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一、前言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新文学运动的崛起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剧变,新文学运动迅速兴起。
这一运动以推翻旧文化传统为目标,强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追求个体的内心体验。
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作家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新青年》等刊物为平台,倡导新思想、新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
三、现代派文学的探索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派文学的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的作家,以郭沫若、茅盾、冰心等为代表,开始追求艺术的现代性和个性的表达。
他们提倡自由写作,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同时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现代派文学的出现,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四、抗战文学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抗战为主题。
抗战文学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战争的真实描写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郭沫若的《七律·长城行》、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成为经典之作,激励了无数人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五、社会主义文学的崛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文学也随之崛起。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英雄形象为主题,代表作品有巴金的《家》、韩愈的《报告文学》等。
社会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和精神支持。
六、文学改革与思潮的交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新一代作家开始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他们在文学形式和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这一时期的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批判,也有对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代表作品有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它们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狂人日记——鲁迅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吃人。
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沉沦——郁达夫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的悲哀。
缀网劳蛛——许地山作品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异域情调。
潘先生在难中——叶绍钧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通过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潘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竹林的故事——冯文炳(亦名:废名)(京派)《竹林的故事》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
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写竹林、菜园、茅舍、少女,把自然景物灵化,把世间人物雅化,以真挚、友好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宗法制农村的纯洁、天真、优雅、生气勃勃的乡村劳动少女——三姑娘的形象。
拜堂——台静农着重描写了年轻窘困的汪二偷偷买香表、蜡烛与已有身孕的寡嫂草草拜堂成亲的故事。
小说选材特殊,特别刻画当事人复杂心理状态与拜堂特殊场面、氛围,于民俗风情中,不仅表现了古旧乡村穷苦人黯淡凄楚生存状态,也揭示了他们压抑苦痛的内心世界、求生意志以及对命运苦苦挣扎。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
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
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
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上海狐步舞——穆时英作者用现代派艺术处理手法,象电影镜头般的跳跃,勾勒出五光十色的上海夜景,表现了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与初创(1840-1919)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国家改革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萌芽并开启了新的历程。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必须更新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加深了民众对国家危局的认识,文人纷纷呼吁文学要为国家振兴谋发展。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1919-1949)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兴起,思想启蒙与现代文学的探索成为主题。
鲁迅、郁达夫等文人以言辞犀利的文章控诉时局,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
声嘶力竭的呼吁引导了近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相继兴起,形成多层次的文学声音。
第三章:新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成长(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大多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生活。
