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重点讲义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
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3,抗战文艺运动: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
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4,解放区文艺运动:5,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_考研知识点梳理笔记(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一、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和当代文学。
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间的文学。
同时也是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
三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9。
四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另有后两期1937-1942,1942-1949五分法:1917-1921,192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二、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江湖奇侠传》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啼笑因缘》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
《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章回小说的布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革命的发生,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
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 1五四文学革命是清末民初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且有西方文学的译介培养成形的对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现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命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第一部分:白话文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学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开始使用白话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鲁迅,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形式,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作家和思想家开始提倡新的文学观念和艺术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适、陈独秀等人。
他们主张文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命运。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仅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抗战文学的崛起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以抗战为题材,描写了人民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巴金的《家》。
抗战文学的崛起不仅表达了人民的抗战情感,也对国家的团结和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文学的兴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以社会主义为主题,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鲁迅、茅盾、巴金等人。
社会主义文学的兴起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也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部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一、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复习笔记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三个10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是现代文学开拓和奠基阶段,通常称这十年为五四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内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1、文学革命的开端、发展、高潮2、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作品。
小说方面:鲁迅的《狂人日记》,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形式全新的小说。
诗歌方面:出现了白话新诗人如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
尤其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散文方面:鲁迅、李大钊等人的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新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话剧方面: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白话剧本。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是反封建(农民及其命运成为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和素材,描写知识分子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的高度敏感,摆脱封建道德舒束缚、争取婚恋自主、追求个性解放的奋斗和抗争,对妇女地位的思考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3、1921年后出现许多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创造壹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语丝社、新月社以及风格接近文学研究会的未名社、莽原社,接近创造社的南国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等。
还有“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风格和流派4、新文学作家们通过各种渠道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一、关于“现代”二、分期问题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导论一、关于“现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表现对象: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②创作手法: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③重视思想理论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传:感悟式、评点式(2)联系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3、小结: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视学习、吸收、借鉴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二、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自我的认识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发展。
3、文学现代化首先变革的几个方面:(1)文化机制的变革①印刷、著作等相关法律保障文学活动②报刊、书籍、现代出版业发展③现代社会分工、产生独立、自由撰稿知识分子④接受机制变(2)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诗界:新意境、新语句入诗,又须以古人风格入之“我手写我口”(黄遵宪)◆文界:突破“桐城古文”,提倡“欧西文思”,吸收希腊罗马雄辩体、英法近代随笔体,结合魏晋的旷放,以丰富史实突破拘谨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丰富表达方法◆小说界:1897,严复、夏曾佑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陈独秀:戏馆子是众人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
