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董氏奇穴

3.3.“九九部位”奇穴与 传统耳针的比较
耳针是在传统针灸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 医学知识及全息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针 灸方法。董氏奇穴“九九部位”腧穴也是 在耳部进行针刺治疗的。耳针以现代现代 生物全息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董氏奇穴 “九九部位”腧穴运用时以五行学说为主 要理论基础,二者比较,董氏奇穴“九九 部位”腧穴有以下几个特点:
理
脏腑别通论 病象理论 整体局部全息观 现代神经学说
脏腑别通
董氏奇穴针灸在继承传统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的同时, 也引入了一个传统中医极少运用脏腑别通的理论。该理论 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 通;肝与大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脾与 小肠相通。”董氏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心包与胃相通。 脏腑别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行而来,实乃脏腑 之气化相通。此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例 如:“三通穴”(既:通天、通关、通山三穴),位于胆 经之上而为治疗心脏疾患的特效之穴;“中白穴”位于三 焦经之上而用于治疗肾虚腰痛效果显著;“木穴”位于大 肠经之上,在治疗肝火旺盛方面有特效。“火包穴”在胃 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绞痛特效。
3.4.董氏奇穴针刺危险性低
董氏奇穴多数分布于四肢、头面及耳朵等部 位,胸腹及腰背部腧穴仅以三棱针浅刺放 血即可。前后项部、小腹部、腹股沟区眼 部等部位的传统穴位因靠近大的神经血管 或重要脏器,针刺时易发生危险,而这些 部位均无董氏奇穴分布。因而大大降低了 针刺的危险性。
4.刺法特点
董氏奇穴施针手法简单,持针、进针与 传统针灸没有差别。手法上分正刺、斜刺、 浅刺、深刺、皮下刺、留针等。不采用循、 弹、刮、摇、飞、震等行气手法,亦不采 用苍龙摆尾、龙虎交战等复杂手法,刺激 量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晕针等 意外的发生
最新懂氏奇穴总结

最新懂氏奇穴总结目录1.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2.董氏刺血针法之特点3. 特色诊法4.治疗特色5.精华董氏奇穴特效配穴6.董氏72绝针7.董氏奇穴临床应用歌诀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概念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着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概括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着。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
(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
其分布特点如下。
1.1 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 穴位组合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 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汇报人:2023-12-21•董氏奇穴概述•常用穴位及功效•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目录•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常见问题解答与答疑解惑•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董氏奇穴概述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所创,是一种独特的针灸疗法。
定义起源于中国传统医学,融合了针灸、按摩、拔罐等多种疗法。
起源定义与起源董氏奇穴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董氏奇穴还融合了五行学说,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联,通过调节人体内部五行平衡来治疗疾病。
理论基础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特点与优势董氏奇穴具有取穴少、刺激强、见效快等特点,而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优势相比传统针灸疗法,董氏奇穴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董氏奇穴还具有调节人体内部平衡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常用穴位及功效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开窍、通络止痛的功效。
合谷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功效。
足三里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利湿、通利关节的功效。
曲池穴常用穴位介绍功效与作用调整脏腑功能董氏奇穴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
缓解疼痛针对各种疼痛症状,董氏奇穴可以选取相应穴位进行刺激,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辅助治疗董氏奇穴可以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头痛、失眠等,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适用于各种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疼痛症状的缓解以及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适应症对于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慎用或禁用董氏奇穴治疗。
同时,对于急性病、感染性疾病等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也应避免使用董氏奇穴治疗。
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03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临床应用范围董氏奇穴在针灸科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
