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补正志疑
《天官书》志疑

《天官书》志疑赵生群【摘要】《天官书》记载天文星象,内容冷僻,文辞古奥;三家注征引各家之书,或不标出处,其标注者,今亦多已失传,且内容芜杂,难以一一稽考,是以校勘颇为不易.此文以景祐本、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诸本与金陵书局本对校,稽核《汉书》、《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及相关文献,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文字、音韵、训诂、词汇、文例、史实等,对《天官书》中50余处文字作了考辨.【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史记》;天官书;校勘【作者】赵生群【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4张文虎曰:“古书本难校,而莫难于《史记》。
”[1](P191)而《史记》之十表、八书尤为繁难,因而悬疑甚多。
笔者在《史记》修订过程中对此体会颇深。
兹刺取有关《天官书》之部分条目,略加董理,商榷疑义,以为引玉之资。
随文括注引文页数、行数(以中华书局1959年版之1975年第7次印刷本为底本),以便按核。
营室七星亦为玄宫,亦为清庙《正义》:营室七星,天子之宫,亦为玄宫,亦为清庙,主上公,亦天子离宫别馆也。
(1291/9)张文虎曰:“《考证》云营室止二星,此‘七’字误。
”[2](P318)按:张说是。
《晋书·天文志上》、《隋书·天文志中》、《宋史·天文志三》皆云“营室二星”。
又,“亦为玄宫亦为清庙”,二“亦”字疑当作“一”。
《晋书·天文志上》、《隋书·天文志中》、《宋史·天文志三》皆云营室二星,“一曰玄宫,一曰清庙”。
第五至第七为杓《索隐》: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
(1291/16)按:“标”,殿本作“杓”,疑此誤。
《后汉书·崔骃传》“执斗柄”李贤《注》引《春秋运斗枢》曰:“北斗七星,第一名天枢,第二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书目

金启孮、金适校笺
140.洪亮吉集
(清)洪亮吉著
刘德权点校
141.船山诗草
(清)张问陶著
142.龚自珍己亥杂诗注
(清)龚自珍著
刘逸生撰
143.吴敬梓集系年校注
(清)吴敬梓著
李涵秋、项东升校注
119.元好问诗编年校注
(金)元好问著
狄宝心校注
120.元好问文编年校注
(金)元好问著
狄宝心校注
121.中州集校注
(金)元好问编
张静校注
122.彚校详注关汉卿集
(元)关汉卿著
蓝立萱校注
123.袁桷集校注
(元)袁桷著
杨亮校注
124.王恽全集汇校
(元)王恽著
杨亮,钟彦飞校订
125.唐伯虎集笺注
(明)唐寅撰
64.元稹集
(唐)元稹著
冀勤点校
65.张籍集系年校注
(唐)张籍著
徐礼节、余恕诚校注
66.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
(唐)李贺著
吴企明笺注
67.李贺歌诗笺注
(唐)李贺撰
(宋)吴正子笺注、(宋)刘辰翁评点
刘朝飞点校
68.李商隐诗歌集解
(唐)李商隐著
刘学锴、余恕诚集解
69.李商隐文编年校注
(唐)李商隐著
刘学锴、余恕诚校注
(东晋)陶渊明著
袁行霈笺注
21.世说新语笺注
(南朝·宋)刘义庆著
徐震堮校笺
22.世说新语校笺
(南朝·宋)刘义庆著
(南朝·梁)刘孝标注
杨勇校笺
23.鲍照集校注
(南朝·宋)鲍照著
丁福林、丛玲玲校注
24.谢朓集校注
(南朝·齐)谢朓撰
曹融南校注
对志怪小说地位的再思考

对志怪小说历史地位的再思考——两种不同小说观念的矛盾与六朝小说研究(原刊于南阳师范学院2010年底2期)摘要:志怪小说是六朝小说的代表作品,似乎已成定论。
但这仅是现代小说观念指导下的选择,六朝人将志怪小说归入史部,其小说观念显然与之不同。
志怪小说历史地位的变化凸现了两种不同小说观念的矛盾,面对如此现状,六朝小说研究应该摆脱现代小说观念的影响,尊重六朝人的小说观念,突出六朝小说研究的民族性特点。
关键词:志怪小说小说观念矛盾六朝小说研究志怪小说是六朝小说的代表作品,这已是今人的共识。
但这仅属现代人的小说观念,六朝时期,志怪小说被当作历史书籍,从而归入史部,因此,六朝人的心目中,志怪小说是史书而不是小说。
认识上的矛盾使六朝小说研究处于尴尬,那就是,应该给于志怪小说怎样的定位。
这就涉及到,应该以现代小说观念来指导六朝小说研究,还是应该尊重六朝人的小说观念。
选择前者,六朝小说研究仅为现代小说观念的图解,从而失去其民族性特征;选择后者,志怪小说变为历史书籍,应该怎样理解其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影响。
而且史志目录中所记载的六朝小说以琐语为内容,远离现代小说文体,六朝小说研究的意义何在?又将走向何处?因此,如何看待志怪小说,对于六朝小说研究,甚至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起六朝小说,人们当然会想到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这两类作品是六朝时期的小说代表作品。
志怪小说是六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体形式之一,它以记录鬼神灵异为内容。
此类作品众多,较著名者有旧题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王浮的《神异记》、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王嘉的《拾遗记》、旧题陶潜的《搜神后记》、刘义庆的《幽明录》和《玄验记》、刘敬叔的《异苑》、东阳无疑的《齐谐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等,其中以《搜神记》为代表作品。
