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学期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

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

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50、60年代的小说一.概述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1)历史题材(民主革命)A.解放战争:长篇《保卫延安》杜鹏程、《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短篇《黎明的河边》峻青《百合花》茹志娟B.抗日战争及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至《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被称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C.抗美援朝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上甘岭》短篇路翎《洼地上的战役》(2)现实生活A.土改后,农民家庭、婚姻观念的变化短篇《一架弹花机》马峰、《登记》赵树理、《新事新办》谷峪B.农业合作化短篇《不能走那条路》李淮、《农村散记》秦朝阳长篇《创业史》柳青、《三里湾》赵树理、《山乡巨变》周立波C.合作化后,农村妇女走向社会《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李双双小传》李淮D.60年代两部长篇《艳阳天》浩然、《风雷》陈登科E.工业建设长篇《铁水奔流》《春天到了鸭绿江》《百炼成钢》《上海的早晨》中篇《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二.作家及作品简介1.柳青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47)、第二部《铜墙铁壁》、第三部《创业史》(1960年)中篇小说:《狠透铁》(1958)散文集:《黄埔村的三年》2.梁斌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高蠡暴动、保定二师学潮)、《夜之交流》中篇《父亲》长篇《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反映土改运动的《翻身记事》3.杨沫长篇《青春之歌》续集《东方晓欲》、《芳菲之歌》《我的日记》4.李淮(1)原名木华黎,蒙族,1982年出生于河南孟津(2)短篇《不能走那条路》、《两匹瘦马》、《芦花放白的时候》《夜走骆驼岭》、《车轮的辙印》中短篇《李双双小传》5.茹志娟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反映战争的《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春暖时节》、《如愿》、《静静的产院》进入新时期后《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她从那条路上来》6.王蒙长篇《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7.邓友梅《在悬崖上》8. 宗璞《红豆》80年代的小说1.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现当代文学史第二学期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史第二学期复习资料

1、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确定的文艺总方针、指出的文艺总方向。

时间:1949年7月2日至19日总方针: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总方向:指出了建国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2、本时期文学创作的人学观及主要的两个核心观念。

无产阶级的、革命的人学观:视阶级性为人的本质,以阶级取代个人,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判别人的身份、地为与性质,并满怀信心的站在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来完成对于“人”的种种文学现象。

核心观念: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3、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容及双百方针提出以后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的两类新颖的作品。

时间:1956年5、6月间(5月2日开始)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竞争。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两类新颖作品:干预生活小说。

加强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揭示时弊,关注社会的“阴暗面”(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爱情小说。

开掘文学中被忽视的个人感情(爱情、亲情、友情等)。

(宗璞《红豆》)4、8个革命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5、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根本任务论;“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与经济上的“大跃进”相呼应,也展开了文艺“大跃进”。

具体措施:一是充分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大规模收集民歌;二是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根本任务论: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

“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6、“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的主要作品;代表作家: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主要作品:《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小二黑结婚》7、几部红色经典作品的内容梗概、主要人物、突出特色。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资料,以便您更好地准备考试。

以下是几个重点方面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1. 文学运动:包括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等,了解各个运动的背景、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 代表作品与作者: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品和其作者,如《红楼梦》(曹雪芹)、《围城》(钱钟书)、《茉莉花开》(冯骥才)等,以及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主要主题。

3. 文学思潮:理解近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思潮,如自然派、现实主义、左翼文学、新感觉派等,掌握各个思潮的代表作品和核心观点。

4. 文学理论: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文学理论,如鲁迅的"文学不能不说话",胡适的"各自为政的独立性"等,理解这些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5. 作家群体: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群体,如"
雨花台四君子"、"大家庭文学"等,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6. 文学史事件: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鲁迅
参加"五卅"运动、胡风被打倒等,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
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还需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
进行综合复习。

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您一定可以顺利完成
期末考试。

祝您考试顺利!。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

1、现当代文学三个分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⑴1960年国民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⑵1961年《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的专论,题材多样化,同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⑶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⑷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广州会议)。

8月,中国作协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大连会议)。

3、文革十年文学:《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总纲领,《纪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子纲领。

4、三红一创一青:“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五部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杨沫)、《山乡巨变》(周立波)、《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吴伯萧)、秦牧、刘白羽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四大家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在反动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分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新的人民文艺》分报告。

成立了文联和作协,分别创立《文艺报》和《人民文学》。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立《讲话》为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这次会议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现当代文学史30年(下学期)复习资料整理

现当代文学史30年(下学期)复习资料整理

现当代文学史30年复习资料整理汉园三诗人:指中国现代派诗群中三位杰出的现代主义代表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

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

他们的特点是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是作者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左翼文学联盟: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1930年,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其特点是自觉地运用文学来为革命呐喊,在急剧变革的历史年代里,以特殊的热情,写出“思想大于艺术”的具有重大社会效果的作品。

