9世纪初,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都相继完成了。
大量的工业产品投入到市场,而设计却远远落在了后面,艺术和技术基本上处于了相对立的状态,使得了大量的工业产品外型粗陋,手工艺人们继续以少量的手工产品为贵族们所用。
莫里斯受到这次国际工业博览会的影响,对于机械化大生产造成的美的缺失感到非常痛恨。
莫里斯崇尚手工艺,主张哥特式风格,主张师从自然,强调艺术家与工程师力量相结合,让艺术回归到手工,也就是坚决反对机械化大生产的粗制滥造,反对维多利亚女王风格繁琐矫饰的装饰。
莫里斯想用传统的手工艺方式设计世界。
他的核心思想是恩格斯所说的“情感社会主义”。
莫里斯虽然是艺术家,却主要致力于工艺美术,用伯恩·琼斯的画稿,制作绒毯,从事绘画玻璃、陶器、家具、书籍装帧等各方面的工作。
在从事这些工作以外,他参加了以拉斯金为中心的“美的社会主义运动”。
据他说“现代社会的矛盾,生活的丑恶,是机械文明和物质文明过度繁荣的必然结果”,要给由于物质文明而荒芜了的人们的心灵以美的东西,艺术的东西。
如果人们的心境平和,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社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得到解决。
工业设计调研报告

工业设计调研报告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工业设计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情况和趋势。
通过对相关行业、领域和公司进行调研,分析工业设计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访察、网络调查等。
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本次报告。
3. 调研结果3.1 工业设计的概念和作用工业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设计领域,主要关注产品的外观设计和用户体验。
它融合了美学、工程学、市场学和人类行为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提高产品的功能性、可用性和美感。
工业设计在产品开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工业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更满足用户需求、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3.2 工业设计的应用情况工业设计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家电、汽车、家具等消费品行业,工业设计的应用更加突出。
在智能手机行业,工业设计是厂商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产品的外观设计、材料选择和用户体验,厂商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并提高产品的销量。
在汽车行业,工业设计的应用更加综合和复杂。
除了外观设计和用户体验,还涉及到座舱设计、人机交互、人体工程学等多个方面。
通过工业设计,汽车厂商可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驾驶性能,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3.3 工业设计的趋势和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业设计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以下是一些工业设计的趋势和展望:- 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产品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
因此,工业设计需要考虑如何减少产品的能耗和资源消耗,设计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产品。
-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工业设计需要将智能化应用到产品中。
例如,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将成为工业设计的新领域。
- 个性化: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工业设计需要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工业设计史的实训报告总结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深入了解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增强对设计理念的理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我参加了工业设计史实训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工业设计起源与发展:了解工业设计的起源,从手工业时代到机械化时代,再到现代工业设计,梳理工业设计的发展脉络。
2. 工业设计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研究工业设计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工业革命、现代主义运动、后现代主义运动等,以及这些事件背后的设计大师和他们的作品。
3. 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与特点:分析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以及这些风格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4. 工业设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探讨工业设计在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领域的应用,以及这些领域的设计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查阅书籍、文献、网络资料等,了解工业设计史的相关知识,为实训打下理论基础。
2.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工业设计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风格和特点,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心得。
3. 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设计展览、工厂等,亲身感受工业设计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成果。
4. 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业设计史的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时期的设计作品,总结设计特点和发展规律。
四、实训收获1. 拓宽视野: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2. 增强专业素养:了解了工业设计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风格和特点,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3. 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对不同时期设计作品的案例分析,培养了创新意识,学会了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为未来的设计创作提供借鉴。
4. 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工业设计史》总结

工业革命前的设计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工业设计阶段。