志人小说以记述人物的轶闻琐事、言谈举止为内容,也是具有六朝特色的文体形式之一。
这类作品包括邯郸淳的《笑林》、葛洪的《西京杂记》、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约《俗说》、殷芸《小说》等,其中以《世说》为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工具书目录及简介

《隋书·经籍志》:实际成书于唐朝,奠定了“经、史、子、集”四分法。辑录四部图书四十类,另附见佛、道两类图书,共著录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为记录散佚图书,《隋书》采取了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的方法,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其注文中附注的残亡书籍达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
政书:政书是专门记载历代或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的专书。它按类汇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
十通:唐杜佑《通典》、《续通典》、《清朝续通典》
宋郑樵《通志》、《续通志》、《清朝续通志》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前面三部为“前三通”。
《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自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动笔,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成书,前后历时三十五年。《通典》从根本上打破以入将典章制度依附于纪传体史书的局限,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真正有系统、有门类的典章制度专著。本书在《政典》(中国第一部政书)的基础上补充资料、完善体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政书。全书两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门下再分若干子目。以时代为序,采用叙、说、评、论、注等方法,系统揭示了各类典章制度的沿革历史,确立了政书的基本编纂方法,奠定了政书在历史著作中的地位。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总目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总目1、《诗经》、《楚辞》2、《论语》、《孟子》3、《尚书》、《老子》、《庄子》、《大学》、《中庸》4、《春秋左传》(上)、(下)5、《吕氏春秋》6、《六韬》、《三略》、《鬼谷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7、《经世奇谋》8、《周易》、《黄帝宅经》、《冰鉴》、《摄养枕中书》9、《黄帝内经》(上)、(下)10、《战国策》11、《史记》12、《山海经》13、《说文解字》(上)、(下)14、《渊海子平》15、《诗品》、《花间集》、《人间词话》16、《帝鉴图说》、《臣轨》、《三事忠告》、《资政要览》17、《唐宋八大字文钞》18、《资治通鉴》19、《容斋随笔》(上)、(下)20、《呻吟语》、《增广贤文》21、《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22、《焚书》23、《阅微草堂笔记》(上)、(下)24、《古文观止》25、《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26、《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27、《三国演义》(上)、(下)28、《西游记》(上)、(下)29、《水浒传》(上)、(下)30、《封神演义》(上)、(下)31、《东周列国志》(上)、(下)32、《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33、《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34、《聊斋志异》35、《红楼梦》(上)、(下)36、《儒林外史》37、《官场现形记》(上)、(下)38、《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上)、(下)39、《孽海花》、《老残游记》40、《包公图判百家公案》、《狄公案》、《于公案》41、《荡寇志》(上)、(下)、《说唐》42、《梼杌闲评》、《三侠五义》43、《五鼠闹东京》44、《七剑十三侠》45、《型世言》46、《情史》(上)、(下)、《剪灯余话》47、《乾隆游江南》48、《儿女英雄传》(上)、(下)49、《五美缘》、《好逑传》50、《玉娇梨》、《林兰香》51、《禅真逸史》52、《花月痕》、《蝴蝶缘》、《绣球缘》53、《锦香亭》、《雪月梅》54、《十二楼》、《金石缘》、《双合欢》55、《剪灯新话》、《子不语》56、《绿野仙踪》(上)、(下)57、《活着》余华著58、《白鹿原》陈忠实著59、《围城》钱钟书著60、《长恨歌》王安忆著61、《尘埃落定》阿成著。
六朝文言小说

石崇令美人行酒
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⑨不肯饮。丞 相让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11家人,何 预12卿13事。” ⑨尚:还是。 ⑩让:责备。 11伊:他。 12预:干。 13卿:你。
感谢您的仔细聆听!