《红楼梦》、《茶馆》等标志性作品悉数问世,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发展。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化(1978-至今)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文学走向多元化,自由度提升。
民间文学、实验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大放异彩,作品内容更贴近民生,风格更加富有活力。
王蒙、毕飞宇等多位作家涌现,文学作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推陈出新,为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
不管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还是自由与责任的辩证,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期盼,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蓬勃发展,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学辉煌!。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分期
新中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新中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革时期文学(1966—1976) 文革时期文学(1966—1976) 新时期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期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 )
十七年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 红日》 吴强)、 红旗谱》 梁斌)、 )、《 )、《 《红日》(吴强)、《红旗谱》(梁斌)、《红 罗广斌、杨益言) 岩》 (罗广斌、杨益言) 青春之歌》 卢嘉川、江华、 杨沫 《青春之歌》 (卢嘉川、江华、林红 ) 创业史》 柳青 《创业史》 诗歌创作:郭小川, 诗歌创作:郭小川,贺敬之 散文创作:杨朔、秦牧、 散文创作:杨朔、秦牧、刘白羽 报告文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左联”成立 左联” 萧军、萧红及东北作家群,萧红《 萧军、萧红及东北作家群,萧红《呼兰河 传》 “京派”、“海派”及30年代文坛的繁荣 京派” 海派” 30年代文坛的繁荣
左翼时期的文学 (1928—1937) (1928— 代表作家作品(常考) 代表作家作品(常考)
茅盾(沈雁冰):《 动摇》 茅盾(沈雁冰):《蚀》三部曲(《幻灭》、《动摇》、 ): 三部曲( 幻灭》 追求》)、“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 》《秋收》《残 《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 )、长篇小说 子夜》 长篇小说《 冬》)、长篇小说《子夜》 巴金(李芾甘):激流三部曲《 》《春》《秋 ):激流三部曲 巴金(李芾甘):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 三部曲《 》《雨》《电 三部曲《雾》《雨》《电》 老舍(舒庆春):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 ):《 》《四世同堂 老舍(舒庆春):《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 龙须沟》 解放后) 馆》、《龙须沟》(解放后) 曹禺(万家宝):话剧《雷雨》 ):话剧 日出》 原野》 曹禺(万家宝):话剧《雷雨》、《日出》、《原野》、 北京人》 解放后) 胆剑篇》《王昭君》 》《王昭君 《北京人》 (解放后)《胆剑篇》《王昭君》 沈从文: 边城》 沈从文:《边城》 现代诗歌 雨巷》 老马》 大堰河— 戴望舒 《雨巷》 ,臧克家 《老马》 ,艾青 《大堰河— —我的保姆》 。 我的保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当代女性文学
探索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揭示她们对社会经济、 文化和性别议题的关注。
第四部分:新文学风潮
1 元末明初派
介绍元末明初派作家代表性作品的特点和风 格,挖掘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乡土文学
探究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揭示其承载的 地方特色与情感。
3 后现代文学
解读后现代文学的特点和内涵,探讨其反思 与超越传统文学的意义。
抗战文学
揭示抗日战争期间文学创作的精神与主 题,并探讨对后期文学的影响。
第三部分:当代文学
80年代文学
着眼于8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介绍该时期出现的 代表性作品和主题。
90年代文学
探究9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重点关注文学作 品中的思想和审美追求。
2 1 世纪文学
展望21世纪文学的发展方向,以及作品中反映的当 代社会问题。
审视小说和杂文在前现代文学中的地位,揭示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部分:现代文学
1
文艺复兴运动
2
探讨文艺复兴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文化变革。
3
文化大革命文学
4
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的特点和 表现形式,以及其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
响。
五四文学运动
回顾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学的 推动作用,重点介绍鲁迅等代表作家。
4 纪实文学
分析纪实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了解纪实文学 对真实世界的揭示与批判。
结语
当代文学的特点
总结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审美特点,展示其与前现代文学的比较与对比。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
探讨文学对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文学和文化传承
强调文学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现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命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第一部分:白话文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学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开始使用白话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鲁迅,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形式,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作家和思想家开始提倡新的文学观念和艺术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适、陈独秀等人。
