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 老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 老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 老舍网上学习辅导2008年09月25日星期四18:23老舍网上学习辅导一、关于老舍生平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舒"字拆开,为字"舍予",后取中间的"舍"字,以"老舍"为笔名。

《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时,第一期用的还是本名"舒庆春",从连载的第二期开始,第一次使用"老舍"作笔名。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满族,旧时叫"旗人"。

1900年,父亲舒永寿(正红旗护军甲兵)在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时阵亡殉国。

还不到两岁的老舍藏在家中的箱子里,昏睡了几天才躲过了一劫。

1905年(6岁)入私塾,1909年(10岁)后,先后在西直门、南草厂等地的市立小学、中学读书。

1913年(14岁),由于家贫,考入免收学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师范毕业后派任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0年被任命为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

1922年受洗礼加入基督教,跟基督教堂的满族牧师学英语,结识了燕京大学的艾温士教授,又到燕大去旁听英语课程。

1922年受洗礼加入基督教,同年9月去天津在南开中学教国文。

1923年(24岁)在《南开季刊》第2、3期合刊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后经艾教授推荐,于1924年夏天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文教师。

在英国期间,阅读了狄更斯等人的小说,萌发了"写着玩玩"的想法(《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宇宙风》创刊号,1935年9月),正式开始小说创作,连续写出了三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这三部小说分别于1928年和1931年在国内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小说写在练习本上寄给国内的朋友罗常培,后来交到鲁迅手中,鲁迅的朋友、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有意出版,结果郑振铎拿到《小说月报》上抢先发表。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起至今的文学作品,
涵盖了多个文学流派和风格,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化。

在这个专题中,可以研究以下内容:
1. 作家和作品:研究现当代中国作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分析他们的重要作品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

2. 文学流派和风格:探讨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发展和影响,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3. 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著作的批评和理论,探讨不同学派和观点对文学的理解和评价。

4. 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探讨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5. 性别和身份议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对于性别和身份议题的探讨,分析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社会关系。

6. 左翼文学和异议文学:探讨中国现当代左翼文学和异议文学的发展和作用,分析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

7.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其他艺
术形式(如电影、音乐、绘画等)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以及文学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一)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一)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一)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

2.对后来的郭沫若研究启发最大的是朱自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所作的导言。

3.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人生派”,而创造社则被称为“艺术派”。

4.鲁迅小说《肥皂》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四铭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5.郭沫若曾说:“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

6.《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其中的第一条是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与“空头”的投机活动。

7.“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出自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之口。

8.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代表作就应该是《天狗》之类的作品。

9.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作家是1921年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的沈雁冰。

10.鲁迅自己曾经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11.创造社在1928年后,文学主张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后期创造社”。

12.茅盾小说人物塑造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系列”,一是“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二是“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13.吕纬甫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14.鲁迅与郭沫若赴日本留学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医学。

15.《幻灭》是茅盾的第一部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心理变化,它在《小说月报》上一发表,就引起普遍注意,既是茅盾小说创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16.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7.“五四”时期发表郭沫若诗歌最多的报纸是《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文学作品,涵盖了各个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一、小说类代表作品:1.《红楼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而成。

作品通过展示贾宝玉一家的生活和情感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政治腐败、封建伦理道德的沦丧以及家族衰败的命运,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2.《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苦难生活,呈现了战争、饥荒、家庭的痛苦,并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小说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反思。

3.《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另一部代表作品,讲述了农村人民为生存而卖血的故事。

作品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困现实,并对人性的尊严和人类的尊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二、诗歌类代表作品:1.白居易的《长恨歌》: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描绘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以其优美的词藻和动人的情感而闻名。

2.北岛的《泥石流》:北岛是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

《泥石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困境和无奈,反映了人们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焦虑和迷茫。

3.舒婷的《雨巷》:舒婷是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大都写实而富有感情。

《雨巷》通过描绘一个雨天的巷子,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追忆,给读者带来深邃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三、散文类代表作品:1.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压迫与盛衰的真相,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2.余秋雨的《桐华烟雨》:这是余秋雨的代表作品之一,集合了他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产生的中国文学作品。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家们的创作思路和题材选择。

本文将从独立个体与社会关系、现实主义创作和文学与历史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

首先,中国现当代文学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在早期的现代主义文学中,作家们更加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然而,中国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作家们难以完全遵循西方现代主义的写作方式。

相反,他们开始逐渐关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例如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作者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荷花的成长过程,表达了对封建家庭和社会的批判。

这种关注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文学创作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大特点。

其次,现实主义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流创作方式。

虽然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也包括一些超现实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但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占据主导地位。

作家们通过刻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揭示社会现实,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在余华的《活着》中,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一生的苦难经历,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个体的无奈。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最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背景,也是作家们创作的重要素材。