干宝其人和《搜神记》的由来
• 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 • 东晋元帝时,经王导推荐,领修国史,成
《晋纪》二十卷。又搜集古今神怪轶闻, 撰《搜神记》三十卷。
《搜神记》的内容和特点
• 内容:谈神说鬼,述灵异之事,也收集和 保存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
• 特点:内容丰富,语言 “直而能婉”;故 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设想奇幻, 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鲁迅
名篇赏析《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①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②而掷③去之。 ①共:一起。 ②捉:拿起来,举起,握。 ③掷:扔。去:抛去。
名篇赏析《管宁割席》
又尝④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⑤过门者, 宁读书如故⑥,歆废书⑦出观⑧。 ④尝:曾经。 ⑤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冕: miǎn。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 里代指贵官。 ⑥如故:像原来一样。 ⑦废书:放下书 。废: 停止。 ⑧观 :观望。
创作手法——夸张、虚构和隐喻,且 篇幅较为短小。
二、“六朝”和“魏晋南北朝”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在南方的六个朝代。 • 三国吴(或称东吴、孙吴)、东晋、南朝宋
(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 南朝陈。 • “魏晋南北朝”(或“三国两晋南北朝”): • “三国”即魏、蜀、吴;“两晋”即东晋和西 晋;“南朝”就是宋、齐、梁、陈;“北朝” 则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方王 朝总称。
《南部新书》书名新证

收稿日期:2022-11-09作者简介:曹吉玲(1998 ㊀),青岛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传军(1975 ㊀),青岛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㊂∗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歌谣风议与汉唐社会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8FZS038㊂‘南部新书“书名新证鬹曹吉玲,李传军(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山东青岛㊀266071)摘㊀要:‘南部新书“是北宋钱易的一部主要引录前人著述撰成的史料笔记,多记唐朝政事,对于研究唐朝的政治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㊂‘南部新书“有‘南郡新书“的异称㊂与‘南郡新书“这一异称相比,‘南部新书“这一书名的意蕴更丰富㊂ 南部 一词,一与钱易籍贯地相关,二指书中主要所涉官僚机构位于宫城之南,三与钱易任职机构位置相关㊂ 新书 指书的内容体例,与作者著书旨趣密切相关㊂关键词:‘南部新书“;书名; 南部 ; 新书中图分类号: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2)12-0136-04㊀㊀‘南部新书“是北宋钱易所著的一部史料笔记㊂它多记唐朝事,兼及五代㊁宋初事,既记载朝章典故㊁政制沿革,也记载士人轶事㊁谣谚诗文;既记载节日风俗㊁山川古迹,也记载鬼神异闻㊁音乐方技,对于研究唐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㊂目前,学术界针对该书书名的研究较少,周勋初在‘唐代笔记叙录“一书中认为 钱易著书时在越地,故取此名 ;周瑾锋在‘唐宋笔记研究“一文中提到‘南部新书“书名与地名相关,但并未展开论述㊂因此,笔者结合全书内容对书名词义进行了系统研究,力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有‘南郡新书“的异称的问题,二是关于 南部 新书 的词义㊂1㊀‘南部新书“与‘南郡新书“㊀㊀‘南郡新书“见于目录学著作‘郡斋读书志“(‘续古逸丛书㊃影印南宋理宗淳祐所刊袁本“),其 小说类 记载:‘南郡新书“五卷,右皇朝钱希白撰记唐朝杂事㊂而袁本‘郡斋读书志“ 杂史类 录 ‘南部新书“ ,与衢本‘郡斋读书志“杂史类录 ‘南部新书“五卷 同㊂阮元‘文选楼藏书记“卷六载 ‘南郡新书“十卷,宋员外郎钱希白著抄本㊂是书纂辑唐代遗事 ,而在卷三又载 ‘南部新书“十卷,是书杂记唐初至五代朝野故事 [1]㊂㊀㊀此外,‘记纂渊海“(四库全书本)‘兰亭考“(四库全书本)‘永乐大典“‘弘治徽州府志“(明弘治刻本)‘嘉庆长兴县志“(清嘉庆十年刊本)等典籍亦然保存一些此书的条目,条目出处亦载 ‘南郡新书“ ,且在记载 ‘南郡新书“ 的同时,其中大部分书目亦记 ‘南部新书“ ,且‘南部新书“出现的频率更高㊂㊀㊀‘郡斋读书志“‘记纂渊海“‘兰亭考“等成书于南宋,且都载‘南郡新书“这一异称,并不是偶然的㊂‘南郡新书“这一异称,最早或在北宋钱易作此书后就已经出现,且在当时名为‘南郡新书“的抄本数量较多㊂关于出现这个异称的原因,笔者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㊂㊀㊀‘南部新书“成书于北宋初,属于钱易的私人著作,受初宋印刷须向国子监报备的影响[2],加之文人们沿袭以往抄书的风尚,故成书后流行于当时的文人阶层㊂现存的‘南部新书“多为抄本,而少有刻本㊂ 南郡 一词,‘辞源“载: 南郡,地名㊂在今湖北江陵县北㊂汉移治江陵,即今治㊂汉郡有江陵等十八县㊂辖境东到武昌黄冈,西到四川巫山,北到襄阳安陆,南到恩施等地㊂ [3]此为狭义的 南郡 ,广631第42卷第12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年12月义的 