工业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发展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设计改革运动使传统的手工艺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设计过度,并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探索出道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工业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中国手工艺设计特别强调:铜是人类最早冶炼和使用的金属。
青铜在我国商代得以广泛应用。
熔铸法、失蜡法。
汉代的漆器在技艺上达到了顶峰。
实用和美观的典范瓷器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印花工艺应用明代家具达到鼎盛。
明代家具的主要特色:注意材料质地,多用硬质树种,所以又称硬木家具;充分体现木材的纹理与色泽,不加油漆;注意家具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很相似。
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远林建筑的兴起;木材丰富;木工工具的发展。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四字概括:简;厚;精;雅。
明代家具之所以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从设计上来说有以下四个因素:注意意境美;注意材料美;注意结构美;注意工艺美。
展开具体内容石器设计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开始较普遍地采用石器的磨制技术,即把经过选择的石块打制成石斧、石刀、锛、石铲和石凿等各种工具的粗坯后,再用研磨的方法进一步加工,使器形更加规整,尖端与刃口更加锋利,表面更加光洁,更加符合使用的要求。
在石材的选择上,已十分注意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的选择。
石斧选用长形的石块,以便稍加打磨,石刀是呈片状的,所以多选用片页岩,以便于剥离。
例如制作石斧、石锛的石材硬度很大,器形必须设计成扁平刃利;石镞的硬度较小,镞头必须犀利尖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设计史》课题研究报告题目:青铜时代院(系):机械工程学院班级:工业设计10-2姓名:杨茂金学号: XXXXXXXXXXXX课题名称《青铜时代》摘要青铜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是继金石并用时代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时期。
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各地区的青铜时代开始时期不一。
希腊、埃及始于公元前3 000年以前,中国始于公元前1 800年。
我国的青铜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巨大产物,我将从美学形态角度分析我国的青铜艺术。
我把它归结为工艺之美,造型之美,材料之美,意向之美以及装饰之美。
关键词:文化;青铜器;青铜艺术;美学形态前言一.研究背景:青铜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期铁器时代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
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
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已使用青铜器,欧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也有了青铜器。
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铜较晚,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
美洲直到将近公元11世纪,才出现冶铜中心。
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发展了15个世纪。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以大量使用青铜礼器和生产工具、兵器为特征。
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典型青铜文化为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生产工具、兵器、工具和乐器等青铜器,铸造技术相当成熟,已非初始的形态。
经过商代早、中期的发展,到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铸业达到高峰,制作精湛的成套礼器和乐器数量、品种之多空前绝后。
青铜器上所饰兽面纹和各种动物纹,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从西周早期始,礼器上普遍铸有长篇铭文,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走向铁器时代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早期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技术的提高;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种种束缚,呈现出式样精巧新奇,纹饰细密华丽的一代青铜器,其礼器特性逐渐消失,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日常生活器用。
整个时代,青铜工农具的使用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未完全排除石器、木器等工具的使用。
至汉代,青铜器为铁器、漆器所取代。
青铜艺术以其华丽瑰奇的纹饰,端庄奇巧的造型,高超的工艺水平享誉于世,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青铜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今天看来,青铜形态作为青铜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散发着一种特殊而迷人的魅力。
二.研究目的基于课题研究的社会和学术背景,本文选择了将从美学形态角度分析我国的青铜艺术。
我把它归结为工艺之美,造型之美,材料之美,意向之美以及装饰之美。
通过提取其工艺之美,工艺之美,造型之美,材料之美,意向之美以及装饰之美的元素,研究青铜艺术的演化,对比古代青铜设计与现在设计元素之间区别和联系,总结规律和特点,并以此来激发新的设计构想,从而为现在工业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大量图片和参考文献收集和调查,从美学形态角度分析我国的青铜艺术,我把它大致分为工艺之美,造型之美,材料之美,意向之美以及装饰之美将逐一为大家进行介绍和分析。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图片资料收集,样本分析,分析总结。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四.研究的意义青铜艺术以其华丽瑰奇的纹饰,端庄奇巧的造型,高超的工艺水平享誉于世,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青铜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今天看来,青铜形态作为青铜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散发着一种特殊而迷人的魅力。
每一件青铜器无不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理想。
