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46页PPT
中国石油的发展史

中国石油的发展史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之一。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漫长过程。
中国石油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当时,中国石油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石油储量有限,依靠进口石油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为了加强石油工业的建设,中国政府在1955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对石油的勘探、开发、生产进行管理。
随着国内石油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政府决定成立专门的石油公司,于1988年6月17日正式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标志着中国石油步入集团化经营的新阶段。
中国石油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时期、快速增长期、调整期和全球化发展期。
初创时期:在中国石油成立初期,主要任务是加强石油勘探开发能力,提高国内石油自给率。
中国石油积极引进国外的勘探开发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加强国内自主创新。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石油产量逐年增长,石油工业实力逐渐增强。
快速增长期: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是中国石油快速增长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石油通过国内外的并购、合资合作等形式,加强了技术和资源的整合。
其中,中国石油的海外并购尤为引人注目。
2005年,中国石油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使中国石油进一步扩大了海外石油产量。
同时,中国石油在国内也加大了勘探开发力度,提高了石油产量。
调整期:从21世纪初到2015年前后,是中国石油进行战略调整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石油行业进行了深入改革,加强了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了运营效率。
中国石油也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石油勘探和开采的效果。
此外,中国石油还注重环境保护,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全球化发展期:从2015年开始,中国石油进一步推进全球化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石油的海外扩张提供了机遇。
中国石油通过与国际能源公司的合作,加强了在全球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史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史12级化工创新班杨洋 2012010550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从建国之初的17万吨/年开始起步,经过15年的努力,1964年突破1000万吨/年。
又经历了不到20年的时间,1983年突破1亿吨/年。
2006年,我国炼油能力已达3.7亿吨/年,居世界第二位。
同年,加工原油3.07亿吨,开工负荷率达83%,生产汽煤柴三大类成品油1.82亿吨(其中:中国石化生产9343万吨,占全国的51.3%),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部分产品出口国外。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
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
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
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
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
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
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PPT学习教案

等较大规模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基本实现油气供应来源的多元化。
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为下游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炼油大国。按照《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
规划》目标,到2011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将达到4.05亿吨,并在现有基础上 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石油下游产品乙烯产量已由1978年的38万吨 猛增到2008年的1025.6万吨,增长26倍;2008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 纤维产量分别达到3129.6万吨、238.3万吨和2241.3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 45.1倍、22.2倍和153.3倍,已跻身石化产品生产大国。
2021/7/7第12页/共4 Nhomakorabea页Page 13
独臂将军余秋里
余秋里(191 4——1999.2. 3)中国共产党的 优秀党员,久经考 验的忠诚的共产主 义战士,无产阶级 革命家,新中国石 油工业的创建者, 经济工作的杰出领 导人,中国人民解 放军卓越的政治工 作领导者,国务院 原副总理,中国共 产党第十一届、十 二届中央政治局委 员、书记处书记,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 员会常委,中央军 委原委员、副秘书 长,中国人民解放 军总政治部原主任。
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
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
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 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1/7/7
第5页/共41页
Page 6
在新中国的石油发展史上,石油工程第一 师就像一颗颗革命的火种,先后参加了玉 门油田、新疆油田、大庆油田、四川油田、 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一系列油气田的开 发建设,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血汗铸起了 一座又一座丰碑,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 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石油工业发展史讲义

