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摸底考试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5月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6.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公司
创办时间
地点
备注
轮船招商局
1873年
上海
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
上海机器织布局
1878年
上海
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
中国电报总局
1881年
天津
中国最早的电报局
烟台缫丝局
1882年
烟台
发行中国第一张合资公司股票
中国铁路公司
1885年
天津
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
据上表可知,当时中国
A。 逐步探索企业经营模式的近代化
【点睛】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明朝的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要是加强皇权!布政司,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负责司法之事;而本省军事防务的责任就落到了都指挥使肩上.
5。19世纪晚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股份制企业。
10。卢梭认为:正是现代科学启蒙所导致的科学对政治社会的大规模“入侵”造成了公民德性的消失,“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公民)德性也就消失了。"这表明卢梭
A. 对启蒙运动深刻反思
【点睛】材料理解性较强的选择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主要观点,然后提取问题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去判断材料观点的使用和分析,同时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其中变化的历史原因.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
故答案为D项。
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续封泥考略》所收汉朝齐鲁封泥(古代用泥团制作的印章)中,有“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
由此可知,汉朝A. 城市建设有明确的设计规划B. 各地城市布局规格完全一致C. 对商业活动进行区域化管理D. 政府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空间【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可知,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区域性的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故选C。
材料仅涉及“市”的划分,这不代表整个城市有明确的规划,排除A;仅从齐鲁封泥无从得知各地城市是否完全一致,排除B;区域化的管理是为了规范商业活动,而不是限制它的发展空间,如果是限制,也就没有必要设置这么多个不同的“市”了,排除D。
精品解析: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题,每题4分,共48分)1.秦汉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 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形成B. 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D. “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地方官员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表明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B项正确;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是指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形成并发展,故A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故C项错误;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秦汉”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
2.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
这反映出当时A.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 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 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周礼•考工记》可知这一时期为周代,分析图片信息可知,周代都城的建筑布局以王宫为中心,体现了均衡对称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城市布局体现了明显的等级和秩序特点,说明周代的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因此A选项正确。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

张家口市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2019.3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考证,商代青铜铭文的内容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
到了西周,青铜铭文记载着王室的政治谋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诰、征伐方国、政治动乱、赏赐册命以及家史、婚媾等等。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A.推动了文字体系创新B.促进了宗法分封制的形成C.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D.使甲骨文失去了存在价值25.汉初“七国之乱”后景帝对诸侯王国进行了调整,如对参加叛乱的吴楚等七国进行处置,继续大力推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
这些做法A.使王国失去了割据的物质基础B.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C.使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尖锐化D.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26.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动B.生产方式的革新C.田庄经济的兴起D.社会经济的转型27.“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A.推动了儒学思想世俗化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28. 1884年点石斋出版的石印本《申江胜景图》,将《吴淞火轮车》(如图6所示)作为新上海的一大胜景,并认为“维车之利,无间华夷,使人使马各有所宜。
自通泰西,独出其奇,以电运轮,其捷难羁”。
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结构渐趋优化B.民众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变C.上海成为经济中心D.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29. 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
浙江省临安市昌化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临安市昌化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选择题部分(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春秋时,郑庄公之弟共叔段受封于京,大夫祭仲告发:“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
君将不堪。
”这说明A.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C. 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D. 庄公大宗地位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可知都邑的城墙,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由材料“今京不度,非制也。
君将不堪”可知现在京城不合法度,太叔不守先王的制度,您将会无法控制的;故可知庄公大宗地位受到冲击,D项正确。
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逐渐瓦解,而不是丧失殆尽,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而是强调庄公大宗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的信息,且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的说法错误,排除C。
2.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B. 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C. 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D. 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玉蚕”可知与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有关,C项正确。
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但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排除A。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商周时期,女性地位较低,排除D。
3.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韩非则认为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君操之(指赏罚)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 礼乐秩序趋于瓦解B. 儒家学派受到压制C. 君主专制体制形成D. 儒法思想走向融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的君臣关系是臣对君的遵从;根据“君操之(指赏罚)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君主要通过利害关系来控制大臣。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据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燕国辖地(今鞍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刀币和铁制农具。
在热河兴隆的古代冶铜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铸造生产工具的铁花,还有锄、镰、斧、凿、刀等生产工具。
这说明A.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________B. 铁器己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C. 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生产主导________D. 货币和文字的使用己相当普遍2.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材料中的“惠商”政策A. 维护了封建专制政权的经济基础________B. 使商品经济成为封建经济的支柱C. 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________D. 使汉代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改变3.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据材料可知唐太宗的“君道”A. 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仁政思想________B. 为近代民主政治奠定基础C. 完全取决于帝王的个人品质________D. 是分权制衡体系的新发展4.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意在强调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________B. 政治改革的条件C.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________D. 社会教化的作用5. 下表是很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对1893~1899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
该表反映了A. 中国的农业生产快速发展________B. 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________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6. 1923年,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理论形成,他将资产阶级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主张首先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里变得强大,再由无产阶级掀起一场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向社会主义转变。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
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
’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
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薄伽丘用这则故事想要说明A. 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B. 人的自然天性无法阻挡C. 青年人从来不盲从盲信D. 将女人比作祸水很愚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薄伽丘的主张。
从故事中《十日谈》可以看出,反应了人的自然天性无法阻挡,故本题应选B。
2.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 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 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 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2019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历史原创模拟卷一.选择题(24 题,每题2 分,共48 分)1. 徐复观先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 ,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