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两个特征。

孤岛文学: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学组成部分。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的抗日文学活动,称为“孤岛文学”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被称为“幽默大师”,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小品文应“以个人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他所追求的是对现实作冷静超远的旁观,是除去讽刺的心灵启悟。

代表作品有《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①在选材上,以言情小说为主。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了攀附权贵做了姜家的二少奶奶,却爱上了丈夫的弟弟,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②在语言运用上,善用修辞成就华美语句,且意象描写和心理刻画运用得巧妙。

如《金锁记》中“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这月亮预示着一个没落时代的没落家族③在主题思想上,其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现当代文学下考点复习

现当代文学下考点复习

现当代文学下考点复习1.杨朔散文的特点作者借鉴古典诗文的意境,“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结构上峰回路转、卒章显志,这些是杨朔散文的显著特色,成为当时人所称道、进人所诟病。

P67 散文创作特色:①对火红年代和普通劳动者的赞颂。

如《香山红叶》中的老向导、《荔枝蜜》中的老梁、《茶花赋》中的普之仁、《雪浪花》中的老泰山。

②独创的诗体散文风格。

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

③布局精巧,语言凝练,意境深沉含蓄。

他的文章讲究“起笔”,起势不凡;中间行文跌宕起伏、往复三折,见“曲径通幽”之妙;最后“卒章显志”,骤然翻出新意,含蓄止笔;但同时又力求变化多姿,讲究修饰文辞,注重锤炼语言。

2.反思文学的特点(时间、相关的追求、特点、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

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3.伤痕文学特点缺陷伤痕文学的价值和局限:1、价值:①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

②高扬“人”的大旗,表现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现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命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第一部分:白话文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学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开始使用白话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鲁迅,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形式,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作家和思想家开始提倡新的文学观念和艺术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适、陈独秀等人。

他们主张文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命运。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仅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抗战文学的崛起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以抗战为题材,描写了人民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巴金的《家》。

抗战文学的崛起不仅表达了人民的抗战情感,也对国家的团结和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文学的兴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以社会主义为主题,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鲁迅、茅盾、巴金等人。

社会主义文学的兴起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也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部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答:1、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

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更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以及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直接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答: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

在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获得了初步的经济和政治的翻身之后,随即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的能与他们气息相通的作家。

赵树理以及大批实践了“赵树理方向”的作家适应了这种历史要求。

这其实是新一代作家,这代作家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亲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

赵树理即是深深根植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

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够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的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农民所接受。

这批作家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

三、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和改造。

答:赵树理的小说多采用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以说唱文学为基础。

1、赵树理小说扬弃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特点。

2、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3、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特点,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一、简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答:暴露讽刺小说的浪潮在40年代由张天翼带头掀起,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

1、1938年张天翼在《文学阵地》上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并因而在国统区内掀起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的争论。

小说塑造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

继《华威先生》之后,张天翼还写过《谭九先生的工作》和《“新生”》,一并收入《速写三篇》,另有长篇讽刺通话《金鸭帝国》。

2、沙丁是抗战之后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之一,具有与鲁迅相似的沉重浓厚的讽刺美学风格。

1940年写作的《在其香居茶馆里》是他的短篇代表作。

另有“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个性给中国现代讽刺文学带来贡献。

3、艾芜在抗战环境中消退了自己以往的浪漫风格,明显地转向了暴露和讽刺,主要作品有三个长篇《春天》《落花时节》《故乡》(合称《丰饶的田野》)。

4、40年代的讽刺最后是由钱钟书收束的,作品有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二、评路翎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并说明其与胡风理论的关联。

答:实践胡风派理论的特征1、用主观精神的“扩张”“拥入”客观世界,作品主观色调强烈,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无意识世界的开掘深入。

2、歌颂“原始的强力”,挖掘精神奴役的创伤。

3、运用错综的表现人物心理深广度的写法,在掌握大起大落的心理节奏,处理人物心理波澜方面展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气质,显示了现实主义小说与世界文学的接轨。

三、简述张爱玲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方面的现代性,分析其既通俗又先锋的创新性。

答:1、张爱玲熟悉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家庭的丑陋。

即华美的文辞来表现广港两地那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是她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她从中卡闹了中国都市人生中新旧交错的一面,即城市生活方式已经发生现代的改变,但人们的习惯、观念仍然是传统的,她所提供的,正是处于现代环境下依然顽固存留中国式封建心灵的错位。

2、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女性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有旧家庭内的冷漠眼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

3、张爱玲的写作中,既有传统的语汇和手法,也有意识的流动,她能在叙述中运用联想,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不约而同的富有映照心理的功用,充分感觉化,造成人物意象的丰富而深远,这明显留下西方现代派的先锋痕迹。