• 协约国石油的第一大供应者是美国。战争大大推动了美国石油工 业的发展,其石油产量的四分之一出口支持协约国,提供了战时 协约国石油需求的80%。
路漫漫其悠远
•
2020/3/12
• 油田开发处于盲目状态。任何地方一发 现石油,在发现井周围,就会有许多人 一拥而上,井架挨着井架,一口井挨着 一口井。能自喷的井就让它喷,不能自 喷的井用手动泵或蒸汽动力泵抽。抽不 出油来就丢弃掉。20世纪初陆续出现杆 式抽油泵、水力活塞泵,但广泛采用它 们是20年代以后的事。
路漫漫其悠远
•
2020/3/12
• 还有标准石油(加利福尼亚)公司,后来成了雪佛龙 公司;
• 美国雪佛龙公司,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业务遍及全 球180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10月,雪佛龙以390亿 美元兼并了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德士古(Texaco), 并以雪佛龙-德士古作为公司的名称。2005年5月9日 雪佛龙德士古宣布,更名为“雪佛龙公司”。
路漫漫其悠远
•
2020/3/12
• 1914年9月,德军长驱直入,直逼巴黎 。在这危机关头,巴黎空防司令约瑟夫· 加利埃尼将军,于9月6日晚上,组织巴 黎3000辆出租车,两天两夜连续运送数 万名将士奔赴前线,使法军于9月8日全 线反击,夺取了胜利。这是整个战争的 转折点。
路漫漫其悠远
•
2020/3/12
• 多德上任后,成立“托拉斯(Trust)”,英文原意是信 托。
• 各州的公司可以用一样的名字,采取一样的经营方式 ,上头有一个共同的执行委员会来指挥。各州公司的 股票委托给一个托管委员会来掌握。公司以托管的名 义发行股票,所有的股东凭此股票分享红利。这样, 名义上各自独立的分设在各州的公司,都在托管委员 会和执行委员会的控制下。
《石油工业发展史》PPT课件

石油工业发展史
• 天然气工业包括勘探开发(即上游)、储运(即 中游)和天然气利用(即下游)三大部门。十九世 纪后期美国开创了世界天然气工业。与石油工业不 同,由于运输困难,天然气刚开始并没有形成一个 有效的全球市场。因此它的发展相对缓慢,直到二 战后输气技术的发展以及石油危机对于天然气的生 产刺激,还有后来人们对于清洁高效能源的需求, 近代世界天然气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有可 能超越石油成为第一能源。
• ,石油化工产品占化工产品的60%(1940年仅占5%)。
石油工业发展史
• 蓬勃发展
• 50年代起,世界经济由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等材料的迅速发展,使石 油化工在欧洲、日本及世界
• 其他地区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发展高分子化工方面,欧洲在50年代开发成功一些关键的新技术,如1953 年联邦德国化学家K齐格叻研究成功低压
石油工业发展史
石油工业发展史 • 石油工业是以原油为原料所发展出来的工业
体系,包括从事原油的勘探与生产(即上游) 和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学工业(即下游)两大 部门。世界石油工业走过了140多年的风雨历 程,堪称波澜壮阔。石油工业像一个顶天立 地的男子汉,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担负着国 家的兴衰;石油工业是一个幸运儿,一诞生 就给世界带来了光明;石油工业本身就是一 个奇迹,一出世就奇迹般地成长壮大;石油 工业也历经苦难的洗礼,因而散发出更加绚 丽的色彩。
石油工业发展史
• 油气作为世界上主要的一次性能源和重要的战略物 资,不仅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在政治、 军事上亦占重要地位。由于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地 缘分布极不平衡,石油工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 性极强的行业,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极大,由石油争 端激化矛盾和引发政治、军事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 且油气工业的盛衰与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紧 密关联在一起,常常有联动效应。
石油工业发展史