(3)语言、文体等形式上的变革①倡白话文:梁启超提出古语文学变俗语文学是文学进化的大关键。
②文体创新:◆政论散文,梁启超“新文体”,时事政论、社会评论、思想评论、文化学术评论;革命派散文,章太炎、邹容、秋瑾、章炳麟等,宣传主张◆小说A.翻译小说:林纾,文言译欧美小说,并不懂外语,而与精通外语者合作,译笔传神B.谴责小说:吴趼人《儒林外史》,但因后来过度堆砌黑幕等走上末路C.鸳鸯蝴蝶派:言情+休闲通俗小结:出现独特价值的文学尚待革命。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发生与发展二、思潮与论争三、新文学社团流派四、创作潮流与趋向一、发生与发展1917,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1、发生是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必然,继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诗界、小说界革命及白话文运动的基础,有西方译介培养的对西方新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五四新文化运动(P26)2、发展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张: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917年1月,《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是第一篇宣言,提出“八事”;★2月掀起高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刘半农、钱玄同的新旧文学对话,扩大新文学影响★1920年,白话文取得胜利,学校开始用白话文教学。
二、思潮与论争1、思潮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启发中国人重新认识“人”的内涵,在五四前后影响卓著的有四人:易卜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
★胡适、陈独秀:源自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的文学史观,认为新文学必定取代旧文学;★周作人: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日本“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的理论,推崇“人的文学”;★李大钊: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观点影响,历史唯物论解释“什么是新文学”★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易卜生专号》《娜拉》: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国民公敌》:反传统、反专制★大量刊载翻译文学作品的新文学期刊:《小说月报》、《新潮》、《少年中国》、《文学周报》△主要思潮:文学的、哲学的P31△创作实践:★鲁迅《呐喊》: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郭沫若《女神》:浪漫主义★郁达夫:自叙传小说,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日本私小说2、论争①1919,新文学阵营对林纾为代表的旧知识分子的斗争②1922,与《学衡派》斗争,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穿西装的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保守态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1923,章士钊《甲寅派》,复古,抨击白话文④新文学阵营内部分化:“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23年提倡“整理国故”,退出《新青年》,1924年转至《现代评论》提倡自由主义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这时期影响最大的是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1、文学研究会(34页)★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刊物为《小说月报》★成员: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人生派、“为人生”,着眼批判现实、忽略文学的娱乐作用,通俗文学被轻视、忽略2、创造社★浪漫主义,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刊物为《创造》季刊★成员: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穆木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须忠实表现内心,重视文学的美感,注重自我表现,浓厚的抒情气息,直抒胸臆,描写病态后期创造社,1925,左倾,1929年被查封3、其他★语丝社:1924,《语丝》,针砭时弊、杂感小品,幽默泼辣,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钱玄同、俞平伯,鲁迅是主将★未名社:20年代中期,《未名》,聚集乡土文学作家★南国社:综合性的艺术社团,领导人田汉★弥洒社:强调灵感★浅草、沉钟社:介绍外国文学,朴实悲凉★诗社:湖畔诗社(爱情诗)、新月社(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四、创作潮流与趋向(在20年代讲完之后再作具体分析)创作上时代品格突出,表现为:1、理性精神的张扬改造社会人生、改造国民性、理性批判精神(并非纯思辨,是关注现实的)婚姻爱情、个性解放题材——现代意味的自我认识2、感伤情调的流行:苦闷、孤独、彷徨原因:觉醒之后,一时找不到出路,现代意识促其追求,黑暗现实使其痛苦、失望,与新一代知识分子自身脆弱性及传统文人柔弱心理的习染也有关。
反映出中国知识者艰难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
3、个性化的追求表现自我,个人的生活、情绪,例如:创造社强烈的个性、风格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现实主义是第一个十年中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成为主流,尤其在后期。
但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与之并存第二章二十年代小说一、概述二、写实主义小说三、浪漫抒情小说一、概述1、“五四”小说成为文学正宗△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之作为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记》,接着《药》、《孔已己》相继问世,拉开序幕。
清末民初,小说在文学中由边缘地位逐渐向中心移动△五四小说比之前小说引人注目之处:反封建精神针对人的现代觉醒和国民灵魂改造现代小说的形式(格式等,受西洋小说影响)2、小说革新的特点①比新诗略迟(1918),五四运动爆发后发展加快②创作数量多,新人不断涌现,且出现许多女性小说家③反思人生,叛逆主流,作思想启蒙的角色④20年代后期,开辟了多样的源头⑤除鲁迅外,大部分作家比较稚嫩二、写实主义小说主要作家是文研会、未名社、语丝社成员1、问题小说(文研会作家是主力,1919年为“问题小说年”)①产生原因A.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造就了“思考的一代”,思考方方面面,题材广泛,要求严肃地提出尖锐问题B.理论上的倡导P39C.借鉴外国文学(欧、俄、日、印度泰戈尔《哲理小说》)表现社会人生的作品②特点A.鲜明的时代气息、哲理色彩B.提出问题、但不解决;人物形象被“问题”冲淡,成传声筒;比较概念化,未形成成熟流派C.并非纯粹写实,浪漫主义(冰心)、象征主义(王统照)皆有,许地山小说中是宗教哲理和隐喻气氛③主要作家作品△叶绍钧1894-1988,苏州人,字圣陶,文研会12个发起人之一★早期:《这也是一个人?》(后更名《一生》),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妇女题材关注封建宗法制下人与人间的关系:《隔膜》小市民(包括知识分子)灰色人生题材:《潘先生在难中》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较有分量的、反映五四时势及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倪焕之》。
(20年代长篇较少,这是力作,否定了教育救国思想)★童话作家:《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创作特色:(1)客观冷静、不动声色,按事物本来面目描写,不作评论,注意细节(2)庄重与幽默结合,夸张也使人感觉可信(3)语言平实凝炼,字斟句酌的打造(4)讲究布局,结构严谨(严肃的写作态度)△许地山生于台湾,笔名落花生,文研会发起人之一,其小说有浪漫传奇色彩。
个人经历复杂,了解南洋一带风情,曾在燕大任教,后到香港。
★成名作:《命命鸟》(宗教方式解决问题)★《商人妇》:惜官的苦乐观“一个人做的时候是苦,想的时候是乐”许的小说反映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观:人在生活中默默抵抗、努力工作,平静面对人生的态度,有所作为的“认命”★《缀网劳蛛》:只管织网、不论网破的宗教人生观、伦理观★小说特色:(1)传奇色彩(2)浪漫气息,启发人思考,自己并不评论,含蓄(3)异域色彩浓厚(4)宗教色彩(积极、消极融合在一处)△冰心1900-1999,小说成就不是很大,但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提倡基督式的爱,有短篇小说集《超人》,不事情节铺张,重在揭露人物内心,侧重抒发主观感受,风格婉约。
△王统照1897-1957,爱与美的观点,代表作《沉思》(五四时人们的心态,包括先行者与旁观者)、《微笑》《山雨》:北方农村破产的原因与现象;1933年出版,与《子夜》齐名。
2、乡土小说△最早的现代小说流派,成熟作品在五四之后。