他们主张文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命运。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仅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抗战文学的崛起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以抗战为题材,描写了人民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巴金的《家》。
抗战文学的崛起不仅表达了人民的抗战情感,也对国家的团结和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文学的兴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以社会主义为主题,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鲁迅、茅盾、巴金等人。
社会主义文学的兴起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也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部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绪论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多样化的题材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
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线:姜亚芬的出国
四、戏剧
老舍《茶馆》 怎样反映时代 作者写了三幕:一、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维新代表谭嗣同问斩,全国白色 恐怖; 二、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老舍强调“后”,说明他的创作意图不是写政变事件本身,而是写事件结束后对社 会、百姓产生的影响。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 主题:是为了埋葬旧时代,为旧时代送终。 选择茶馆为切入点的原因: 1、茶馆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喝茶的轻松状态下反映了人们的真实想法,是社会的 一个窗口,从茶馆的窗口看世界 2、茶馆本身也是一部辛酸的发展史,最终走向倒闭,茶馆特殊的文化价值。
局限: 1、思想上:在挖掘赞美现实生活的美的时候,忽略掩盖了现实生活的负面东西, 甚至相当严重的“左”倾思想带来消极影响。每篇文章把美和丑八二开是不行的, 但所有散文中一直没有写,夸大了现实生活中的美,简单地比喻成人间天堂。对时 代生活真实性的反映有问题。批评“优美的言辞里藏着虚假,精彩的诗歌中掺着欺 骗”。没有权力在伦理道德上指责,是时代的责任,不要把鞭子简单地抽到作家身 上,不是作家一个人的责任。 2、艺术:雷同感,模式化的局限,人工雕琢的痕迹,重复缺少创新,诗化处理不 到位,没把握好艺术分寸感。
二、时空范畴
时:1949—2011 年 空:当代文学是本土文学、地域文学,是发生在中华民族国土上的文学形态,同 时与世界文学紧密联系。 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有意识地与古代文学衔接、对接;通过当代文学诠 释古代文学,借鉴西方理论阐释,古今转会; 传统:旧传统—中国古代文学 --1917
新传统—现代文学 30 年 1917—1949 当代文学跟新传统更对接,具体表现: 1、现代作家郭沫若、巴金、老舍、毕淑敏进入当代文学时带入新传统; 2、现代文学确立了很多原则,鲁迅强调“人”的文学,国民性批判、人的精神干 预文学,毛泽东的谈话,当代文学基本继承; 国土辽阔:大题材、大境界、大视野的中国文学,大国文化的气派;
三、基本特征 (引用周扬的讲话)
1、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的特点) 1942—建国以后:不妥当的,文学成了政府的工具,无自己应具有的主体独立 性;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政治是错误的,导致文学产生双重错误,给当代文学带来严重 后果,文学的路子越来越窄,如文革时《虹南作战史》中的为生产力论,小说变成 了政论;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关于文学运动和文学思电影《武训 传》
50 年代(1951— 1953)
电影《武训传》
批判俞平伯《红楼 1954—1955 梦研究》
俞平伯 进而推广 到胡适
批判胡风文艺思想 1955
反右斗争
1957
胡风
丁玲、陈企霞的 “反党集团”;浙 江的陈学昭、王源
核心内容
认为武训传污蔑了 农民革命的斗争, 是对中华民族的反 动宣传,带有根本 性质的问题。 反对“资产阶级唯 心论”,从针对俞 平伯进而发展为针 对胡适,从文艺界 进而扩大到全国思 想战线 批判胡风文艺思 想,把其看成“反 党集团” 把对现实生活的描 写和对表面理论的 研究视为“大毒 草”,把它看成是 资产阶级向党进攻
三、小说
赵树理及其“山药蛋派”(乡土文学 晋东南 与农民、农村有关) 时间:40 年代在解放区崛起 50 年代中兴 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人物:马峰 西戎 孙谦 束为 胡亚 赵树理 历史贡献问题 乡土文学:来源于鲁迅,离开农村,在城里回过头来写乡下,用现代文明的视角写 乡村 鲁迅:民族的劣根性 是知识分子写给知识分子看到 山药蛋派:民族的优根 写给农民看到 随着革命的发展,农民成了时代的主角,作家在毛主席的思想下,农村有了大转 弯,开启了与 20 年代不同的另一种方向,提供了崭新的农民形象:当家做主的自 豪和幸福感。 写作的重要的动机和出发点就是给农民看到,所以农民的思想有进展,文学第一次 与农民实现对接,文学从原来高雅的殿堂走出来,走向广袤的乡村,把文学和农民
绪论
一、概念内涵
何为当代文学? 1、1949 年—2011 年中国(主要是大陆母体(主体))文学,当代性; 2、只有起点而无终点,文学永远在路上,开放性(向未来、世界时空双重开 放); 3、文学必须要为两个文明服务,意识形态性(文学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 评价 如果说现代文学还有高山的话,那古代文学是小有起伏的丘陵; 值得一读的当代文学作品:《白鹿原》,但还不算经典。经典是后人对前人的指 认。当代文学是文学标本,不是经典,文学标本就是通过作品解读社会,而经典是 超越时空的; 为什么要学习当代文学? 1、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代人特有的血缘关系,写的不仅是“作家”,更是“我 们”,是黑格尔口中的“我们的文学”,为后人留下了形象化的东西,反映生活、 思想情感和时代理念,写的可能是个人体验,但折射了普遍的情感,拥有特殊性、 丰富性、复杂性。当代文学也许在审美上不及经典,在精神史等其他层面可能超越 经典;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当下社会、文学现象的解读能力,理性渗透能力,敏感,相 当的概括能力。
《团泊洼的秋天》 借景抒情,把“悲秋”这一老话题反其道而行,赞美秋天 先写秋的宁静,后写胸中的涌动,用表面的宁静反衬内心的澎湃,对内心阳刚的渴 望,战士的情怀。
如何理解战士诗人?