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董氏奇穴再传入室弟子左常波《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簡稱《董氏奇穴》2001年台灣正式列入數位典藏(國家級)科技計劃2004年中國衛生部列入學術發展研究計劃項目引言孔子云:禮失求諸野。
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兩千年的歲月蒼桑,傳統針灸有許多精華的東西湮沒佚散了,但是在民間,中國針灸之真傳命脈卻延綿不絕,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月印萬川,風流千古。
面對董氏先祖的大智慧,我的心靈一次次被強烈震撼……曆史淵源董氏奇穴,乃董門祖傳數十代之針灸絕學,曆來口授心傳,不著文字,不傳外姓,其獨門之祕穴心法,對外隱而不發,祕而不宣,幾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祕術"之稱。
董公景昌先生(1916-1975),祖籍山東省平度縣。
其父董森公,身懷絕技,以針術名噪鄉里。
董公幼承庭訓,紹衍祖學,18歲即獨立行醫,曾懸壺青島數載,懷救世之心,挾濟人之術,未幾,醫名鵲起。
1949年,董公舉家遷往台灣,1953年,蟄居台北。
數十年來,董公臨診40萬人次,活人無算。
其醫術日見精進,造詣更為深厚。
董門獨派針灸絕學,在其手中運用如神,功至臻境。
1971年,董公以奇穴針灸治愈高棉總統龍諾之半身不遂,其針術之神奇震撼台灣朝野,時人盛譽其為"當代針聖"。
為弘揚董門絕學,董公摒棄門戶之見,打破先祖不傳外姓之常規,開門授徒,一時虔誠求師者日眾,可謂桃李滿天下,董公擇其德才俱佳者七十又三人,收為入門弟子,悉心傳授。
1972年,從師學藝者某公(某大學教授),盜用董氏奇穴之部分,出版《江湖奇穴祕集》,董公深惡而痛絕之。
為免眾人受愚,以正視聽,遂取其祖學之精華,於1973年輯成《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在台灣出版。
至此,董氏祖傳數十代之絕學祕技流傳於世。
董公厥功偉矣!董公入門弟子七十三人,得其衣缽者乃嫡傳弟子楊維杰先生。
楊氏祖籍山東省高密縣,家學淵源,自幼學習醫葯、傷科、針灸,后師從董公潛心研究董氏獨門奇穴針法。
董氏奇穴-精品文档

《董氏奇穴》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董氏奇穴简介•董氏奇穴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董氏奇穴治疗•董氏奇穴的实践与体验•董氏奇穴的学习与应用目录01董氏奇穴简介《董氏奇穴》源自中国*,其原始典籍《董氏针经》是针灸学中的重要经典,但已失传。
源自失传的《董氏针经》董景昌先生是《董氏奇穴》的传承者,他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传授其针刺技术,并形成了独特的针灸学派。
董景昌先生所传起源和历史1特点和优势23主要分布在四肢和头面部的经外奇穴,与十四经脉穴位不同,具有独特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穴位分布特点具有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如治疗范围广泛,对多种疑难杂症有显著疗效,且操作简便易学。
疗效优势遵循“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注重针刺手法和刺激量的掌握,安全性较高。
安全性高应用范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神经系统疾病、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疗效特点具有起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等特点,特别适合于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
同时,董氏奇穴还注重预防保健,提倡“治未病”的理念。
应用范围和疗效02董氏奇穴的基本理论强调脏腑功能董氏奇穴认为脏腑功能与体表穴位有密切关系,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胃为例董氏奇穴重视胃的功能,认为“养正祛邪,首在足阳明胃经”,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治疗多种疾病。
脏腑理论董氏奇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重视经络董氏奇穴重视心包经的作用,认为心包经具有调节情志、平衡阴阳的功能,通过刺激心包经的穴位,可以治疗情志疾病和心肺疾病。
以心包经为例经络理论对应取穴董氏奇穴的取穴方法不是按照固定的穴位位置进行取穴,而是根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不同因素进行取穴,强调“对应取穴”。
以头痛为例头痛患者可以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风门、肺俞等穴位,也可以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丰隆等穴位,以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民间针灸疗法研究——董氏奇穴

民间针灸疗法研究——董氏奇穴065013348 护理133班吴凡董氏奇穴针灸学是山东省平度县人董公景昌先生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
董氏奇穴针刺方法简便易行,较多地采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刺法。
“正刺”为垂直进针,进针后深刺之,或浅刺之。
“斜刺”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60°或45°的角度进针。
“皮下刺”即沿皮进针。
上述刺法于进针后要留针,亦可不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 min。
董氏奇穴不甚强调补泻刺法。
同一穴位,如果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和不同的进针深度,其治疗的病证也不同。
如同一“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正刺可补脾,而如果向后方向刺入,则可补肾。
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骊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动气针法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
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
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