南郡 指广大南部地区㊂而 南部 据‘辞源“载,广义亦指南方地区㊂ 南部 与 南郡 广义相似㊁字形相近,且钱易 父倧嗣吴越王 ,籍贯为吴越地,故极容易在传抄中出现‘南郡新书“这一异称,且因为种种因素流传开来㊂㊀㊀王丽娟的‘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⓪(文言卷)补正“一文载: 郡 部 字形相近,疑 郡 乃 部 之形误,而非‘南部新书“别称‘南郡新书“[4],并通过‘郡斋读书志校证“语 沈录何校本改 郡 为 部 论证其观点[5]㊂㊀㊀笔者通过对记载‘南郡新书“这一书名的典籍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典籍作于南方地区,尤其集中在浙江㊁四川等地,这些地区自五代以来就是文化繁荣㊁印刷技术发达的地区㊂‘南郡新书“别称在宋代或已出现,到明清时期依然见录于一些书籍中,可见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有此书名的抄本流传㊁收藏,大部分书籍中‘南郡新书“与‘南部新书“两个书名同存,说明此别称具有流传的合理性㊂㊀㊀‘南部新书“书名具有可靠的证据支撑,如:钱易子钱明逸为此书所作的序提及‘南部新书“;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衢本)㊁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目录学著作及一些题跋以‘南部新书“为名,而非‘南郡新书“;与‘南郡新书“这一别称相比,‘南部新书“这一书名的内涵更丰富,尤其是 南部 具有多层含义㊂2㊀ 南部 释义2.1㊀ 南部 与钱易籍贯地相关㊀㊀关于笔记的命名,曹之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到笔记 以与作者有关的地名命名㊂这些地名又可分为籍贯地㊁做官地㊁写作地㊁被贬地等 [6]㊂故一种说法是, 南部 意为钱易作此书时在南部地区㊂周勋初在‘唐代笔记小说叙录“中写道: 南部 云者,南方之谓,汉魏时有南部校尉等职务㊂钱易著书时在越地故取此名㊂ [7]这里的越地应是泛义,指南方区域㊂钱易子钱明逸序: 先君尚书,在章圣朝祥符中,以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宰开封㊂民事多闲,潜心国史㊂得一善事,疏于方册,旷日持久,乃成编轴,命曰‘南部新书“㊂ [8]可见,‘南部新书“是钱易任开封知县时所作㊂㊀㊀为确定钱易的著书地,笔者对钱易的仕途经历进行了简述㊂‘宋史㊃钱易传“记载,淳化三年(992),易举进士,后被罢㊂咸平元年(998),易再举进士,开封府试第二,后作讽喻诗,被降为第三㊂第二年中第,补为濠州团练推官㊂不久后为光禄寺丞㊁通判蕲州㊂景德三年(1006),钱易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入第四等,改为秘书丞,不久为信州通判㊂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封禅泰山,钱易献‘殊祥录“一篇,后迁为太常博士,不久直集贤院㊂大中祥符四年(1011),真宗祀汾阴,钱易奉命修‘车驾所过图经“,后迁尚书祠部员外郎㊂大中祥符五年(1012),钱易因国子科事,降监颍州税㊂ 岁中,知开封县 [9]㊂天禧元年(1017),祠部员外郎㊁直集贤院钱易判三司都磨勘司[10]㊂天禧三年(1019)后,擢知制诰㊁判登闻鼓院㊁纠察在京刑狱㊂累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 [11]㊂‘东轩笔录“卷十三载 祖宗朝,赤县㊁箢库犹差馆职人 ,故钱易在大中祥符年间职闲无事,潜心著书㊂㊀㊀馆阁藏书浩如烟海, 上自文籍之初,六经传记,百家之说,翰林子墨之文章,下至医卜㊁禁咒㊁神仙㊁黄老㊁浮图㊁异域之言,靡所不有,号为书林 [12]㊂‘南部新书“内容繁杂,所引用参考的书籍类型多样,梁太济‘南部新书溯源笺证“载,‘南部新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来源于国史实录,如‘旧唐书“‘唐会要“等,约半数来源于‘太平广记“引录的笔记小说,引用或参考的小说笔记有‘朝野佥载“‘酉阳杂俎“等几十种㊂‘太平广记“于太平兴国三年(978)成书后交付史馆, 六年诏令镂版,广记镂本颁天下,言者以为非学者所急,墨板藏太清楼 [13]㊂此书当时没有大规模印刷,钱易只有在馆阁供职才能取用方便㊂因此,钱易作‘南部新书“时主要在馆阁供职,即使外出为官也在京畿附近,不可能在南部地区㊂㊀㊀笔者认为 南部 与钱易籍贯地相关,无论是出于对故土的情感还是有关‘南部新书“内容的写作㊂钱易是吴越废王倧之子,祖籍临安(今浙江杭州)㊂其叔吴越王钱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宋,整个钱氏家族随之入京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载: 希白世据吴越,唐之故老,多居其国,故承平文献,述之甚详㊂ [14]吴越地区经济发达㊁文化繁荣㊁印刷技术高,刻印了大量书籍㊂‘册府元龟“载,吴越曾向后唐献九经㊁‘唐书“等书籍,说明当时吴越刻印经史之书已形成一定规模㊂吴越归土于宋后,众多书籍悉送馆阁㊂钱氏家族藏书丰富,钱氏子孙擅文,举进士者众多㊂钱易嗜读书,其堂兄惟演亦 于731曹吉玲,李传军:‘南部新书“书名新证鬹㊀书无所不读,家储文籍侔秘府 [15]㊂因此,钱易作‘南部新书“时除在馆阁抄录外,很有可能利用了家族的藏书㊂‘南部新书“记载众多有关佛道典籍㊁佛教故事的条目㊂‘宋史“记载钱易才学过人, 及喜观佛书,尝校‘道藏经“,著‘杀生戒“ [16]㊂钱易崇佛向道,可追溯到他的先辈,历代吴越王都兴建佛寺㊁造佛塔㊁译佛经,吴越国举国盛行崇佛的风尚㊂因此,钱易作此书与他的家世背景㊁家学渊源密切相关㊂2.2㊀ 南部 指书中所涉主要唐朝官署机关位于宫城之南㊀㊀‘南部新书“多记一国一朝之事,载唐朝政事,尤重官员轶事琐闻,杂载政制沿革㊁官职迁转等,官员交往㊁政务运转㊁仕途升迁㊁科举应试的活动集中发生在中央政府机关及其他官署机关,包括中书省㊁门下省㊁尚书省㊁御史台㊁寺㊁监㊁卫等文武机关㊂㊀㊀除中书省和门下省位于宫城内外,其他官署机关都位于皇城,位于宫城的南面㊂皇城亦曰子城, 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其间并列台省寺卫 [17]㊂南北走向的承天门街位于承天门外之南,南通朱雀门㊂‘长安志“载: 承天门街之东㊁宫城之南,第二横街之北㊂从西第一门下外省㊂次东殿中省㊂次东左千牛卫㊂次东左卫㊂承天门街之东面㊁第四横街之北㊂从西第一尚书省㊂承天门街之东,第五横街之北㊂从西第一左领军卫㊂承天门街之东第七横街之北㊂从西第一太常寺㊂ [18]台㊁省㊁寺㊁卫的分布与位置亦可以清楚地从图1看到㊂图1㊀唐长安城官署机构图2.3㊀ 南部 与钱易任职机关位置相关㊀㊀‘南部新书“记载尚书省的条目约百条㊂尚书省在唐代有 南省 南宫 的别名,龚延明的‘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解释 南宫 为: (唐)尚书省或礼部别称㊂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 唐人本以尚书省在大明宫之南,故谓之南省㊂ 南宫,即南省㊂ [19]‘南部新书“载 南省 南宫 条目,如甲卷载: 尚书省东南向阳通衢,有小桥,相承曰 拗项桥 ㊂言御史及殿中久次者,至此必拗项而望南宫也㊂ [20]㊀㊀‘南部新书“有关尚书省的条目涉及吏部㊁礼部㊁户部的描述笔墨较多,兵部与刑部次之,工部条目所占比重最小㊂从地位上说,吏部为尚书省六部之首, 掌天下官吏选授㊁勋封㊁考课之政令 [21],在职能上尤为重要㊂此外,钱易曾任礼部的祠部员外郎㊁户部的度支员外郎,虽然为阶官,但对本司的一些事务有相应了解㊂831曹吉玲,李传军:‘南部新书“书名新证鬹㊀㊀ 南部 与钱易任职机关位置密切相关,亦有他据可证㊂‘新编古今分门类事㊃梦兆门“录 钱公自述 : 后捷制策,通闺籍,直集贤,宰南部,凡十五年,五品之消息寂无闻焉㊂及摄鸿胪少卿㊂ 关于 宰南部 ,钱易直集贤后,曾为祠部员外郎㊁直集贤院和度支员外郎㊁直集贤院㊁知开封县等㊂宋代沿袭唐代关于职官的称谓,尚书省称为 南省 ,其员外郎亦可称为南省员外郎,‘事林广记“‘宋代东京研究“等书记载,宋中央主要官署位于宫城南部[22],可见 宰南部 确与钱易任职情况密切相关㊂综上所述, 南部 与钱易的仕途经历㊁政治诉求和思想情感等密切相关㊂3㊀ 新书 释义㊀㊀ 新书 指书的体例㊁编排方式㊂‘南部新书“因以‘新书“次为门类 ,且成书后 事实千,成编五,列卷十 ,说明钱易作此书有一定的次序㊂其书原本已散佚,传世的多为抄本㊂虞云国的‘ 南部新书⓪小考“将‘南部新书“抄本版本流传分为节本和足本两个系统,学术界以研究足本为主,‘南部新书“的点校本以十干为十卷,条目偶有重复㊁编排混乱,因此,此书为钱易兴致所来,信笔所作,亦可解释㊂‘南部新书“原本的分类㊁次序已不存,虽然条目编排混乱,但依然有规律可循,吴松的‘ 南部新书⓪整理与词语研究“为验证‘南部新书“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对书中一些条目的来源进行考察发现,书中有连续几条内容都来源于同一书籍[23]㊂㊀㊀与前当代笔记小说相比,‘南部新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内容题材和体例格式上㊂在内容题材方面,与‘大唐新语“‘朝野佥载“等专记士大夫轶事㊁朝野轶闻的唐人笔记小说相比,‘南部新书“内容繁杂,有作者的观点及考证,历史琐闻与考据辩证较多,小说成分有所减少[24]㊂‘南部新书“写作目的集鉴诫㊁教化㊁博知于一体,书中内容具有补史阙㊁资考证㊁广见闻的作用㊂在写作风格㊁体例方面,与‘洛阳缙绅旧闻记“‘北梦琐言“这类条目内容翔实㊁条目书写方式相似的笔记小说相比,‘南部新书“叙事风格简洁㊁条目精练,具有随意性的特点, 形式上每条都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但从内容上看,或者各条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各条互不相关 [25]㊂条目长短不一,上下条目联系不紧密,体现了该书为钱易兴致所来㊁信笔而就㊂4㊀结语㊀㊀‘南部新书“作为原书名是无疑的,其别称的产生,很可能是传抄过程中字义㊁字形的相近造成的㊂与‘南郡新书“这一别称相比,‘南部新书“这个书名更能揭示内容主旨, 南部 对于揭示钱易的仕宦经历㊁情感及书中内容具有独特的意义㊂ 新书 展现了该书的内容㊁体例安排等,对于研究北宋笔记的发展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㊂考证‘南部新书“书名,对于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向及书中内容与体例具有重要的意义㊂参考文献:[1]㊀阮元.文选楼藏书记[M ].李慈铭,校订.清越缦堂抄本.[2]㊀刘潇.宋代官刻书籍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9.[3]㊀辞源(修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22.[4]㊀王丽娟.‘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补正[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81-89.[5]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M ].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54.[6]㊀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608.[7]㊀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71.[8][20]㊀钱易.南部新书[M ].黄寿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2.[9]㊀王称.东都事略[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0]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15][16]㊀脱脱.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10342-10344.[12]㊀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1:1446.