而她构造故事,设置人物,又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强的市井小说色彩。

她的小说,使中国现代小说有了贴近新市民的文本,既是通俗的,又是先锋的,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

四、结合作品分析钱钟书《围城》的多重意蕴答:1、对抗战环境下西式知识分子空虚、彷徨、无助的嘲讽,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化的再阐释,以及乱世中清醒知识分子的宿命感。

小说塑造的男主人公方鸿渐,就是一个留洋归来知识分子形象,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国化”的特质,他的悲剧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劣根在半殖民地土壤上结出来的恶果。

2、对现代人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以隐喻展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即人生万事普遍存在的“二难”处境,就如“围城”这个题目,意义便在于“外面的想进来,里面的想出去”。

五、对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的成就与不足。

答:1、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最大成就在于正确表现了农村的阶级关系,真实反映了生活固有的复杂性。

与之相比,周立波《暴风骤雨》的主要弱点就在于把农村复杂的阶级关系一定程度上简单化规范化了。

2、《暴风骤雨》把生活的表现,也有自己独到的有点:全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富于农民情趣的有没活泼的生活细节,而这一切都出于单纯、明朗、加捏的语言形式。

与之相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比较缺乏这样具体客观的场面、细节,而较多单调的缺少色彩的叙述,在表现生活本身固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上,《暴风骤雨》是更见其长的。

3、在人物塑造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也各有特色。

丁玲特别善于通过精细而富有历史深度与历史真实感的心理刻画,写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的复杂性。

主要成功在于对农民形象的塑造。

相比起来,《暴风骤雨》中的地主形象塑造的立体感不够,没有象《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样着重于写农民在与地主斗争的同时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而成长,却是着重于农民积极分子阶级觉悟的觉醒上。

4、两部小说的文学语言各有特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语言细腻,有时失之沉闷,却也不乏优美的篇章。

《暴风骤雨》则明快、洁净、富于地方特色,充满了农民特有的幽默感,但有些地方口语的运用也失之冷僻。

总之,丁玲是在坚持自己的文学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农村的新世界投入深深一瞥;而周立波是试图站在民间的地位上,运用政策思想,“仿制”一个接近农民的叙述文体,得失成败都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十五章艾青一、评析艾青诗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答: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1、“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2、“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探索和关注。

3、“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

二、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评析艾青诗的“散文化”主张及其对自由诗的形式创新。

答:艾青是自由诗体的提倡者,他说自由诗体是“新世界的产物”,受格律限制少,表达思想感情比较方便,容量比较大,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自由体的诗是带有世界性的倾向。

艾青还专门提倡诗的“散文美”,认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它最接近口语,“新鲜而单纯”“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

艾青诗体的特点是,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既有变化里取得统一,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

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十三节,少则四行一节,多则十六行一节,少则每行两字,多则每行二十二字,全诗不押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短而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基本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

三、以新诗发展的大流向为考察背景,说明艾青在中国新诗变迁中完成的大综合任务。

第二十六章新诗(三)一、名词解释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1927年9月创刊)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芦甸、孙钿、方然、牛汉等。

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七月诗派诗现实主义的自由体政治抒情诗流派。

强调“突入现实”,追求作品的“大气”与力的风格,诗作情感浓烈,有艺术性。

九叶诗派:40年代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中心,辛笛、陈敬容、穆旦、袁可嘉、郑敏等九人形成的以现代主义为特色的诗派。

1981年九诗人的诗歌选集《九叶集》,此后称“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体现了现实、象征与玄学的融合,善于将丰富的意象与内在思想凝合,变主观抒情为戏剧性客观处境,语言含蓄。

二、以穆旦为例,分析九叶诗派的创新性与反叛性。

答:1、诗中的自我,不是传统的圆满、中庸、浪漫,而是现代式的困惑、分裂、破碎,处于矛盾张力中央的自我。

2、摆脱二元对立,采取怀疑眼光,“思维复杂化,情感疑虑化”。

3、以“非诗意”的日常词语表达深潜诗意,达到抽象化的抒情。

第二十七章散文(三)一、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特色1、不依抒情见长,而重议论,有意回避热点题材,不为世上左右,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题。

2、行文优雅怡裕,舒徐自如,虽有绅士和名士气,却还是让人读来感到亲切,可引发品尝人生诸多沉味。

二、张爱玲散文的艺术个性1、无意深刻或要提供什么哲思,而只是将庸常的生活陌生化,让读者跳出来重新大量和体味人生。

2、常有细节描绘的意象化,给人的印象也很深,喜欢不时插入议论,有意显示语言的机智。

3、有意与当时的文学主潮拉开距离,只注重自我感觉,玩味庸常人生。

第二十八章戏剧(三)一、《白毛女》的艺术价值与特色。

1、自觉借鉴、利用、改造民间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