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董氏奇穴的理论依据在于,董氏认为奇正相通,称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03
董氏奇穴在临床应用上的 优势
疗效显著,见效快
董氏奇穴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具 有显著的疗效,往往能够快速
缓解患者的病痛。
通过对董氏奇穴的刺激,能够 有效地调节人体气血,达到疏 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目的
,从而治愈疾病。
董氏奇穴的刺激方法多样,包 括针刺、按摩、拔罐等,不同 方法之间疗效可以相互补充,
THANKS
肾关穴与神阙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和肠道疾病。
董氏奇穴的治疗手法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治疗时要注意消毒,避免交叉感 染。
治疗手法:采用针刺、艾灸、按 摩等手法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穴 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
避免在饥饿、疲劳、精神紧张等 情况下进行治疗。
对于孕妇、儿童、体质虚弱的患 者,应谨慎使用董氏奇穴治疗。
使得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董氏奇穴疗法的操作相对简单,易于学习掌握,不需要复杂的医疗设备,使得其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பைடு நூலகம்泛性。
在操作过程中,董氏奇穴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和 并发症。
通过掌握董氏奇穴疗法的操作技巧,不仅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简单的治 疗,也可以在日常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
阳陵泉穴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肝炎等肝胆疾病, 以及头痛、眩晕等。
肾关穴
主治肾脏疾病,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以及耳鸣、耳聋等。
神阙穴
主治肠道疾病,如腹痛、腹泻、痢疾等, 以及虚脱、休克等。
穴位配伍与治疗原则
灵骨穴与肾关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和肺气不足引起的咳嗽等症状。
阳陵泉穴与神阙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和肠道疾病。
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
(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
其分布特点如下。
1.1 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 穴位组合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 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这7条直线是:中线与督脉重叠,左右各旁开1.5寸、3寸、6寸各有一条线。
中线上有21穴;1.5寸线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线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6寸线上有7穴,左右共14穴。
此7条线上总共有83穴。
1.4 与正经穴位同穴异名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与正经是重叠或极为接近的,可以认为属于同穴异名现象。
如背部穴位与督脉穴位和膀胱经穴位:“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会,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里等。
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邻近正经穴位,如门金穴即陷谷穴后五分紧贴两趾骨间,火主穴即太冲穴向后五分,灵骨穴即合谷穴后1寸,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
需要说明的是,董氏奇穴与正经穴位重叠的某些穴位,其功效主治却与一般著作中所论正经穴位不尽相同。
2 董氏奇穴刺法特点2.1 刺法简便董氏奇穴针刺方法简便易行,较多地采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刺法。
“正刺”为垂直进针,进针后深刺之,或浅刺之。
“斜刺”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60°或45°的角度进针。
“皮下刺”即沿皮进针。
上述刺法于进针后要留针,亦可不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min.董氏奇穴不甚强调补泻刺法。
同一穴位,如果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和不同的进针深度,其治疗的病证也不同。
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如同一“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正刺可补脾,而如果向后方向刺入,则可补肾。
2.2 动气针法这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
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
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
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2.3 倒马针法倒马针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其针刺方法为:于一个部位同时取一组穴位刺之,一般情况下同时取2~3穴,如此刺之可加强疗效。
在正经穴位的针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马针法,如同时刺内关与间使。
2.4 刺络法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董氏奇穴善于用三棱针刺络放血,多年大病、久病难治之病,往往通过刺络放血,豁然而愈。
剧烈疼痛亦可于刺络放血之后立即止痛。
在董氏奇穴临床应用上,全身上下,无处不可放血,董氏奇穴刺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远离患处放血,效果甚好,此与常见的阿是穴刺络放血方法相比,则是更进了一步。
2.5 刺病象法所谓“病象”,即身体内部病变在体表的异常形态或颜色反应,如瘀斑、斑块样色素沉着等。
刺病象法即于体表异常颜色、异常感觉或异常形态处进针。
刺络法有时也于病象外下针。