[13]㊀王应麟.玉海[M ].扬州:广陵书社,2003:1031.[14]㊀李慈铭.越缦堂日记[M ].扬州:广陵书社,2004:5629.[17][18]㊀宋敏求,李好文.长安志㊃长安志图[M ].辛德勇,郎洁,点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248-251.[19]㊀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498.[21]㊀李林甫.唐六典[M ].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4:27.[22]㊀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31.[23]㊀吴松.‘南部新书“整理与词语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24]㊀闵锐.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研究:兼论笔记小说中宋调 的形成[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25]㊀李银珍.宋代笔记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14.(编校:孙新梅)931曹吉玲,李传军:‘南部新书“书名新证鬹。
高中生课外读书目排名推荐

【导语】读书可陶冶情操,使⼈⼼胸更加开阔,喜欢读书的⼈,时把⼼思投⼊进去,⾝临其境,在书中同作者⼀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悲伤,⼀同欣赏优美的歌曲。
下⾯是⼩编精⼼推荐的⾼中⽣课外读书⽬排名推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育频道!1.⾼中⽣课外读书⽬排名推荐 1、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读《诗经》;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读《楚辞》; 3、寂寞圣哲:读《论语》(选读《墨⼦》《庄⼦》《韩⾮⼦》); 4、⽇⽉清朗,千古风流:读《世说新语》; 5、桃源梦境与归去来兮:读陶潜; 6、李杜⽂章在,光焰万丈长:读李⽩或杜甫; 7、⼀⽚江⼭尽姓韩:读韩愈; 8、世事⼀场⼤梦,⼈⽣⼏度秋凉:读苏轼; 9、⼀民之⽣重天下:读王安⽯; 10、末世悲歌伤红楼:读《红楼梦》。
11、百年寻梦: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2、⾛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 13、以⼀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们:读《雷⾬》; 14、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读穆旦; 15、⽣命是忧伤的:读《边城》; 16、⽣命是⼀袭华美的袍:读张爱玲; 17、⼥性的天空是低的:读萧红; 18、⼈⽣的局促与困顿:读《围城》; 19、读中国当代诗歌(1979年⾄2009年)。
2.⾼中⽣课外读书⽬排名推荐 1.《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四⾔为主的句式和重迭反复的章法是《诗经》中诗体的主要特⾊。
“窈窕淑⼥,君⼦好逑’,“逃之夭夭”,“杨柳依依”等四字句,今天仍被⼴泛使⽤。
《诗经》中的《风》是从民间采集的民歌,是其中的精品,它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读者要欣赏《诗经》之美,⾸先应注意⽂中“赋、⽐、兴”的表现⼿法,其次还要克服⼀些今⽇已不再使⽤的冷僻字的困难。
2.《楚辞》 《楚辞》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定的,共17篇,其中7篇为屈原所作。
《楚辞》代表了中国⽂⼈⽂学最早的辉煌成就,对于中国美学及中国⽂⼈的思想有持续的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补正志疑范志新孙楷第先生之《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问世后,编纂历史修久的文言小说书目,便成为广大读者、研究者翘首企望的事,郑振铎先生当年为《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时,曾呼吁之。
时隔半个世纪,袁行霈、侯忠义两先生编纂的《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以下简称《书目)是对郑先生呼吁响应。
它填补了小说研究中的空白,是部很有用的工具书,与孙目可为姊妹篇。
由于文言小说种类繁杂,体例不纯,历史上目录学家于小说家类,取舍向有异同,一书隶属,亦无定论;且又系草创,故疏漏舛误在所难免,本文拟据“凡曾见于小说家类之文言小说,一般均予收录”(《书目》凡例),且书的存佚大致可考的原则,就管见所及选部分条目,一依《书目》体例(惟作者履历已见《书目》者略),略作补遗、正误、志疑,用意惟在添砖补罅而已。
一、补遗虞喜志林一卷存(晋)虞喜撰见《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小说类。
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古今说部本又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四明丛书本均作《志林新书》一卷。
开天传信记一卷存(唐)郑棨撰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类。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郑堂读书记》并入子部小说类。