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背景,反映了历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在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作者通过描写上海滩上的江湖恩怨,勾勒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独立个体与社会关系、现实主义创作和文学与历史关系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丰富多样、思想深刻,并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演变相互交织。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

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一、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概述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是我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我国文学发展历程和当代作家思想艺术成就的深度评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现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作家们的创作也涵盖了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多个方面。

对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进行专题研究,对于了解我国文学发展脉络、把握作家创作动向以及丰富文学研究视野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 现实主义作品我国现当代文学在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

著名作家鲁迅的《呐喊》、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透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呈现出当时我国社会的不同侧面和人性的冷暖。

2. 后现代主义作品后现代主义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打破了传统叙事和结构,注重对语言、意义和符号的重新解构和重组。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张抗抗的《城南旧事》等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涵,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3. 女性文学作品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我国女性文学逐渐崭露头角,并在文坛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作品,通过对女性命运和情感的细腻刻画,引起了广泛共鸣和思考。

4. 乡土文学作品乡土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国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独特色彩。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作品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贾平凹的《废都》、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作品,通过对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描绘,展现出了我国乡土文学的独特魅力。

三、对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既是对文学艺术的深度挖掘,也是对当代社会、时代风貌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在我的个人观点看来,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其思想和艺术成就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脉动和激荡,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专题研究,探究其主题、风格和艺术特点。

第一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作家们开始大胆探索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一些突出的作家如鲁迅、茅盾等以其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坛。

第二部分:鲁迅的作品研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直指社会弊端,深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我将选择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进行研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对人性的观察以及他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第三部分:茅盾的作品研究茅盾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茅盾的作品涉及广泛,以小说《子夜》为例,我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对个人命运与大时代的交织关系,并分析茅盾文学的艺术特点。

第四部分:余华的作品研究余华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闻名。

我将选择他的代表作《活着》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所传达的生命意义、对人性的思考以及余华独特的写作风格。

第五部分:莫言的作品研究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而广受赞誉。

我将以他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为例,探讨其中融合的历史与个人故事,并分析莫言作品中对人性的探讨和对历史与现实的关照。

结论:通过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作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创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从鲁迅的批判现实、茅盾的历史观照、余华的人性思考到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些作家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各自时代的风貌,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演进。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成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和人性的重要窗口。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上下)必读作品阅读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上下)必读作品阅读指导
《地球,我的母亲!》是一幅极具中国特色的“五四”圣母图:玉立于诗行之上的地母沐浴在曙光初照之中,晨风吹拂之下,那么崇高温柔,那么仪容动人。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是一个呼唤巨人的时代,“地球,我的母亲”可以视为这个时代献出“卡冈都亚”的圣母。
现代德国最优秀的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创作的单幅石版画《面包》塑造了一个“震动了艺术界”的母亲形象:饥饿的孩子急切地拉着妈妈要东西吃,而贫穷的母亲两手空空,毫无办法满足孩子们最起码的要求,揪心的母亲只能背人饮泣。诚然,这种“再现”的艺术,这个感染力很强的受难的圣母像,具有鲁迅先生所说的“愈看,而愈觉得美,愈觉得有动人之力”的艺术境界,对于揭露现实的黑暗,表现旧世界的水深火热,无疑是极有审美价值的。然而,它毕竟是个现实而沉重的“画题”。《地球,我的母亲!》则是“表现”的艺术,诗情画意完全是由诗人“抛舍自己”而生,是个理想而轻松的“画题”。它属于“五四”时代精神:清新、明朗,乐观、进取。
同时我们对光明的理解,似乎不应该用一般社会学意义上的“光明”,而应该理解为对于将来的一种承诺式的希望,鲁迅从写《狂人日记》里的“救救孩子”开始,到《药》里的花环,都有一种“听将令”的对于将来的承诺,但这种承诺逐渐被鲁迅认识到其中的虚妄,因此在这里,影子自然是要告别了。
通过《影的告别》,我们深入到鲁迅的内心深处了解了鲁迅,认识了一个内心矛盾着的、执着于现实的鲁迅。
《地球,我的母亲!》写得浪漫纯真、情深意切,是《女神》中比较优美别致的一类诗。如果说,《凤凰涅槃》是从泛神论的地心中爆发出的火山,那么就应该说,《地球,我的母亲!》是从泛神论的温床里滋生出的奇花;《天狗》代表《女神》气势雄伟的一面,《地球,我的母亲!》展示《女神》风景秀丽的一角。
对母爱的歌颂、向往,是冰心小诗的特色之一。她在《春水?一0五》中咏叹:“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在《繁星?一五九》中,她再次歌唱:“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句精美,“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地球,我的母亲!》也歌颂母爱:“地球,我的母亲!/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地球,我的母亲!/你背负着我在这乐园中逍遥,/你还在那海洋里面,/奏出些音乐来,安慰我的灵魂。”笔调汪洋恣肆,新鲜、净朗、祥和、博大的母爱时空使人感到“体之周遭,随处都是乐园,随时都是天国,永恒之乐,溢满灵台。”(《<少年维特之烦恼>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理)第一编小说部分1,鲁迅:《在酒楼上》(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