3 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3.1 奇正相通董氏称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
其用意即蕴含虽为奇穴,实与正经相通之义。
以董氏奇穴最常用穴“灵骨穴”与“大白穴”而言,灵骨穴在合谷后1寸,大白穴与三间相符。
其功效则在传统功效基础上又有发挥。
又如“木斗穴”与“木留穴”治肝脾肿大,其穴位在足背三四趾间,表面上与十四经之穴位无关,事实上足阳明胃经有一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足中趾外侧趾缝,正与木斗穴与木留穴所在之处相吻合。
其它董氏奇穴很多亦均有与上述例子相类似之规律,因而称“奇正相通”,故其疗效机理与十四经穴亦相通。
3.2 骨膜刺激如上所述,董氏奇穴的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
骨膜神经末梢分布较为丰富,刺之可以得到较强的针感,由此引起显著的神经反射及相应的机体反应,因而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3 同气相求董氏奇穴有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
如“肩中穴”位于臂上肌肉最丰隆处,故刺之可治小儿麻痹症之肌肉萎缩:“正筋穴”和“正宗穴”位于脚后跟之大筋上,故治疗颈项筋痛,项背强急。
列缺透太渊治疗血管性头痛可以识为以脉治脉,因为太渊是脉之大会。
3.4 活血化瘀董氏奇穴中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
此与“宛陈则除之”的活血化瘀疗法一致,有其突出的效应。
3.5 穴位合乎全息律全息律理论,目前尚未被完全证实,但全息律的出现则深化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亦有极其相似之处。
举“水金穴”与“水通穴”来说,此两穴在所在及所刺之处。
正当全息倒象之气管及肺所在之外,其全息顺象则为下焦肾脏所在。
故本穴补气益肾作用极强,治疗咳嗽、气喘等皆有特效。
3.6 脏腑别通董氏奇穴由于有“奇正相通”之特色,故一般临床治疗组穴机理,如表里经取穴,董氏奇穴针刺疗法均常应用。
其特殊之处在于穴位所在及其所主治病证之间,蕴含有脏腑别通之机理。
“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
”此脏腑别通之机理为传统十四经未曾或极少运用者,例如董氏奇穴之“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上(奇正相通),但透过“肾与三焦相通”之机理联系,用治肾虚腰痛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董氏奇穴针刺取效之机理,乃与脏腑别通密切相关。
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61、《三星一、二、三穴》解剖位置:正中神經、肝膽神經、脾之神經。
主治:兩肋痛、肋膜炎、黃疸病、肝炎、口苦、耳聾、兩腿內側筋痛、胃脹、脾臟腫大。
治療方法:刺針法三星一示意图\三星一穴取穴:掌面朝上,當無名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下五分處是穴。
斜刺三分。
三星二示意图三星二穴取穴:掌面朝上,當無名指掌骨骨上正中央處是穴。
斜刺三分。
三星三示意图三星三穴取穴:掌面朝上,當無名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五分處是穴。
直刺二~三分。
62、三海一、二、三穴解剖位置:正中神經、腎之神經、子宮興膀胱神經。
主治:急慢性腎盂炎、膀胱炎、子宮瘤、卵巢瘤、子宮炎、卵巢炎、坐骨神經痛、腰痛、脊椎炎、腎虧陽萎、早洩、增高、項緊痛、後腦疼痛、膽汁分泌不足。
治療方法:刺針法、三海一、二、穴同時取用、三海一穴示意图三海一穴取穴:手掌朝上,當小指掌骨上正中央下五分處是穴、斜刺三~八分。
三海二穴示意图三海二穴取穴:手掌朝上,當小指掌骨上正中央處是穴、直刺二分~五分三海三穴示意图三海三穴取穴:手掌朝上,當小指掌骨上正中央上五分處是穴、直刺二分~五分63、大白穴大白穴示意图大白穴取穴:手握拇指與食指間橫紋盡頭向外一寸是穴,即靈骨穴下一寸處。
手背大拇指與食指叉骨陷中,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合谷穴外一寸骨邊、劑量:三稜針刺出血解剖位置:此處為第一手背側骨間筋、有撓骨動脈、橈骨神經、肺支神經。
主治:頭痛、偏頭痛、肺癌、肺炎、肺氣腫、肺積水、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
又治小兒氣喘、發高燒治療方法:放血法特特效主治:小兒氣喘、發高燒、肺炎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大白穴以三稜針治小兒氣喘、發高燒、肺炎(特效)。
64、《重子穴》重子穴示意图取穴:掌心向上,當大拇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虎口下一寸處是穴。
可與大白穴相通。
劑量:直刺一~二寸。
解剖位置:有僥骨神經、撓骨動脈、肺分支神經。
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氣腫、感冒、咳嗽、氣喘、心悸、膝蓋痛、退燒、喉炎。
治療方法:刺針法特效主治:小兒疾患特效配穴:重子穴治小兒疾患以三稜針刺出血(特效)。
65、《重仙穴》重仙穴示意图取穴:手掌向上,大拇指骨與食指骨之間骨縫下是穴。
與靈骨穴相通。
劑量:三稜針刺出血解剖位置:橈骨神經淺枝、正中神經、肺分支神經、心分支神經。
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氣腫、感冒、咳嗽、氣喘、心悸、膝蓋痛、退燒、喉炎。
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小兒疾患特效配穴:重仙穴治小兒疾患以三稜針刺出血(特效)。
66、《土水一穴》土水一穴示意图取穴:在手掌於拇指第一掌骨外側骨下陷處後一寸的下五分處是穴劑量:沿骨下直刺五分~一寸半。
解剖位置:針經過皮膚、皮下組織、通過拇指外轉肌而達到拇指對立肌外側,正中神經分枝、脾分支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全身骨腫痛、骨膜炎、坐骨神經痛、腰痛、兩腿內側肌肉痛,急慢性胃炎、久年胃病、咳嗽、氣喘、扁桃腺炎。
治療方法:刺針法67、《土水二穴》土水二穴示意图取穴:手掌於拇指第一掌骨之外側骨下。
雙手取穴效果更佳。
劑量:沿骨下直刺五分~一寸半。
解剖位置:針經過皮膚、皮下組織、通過拇指外轉肌而達到拇指對立肌外側,正中神經分枝、脾分支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全身骨腫痛、骨膜炎、坐骨神經痛、腰痛、兩腿內側肌肉痛,急慢性胃炎、久年胃病、咳嗽、氣喘、扁桃腺炎。
治療方法:刺針法68、《中白穴》(又名鬼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中白穴示意图取穴:手背、握起拳頭,第四、五手骨之間,指關節上方五分處是穴。
於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下。
(上一寸為中渚穴,有人誤以中白穴乃中港穴,實為錯誤)。
劑量:直刺五分。
解剖位置:手背靜脈網,尺骨神經動脈,與手背分枝、腎分支神經,(又稱機動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