百川学海本学津讨原本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初集本说库本丛书集成本历代小史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总目》曰:“书中皆记开元、天宝故事,凡三十二条。
语涉神怪,未能尽出雅驯。
然行世既久,诸书言唐事者,多沿用之,故录以备小说之一种焉。
”灌畦暇语一卷存(唐)无名氏撰见《遂初堂书目》子部小说类。
《传是楼书目》入子部小说类。
《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
稽古堂丛刻本说郛本奇晋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古今说部丛书本艺圃搜奇本淡生堂余苑本《四库全书总目》曰:“不著撰人。
书中皆自称曰老圃,唐太宗一条独称臣、称皇祖,知为唐人。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曰:“此乃明李东阳偶得残帙,重为排整成书。
”岭表录异三卷存(唐)刘恂撰见《崇文总目》子部小说类。
《博野蒋氏寄存书目》、《孙氏祠堂书目》均入子部小说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入史部地理类。
《宋史•艺文志》岭表作岭外,题唐刘昶撰。
《文献通考》录异作异录。
聚珍版本百川学海本唐人说荟本榕园丛书本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总目》曰:“旧本题唐昭宗朝出为广州司马。
官满,上京扰攘,遂居南海,作《岭表录》。
陈振孙《书录解题》亦云昭宗朝人。
然考书中云唐乾符四年,又云昭宗即位。
唐之臣子宜有内词,不应直称其国号,且昭宗时人,不应预称谥号,殆书成于五代欤?恂之原本,则已久佚……惟散见《永乐大典》者,条理较详,尚可编次。
谨逐卷裒辑,而佐以旁见诸书者,排比其文,仍成三卷,以复唐志之旧。
”渚宫旧事五卷补遗一卷存(唐)余知古撰见《述古堂书目》子部小说类。
《四库全书总目》入史部杂史类。
说郛本一卷墨海金壶本、吉石庵丛书本、平津馆丛书本均五卷附补遗一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总目》曰:“一名渚宫故事。
其书上起鬻熊,下迄唐代,所载皆荆楚之事,故题曰渚宫。
书本十卷,《唐书艺文志》著录此本,惟存五卷,止于晋代。
考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渚宫故事》十卷,则南宋之初,尚为完本。
至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言,已与今本同。
则宋齐以下五卷当佚于南宋之末。
元陶宗仪《说郛》书钞此书十余条,晋以后乃居其七,疑从类书引出,非尚见原本也。
《唐书艺文志》载此书,注曰:文宗时人。
又载《汉上题襟集》十卷,注曰:段成式、温庭筠、余知古。
则与段、温两人同时倡和。
此书皆记楚事,其为游汉上时所作,更无疑义。
陈氏以为后周人,已属伪误,《通考》引《读书志》之文,并脱去余字,竟题唐知古撰,则谬弥甚矣。
今仍其旧为五卷,其散见于他书者,则辑为补遗一卷,附录于后焉。
”原化纪一卷(唐)皇甫口《国史经籍志》、《中国丛书综录》并入子部小说类。
说郛本古今说部丛书本摭异记一卷存(唐)李濬撰见《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小说类。
合刻三志本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唐人说荟本历代丛书本阴德录一卷(宋)无名氏撰见《铁琴铜剑楼》人子部小说家类。
明刊本《铁琴铜剑楼》曰:“不著撰人名氏,各家书目亦末载录。
所录皆系宋代名卿阴德事,采自宋人说部诸书。
今已有不传者,如:王氏谈渊、曾鲁公轶事、古今类事之类。
书中遇宋帝及后字俱空格,疑亦宋人所撰。
”燕魏杂记一卷存见《博野蒋氏寄存书目》子部小说类。
涵海本艺海珠尘本丛书集成初编本莫郘亭有抄本《四库全书总目》曰:“中进士第,徽宗时历官至河北都转运使。
高宗南渡,起知为扬州。
两入政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少傅、醴泉观使致任。
卒赠太师,秦国公,谥忠穆。
”又云是书“盖颐浩在河北时作,今只存二十九条,于古迹颇有典据。
”少仪外传二卷存(宋)吕祖谦撰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本此本自《永乐大典》中录出。
《四库全书总目》曰:“《永乐大典》别载《辩志录》二卷,亦题吕祖谦撰,其文全与此同,盖一书二名。
”苍梧杂志一卷(宋)胡珵撰见《遂切堂书目》、《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小说类。
说郛本古今说部丛书本避戎夜话二卷存(宋)石茂良见《国史经籍志》、《述古堂书目》子部小说类。
《四库全书总目》入史部杂史类。
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广四十家小说本说库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石茂良,字太初。
爵里未详。
《四库全书总目》曰:“是编载靖康元年十一月金人陷汴京事,盖亲在围城之内,记所见闻。
”尤袤《遂初堂书目》载有《靖康夜话》,疑即此书。
岭外代答十卷存(宋)周去非撰见《孙氏祠堂书目》小说部《四库全书总目》入史部地理类。
知不足斋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总目》曰:“去非字直夫,永嘉人。
隆兴癸未进士,淳熙中官桂林通判,是书即作于桂林代归之后。
自序谓本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益以耳目所见闻,录存二百九十四条。
盖因有问岭外事者,倦于应酬,书此示之,故曰代答……所纪两南诸夷,多据当时译者之辞,音字未免舛伪……《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并作十卷。
《永乐大典》所载亦为二卷,盖非其旧,今从原目,仍析为十卷云。
”玉堂杂记二卷存(宋)周必大撰《孙氏祠堂书目》小说部。
《四库全书总目》入史部地理类。
周益公大全集本汲古阁本又历代小史本一卷津逮秘书本百川学海本学津讨原本说郛本均作三卷《四库全书总目》曰:“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