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

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

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

'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

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

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

--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孤独者》、《伤逝》。

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

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

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补天》、《理水》、《非攻》。

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残雪:《艺术复仇--读〈铸剑〉》,收《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钱理群:《〈故事新编〉解说》,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高远东:《〈铸剑〉讲解》,收《走进鲁迅》(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废名:纸坊记〃楔子(外四篇)选录本文及所附的《菱荡》(节选)、《桥〃灯笼》(节选)、《莫须有先生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节选)、《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节选)四则文字,是为了展示废名小说语言的五度变化,废名小说创作始于1922年,终于1948年,几乎与现代文学相起讫。

作为极负盛名的"文体家",他在语言上的极端追求和极力变化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纺纸记〃楔子》背后的思想相当复杂晦涩,因而本节的阅读仅从体会其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

《菱荡》是废名早期短篇小说,这是一种几乎没有"故事"的小说,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是其特点,语言清新流利,运转自如,体现了很高的水平。

《桥》的创作延续十多年,是由一段段可自独立的章节组成的长篇,在这部作品中,废名进行了艰苦的语言探索,"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极端俭省的文字使得意象既繁密又超出常理地跳跃,修辞上也有较为极端的探索,成败皆有例证。

本选段中描写琴子的想象就是一个漂亮的修辞例子。

《莫须有先生传》与《桥》在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反,这个长篇用的是可以称为放肆的文字进行叙述,不衫不履,几乎毫无节制,在这里,废名把语言试验推到另一个极端。

《纺纸记》是废名拟想中的又一个长篇,但没有完成,只留下这个《楔子》,其晦涩难懂较之《莫须有先生传》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对语言的控制上明显比后者精致,如风行水上,起落无痕,抛开其他方面不论,这则文字所达到的水平在汉语文本中是极高的。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抗战后的长篇,此时废名已宣称不写小说,专写散文,碍于约稿,乃有此作,但废名基本上是将这部小说当散文写的,由于思想经历的变化,本作返朴归真,语言极为平易,可称"无意为文"了。

前面所讲是废名作品间的"异",实际上各期之间的"同"是不可能完全没有的,能否在所提供的文本中找到具体的句例。

[扩展性阅读书目]《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桥》"习字"、"杨柳"、"花红山"、"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下乡"、"这一章说到不可思议";《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买白糖"、"民国庚辰元旦"。

[参考书目]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

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1期。

4,茅盾:《子夜》选读重点琢磨有关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文字,体味语言的声、色变幻和节奏感;并注意作者(或通过人物之口)所作的分析性文字,进而体会本节描写的象征意义与在全书结构上的作用,从而把握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扩展性阅读书目】《子夜》、《霜月红似二月花》。

进一步体会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体味茅盾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语言,人物)。

【参考书目】王中忱:《都市空间.时代性.革命现实主义--读〈子夜〉》,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沈从文:《边城》(节选)(1),在了解全篇故事,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调的基础上,对下列文字作逐字逐句的细读,细心体味作者笔下人的心灵,人与人关系,以及相应语言的明净的美,进而体会作者所说的他的写作与水的关系:①五月端阳之夜,翠翠与二老第一次相遇("潭上那只白鸭慢慢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

………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②月夜翠翠与爷爷的谈话,睡梦中听见二老唱歌的幻觉("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祖父心里想:'做梦一辈子更好……')(2),认真思考与分析;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再仔细体会小说结尾("可是到了冬天……也许'明天'回来!")给你的感受。

(3),有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边城》作进一步的解读与研究:例如,从湘西地域文化、民俗学的角度,从诗化小说与语言的角度看《边城》,或联系沈从文其他关于湘西的小说,并与他的城市小说相对照,看沈从文笔下湘西社会在现代史中的缓慢变化,以及沈从文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的独特洞察与思考。

【扩展性阅读书目】《边城》(全书)、《长河》、《丈夫》、《萧萧》、《新与旧》、《灯》、《湘西》、《湘行散记》。

【参考书目】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又读〈边城〉》,分别收入《汪曾祺全集》3、5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收《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老舍:《骆驼祥子》节选(1),读老舍的作品,一定要抓住他的语言。

要重点揣摩以下几个片段:①小说开头对祥子其"人"其"车"的描写--请注意作者怎样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注入自己的"陶醉"之情,进而体会老舍语言中的诗意;②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的描写--请琢磨祥子夜行的神态、心理,破晓时分天色的变化,作者观察之入微,描写之细致与层次感,进而领会老舍语言"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的特点;③祥子回到北京城喝馄饨、吃老豆腐,"站起来,他觉出他又像个人了"的描写--注意老舍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心理的深刻体察,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而体会作为"北京市民诗人"的老舍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