二、散文
杨朔把散文 当成诗来写,注入了诗的内涵,突破了原来散文强调写实的局限,提升了散文的审 美艺术价值,散文体向诗的文体开放,跨文体,结缘,散文与诗有机结合。
文学在文革后调整,1979 年邓小平文艺大会的报告,两为方向(为社会主义,为 人民),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文学具有自我调控性:民间文学与宫廷文学的调节 伤痕文学:代表作:卢新华 《伤痕》 刘心武 《班主任》
特点:以短篇小说为主,悲剧性,1966—1976 年地文革十年,讲文革 十年的伤痕 反思文学:代表作:古华 《芙蓉镇》 鲁彦周 《天云山传奇》 张一弓 《犯人李 铜钟的故事》(分寸在于说明毛主席不知此事)
后朦胧诗:回到日常去,生活怎么样,诗歌怎么样 《中文系》
特点:1957 年前后的反右斗争,主人公往往是右派分子,少数作品讲 到 1958 大跃进 为什么:伤痕:文革刚结束,作家思想简单,刚好用短篇小说来表达;
反思:作家思想趋于成熟,需要更加丰富的题材来表达; 意义:让文学从错误的政治中走出来,还是为政治服务,只不过是正确的政治, 政治色彩还是很浓。 90 年代 入市 有利于走出政治,变成经济工具,无经济独立性。 2、文学与生活(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 强调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干预,对生活有所为,介入生活,文化的使命感、责 任感、忧患意识。(现实主义)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作家应成为生活的干预者,歌颂者,推动者,而非旁观者 纯文学: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审美 艺术鉴赏能力强 文学与世界(生活) 文学与作家:灵魂拷问 文学与读者:接受文学:预设读者、召唤结构(作家与读者共同完成作品) 3、文学与民族的关系问题:
总述 60 年代:颂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 贺敬之《雷锋之歌》(最长)
80 年代:朦胧诗 顾城(《远和近》:1、物理距离和情感距离的对立,人与自然很亲近,人与人却很 陌生;2、当代青年生活中很容易理解的特定环境,我是男青年;3、艾青对其的评 价“这是两种评价,只能说明诗太短了,连作者也不知道其目的”) 北岛(“我不相信”:这是对朦胧诗的宣誓,对原有价值观的颠覆、转换,诗人的 理想主义,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心中有太阳,用极端的方式表达) 舒婷
的鸿沟填平。可能降低了文学的水准,牺牲深度的代价弥补新文学 20 年来与农民 群众的隔膜。(农民地位发生变化,尤其深刻的必然性)
主题、动机、出发点: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但其自身无法解决——问题 文学
定位:为农民写作
本身的发展 40 年代在解放区崛起 50 年代中兴 但是新中国以后,当代文学中“唱颂歌”的基调,而赵树理既写了农民当家做主的 喜悦,也写了农村中长期存在的落后的小农经济的思想,故被边缘化了,这是“山 药蛋派”面临的尴尬。但其最擅长写小农经济在农民身上的投影,他们不怀好意, 带有讽刺地写小人物日常中的小错误。随着时代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尴尬。 1964 年,批判中间人物(不好不坏、亦好亦坏,芸芸众生,中不溜儿),整个 “山药蛋派”原有的美学体系、创作理念和主张产生了怀疑、彷徨,精神支柱垮 了,赖以生存的阿基米德消失了,变得不合时宜。
二、经验教训
具体作品
一、诗歌
郭小川的诗歌 定位:战士诗人(是指诗歌的战斗性,面对困难大义凛然,用诗歌作武器)
《甘蔗林—青纱帐》 甘蔗林:南方,甜美的生活,当下 青纱帐:北方,严峻,艰难,险恶 所以标题是南方与北方,现实与历史,战争与建设的对立统一
这首诗的主题也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去迎接今天的苦 难,继续革命。无风花雪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