通过通过对青铜工艺的工艺之美,造型之美,材料之美,意向之美以及装饰之美的研究和总结,利用研究出的方法来激发新的设计构想,从而为现在工业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让我国的青铜艺术工艺在现在工业设计中继续发光发热,为子孙后代再留下一份宝贵的艺术和文化遗产。
研究内容一.工艺之美青铜器种类繁多,形态万千。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已出现丰富纹样,并且形制较为庞大。
制作青铜器,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修整等几个阶段。
浇铸之前,要先依器物的形态轮廓制成铸型——范(模具)。
青铜器早期采用简单的单范,较复杂的则用上下两块范合范浇铸,可铸出扁体的双面造型的物品。
如果要制作有容积的立体造型,就必须使用多块范,而且还要装有内模这需要掌握更精湛的技艺。
青铜器的纹饰先刻在范母上,然后翻成泥范,再合范铸器。
制作青铜器有两种基本方法:块范法对各个铸铜遗址陶范及有关迹象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了商周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大致表述如下(以觚举例):1 用特制的泥做成待铸觚的实分泥模,并将圈足部分分开,并雕塑纹饰的主干。
2 将泥模倒置在座上,然后敷泥分范。
3 修整外范,并加刻精细的花纹,将外范拼接成两块或三块。
4 在觚的底部制作铭文范,然后嵌人。
5 在泥模上均匀的刮去纹饰,在台范时形成空隙,此空隙层即为待浇铸器的厚度。
6 制作浇口和冒口后的剖视泥范。
7 将泥范阴干,并用600 ℃左右的温度焙烧成陶范后备用,在浇铸前陶范经过预热后,再灌注铜液。
8 待熔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青铜器。
青铜器大都为分铸,或称二次铸造。
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中,有的器有活动部件,如卣的提梁是与器连接的,但又能活动,盉的盖与器用活动的链条相连接,有的器上装有立体的附饰,这都是以次浇铸不能完成的。
铸工们的长期劳功实践中,创造了分铸法。
先是降器物的小件如提梁、把手等浇铸成,再将小的铸件嵌放在器的主体范上固定住,与待铸青铜器固定部件或活动部件的空腔套嵌在一起,中间用范料隔开,这样,先铸的部件和器体就能固定或套铸在一起了。
也有些青铜器则先铸器体,再合铸附件或附饰。
出土于河南安阳吴家柏树坟园的司母戊鼎,是我国以发现的最大青铜器,也是重要的礼器代表作。
司母戊鼎通高133cm,长110cm,宽78cm,重875Kg。
呈长方形,在鼎身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朴素无纹,是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
四组成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
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相向张口食一人头。
鼎的转交处有高器的棱角,既增加美观,也起坚固作用。
这个鼎形制雄伟,具有浑厚,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
从鼎的铸痕看,鼎身的每边需八块外范构成,鼎足是用三块外范构成。
足是空心的,最末端有一段实心,这是使与鼎身保持相似的厚度,使在冷却过程中,不致因收缩不一而产生开裂现象。
鼎耳也是空心的,由于这样一个大鼎必须用鼎足朝上浇铸的办法,所以鼎耳是单独铸造,然后在与鼎身合铸在一起,这种方法称为“分铸法”失蜡法用蜡制成形器,然后用泥填充和加固,待干后再倒入铜液,蜡受热后熔成液体流出,原来有蜡处即形成铸造物。
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见于文献记载却比较迟。
失蜡法的创造,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和铸件装饰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
直到现在仍为世界铸造精密铸件的一种方法。
曾侯乙尊盘是战国早期青铜冰酒器。
原器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公斤。
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约19.2公斤。
曾侯乙尊盘全套器物集陶范铸造之浑铸、分铸,失蜡法铸造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在造型艺术和铸造技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与所有中国古代国宝级青铜文物相比,曾侯乙尊盘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其天启神授般的奇妙构思和玲珑剔透、鬼斧神功、纷繁纤巧的镂空蟠螭附饰,这些弯曲蟠绕、精巧华丽的附饰,是用失蜡法铸造成型。
由上述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的发展演变来看,青铜工艺经历了由单范到合范,再发展为多块合范的过程。
制作青铜容器必须掌握多块合范的工艺,所以青铜容器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冶铸技术步入了成熟阶段。
二.造型之美青铜器在古代贵族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也集中地表现了工艺匠师的造型创造能力。
青铜器丰富的造型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智慧创造。
作为工艺形象,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有重大的美学价值。
而古代青铜器的造型体系,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中,一直受到极大的重视。
我现在介绍的青铜器造型,是沿用目前常用的传统的体系。
青铜器可分为:一、日用器:①炊煮器,②食器,③酒器,④盥洗器,⑤其他。
二、乐器。
三、兵器。
1。
炊煮器中“鼎”就是煮肉的锅,三条腿可以直接支在火堆上。
“鬲”的用途相同,但形式不同,昂的三条腿成囊形,中间是空的,称为“款足”,因此鬲中的液体和火焰直接接触的面积较大。
鬲的形式在古代有悠久的传统,在考古学上是把它当作商周文化前身的标志。
“甗”的下半是鬲,上半是个蒸锅,上下之间通气。
鼎、鬲、甗,一般都是三足,器身是圆形的;但也有时是四足,器身是方形的。
容量大小不同的鼎有时按照三、五、七、九的数目成组的应用,按照大小分别置入牛、羊、猪、鱼等不同的肉食。
鼎在古代被认为是青铜器的最可尊贵的代表,它可以象征国家的统治权。
2。
食器中,“豆”和“”(或作“簋”)是最普通的。
豆是一种高足的盘子。
殷是圆形、有把手、圈足的盆子。
此外,还有“簠”(长方形,敞口,有足的盘子,往往上下两半扣在一起)和“盨”(椭圆形的盆子,有盖)。
这些食器都是盛食品的,因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
3。
酒器在商代很发达,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甲、三足器(或四足):爵、角、斝、盉。
乙、圈足敞口器:觚、觯、尊。
丙、圈足敛口器:罍、卤、壶(战国以后钟和钫代替了壶)。
丁、彝、勺、觥,及鸟兽形器。
有些酒器的用途不明。
可知三足的“爵”、“斝”是温酒用的。
“盉”是调酒(酒加水)用的。
“罍”(酒坛)、“卣”、“壶”、“彝”,都是贮酒的器具。
“勺”是酌酒用的。
一个”‘觚”或“觯”和一个爵或“斝”,往往组成一对。
从古书(《礼记》和《仪礼》)中可知古人饮酒有隆重的仪式。
这些复杂的酒器充分表现了古代贵族的奢侈而繁缛的生活方式。
4。
盥洗器有贮水的“瓿”和“鉴”,承水的“盘”和注水的“匝”。
其它尚有置肉于其上以切割的“俎”和插肉用的“匕”。
“禁”是小台,席地而坐的时候,食器酒器可以放在上面。
青铜制的乐器中最贵重的是“钟”。
钟悬挂方式有两种:直悬或侧悬,因而钟上的钮的形状不同。
钟和石制的磐同为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
单独一个钟,称为“特钟”,或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按音阶高低组成,称为“编钟”。
一种执在手中敲打的乐器叫“钲”,商代的怔往往是大中小三个一套。
“铎”是装上活动的舌,执在手中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