庐陵人。
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中宏词科,权中书舍人。
孝宗朝历右丞相,拜少傅,进益国公。
宁宗朝以少傅致仕,卒谥文忠。
事迹具宋史本传。
此书皆记翰林故事……凡銮坡制度沿革及一时宣召奏对之事,随笔记录,集为此编……洪遵《翰苑群书》所录,皆唐代及汴都故帙,程俱《麟台故事》亦成于绍兴间。
其隆兴以后翰林故实,惟稍见于《馆阁续录》及洪迈《容斋随笔》中,得必大此书,互相稽考,南渡后玉堂旧典亦庶几乎厘然具矣。
荆溪吴民林下偶谈四卷存(宋)吴子良撰见《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四库全书总目》入集部诗文评类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又说郛本唐宋丛书本古今说部本均一卷《四库全书总目》曰:“临海人。
宝庆二年进士,官至湖南运使、太府少卿……旧本八卷,此本少四卷,殆士粦所合并也。
韦居听舆一卷存(宋)陈直撰见《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小说类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四库全书总目》曰:“宋元丰时为泰州兴化令。
”忭都平康记一卷存(宋)张邦基撰见《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小说类说郛本五朝小说大观本五朝小说本蓼花洲闲录一卷存(宋)高文虎撰见《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小说类古今说海本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江行杂录一卷存(宋)廖莹中撰见《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小说家类续百川学海本古今说海本历代小史本说郛本说库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廖莹中为宋末贾似道馆客,事见《宋史•贾似道传》。
豪异秘纂一卷(宋)无名氏撰《直斋书录解题》、《中国丛书综录》并入子部小说家类说郛本《直斋书录解题》曰:“所录五率,其扶余国王一则,即所谓此须客者也。
”东南纪闻三卷存(元)无名氏撰《四库全书总目》、《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小说家类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养素轩丛录本旧钞本《四库全书总目》曰:“不著撰人名氏。
诸家书目亦不载。
考书中有‘丙子之事,非复庚申之役’语,丙子为至元十三年,前一年巴颜渡江,临安失守矣。
当为元人所作。
故称宋为东南。
所载惟论蚳醢、论楫两条,偶涉古事,余皆南北宋之佚闻。
间与他书相出入,疑亦杂采说部为之……大旨记述近实,持论近正,在说部中尤为善本……原书久佚,卷帙无考,今以《永乐大典》分载各韵下者,裒合排纂,勒为三卷。
”虚谷闲抄一卷存(元)方回撰《千顷堂书目》、《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小说家类古今说海本说郛本五朝小说大观本五朝小说本又古今说部本作宋人。
《四库全书总目》云:“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人。
宋景定别有登第,官提领池阳茶盐,迁知严州。
入元为建德路总管。
回以在宋之日谄媚权贵贾似道,似道势败,又先劾之,为世所讥。
及宋亡时,又身为太守举城投降,益为清议所不齿。
事见周密《癸辛杂志》。
”则知方回为宋入元之人。
又《四库全书总目》云:“所撰有《虚谷集》,今未见”,疑即是书。
平江纪事一卷存(元)高德基撰见《述古堂书目》子部小说类。
《四库全书总目》入史部地理类稽古堂丛刻本说郛本墨海金壶本广四十家小说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总目》曰:“平江人。
尝官建德路总管。
书中记干文传修辽金宋史事,则当成于至正中矣。
所载皆吴郡古迹,而亦兼及神仙鬼怪、诙谐谣谚之事,可裨图志佚闻。
其间不免疏谬者……然其序次详瞻,条理秩然,足称采撷者多,亦龚明之《中吴纪闻》之流亚也。
”啽呓集一卷(元)宋无撰见《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小说家类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四库全书总目》曰:“字子虚,苏州人。
尝举茂才,不就。
”元氏掖庭记一卷存(明)陶宗仪撰《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郑堂读书记》、《中国丛书综录》均入子部小说类说郛本续百川学海本香艳丛书本《郑堂读书记》曰:“是书杂记元一代宫事,自世祖至顺帝凡二十五条。
叙述井然,具有《西京杂志》遗意。
然所记颇不全备。
疑后王廷补入说郛时,有所删节,非南邦之全书矣。
”寓圃杂记十五卷(明)陆容撰见《传是楼书目》子部小说家类。
《传是楼书目》子部小说家类,又载:“寓圃杂记二卷松窗寤言一卷《水东日记》一卷,明王锜、崔铣、叶盛,一本”,则可知《寓圃杂记》有同名异书两种,一为王锜著,《书目》巳著录,(惟《传是楼书目》作二卷,今传本为十卷);一为陆容撰,未见《书目》著录。
又,陆容另有《菽园杂记》十五卷,或即是书欤?待考。
井观琐言三卷存(明)郑瑗撰见《传是楼书目》子部小说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
宝颜堂秘籍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唐宋丛书本说郛本又今献汇编本二卷《四库全书总目》曰:“旧本题宋闽南郑瑗撰。
钟人杰《唐宋丛书》亦作宋人。
而书中称明为国朝,所评论者多明初人物,决非宋人所为。
考宏治《八闽通志》载有蒲田人郑瑗,字仲璧,成化辛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郎中……则此编当即明莆田郑瑗所作,题宋人者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