7
绪论
2020/7/8
8
绪论
2020/7/8
9
绪论
2020/7/8
• 油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
• 美国1950年已达58.8%; • 日本1963年达50.3%; • 西德1962年达52%美国1965年达50.7%; • 前苏联1966年达51.3%。 • 1967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
18
绪论
2020/7/8
特点四
中国石油工业迅速发展。
19
绪论
2020/7/8
• 1949年全国解放,连玉门、乌苏、延长三个油 矿及东北几座人造油厂的石油年产量总共才12
万吨。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集中国家的力量,
促进石油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最重要的是1959 年建国10周年前夕,在黑龙江发现了世界级油 田——大庆油田,1960~1965年开展了油田开 发大会战。60年代前期,陆续在渤海湾地区发 现了大港油区、胜利油区、辽河油区。1975年 发现任邱高产油田,从而使中国在1978年产量 突破1亿吨,进入世界大产油国的行列。
40.4%,超过煤炭(38.8%),成为第一能 源。
10
绪论
2020/7/8
• 这个时期,美国的石油生产于1970年达到了顶峰,石 油剩余可采储量达到52.69亿吨,石油年产量达到 53088万吨。从那年开始,石油储、产量逐步下降。
• 1973年石油总产量被前苏联超过,从70多年来一贯 高举世界第一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屈居第二。
• 战后,这一地区的勘探开发工作全面展开,成绩卓著。 1945年高加索地区占全苏的69.3%(其中阿塞拜疆占 59.4%);1950年还占55.2%。1944年发现杜伊玛兹 (Tuymazy)油田可采储量2.85亿吨;1948年发现罗马 什今(Romashkin)大油田,地质储量高达45亿吨,可 采储量24亿吨;1954年发现新叶尔霍夫(Novo Elkhov) 油田,开采储量24亿吨;
中石油化工发展史

中石油化工发展史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石油化工发展史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展现了中国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20世纪50年代,中石油化工行业刚刚起步。
当时,中国的石油化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石油资源开采和加工能力有限。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和农业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中国政府决定加大对石油化工行业的投入和支持。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在石油化工工艺技术方面,中国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本土化改进和创新。
炼油、化学肥料、合成树脂等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中国政府还鼓励中石油化工公司加强科研力量,推动创新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值和贡献度快速增长,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80年代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转型期。
中国政府意识到,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持和自主创新。
为此,中国先后成立了多个石油化工研究所和科研院所,加强了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
这一时期,中国石油化工行业逐渐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石油化工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中国的石油化工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贸易,扩大了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进入21世纪,中国石油化工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将石油化工行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了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中石油化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扩大了市场份额。
同时,中石油化工公司还积极拓展新能源领域,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投入,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中石油化工发展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中国石油化工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进步,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了大量的石油化工产品,为国家的外汇收入做出了贡献。
发展战略-石油工业发展史及世界著名石油公司介绍(PPT47页)

• 这场技术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油田开发 的科学化。人们通过多年采油实践,逐步认识 到,一个油田的开发,不是井打得越多越好。 存在一个合理的界限。一个油田要作为一个整 体来考虑,合理布置井网。与此同时,人们发 现,随着天然能量的损失,油井产量逐步递减, 人工注入水,可以为产油层补充能量,提高油 井产量,从而开始对油田进行注水开采,即二 次采油(secondary recovery)。
• 第二次突破是30年代催化裂化(catalytic cracking) 工艺的诞生,从固定床催化裂化到移动床催化裂化, 到流化催化裂化,使汽油质量大为提高。30年代末产 生的烷基化(alkylation)工艺,在二战中为盟军生 产了大量高质量航空汽油。
• 20年代焊接技术的突破,很快 应用到石油工业中来,首先促进 了储运技术的进步。焊接代替铆 接和螺栓连接,使管道的输送能 力大为提高,储罐和油轮越来越 大。一次大战时6000吨级的油 轮是大油轮;到二次大战时,美 国建造了上千条远洋油轮,其中 大多数是16600吨级的T—2油 轮。
石油工业发展史
及世界著名石油公司介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人文社科部 李静静
第四世界大战(1940~1945)对于世界石 油工业既是巨大的破坏,更是巨大的机遇。
• 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 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 贫油国,其发动太平洋 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 为了获得石油资源;
• 三是测井(well logging)技术把地面 测量电阻率技术用于裸眼井中,形成了 电法测井,1927年由法国人康拉德·斯 伦贝谢(Kanrald Shlumberger)发明 并开发成商业化的成套技术,随后在委 内瑞拉、俄罗斯、美国广泛采用,成为 判别产油地层重要的矿场地球物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