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作者意在说明()A. 孔子编订史书的史学记载价值B. 《春秋》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C. 儒学影响古代司法审判的执行D. 《春秋》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2.《后汉书》记载,公元89 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
2017 年8 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
这表明A .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B .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C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D •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3.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
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
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 •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5.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 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 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
此外110 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
东西市共4 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
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A. 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 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C. 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 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6..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命题范围:必修1、2、3+选修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得分:________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1.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
这段记载反映出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宗法关系不同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2.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
……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
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
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A.外儒内法 B.殊途同归C.法古用今 D.大相径庭3.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郝经主张“六经皆道”,马一浮认为“六经皆艺”,钱钟书则认为“六经皆诗”。
这表明他们A.均视六经为学术研究的大经大法B.争夺经典诠释权以控制主流思想C.治学研究存在重思想轻学术偏见D.认为六经孕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4.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
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A.主张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C.注重道统权威 D.强调学术创新5.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
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
这说明宋代A.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B.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D.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6.《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
”这本质上反映了A.内阁制彻底瓦解 B.皇权专制的痼疾C.宦官操纵威柄 D.内阁首辅无权7.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B.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C.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正式诞生 D.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8.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9.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B.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10.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
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
清末自开商埠A.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B.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C.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D.反映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11.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
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A.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C.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12.1919年,翻译家林纾在小说《妖梦》中,写阴曹地府中有一所“白话学堂”,其校内有“毙孔堂”,门上有一联“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
这表明林纾A.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B.与传统文化决裂C.反对文学革命中的激进倾向 D.主张普及白话文13.“国民党是现时中国唯一强大的民族革命组织,它以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以及一部分学生和工人为依据……所以,共产国际执委认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
”共产国际作出这一决议的主要根据是A.1912年以来国民党的反封建斗争历程B.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的需求C.1921年中共建党时所面临的工作困难D.1922年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社会形势14.《解放军报》在纪念遵义会议76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篇题为《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的文章,将遵义会议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
下列可作为其主要理由的是A.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B.会议开始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C.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D.会议摆脱了共产国际“左”倾思想路线的干扰15.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
这表明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B.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C.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6.新中国外交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了中共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
下列选项符合新中国外交第三个特征的是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7.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
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
柏拉图的上述观点A.主张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B.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C.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 D.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18.“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
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材料中的“不满意测试”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使地域政治开始取代血缘政治C.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易导致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19.詹姆士·斯鲁威尔说:“虽然许多历史学家,特别是19世纪的历史学家都试图把文艺复兴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与各种各样的非宗教形式联系起来,但并不是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非宗教的。
”人文主义者们“既非不信教者,也非无神论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B.基督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有共通性C.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作用D.文艺复兴时期仍然是宗教虔诚的时代20.“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
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
”材料中赞扬的是A.牛顿经典力学理论 B.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C.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D.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21.“他们响应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大自然在他们眼中是无所不在的神,是精神的避难所,因此常常作为精神的某种象征而出现,寄托着作家对现实的诅咒和对自由的憧憬。
”下列作品与此观点相似的是22.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
……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
”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A.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B.提出的“四月提纲”C.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实行的“土地法令”23.“苏联在德国的政策最初集中于获得商品和工厂作为补偿。
西方盟国很快就阻止了苏联对它们的占领区的插手,并转向一些重建的努力,以便打一张有分寸的‘德国牌’来对抗苏联在东方逐渐增强的力量。
”这段话反映了二战后初期A.苏联坚决抵制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严重对峙C.盟国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D.德国是冷战的焦点所在24.下表是部分福利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占国民总产值比例表(单位:%),对下表信息分析最准确的是资料选编自:A.1993,P243A.福利国家是自由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B.马歇尔计划为之实行奠定物质基础C.福利国家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关D.反映了西方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第Ⅰ卷答题卡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5分,27题12分,共52分)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体家庭摆脱家族而独立作为社会基本细胞而大量涌现,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环节。
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
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材料二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材料三唐代婚姻重门阀世族,宗室婚嫁“取门阀者配焉”,而宋代“不限阀阅”,以致“宗室以女卖婚民间”。
北宋中期以后,“子孙蕃衍,皇族渐多”,宗室不乏“贫无官”者。
缺钱、贪钱,“宗室以女卖婚民间”。
宋代规定“宗室袒免婿,与三班奉职”“皇族郡县主出嫁,其婿并白身授殿直”。
三班奉职、殿直品阶相当低,官员瞧不上,商人却眼红。
他们“赂宗室求婚”,即可“苟求一官,以庇门户”,跻身于官户行列。
如商人王永年“娶宗室女得右班典殿直,兼汝州税”,苏州商人朱冲“以买卖为业”,又“两受徒刑”,但“弟侄数人,皆结姻帝族,因缘得显官者甚众”。
——据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8分)(2)“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
根据材料二,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8分)(3)据材料三,指出唐宋两代宗室择婿心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择婿观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